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展期胃癌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41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对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病理结果及生存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1例病例中失访48例,随访363例中目前仍存活174例,死亡189例,总体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89%、56.20%、50.76%.单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管癌栓、切缘残留、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结论:经COX模型分析,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胃癌是我国主要癌症种类之一,对人民身体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而中上部胃癌因其自身特点,相关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价研究成为胃癌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故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行保脾根治术患者第10组淋巴结(脾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2008-06-01-2012-08-31行保留脾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243例中上部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随访数据,按有无第10组淋巴结转移分为阳性组(21例)和阴性组(222例),分析第10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全组患者的第10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6%(21/243),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值、肿瘤纵向位置、Lauren分型、神经侵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血清CA72-4值、肿瘤直径、肿瘤横向位置、Borrmann分型、肿瘤侵润深度(T分期)、转移淋巴结个数(N分期)、TNM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及胃周癌结节形成与中上部胃癌第10组淋巴结转移均具有相关性,均P<0.05.第10组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3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2.6%和61.3%,x2=21.934,P<0.001;2年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15.9%和70.0%,x2=34.868,P<0.001.第10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侵润深度T4、TNM分期ⅢC期、胃周癌结节形成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HR=2.777,P=0.041,95%CI:1.042~7.404)与中上部胃癌行保留脾脏根治术的患者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肿瘤侵润深度T4、TNM分期ⅢC期、胃周癌结节形成及第10组淋巴结转移是中上部胃癌保脾根治术患者3年生存率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残胃癌患者脉管癌栓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20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和姑息性手术)的20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肿瘤是否有脉管癌栓,分为脉管癌栓组(118例)及无脉管癌栓组(9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手术及淋巴结清扫情况及生存预后的差异。  结果  两组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组织分型、神经浸润及Borrmann分型的分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神经浸润、脉管癌栓、肿瘤大小、TNM分期、联合脏器切除是影响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及淋巴结转移数目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45.6%,其中脉管癌栓组与无脉管癌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28.8%和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和TNM Ⅲ期的脉管癌栓组和无脉管癌栓组残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0.2% vs. 59.6%、44.1% vs. 82.2%和19.9% vs. 4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脉管癌栓是判断残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脉管癌栓的残胃癌术后患者,尤其是肿瘤大小≥5 cm、TNM Ⅱ期或TNM Ⅲ期的更需要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进展期胃癌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影响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进展期胃癌的认识和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间411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对其一般资料、手术情况、病理结果及生存期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1例病例中失访48例,随访363例中目前仍存活174例,死亡189例,总体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89%、56.20%、50.76%。单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组织类型、浸润深度、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淋巴结转移个数、淋巴管癌栓、切缘残留、淋巴结转移率、远处转移。多因素分析:与进展期胃癌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包括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结论:经COX模型分析,肿瘤分期、组织类型、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率、肿瘤大小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肿瘤分期是影响胃癌预后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 探讨食管小细胞癌(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SCCE)术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ymphocyte/monocyte ratio,LMR)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6例SCCE手术患者,分析NLR、PLR、LMR与SCCE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后SCCE患者中NLR与肿瘤大小、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LR与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相关;LMR与局部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TNM分期相关。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局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NLR、PLR和LMR水平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LR、PLR、LMR、远处转移和TNM分期是SCCE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高NLR组、高PLR组和低LMR组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NLR、PLR和LMR三者均可较好地预测SCCE患者的预后,是一种简捷有效的术后评估及预后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手术成功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齐全的胃癌病例318例,其中胃上部癌82例,胃中部癌90例,胃下部癌146例.结果 3组患者性别和年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MI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者手术根治情况、病灶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病理学分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而淋巴结转移、生长方式和组织学分型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胃上部癌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胃中部癌和胃下部癌患者(P<0.05).结论 不同发病部位原发性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认识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用Kaplan-Meier法与COX比例风险模型回顾性分析2000~2002年经术后病理诊断的细支气管肺泡癌68例患者。[结果]TNM分期(P=0.043)与淋巴结转移(P=0.04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I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7.7%,Ⅱ期患者为38.9%,IIIa期患者为22.2%。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32.4%,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为64.6%。手术后化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1.7%,未化疗患者为49.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只有TNM分期(P=0.017)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肺叶切除术是治疗细支气管肺泡癌的有效方式,TNM分期与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而术后辅助化疗对病人预后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相关参数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的生存分析。结果:235例患者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24.3个月,其中早期复发145例(≤2年),晚期复发90例(>2年)。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术后化疗与早期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1)、淋巴结转移(P=0.007)、术后化疗(P=0.011)是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3)、TNM分期(P<0.0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是胃癌早期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且预后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胃上部癌患者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胃上部癌患者的合理术式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6月安庆市立医院肿瘤收治的231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病理结果,计算出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采用门诊及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截止至2018年6月。计数资料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分析。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231例胃上部癌患者中,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8.60(4 297/231)枚,N05.6组淋巴结转移率为8.23%(19/231),患者的不同N分期、TNM分期的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9,13.171;P<0.05)。2例患者失访,随访率为99.13%(229/231),随访时间4~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总体5年累积生存率70.30%。N05.6组淋巴结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2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48.6%;阴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5年累积生存率71.9%,两者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75,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N分期、TNM分期、N05.6组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χ2=4.583,28.224,9.136,6.17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是胃上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096,95%CI:0.027~0.341,P<0.05)。  结论   : 胃上部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目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T1、T2期无远处转移的胃上部癌患者可考虑行近端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超声双重造影在胃癌术前诊断和临床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期间入院的13例胃癌患者术前进行胃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及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作对照分析.结果 超声双重造影检查对胃癌诊断准确率为100%(13/13),包括早期胃癌1例,进展期胃癌12例;对胃癌浸润深度分期总符合率为76.9%(10/13),检出癌灶直接浸润肝脏2例、网膜1例,3例浸润深度出现偏差的肿瘤均位于胃底或胃大弯;对淋巴结转移阳性的诊断准确率为66.7%(2/3),对淋巴结转移与否诊断的总体符合率为92.3%(12/13).结论 超声双重造影对胃癌的诊断以及术前临床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做为进展期胃癌术前常规筛查手段,但对于胃大弯和胃底部病灶的TNM分期符合率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71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10月西京医院收治的71例G-NE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5年生存率与年龄、肿瘤分级、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与肿瘤分级、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与TNM分期、肿瘤转移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Cox风险生存模型统计结果表明TNM分期和复发转移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类、肿瘤分级、化疗与否、手术方式等与其预后无关(P>0.05)。复发转移在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分级、肿瘤分类、脉管/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数目、淋巴结转移、手术方式、辅助化疗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是否复发转移在TNM分期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年龄、肿瘤分级、肿瘤分期、是否复发转移是影响胃神经内分泌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肿瘤分期、是否复发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我国不同TNM分期的结直肠癌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帮助判断预后。  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 36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19个临床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多因素分析时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得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按AJCC第七版TNM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期。  结果  1 368例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5%、60.2%、53.5%;根治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6%、69.9%、62.4%。按AJCC第七版TNM分期,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1%、72.6%、53.8%、10.4%。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送检淋巴结总数、邻近器官受累、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和术后感染等7个因素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主要独立因素。尤其是ⅡC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44.8%)低于ⅢA期(79.6%)、ⅢB期(58.0%),上述各因素的生存曲线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送检标本淋巴结总数、邻近器官受累、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和术后感染等7个因素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主要独立因素。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对于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可能更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胃黏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MGC)与胃印戒细胞癌(gastric 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6年我科收治的1016例连续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比较MGC与SRC间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的差异.结果 胃癌病例中,MGC占胃癌的6.8%(68例),SRC占9.1%(92例).MGC与SRC两组相比,在年龄分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接受根治手术、临床TNM分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女性别比、肿瘤大小、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肝转移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GC的总体5年生存率为29.4%,而SRC则为37.3%,MGC的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当伴淋巴结转移、腹膜转移或Borrmann Ⅲ型时,MG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低于SRC患者(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根治手术是MGC的独立预后因素;而Borrmann分型、TNM分期及根治手术是SR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MGC与SRC比较,MGC在年龄、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根治手术及TNM分期临床病理方面表现差,MGC 5年总体生存率较SRC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为更多的临床病理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亚型胃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胃类痛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及预后之间的父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胃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胃类癌9例,Ⅲ型胃类癌30例.结果 1例1型和30例Ⅲ型胃类癌患者的肿瘤浸润超过黏膜下层,27例Ⅲ型胃类癌患者伴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Ⅲ型胃类癌患者伴有远处转移.Ⅰ型和Ⅲ型胃类癌在患者性别、肿瘤数目、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9.7%,Ⅰ型和Ⅲ型胃类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37.2%.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肿瘤分型、肿瘤大小和数目、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浆膜浸润以及浆膜外癌结节形成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类癌的分型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袭件和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Ⅲ型胃类癌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136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ⅢA-N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行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后75例观察(A组),61例行辅助放疗(B组).结果 A组、B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0.7%和98.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2%和48.7%,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33.7%(P=0.039).A组、B组1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7.7%和95.1%,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9.9%和73.1%,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7.9%和65.8%(P=0.040).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吸烟、临床N2期、T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阳性淋巴结比例、N2淋巴结累及区域、辅助化疗疗程、行术后辅助放疗为预后因素.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临床N2期、T分期、阳性淋巴结个数、行术后辅助放疗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术前临床诊断为N2期、T分期越晚、手术切除阳性淋巴结个数越多,预后越差;行术后放疗可提高局控率,延长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患者预后和TNM分期标准的影响.方法 对1224例非手术死亡的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选择15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淋巴结转移数目(0枚、1枚和≥2枚)的不同,对Ⅱ、Ⅲ期食管癌以新的标准进行TNM分期.结果 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侵及深度、部位、组织类型和肿瘤长度等(P<0.01).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组织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0、1和≥2枚转移淋巴结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1%、32.0%和8.9%(P<0.01).转移淋巴结为1枚和≥2枚的T2N1M0期和T3N1M0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1%、18.0%(P<0.01)和28.0%、9.6%(P<0.01).新分期中Ⅱ a期、Ⅱb期、Ⅲ a期和Ⅲ b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5%、43.9%、25.6%和11.1%(P<0.01).结论 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而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组织分化程度.为提高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必须加强区域淋巴结的清扫和针对淋巴结转移的综合治疗.淋巴结转移数目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以转移淋巴结为0、1和≥2枚进行分级,能够准确地反映淋巴结转移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的 不同进行的新分期能更好地反映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变化,为国际抗癌联盟食管癌TNM分期标准提供了修订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1994-1999年与2000-2006年不同时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探究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连续1016例胃癌病例按手术治疗时间分为1994-1999年时期Ⅰ、2000-2006年时期Ⅱ两组,对比其临床病理特点变化,生存分析比较两组预后的不同,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男女构成比、早期胃癌比例、临床不同TNM分期病例比例、专业化手术、辅助化疗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部位、腹膜播散、淋巴结转移、根治切除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时期Ⅱ的5年总体生存率、根治切除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48.1%、61.5%,显著高于时期I的32.8%、42.4%(P<0.01).根治切除、淋巴结转移与否、进展期胃癌、临床不同TNM分期、无辅助化疗、专业化手术方面,时期Ⅱ的生存率都显著高于时期Ⅰ(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orrmann分型、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根治性手术、辅助化疗、不同时期是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时期Ⅱ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得益于早期胃癌诊断率的提高以及包括规范化的胃癌根治手术、辅助化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肺小细胞癌手术切除对防止局部复发和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有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手术治疗的13例肺小细胞癌.随访结果分析,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①TNM分期:Ⅰ、Ⅱ期疗效较好:②组织学亚型:梭形和多角细胞型预后最好,而雀麦细胞型淋巴结转移早,预后最差;③术后辅助化疗:5—氟脲嘧啶单药化疗对病人有益.患者中位生存期23个月;五年生存率18%.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丝/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NSCLC患者90例,分别取其癌组织、癌旁组织为NSCLC组和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2组标本中的AKT1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AKT1蛋白与NSCLC患者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分化程度、病灶的大小及预后等指标的关系。结果NSCLC组标本中的AKT1蛋白阳性表达率(58.89%)显著高于癌旁组(1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及中分化、TNM分期(Ⅰ期+Ⅱ期)、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中AKT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低分化、TNM分期(Ⅲ期和Ⅳ期)及发生淋巴结发生转移NSCLC组织(P<0.05),不同年龄、性别、病灶大小及病理学类型的NSCLC组织中AKT1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标本中的AKT1蛋白阳性表达与阴性表达患者的1年、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T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3年生存率(13.21%)显著低于AKT1蛋白阴性表达患者的37.84%(P<0.05)。结论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AKT1蛋白表达上调,并且与肿瘤进展及不良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手术治疗及疗效,评价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原发性支气管类癌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最新2004年WHO肺癌病理组织学分类标准分为典型类癌(typical carcinoid,TC)和非典型类癌(atypical carcinoid,AC),并根据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肺癌分期标准进行TNM分期.结果 5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加淋巴结清扫术(97年以前行淋巴结采样切除术,98后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影像类型、病灶大小与临床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类癌术后总体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0%、68.5%,TC预后明显优于AC(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0.8%、81.2%和52.7%、52.7%,P<0.05),N0期预后明显优于N1 N2期(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2.6%、75.0%和40.7%,P<0.05).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影像类型、病灶大小、术后放化疗及复发亦对预后有影响(P均<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N分期是预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 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改变,诊断最终需要组织病理学依据,支气管镜活组织检查对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刷片、痰脱落细胞学检查则无诊断意义.病理类型、N分期是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