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CT、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CT、MRI征象表现。结果:本组患者主胰管型5例,混合型1例。CT表现:主要表现为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不规则扩张,呈分叶状囊性表现,其中4例显示壁结节。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轻度强化。MRI扫描:胰腺导管不规则扩张,T1WI扩张胰管呈均匀低信号,2例扩张囊壁上见结节样隆起呈等信号。T2WI扩张胰管呈高信号,壁结节显示不清。压脂T1WI扫描肿瘤结节显示清楚。增强扫描肿瘤结节中度强化。结论:CT、MRI对胰腺导管内黏蛋白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方法对66例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容积扫描并薄层重建,分析肿瘤分布、形态、大小、密度、CT增强表现、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周围脂肪受侵情况、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情况。结果肿瘤分布于胰腺头及钩突27例,颈部12例,体部19例,尾部10例。肿瘤大小为1.0—3.0cm12例,3.0cm以上54例。63例形态不规则。平扫低密度14例,等密度50例,高密度0例,混合密度2例。动脉期无强化49例,中等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2例。门静脉期轻度强化13例,中等度强化且强化不均匀63例。45例胰腺导管扩张,21例胰腺导管无扩张。57例胰腺周围脂肪间隙不清楚。胰腺周围、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有无转移33例,无转移33例。39例患者发生肝脏、肺等远处脏器转移。61例不同程度累及胰周血管。结论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肿瘤常分布于胰头及钩突,形态不规则,多数大于3.0cm,胰腺导管扩张常见,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增强动脉期多数为无强化,门静脉期轻中度强化,周围脂肪间隙及胰周血管多受累。  相似文献   

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Wang DQ  Ji Y  Shi X  Rao SX  Ye T  Jin DY  Lou WH  Zeng MS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8):606-608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CT和MRI表现,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切除和病理学证实的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临床、CT和MRI资料。结果 (1)分支胰管型7例,均位于胰头和钩突,CT和MRI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串样囊性病变,其间可见分隔,增强后囊性区域无强化,囊壁和分隔可强化。(2)混合型5例,4例为胰头或钩突分支胰管扩张合并主胰管扩张;1例同时伴有胰体分支胰管扩张,扩张的主胰管直径为4~7mm。(3)该病多发于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胰腺炎。结论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有相对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多层螺旋CT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胰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胰腺恶性肿瘤。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包括腹痛、黄疸、没有食欲、体重减轻、恶心和呕吐。胰腺癌在CT上多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含实质成分的肿块并伴有胰管的扩张;肿瘤通常较小,没有钙化;在注射造影剂后,肿块显像的强化程度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实质;肿块为卵圆形、圆形或表现为分叶状,多有局部浸润。这些特点有助于胰腺癌和其他胰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之一,目前诊断出胰腺癌的患者大多都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胰腺癌的早期且准确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十分关键。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MDCT)已成为胰腺癌诊断、肿瘤分期、治疗计划制定和治疗后随访的重要检查方式。然而,大约11%的胰腺导管腺癌在多层螺旋CT图像中由于病变和邻近胰腺实质之间密度差异仍出现漏诊情况。本文总结当前的多层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方面的进展、限制及其它影像学检查方式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总结了经 CT扫描及病理证实的胰腺癌93例,重点讨论直径≤3cm的小胰腺癌CT诊断.表明胰腺输廓及实质形态变化,胰头不规则轻度增大或有小的局部隆起,钩突园隆变形,胰管胆管扩张等是早期胰腺癌的重要征象.提示动态薄层扫描是胰腺癌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其确诊率为83.3%.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多房囊性肾癌(MCRC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提高MCRCC的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RCC,均行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分析其CT征象。结果 22例病灶均边界清楚,14例囊壁局部增厚,8例囊壁均匀增厚;6例病灶分隔菲薄(≤2 mm),11例不均匀增厚(2 mm<厚度≤5 mm),5例分隔结节;双期增强扫描囊壁及分隔均强化,但囊液、出血及钙化不强化;2例囊壁钙化,3例囊液内钙化。结论 MCRCC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MCRCC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胰腺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将临床因怀疑胰腺癌而申请MDCT检查的病例行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相及延迟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0s、胰腺实质期45s、门脉期70s,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分析内容包括肿瘤位置、有无周围器官及主要血管的侵犯、有无器官转移、腹膜或腹腔转移等,最后评估肿瘤是否可以手术切除,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于胰腺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87.5%、97.1%、100%及97.6%。结论胰腺实质期与门脉期应作为胰腺癌术前MDCT增强的最基本扫描时相,如果需要进一步观察胰周动脉走行及肿瘤的供血情况,可以加做动脉期扫描;以原始横断位图像为基础,结合MPR、MIP、VR、CPR等重建技术,MDCT对于胰腺癌的术前可切除性评价多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和分析肝胆管囊腺癌(hepato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HBCAC)的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囊腺癌的CT资料,其中2例因碘过敏仅做多层螺旋CT平扫,16例做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结果 14例为单发囊性病灶,4例为多发囊性病灶,其中12例有壁结节,15例肝内胆管扩张,6例病灶中有实质性软组织肿块,CT主要表现为囊性密度病灶,可见囊壁或分隔,乳头状软组织影向囊内突出形成壁结节,增强扫描后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持续性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显示肝胆管囊腺癌的特征性表现,可为诊断肝胆管囊腺癌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5例小肾癌手术患者,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小肾癌,对比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CT平扫结果示:病灶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15例,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结果示:17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4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2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2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示:25例均显示为肿瘤强化快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尤其是小肾癌皮质期明显强化,而实质期强化则快速的减退,呈现“快进快出”的CT表现,对临床确诊小肾癌具有决定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区域动脉灌注健择及5-Fu对胰腺癌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影响;腹腔镜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多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诊断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比较分析研究;术中放疗联合区域动脉灌注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选择性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 提高胰腺病变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螺旋CT机为TOSHIBA Aquilion 16多层螺旋CT机, 采用平扫和双期(动脉期, 门静脉期)增强扫描, 层厚7.0mm, 螺距1.0, 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总量100mL, 注射流率3mL/s, 动脉、门脉期扫描分别为30s和70s。结果 胰腺假性囊肿12例, 平扫为囊状水样密度影, 增强扫描囊壁轻度强化, 内无分隔。胰腺脓肿4例, 平扫为类圆形液性密度, CT值为24Hu左右, 内见小气泡影, 增强扫描囊壁呈环形明显强化。胰腺囊腺瘤4例, 平扫为类圆形的水样或肌肉样密度影, 增强扫描囊壁分隔及壁结节呈不规则强化, 囊壁厚度<2mm。胰腺囊腺癌2例, 平扫呈囊状水样密度及壁结节, 其内有分隔, 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及分隔可见不规则明显强化, 囊壁厚度>2mm, 1例伴有肝内转移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论 胰腺囊性病变有各自的CT特征, 但相似之处较多, 结合临床病史、必要时密切随访加以鉴别, 可提高胰腺病变的CT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螺旋CT征象及病理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胰腺SP7的螺旋CT征象,包括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囊实比例、钙化、临近组织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并与手术结果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肿瘤发生于胰头部10例,体部7例,尾部6例,体尾部1例,大部分呈圆形或类圆形,部分有分叶,边界清楚,有完整包膜.2)肿瘤内部可见实性及囊性成分,实性部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至中度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与胰腺实质最大密度差出现在动脉期,囊性部分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呈低密度.3)囊性为主型6例,实性为主型8例,囊实相仿型10例.4)8例肿瘤内部可见钙化,其中一例呈蛋壳状钙化,6例胰管轻度扩张,1例胆总管、肝内胆管可见扩张.5)9例患者CT征象见恶性倾向,1例呈弥漫性生长,5例推压、包绕脾血管,2例与肠系膜血管粘连,1例肿瘤包绕右肾静脉,其余15例CT表现为良性,包膜完整,与周围器官、组织分界清楚,术中所见有一定差异.结论:胰腺SPT病理学特点明显,螺旋CT征象有一定特征,肿瘤呈囊实性两部分,血供较为丰富,呈逐渐强化改变,与大多数胰腺癌缺乏血供有较大差别,血浆CEA阴性也有较大的参考价值,CT检查对胰腺SPT的术前诊断、良恶性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翔  俞方荣  任红娜 《肿瘤学杂志》2015,21(12):1023-1027
摘 要:[目的] 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TP)在多层螺旋CT扫描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7例NETP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 17例患者共17个病灶,其中位于胰头8例、胰颈1例、胰体4例、胰腺尾部4例,肿块最大径约11.0cm,最小径约0.8cm。神经内分泌瘤13例,神经内分泌癌4例。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高密度强化5例,且边界清楚。增强后动脉期等密度强化1例,门脉期呈高密度强化。增强后不均匀强化11例。1个病灶内有钙化,11个病灶可见低密度坏死区和囊变,1例胰管轻度扩张,3个病灶出现瘤体周边环形薄壁明显强化。[结论]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强化方式及CT图像征象有一定的特点,有助于与胰腺其他肿瘤性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胆囊癌CT资料。[结果]47例胆囊癌的CT表现为:胆囊壁增厚型13例(27.7%),胆囊腔内型22例(46.8%),胆囊肿块型9例(19.1%),“胆囊炎”型3例(6.4%)。[结论]螺旋CT在胆囊癌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增强扫描能显示胆囊癌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胰腺继发恶性肿瘤少见,胰腺原发和继发恶性肿瘤能否准确诊断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大影响。本文旨在探讨CT在原发与继发胰腺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提高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胰腺原发性与29例胰腺继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和比较肿瘤发生的部位、数量、大小、肿块的密度、有无胰管扩张、胰周血管侵犯和病灶强化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原发胰腺癌有14例发生在胰头,继发性恶性肿瘤有6例发生在胰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胰腺癌有10例伴胰周血管的侵犯,而继发恶性肿瘤未发现肿块对胰周血管的侵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胰腺癌增强后呈轻度强化;继发恶性肿瘤增强后13例明显强化,15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的发生部位、是否侵犯胰周血管及病灶强化程度是胰腺原发与继发恶性肿瘤的鉴别点,CT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最佳的扫描时间窗及其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只VX2兔肝微小肝癌(micro-hepatocellular carcinoma,MHCC),用多层螺旋CT进行同层动态扫描,观察肿瘤的CT增强特征,绘制肿瘤及邻近正常肝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肿瘤强化峰值时间及肿瘤最佳显示时间区间。结果 9只肿瘤强化均始于动脉早期,其中3只肿瘤只在动脉早期显示;肿瘤强化峰值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15~20s,肿瘤最佳显示区间为注射对比剂后8~25s。结论鉴于肝癌肝动脉血供的特点,动脉早期扫描可以提高MHCC的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小视野靶扫描技术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诊治的肿块型胰腺炎与胰腺癌患者各60例,分别纳入胰腺炎组和胰腺癌组。使用CT小视野靶扫描技术检查比较分析2组胰腺大小及部位、形态改变、胰腺病变部位密度改变及强化方式。比较2组血清糖类抗原50(CA50)、糖类抗原242(CA242)水平。并评估联合诊断价值。结果 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患者胰腺大小(χ2=12.150,P<0.001)、病变部位(χ2=15.345,P<0.001)和形态改变(χ2=21.558,P<0.001)、密度改变(χ2=22.781,P<0.001)及强化方式(χ2=6.359,P=0.0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腺癌组患者胰腺弥散性大率、胰头病变率、改变率、等密度率和强化率均高于胰腺炎组(χ2=12.150,P<0.001;χ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在胃癌淋巴结多发转移中的影像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胃癌患者,采用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后再行增强双期扫描,以术前CT检查和病理结果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8.0%,多层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86.0%。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结果相同者26例,其中CT平扫漏诊10例,误诊4例。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淋巴结转移符合率高于多层螺旋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扫描和CT平扫组合能够清晰显示胃癌转移淋巴结形态、大小,提高检出胃癌类型和阶段的诊断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computer tomography,MD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及MDCT表现.结果 11例临床多表现为上腹部胀痛不适,所有病例均无黄疸.CT表现为胰腺单发囊实性类圆形肿块,最大直径约5.5~13.6 cm,平均8.6 cm;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6例.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的较低密度,边界较清,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动态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不均匀的轻至中度进行性强化,弱于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囊变坏死区无强化,10例见较完整包膜,7例可见肿瘤与胰腺间呈“喇叭口”样界面.所有病例均无胆管及胰管扩张,未见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多见于较年轻女性,好发于胰头、尾部,MDCT对其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