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了解华中地区成人股骨颈解剖特点以指导临床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测量34具股骨标本、150幅成人正常髋关节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和774幅成人正常骨盆X线图像,获取股骨颈平均最小前后径和最小上下径,结合股骨近端髓内钉和联合交锁加压髓内钉的双螺钉外间距,Gamma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拉力螺钉直径,初步探讨股骨颈解剖学特点在髋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结果股骨标本股骨颈平均最小前后径为(24.08±2.24)mm,平均最小上下径为(30.61±2.77)mm。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股骨颈平均最小前后径为(24.70±2.89)mm,平均最小上下径为(30.56±3.76)mm。X线图像股骨颈平均最小上下径为(35.73±3.98)mm。21位同时行计算机断层扫描与X线照射的成人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股骨颈平均最小上下径D左=(30.40±3.30)mm,D右=(30.61±3.84)mm;X线图像股骨颈平均最小上下径d左=(36.17±4.93)mm,d右=(36.43±5.12)mm,X线相对计算机断层扫描有放大作用,放大率为19%(0.01)。股骨近端髓内钉的双螺钉外间距为22mm,联合交锁加压髓内钉的双螺钉外间距为15.25mm,Gamma钉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拉力螺钉直径为10.5mm。结论对股骨颈直径细小的某些身材矮小的女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建议选择股骨颈单钉置入内固定器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采用防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 screw,DHS)、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s cement,CPC)强化结合DHS三种方法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7月,PFNa手术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32例(PFNa组);DHS手术37例(DHS组);CPC强化结合DHS手术15例(强化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部疼痛情况,并测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偏心距、颈干角。结果强化组的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大。3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无显著差别。末次随访时髋部疼痛VRS评分DHS组最高,DHS组偏心距改变数值大于其余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和CPC强化结合DHS内固定均可有效提高内固定的稳定性,PFNa是首选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一种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强化股骨近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用5对骨质疏松性股骨近端标本制作粗隆间骨折模型,以DHS固定,分为对照组与CPC强化组进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CPC强化组在500N应力下的轴向刚度为(691.93±18.90)N/mm,水平剪切刚度为(5553.84±27.47)N/mm,内外侧平均强度分别为(5.15±0.35)MPa,(4.13±0.24)MPa,扭转刚度为0.41,极限载荷(3580±286)N;对照组在500N应力下的轴向刚度为(453.45±19.75)N/mm,水平剪切刚度为(3848.87±22.63)N/mm,内外侧平均强度分别为(3.12±0.37)MPa,(1.80±0.21)MPa,扭转刚度为0.35,极限载荷(2512±189)N。CPC强化组的各项力学性能均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CPC对骨质疏松性股骨头内及内后侧缺损处强化可以有效提高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稳定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与PFN(股骨近端重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12月采用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8例为PFNA组,随机选取同时期病例采用PFN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02例为PFN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值、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患髋Harris评分,对二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均随访8~24个月,PFNA组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全部病例未发生螺旋刀片骨内切割、松动移位,骨折全部愈合。PFN组6例发生髋部加压螺钉松动,其中骨折畸形愈合2例,2例行PFNA翻修治疗,2例行人工关节置换补救手术治疗。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前血红蛋白值、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采用PFNA微创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以减少医源性血运破坏、骨质丢失,操作简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可有效固定骨折,减少并发症,有利于骨折愈合,临床疗效满意,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全  曾勇  舒鑫 《医用生物力学》2020,35(5):602-607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femoral plate,LPFP)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10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LPFP治疗组53例和PFNA治疗组53例,于治疗干预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9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取新鲜老年股骨标本10具制备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PFNA组和LPFP组各5具,于治疗干预后采用力学试验机进行轴向压缩实验、破坏载荷实验和扭转刚度实验,记录生物力学性能指标。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LPFP组(P 0.05),平均术中出血量少于LPFP组(P 0.05),平均Harris评分高于LPFP组(P 0.05)。PFNA组、LPFP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7.56%、1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折模型治疗干预后,PFNA组平均轴向压缩、破坏载荷、扭转刚度均高于LPFP组(P 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其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并显著减少髋内翻和螺钉松动与切割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股骨粗隆间骨折三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不同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比较。方法对7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31例,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27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21例进行治疗,比较三组平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观察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三组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组87%,DHS组92.6%,PFN组96%。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4个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结论三种内固定方法各有其自身特点,都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内固定方法,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是治疗粗隆间骨折最牢固的髓内固定方式,尤其适用于不稳定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分析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并测量解剖形态的相关参数,研究双侧股骨近端的对称性及解剖形态。方法选取50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4.52岁。扫描参数:扫描层厚0.625 mm,扫描电压120 kV,扫描电流100 mA。扫描范围:自双侧股骨头上10 mm至小转子中点平面下50 mm。将双侧股骨近端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左侧股骨与右侧股骨镜像模型相配准,对配准后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并测量左右股骨近端的形态参数,使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近端形态和髓腔内部结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及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股骨头直径为(45.71±4.08)mm,股骨头高度为(53.61±5.43)mm,偏心距为(39.91±5.07)mm,股骨颈中央直径为(36.71±3.75)mm,颈干角为(127.88±6.28)°,股骨颈长度(46.61±4.74)mm,小粗隆中点所在平面的髓腔内径为(26.21±4.59)mm,其中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形态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供了一种验证双侧股骨对称性的新方法。结论正常成人双侧股骨内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变异较小,为股骨形态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三维重建更利于对股骨近端形态参数的测量;新配准方法的提出对于临床中股骨近端骨折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创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PFNA内固定术)与对照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各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短,术后引流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效果突出,固定可靠,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进行功能锻炼,促进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9.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增高,股骨近端骨折发生的概率也逐年走高,股骨近端骨折包括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和股骨头骨折,同时股骨近端骨折也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且治疗难度大。如何有效的治疗股骨近端骨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就股骨近端骨折中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治做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我院住院治疗的髋部骨折66例,参照AO分类法分型。其中56例行手术治疗,10例未行手术。手术组中粗隆间骨折27例28髋,股骨近端解剖锁定板固定1例,全髋置换1例,PFNA内固定25例26髋;股骨颈骨折29例,空芯加压螺钉固定8例,半髋置换18例,全髋置换3例;手术前后采用Harris评分对照。结果手术组56例患者中,1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位置欠佳但术后获得无痛髋,其余手术患者髋关节功能都获得恢复,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9.43±5.06)分提高到术后的(84.54±10.35)分,P<0.01,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未手术的10例髋部骨折均为粗隆间骨折,2例建议保守治疗,随访中达到骨愈合;4例建议手术而患者未手术,半年内死亡2例,另2例轮椅代步;4例不建议手术的半年内3例死亡,1例仍卧床或轮椅代步。结论髋部骨折的积极手术治疗对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新型内固定器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设计一种新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器,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经X线片证实为骨质疏松并排除骨折和肿瘤的尸体股骨标本11根,模拟股骨转子间骨折,随机分为记忆合金钉板固定组(6例)和DHS固定组(5例)并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两组股骨头垂直位移1mm时的压缩刚度、加载350N时的股骨头垂直位移、股骨颈扭转1°时的扭矩、扭矩为3.5Nm时股骨颈的扭转角度。结果:记忆合金钉板与DHS固定比较,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分析,P值分别为0.930、0.248、0.417、0.62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记忆合金钉板较DHS固定,骨质的进一步破坏少,能保持股骨近段结构上的完整性。结论:记忆合金钉板内固定骨质破坏少、固定可靠,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采用PFNA治疗的11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外侧壁破裂组42例,外侧壁未破裂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伸活动度(ROM)及Harris评分。结果 118例患者随访12 ~ 36个月,平均(16.2±4.9)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尖顶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有8例(19.0%)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外侧壁未破裂组有3例(3.9%)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壁破裂组内固定失效发生率为7.1%,外侧壁未破裂组为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外侧壁未破裂组髋关节屈伸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均优于外侧壁破裂组(P<0.05),其中外侧壁破裂组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8.6%,外侧壁未破裂组为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FNA治疗外侧壁破裂和未破裂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取得满意效果,但外侧壁破裂组的疗效劣于外侧壁未破裂组,应重视外侧壁破裂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防止内固定失效。  相似文献   

13.
翟生  吕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2):3595-3603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主要分为髓外固定系统和髓内固定系统。哪种内固定方式能够更好地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仍存在争议。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的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钢板修复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收集1966至2013年间发表的所有比较股骨近端髓内固定与动力髋钢板修复成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关于内固定后股骨干骨折、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再手术率、切口感染、内固定后疼痛(包括髋关节疼痛和大腿疼痛)、手术时间、失血量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31个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患者总数4 74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4 757例。髓内固定与动力髋钢板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时间、再手术率、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切口感染、内固定后髋关节周围疼痛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髓内固定比动力髋钢板固定失血量少(P=0.003);髓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动力髋钢板固定组(P=0.003)。提示与动力髋钢板螺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髓内钉固定失血量少,但增加了内固定后发生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在手术时间、股骨颈内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不愈合、再手术率、切口感染、髋关节周围疼痛这些结局指标方面,髓内钉与动力髋钢板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无明显差异。由于纳入文献质量差异很大,对此结论的解释应保持谨慎,为得出更可靠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格、使用统一结局指标、随访时间较长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固定,延期动力化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35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2-24月,平均15.2个月,骨折均愈合,患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改良动力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方法疗效肯定,可预防术后主钉松动,骨折延迟愈合、髋内翻、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不同类型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的区别,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2例。骨折按复位后股骨近端内外侧壁的完整性分组:A组,外侧壁损伤组;B组,内侧壁损伤组;C组,同时伴发内外侧壁损伤组;D组,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组(对照组)。统计分析各组患者内固定失败率、骨折愈合率、1年内全因死亡率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差异。结果最终142例患者得到随访(A组27人,B组43人,C组21人,D组51人),平均随访时间(16.3±3.7)个月。C组内固定失败病例数(5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骨折不愈合病例数(7例)高于D组(2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1年内死亡病例数(6例)高于D组(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A组(82.84±4.89)分,B组(77.55±5.74)分,C组(74.23±6.35)分及D组(90.06±4.46)分,B组与C组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bc)=0.286),其余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有差异。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均可对转子间骨折愈合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产生影响。同时合并外侧壁损伤及内侧壁损伤的患者疗效可能较差,经复位后内外侧壁支撑稳定的患者疗效普遍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120°儿童髋锁定加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诊治的30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15例采用120°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钢板组),15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颈干角丢失、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2年髋关节功能Sanders评分。结果钢板组获得平均28.3 (24~32)个月随访空心钉组术后获得平均28.4 (24~33)个月随访。钢板组与空心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均明显低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钢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空心钉组(P0.05)。结论相较于空心钉内固定术,儿童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颈干角丢失少等优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评估旋股内侧动脉(MFCA)的解剖结构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血运的影响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筛选其中行超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最终行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81例,根据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分为股深动脉组(65例)和股动脉组(16例),比较两组旋股内侧动脉开口处内径及流速,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析MFCA不同解剖结构对影像学及临床结果的影响。结果 本组共纳入行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81例,所有患者均已行DSA检查,按照旋股内侧动脉解剖起源分为股深动脉组和股动脉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组成以及血流动力学数据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获得18 ~ 23(19.26±4.17)个月的随访,均获得骨折愈合,截至末次随访,股深动脉组有5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股动脉组有2例发生股骨头坏死。股深动脉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7.81±12.44)min,股动脉组平均手术时间(34.35±10.49)min;股深动脉组复位质量优44例,良18例,可3例;股动脉组复位质量优12例,良3例,可1例;股深动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7.63±6.26)周,股动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8.02±4.79)周;股深动脉组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85.74±7.06)分,股动脉组患者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82.03±6.19)分。术后所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旋股内侧动脉解剖起源存在变异,但是其在血流动力学方面无明显差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疗效及总体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51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31例;左髋19例,右髋32例;平均年龄为(75.6±9.7)岁。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方面情况。评价术前、术后3 d、6个月及12个月患髋Harris评分。结果51例患者均获12~18个月随访。手术切口长度(6.5±1.7)cm,手术时间(40.9±12.6)min,住院时间(6.5±1.8)d,术中出血量(138.7±30.5)m L,下地行走时间(1.6±0.8)d。随访期间无切口感染、DVT、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 d与术前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67.3±6.3)分,(12.1±4.3)分]比较;术后6个月与术后3 d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84.7±4.5)分,(67.3±6.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能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早期疗效明显;不仅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还能降低术后关节脱位等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折断式螺纹钉在髋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局麻。在数字化多功能遥控X线机或C臂X线机下,显露股骨上端外侧面,于大转子下3—5cm处,钻成“品”字形骨孔,将长度合适折断式螺纹钉经颈先后旋入股骨头中,钉尖距股骨头软骨面下5mm。经X线透视钉位满意后,折断螺钉尾段。结果 随访1年~3年4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股骨颈骨折27例中,优10例,良16例,差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8例中,优9例,良8例,差1例。结论 (1)折断式螺纹钉能有效地控制骨折间的旋转应力、压应力,固定牢靠,半身螺纹有一定滑动度可刺激成骨促进骨愈合;(2)折断式螺纹钉内固定术后,可早期活动,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3)有利于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