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纵裂池创伤性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创伤性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4例颅脑创伤患者,表现为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短规CT复查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阳性征象均消失。结果:24例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前纵裂池高密度影长度增加,8例伴有胼胝体沟征;纵裂池呈局限性羽毛状高密度影,邻近脑沟消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增粗,边缘毛糙;复查显示上述征象均消失。结论:局限在纵裂池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扫描有特征性表现,与检查时间关系密切,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2.
陈加源  杨向进  张天 《四川医学》2002,23(3):264-264
目的:提高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88例,侧裂池及脑沟出血33例,天幕区出血5例,合并其他颅脑损伤98例,结论:分布与脑池脑沟一致的密度增高影是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征像。  相似文献   

3.
王雄 《包头医学》2009,33(4):202-203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CT及临床资料。结果:25例中单纯纵裂池出血3例,表现为纵裂池密度增高线影,边缘毛糙;小脑幕缘出血3例,表现为幕缘区片状高密度影,或"V"字形影,边缘模糊;轻型外侧裂出血7例,表现为"铸型染色"高密度,伴有颞部硬膜下小血肿;脚间窝内出血2例,表现为点片状高密度;双侧多部位蛛网膜下腔出血伴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并存15例;1周内出血消失19例。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特征性,CT复查时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分娩性脑损伤及围产期窒息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方法:均采用轴位CT平扫,对16例分娩性脑损伤及围产期窒息的新生儿治疗前后CT表现对照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作了影像学分析。其中男10例,女6例,出生3h-10天。结果:双侧裂池、小脑幕缘,纵裂池伴双侧脑室后角积血1例;小脑幕缘,直窦、上矢状窦旁积血5例,其中3例伴“△”征;纵裂池,双侧裂池,小脑幕缘积血2例。小脑幕缘,直窦旁积血1例;纵裂池积血8例,结论:CT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直窦、矢状窦旁出血48例,其中有矢状窦旁征13例;侧裂池及脑沟出血16例、天幕区出血4例,常累及几个部位;合并其他颅脑病变36例.结论分布在脑沟脑池、小脑幕、直窦、矢状窦旁密度增高影是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分析,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次CT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天幕区呈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90例,均经CT复查或MRI检查证实。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小脑幕高密度影,占100%,其中小脑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6例,占62%,对称性密度增高34例,占38%。大脑镰密度增高83例,占9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22例,占24%。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占72%,其中CT显示小脑天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3例,占82%,漏诊13例,占20%,误诊2例,占3%,脑内出血40例,占44%,硬膜下血肿24例,占27%。硬膜外血肿8例,占9%,脑积水1例,占1%。外伤原因81例,占9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少量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小脑幕密度增高、变宽,较难观察,易发生漏诊情况,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MRI检查或1周后复查C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分析,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次CT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小脑天幕区呈高密度影的脑出血病人90例,均经CT复查或MRI检查证实。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小脑幕高密度影,占100%,其中小脑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6例,占62%,对称性密度增高34例,占38%。大脑镰密度增高83例,占92%,脑沟呈高密度影为22例,占24%。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占72%,其中CT显示小脑天幕不对称性密度增高53例,占82%,漏诊13例,占20%,误诊2例,占3%,脑内出血40例,占44%,硬膜下血肿24例,占27%。硬膜外血肿8例,占9%,脑积水1例,占1%。外伤原因81例,占90%。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CT表现为基底池、外侧裂池、脑沟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少量小脑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为小脑幕密度增高、变宽,较难观察,易发生漏诊情况,对于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建议MRI检查或1周后复查CT。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少量蛛网膜下腔的CT特征。方法对本院2003-2005年度4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315例,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绝大多数。结论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其一定的诊断特征;位于纵裂池的表现为纵形线样征,位于脑沟的表现为白线征,位下小脑幕下的表现为淡薄云絮征,每条均可作为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启祥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303-4304,F0003
目的探讨CT在硬膜下、硬膜外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硬膜下血肿、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硬膜外血肿患者的CT影像特点。结果21例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弧状高密度影;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表现为纵裂池、小脑幕及部分脑池、脑沟密度增高,余3例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但均有不同程度伸进脑沟、裂、池的毛刺样征象;20例硬膜外血肿均表现为颅板下局限性凸透镜样高密度影;3例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表现为跨越颅缝的波浪状高密度影,与脑实质边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结论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各有其CT表现特点,鉴别困难时应局部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定期复查CT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检出率。方法对182例临床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病例中,175例作出正确诊断,诊断符合率占96.2%。其中脑池、脑沟显示高密度影136例,占74.8%;少数不显示高密度影,仅显示大脑纵裂、天幕稍增宽及脑池、沟消失共39例,占21.4%。结论CT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检查,具有极高诊断率,掌握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能提高检出率,为临床的早期诊治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分娩性脑损伤及围产期窒息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方法:均采用轴位CT平扫.对16例分娩性脑损伤及围产期窒息的新生儿治疗前后CT表现对照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作了影像学分析.其中男 10例,女 6例.出生 3h~10天.结果:双侧裂池、小脑幕缘、纵裂池伴双侧脑室后角积血1例;小脑幕缘、直窦、上矢状窦旁积血 5例,其中 3例伴“△”征;纵裂池,双侧裂池、小脑幕缘积2例;小脑幕缘、直窦旁积血1例;纵裂池积血8例.结论:CT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覃柳生  左仁杰  韦文华 《右江医学》2012,40(4):553-554,613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85例患者,分析CT表现特点。结果 TSAH位于脑池(纵裂池、侧裂池、环池、枕大池)90例,位于脑表面沟50例,脑池、脑沟同时有出血45例,大部分患者合并有其它的颅脑损伤及有多处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 CT检查是诊断TSAH较为可靠的依据及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最常见的颅内出血之一 ,临床上多依靠腰穿来明确诊断 ,而辅助检查则主要依靠CT扫描。本文对我院自 1 998年— 2 0 0 2年行CT扫描并经腰穿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的 2 78例 1 2岁以下的患儿进行分析 ,发现大脑后纵裂池密度增高对早期诊断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有明显意义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料本组 2 78患儿 ,男 1 86例 ,女 92例 ,年龄 1天~ 1 2岁 ,平均 3 .6岁。新生儿颅内出血 76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1 2 5例、外伤 67例及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 0例。2 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公司MAX640型全身CT扫描机 ,自…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53例临床符合诊断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分析,进一步认识NIE的CT表现及其意义。其病理改变主要是由脑缺氧缺血引起的脑水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脑质出血。脑水肿为其基本改变。CT表现中,脑水肿为脑实质片状或弥漫低密度区或脑沟、脑裂、脑室等变窄或消失。脑出血为脑实质、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纵裂池密变增高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而可靠的征象。CT检查对HIE的诊断、病变范围、病变性质的确定有重要帮助,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足月新生儿缺氧后脑损伤的机理,总结其CT征象,以提高诊断正确率,为临床采取及时而准确的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经我院临床确诊的HIE患儿的临床资料和CT片43例,分析其CT特征表现。结果:43例均为足月产,生后出现不同程度缺氧体征,阿氏评分3-6分/1min,于发病2h-22d行CT检查。影像学表现:43例患儿双侧脑实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密度减低区,占100%;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21%,其中,发生于右颞部1例,后纵裂池8例;管膜下出血1例,占2.3%,并破入侧脑室。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主要领先临床诊断,影像检查可以发现脑损害的程度范围及是否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脑组织发生缺氧时,随着时间及乏氧程度的进展,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因此,对临床怀疑及已诊断为HIE的患儿进行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单纯纵裂池出血首次CT诊断,提高确诊率.方法:回顾性选择颅脑外伤有大脑纵裂池出血的CT资料46例;另取正常健康体检颅脑CT 300例资料作对比.CT扫描均用轴位平扫,按Zimmerman等提法,将大脑镰及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及后三部分分析.结果:纵裂池出血呈一稍粗之高密度线影、正常之低密度纵裂池影消失.结论:上述结果结合外伤史被认为是外伤性纵裂池出血具有诊断意义之CT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液的CT诊断。方法收集近年我院经CT检查证实为外部性脑积液的18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做CT轴位扫描,层厚、层距分别为5mm,均为平扫。经诊断18例中有12例为出生后3h~7d行CT扫描检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个月~6个月CT复查有外部性脑积液。结果13例患儿的主要CT表现: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均表现为对称或不对称增宽,同时伴有大脑纵裂前部增宽,部分外侧裂池轻度增宽,颞叶蛛网膜下腔增宽、基底池扩大,伴有脑室轻度扩大。结论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与外部性脑积液的发生有密切关系,CT检查对外部性脑积液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即时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能力。方法 :搜集 2次以上颅脑CT检查能确诊的纵裂池出血 60例 ,并以我科颅脑CT检查正常者 1 5 0例做对照。结果 :纵裂池出血表现为 :纵裂池线影增宽 ,密度增高 ;前纵裂池线影增长 ;侧脑室上方 1cm层面纵裂池内高密度线影前后连贯 ;纵裂池内高密度“之”字征 ;天幕切迹增宽。结论 :上述结果是诊断纵裂池出血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19.
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与纵裂池出血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维山 《当代医学》2009,15(3):111-111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硬膜下血肿和纵裂池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晰资料完整的23例硬膜下血肿和45例纵裂池出血的CT征象。结果23例硬膜下血肿cT征象为大脑镰呈细绳状或粗绳状增宽、密度增高,部分出现脑回远离中线、脑沟消失或模糊等占位征象;45例纵裂池出血CT征象为纵裂池线影增宽、密度增高,前纵裂池线影增长,侧脑室上方10mm层面纵裂池内高密度线影连贯,纵裂池内高密度“之”字征。结论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与纵裂池内出血均为常见的颅脑病变,只要全面分晰病变的CT征象一般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及解剖学基础(附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大脑镰、纵裂池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纵裂池出血的CT特征。方法按国外学者[1]提法,将大脑镰和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及后三部分,回顾分析34例纵裂池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CT特征为:纵裂池呈稍增宽线状高密度影,宽度>1mm,CT值约50~80Hu,边缘稍模糊,可呈锯齿状或羽毛样改变。前纵裂池线状高密度影长度超过前纵裂的1/2;大脑镰中份、侧脑室顶部及以上层面见到前后贯通、边缘稍模糊线状高密度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且向下可见到与增厚、密度增高的小脑幕切迹缘相延续,类似强化的“Y”或“V”字形小脑幕。结论纵裂池出血具有相应的特征性,有助于同正常大脑镰、大脑镰钙化及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出血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