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建国 《河北医学》2001,7(3):285-286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中医的所谓“病”指的或是现代医学的病名 (如高血压、肾炎等 ,或是祖国医学的病名如头痛、水肿 )。同病异治是指相同的病由于病因、病理的不同 ,证亦不同 ,则治法全异。如同一个胁痛患者 ,由于肝气郁结者 ,当以疏肝理气为治 ,以柴胡疏肝汤加减 ;而肝阴不足证者 ,则应以养血滋阴为治 ,当用补肝汤治之。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病 ,当疾病发展到某一阶段时 ,由于病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证”的相同 ,则治则上采取相同的治法。如眩晕、水肿、腰痛这三种风马牛不相及的…  相似文献   

2.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两者均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1提示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性《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病能论》又说:“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  相似文献   

3.
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与体质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其实质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而体质对“证”的转化又起主要作用.分析“证”时,考虑患者体质对“证”产生影响的同时,也要关注病邪对体质的改变而影响证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其关键在于“同证同治 ,异证异治”,即辨证相同 ,施治则一 ,辨证不同 ,施治全异。这也是辨证论治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医与西医在临床治病上一大区别 ,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意义所在。本人在多年临床实践中 ,应用此一治法 ,取得了可喜疗效 ,现举案如下。1 同病异治1 .1 肾阳虚泄泻 戴某某 ,男 ,5 8岁 ,农民 ,1 998年 1 2月 1 8日门诊。患泄泻半年 ,经西药治疗服多种抗生素无效 ,服止泻药泄泻止 ,但泻停后腹胀 ,过时又泻 ,遂给中药治疗。视其面无华色 ,问之每逢五更时大便作泻 ,泻前自觉小腹作痛 ,无…  相似文献   

5.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6.
论同病异治     
黄晔 《中国厂矿医学》1995,8(6):393-394
论同病异治北京铁路总医院(100038)黄晔同病异治为中医特色之一。异治缘于证之不同,笔者积多年之临床经验,深切体会到辨证要准确,必须在中医指导思想─—整体观前提下,掌握中医所有的基础理论(病因病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六经辨证等)和基本技能(四诊)...  相似文献   

7.
姚建平  李建生 《中医学报》2011,(9):1056-1057
目的: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方法:基于概述病证结合模式下异病同证同治的概念和特点,提出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诊疗思维方式并进行讨论.结果:阐释了异病类证类治与方证相应、同病类证类治的关系.结论:探讨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议同病异治     
议同病异治成淑凤(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郑州450000)主题词同病异治,医案笔者曾治疗两例“化脓性扁桃腺炎”,根据辨证采有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收到良效,现介绍如下:例1.患儿姜某,男,3岁。1995年元月28日初诊。就诊时体温39.5℃有汗,已...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一书是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最早的内科杂病方书。其中方剂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常以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可以用数法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精神。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辨证论治作为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由于它能辨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在临床治疗时.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来处理。  相似文献   

11.
同病异治,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治则,在临床上随时都有运用。但同病异治的提出,绝不是主观的、任意的、盲目的,而是有其理论基础及临床依据的。  相似文献   

12.
"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思想始见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独具中医特色,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治.文章试图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角度,结合妇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探讨妇科疾病的诊治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3.
从临床诊断,临床治疗及证的研究三方面分析,认为异病同证以异为主,同是相对的;同病异证以同为主,异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同证异治”广泛存在于古代文献及临床实践中,指出了“同证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区别与联系.文章以肾阳虚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方剂、临床各科疾病分析探讨了“同证异治”的内涵,这不仅是对“异病同治”在理论上的补充,同时也丰富了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15.
略论"异病同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异病同治"是与"同病异治"相对的一种治则."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病证,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型的各异,病机的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则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1].二者均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且一直作为最基本的治则指导着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若能正确理解和把握,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现谈谈笔者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推拿临床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拿疗法 ,主要是对于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病变 ,在其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端部位上取穴 ,通过手法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所以推拿在临床中应辨所病脏腑和经络 ,即应看到一种病包括不同的几种证 ,又应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同一种证。在临床上我们应辩明病所属脏腑、经络 ,然后选穴治疗。现试举伤科和内妇科病例予以说明。1 同病异治1.1 眩晕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 ,张景岳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所以常取百会、风池、足三里、太溪治疗。但有的病例有效 ,有的无效。这就是由于症状虽然同是眩晕 ,但所病脏腑不同而选…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看"异病同证"和"同证异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对中医辨证论治层次观的阐释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异病同证(同治)"和"同证异治"的分析,提出"异病同证(同治)"与"同证异治"都是在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针对不同辨证层次的治疗原则.且"同证异治"是比"异病同治"更优化的治疗原则,更能够把握疾病的证候本质,更能够突出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个体化特征,也更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8.
在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中有“异病同治,同病 异治。”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出现 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笔 者在“异病同治”这一治疗原则指导下,运用五苓 散治疗数种不同疾病,其病机皆为气化失常,体内 水液代谢失调,均获满意疗效。本方对人体水液代 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外通腠理,下达膀胱,通 行三焦,气化行湿。”因此,凡由于体内水液代谢失 调所致的各种病证,而又宜于温性药物的均可用 本方治疗。笔者用本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胃 下垂、尿潴留、肾积水、遗尿、顽固性偏头痛、荨麻 疹、水逆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等,收效较好。本文 仅举胃下垂、急性肾炎病例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同病异治的含义、理论基础、源流和临床意义、与异病同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全面而系统地反映了对同病异治理论进行研究的概况,也反映了在同病异治研究中存在的片面性。同时提出了对今后研究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影像诊断是集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影像表现于一体的综合思维,判断,分析过程。笔认识只要准确把握好某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表现,重视“异病同影与同病异影”之间的辩证思维与分析,找出规律,即可作出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