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对黄酮类成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艳红  贾晓斌  陈彦 《中草药》2007,38(6):938-941
Caco-2细胞模型作为ADME/Tox研究平台中肠吸收模型之一,已广泛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可通过体外试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毒性、药物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体内转运关系以及药物代谢稳定性等。以黄酮类成分为代表,介绍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有效成分吸收代谢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冰片单剂量、多剂量的体内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冰片单剂量、多剂量的体内动力学。方法:应用GC-MS测定大鼠单剂量、多剂量给予冰片药后一系列时间点的冰片血药浓度,求得冰片在两种给药方案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与结论:两种给药方案的体内动力学情况有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剂量对~3H——天麻素体内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静注剂量对~3H一天麻素在小鼠体内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剂量大时,排泄也加快,天麻素在体内不易蓄积;在实验剂量范围内,~3H一天麻素的药物动力学行为呈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单味药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学科.开展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设计及优选中药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剂型改进及质量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药物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在西药新药设计,优选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量,为临床提供高效、速效、长效、低毒、低副作用的药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是在西药药物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领域。主要研究中药有效成份、单方及复方在体内的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和药  相似文献   

6.
中药制剂的动力学研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动态过程。本文探讨了中药制剂的动力学研究,对新药筛选,剂型选择,剂量控制,用药安全有效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中枢抑制药物中毒病人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焕德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2):751-755
 目的:通过对大剂量中枢抑制药物中毒患者体内代谢动力学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解该类药物在超大剂量服药后体内代谢及清除的特点,从而为临床抢救提供依据,也为某些药物在超过治疗剂量后体内处置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临床严重中毒的患者首先经定性确证,且血中药物浓度达到中毒或致死范围,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连续血浓度定量监测,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87药动学程序进行模型拟合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在大多数肝肾功能正常的青壮年患者中,尽管所服剂量大,血中浓度很高,吸收相的参数与文献值相比差异较大,少数患者出现双峰现象,但消除半衰期改变不大,甚至小于文献值,且代谢符合线性动力学过程。结论:大剂量中枢抑制药物中毒的患者在血药浓度监测下,根据血清中药物浓度及其患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绝大多数患者体内的药物仍然按线性动力学过程代谢,且代谢半衰期比文献正常值缩短,一般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药物累积法测定四逆汤制剂的药动学参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四逆注射剂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药物累积法观察不同间隔时间累积给药的毒性效应。结果在不同间隔时间累积给药后,动物的死亡率不同,反映出不同大小的毒性效应。结论制剂的毒性效应在大鼠体内呈一级动力学过程,其药动学参数C0,V,Kel,T1/2,AUC,CL分别为3 520.062 mg.kg-1,1.534 06 kg.kg-1,0.743 56 h-1,0.932 01 h,4 734.1 h.mg.kg-1,1.140 66 kg.kg-1.h-1。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年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老年药动学,是研究老年机体对药物处置的科学,也即研究药物在老年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药物进入机体至排出体外的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过程,称药物的体内过程或称药物处置.其中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称为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而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改变则称为药物的转化或代谢.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直接影响着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和维持有效药物浓度的持续时间,而组织中药物的浓度决定着药物作用的强弱,与药物的疗效和毒性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老年药动学改变的特点,总的来说是药代动力学过程降低,绝大多数口服药物(被动转运吸收药物)吸收不变、主动转运吸收药物吸收减少,药物代谢能力减弱,药物排泄功能降低,药物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高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制水银与合成硫化汞的毒代动力学。方法运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两药物的血药浓度,计算毒代动力学相关参数。结果两药物的Ke、Cmax均很接近,其它毒代动力学参数均有差异(P0.05)。结论合成硫化汞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可降低给药剂量以减小毒性。  相似文献   

11.
  本品由于国外采用lmg/kg左右的剂量,有明显的毒性,加上血清核等酸酶的破坏,干扰 素诱生能力明显降低,故临床的试验报告不多。我国自制的聚肌胞针剂加有微量钙离子和卡那霉素, 以增加聚肌胞对热的稳定性和降低体内核糖核酸酶的降解,经20多个病种,2700病例试用,证明本品安 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罗定新 《新中医》2002,34(9):78-78
化疗作为抗肿瘤的主要疗法之一,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对某些正常细胞产生严重的毒性损害,这种损害称为化疗毒性。化疗毒性与剂量呈正相关,毒性到达一定程度可以致死。而其中毒剂量与致死量相当接近,故不得不限制其剂量。化疗量效关系的个体化差异也较为明显,难以掌握最佳剂量。因此化疗毒性产生的结果,不仅限制了化疗药物剂量强度(单位时间内接受的药物治疗剂量),并直接影响疗效,同时降低了生存质量,甚至导致机会性感染和大出血,成为治疗相关性死亡的原因之一。故最大限度的避免和减少化疗毒性,在临床中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1.环孢索与下列药物联用可影响本品的血药浓度,故应尽量避免联用,若必须联用时,应严密监测本品的血药浓度并及时调整其剂量。可增高本品血药浓度的药物有:酮康唑、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多西环索、西咪替丁、口服避孕药、钙离子通道阻滞药、大剂量甲强的松等;能降低本品血药浓度的药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异烟肼、利福平、安乃近、甲氧苄淀等。  相似文献   

14.
肝脏不仅是机体处置体内正常代谢产物重要器官,而且也是多数药物的解毒器官,许多药物对肝脏具有直接或问接的毒性,对于肝功能不良的患者来说则危害更大。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应用治疗剂量的药物时肝脏受药物毒性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疾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血清中蒙药成分的结构及与活性的关系、动力学、药效学行为均通过蒙药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的研究来描述;而蒙药血清药物化学与血清药理学等学科形成的基础与推动力即为蒙药成分的体内分析。通过对蒙药成分体内分析的意义、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简述,可阐明蒙药成分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揭示蒙药药效物质基础,为蒙药质量标准制定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雄黄中砷的毒代动力学及组织学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汤毅珊  刘启德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3):1750-1753
目的:研究不同毒性剂量雄黄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行为及组织中的总砷分布。方法:SD大鼠分别单次灌服3.738,1.869,0.935 g.kg-1雄黄,测定不同剂量组大鼠药后0~96 h内的血砷、尿砷浓度,以及药后96 h各主要脏器的总砷含量。结果:大鼠单次灌服不同剂量雄黄,高剂量组总砷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分别为7.73,17.21 h,均短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高、中、低剂量组的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10.8,5.6,3.9 L.kg-1;总清除率分别为0.437,0.16,0.111 L.h-1.kg-1;药后0~96 h内尿总砷的排泄量占雄黄给药量的5.5%~13.0%;药后96 h各主要脏器、组织中均可检测到砷,以肾上腺、膀胱、卵巢中分布较多,肝、脾、肺、肾次之,心、大脑、胃、睾丸中分布较少。结论:在毒性剂量下,雄黄的动力学参数随剂量大小而改变,表明其在大鼠体内存在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中药实验方剂学研究文献分析(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有关实验方剂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了中药配伍的实验研究进展、药物化学研究、药理学研究及微量元素研究等。 1 中药配伍实验研究进展 张氏等[1]认为,研究复方中药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规律有重要意义,可为阐述组方原理、研究古方、筛选新方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可指导剂型改革,优选用药剂型及制备工艺;可优选用药方案,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可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揭示中药复方制剂量效关系、剂量毒性关系、分布与疗效关系等。作者认为,目前研究所用的血药浓度法和生物效应法各有优缺点。提出对复方中药制剂用现代药理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择健康人为受试者,从安全的初始剂量开始,观察人体对脑络清注射液的耐受性,为制定本品的II期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安全的剂量范围。[方法]筛选健康受试者60例,分别采用单次给药及连续给药观察该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结果]脑络清注射液单剂量组出现化验室检查异常和7例口干症状,随访后均恢复正常,经研究者判断为与药物关系均为可能无关。连续剂量高剂量组出现口干症状,经研究者判断为与药物关系均为可能无关。以上安全级别均为二级。[结论]正常人体对脑络清注射液服用30g/d/人的剂量耐受较好,建议本品可以进行II期临床试验,剂量可在30g/d/人以内。  相似文献   

19.
对主要中药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毒理作用进行了回顾探讨,认为要预防中药中毒事件的发生,需正确认识和合理控制中药的毒性物质基础;加强药政管理,规范中药材品名,强化质量控制;加强毒性中药的物质基础和药效学研究、安全性评价及药代动力学研究,逐步明确各种毒性药物的安全剂量、中毒剂量、毒性反应及解救措施,使有毒中药的使用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药物累积法研究热痹清片的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热痹清片在小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方法:采用药物累积法,以小鼠急性死亡率为指标,测定小鼠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药物体存量,估算表观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药物毒性效应呈一级动力学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其动力学参数为:分布速率常数α和消除速率常数β分别为2.2272h-1及0.2031h-1;其分布半衰期t1/2α和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0.3112h和3.4121h。结论:热痹清片小鼠灌胃给药易于吸收,毒性较大,分布快,但消除较慢。其表观药物动力学参数可为临床合理用药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