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应用FDP与DD聚体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评价。方法:选取骨折与健康体检者各98例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对98例骨折患者进行术前、术后2 d、5 d、7 d的FDP与DD检测。同时采取同样方法为98例对照组进行FDP与DD检测,观察指标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98例骨折患者术前FDP与DD聚体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8例骨折患者在术后有11例并发深静脉栓塞(DVT),2例并发肺静脉栓塞(PTE)。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FDP与DD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组术前、术后检测结果呈进行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未并发与并发DVT两组相比较FDP与DD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DP与DD联合检测可提早预防骨折患者血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海安 《当代医学》2013,(16):17-18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和D-二聚体(D-dimer,DD)的变化以及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四肢骨折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四肢单处骨折组和四肢多处骨折组各90例,分别于入院时、术后72h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Fg、D-dime。结果多处骨折组和单处骨折组术前的Fg和D-dime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多处骨折组手术前和术后72hFg和D-dime明显高于单处骨折组(P<0.05),多处骨折组术后72hFg和D-dime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并发DVT组术前和术后72h血浆Fg值高于无DVT组(P<0.05),并发DVT组术后72h血浆Fg值高于术前(P<0.05);并发DVT组术前和术后72h血浆D-dime值高于无DVT组(P<0.05),并发DVT组术后72h血浆D-dime值高于术前(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早期多处于高凝状态,检测血浆Fg、D-dimer对预测、评估深静脉栓塞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实际价值。方法:选取于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下肢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患者术前、术后第三天和术后第七天,使用乳胶免疫比浊法进行相应的D二聚体定量检测,然后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所有90例患者中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有8例,且并发DVT患者在手术前、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七天的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且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82例未并发DVT患者在手术前、术后第三天、术后第七天的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未出现明显的差异(P0.05);未并发DVT患者与并发DVT患者术前D二聚体定量检测结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三天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七天差异更加明显(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下肢骨折患者具有积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8例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研究组)术前及术后第3 d进行血清FIB和D-D检测,并根据彩超结果分为DVT组10例和非DVT组78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FIB和D-D水平。结果研究组中的FIB和D-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DVT组术后第3 d FIB和D-D均高于术前(P<0.05),非DVT组术前和术后第3 d对比FIB和D-D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DVT组与非DVT组对比FIB和D-D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 d DVT组FIB和D-D均明显高于非DVT组(P<0.05);DVT组FIB和D-D水平呈正相关,r=0.834,t=14.020,P<0.01。结论 FIB和D-D检测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朝金  潘小芹  王逊 《当代医师》2013,(10):1375-1376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products,FDP)和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在骨折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就诊的骨折患者53例(骨折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23例(DVT组)及同期正常体检者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三组的血浆FDP和DD水平,并就不同骨折部位的血浆FDP和DD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骨折组及DVT组患者血浆中FDP及DD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FDP水平明显低于DVT组(P〈0.05)。(2)骨折患者血浆FDP总阳性率为45.28%,DD总阳性率为54.72%。不同骨折部位患者FD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在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FDP及DD水平可密切关注体内凝血及纤溶的状况,对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预防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胡1]月就诊骨一科及骨二科的骨折患者70例,研究组以是否并发DVT分为并发DVT组及未并发DVT组,选取同期体检科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浓度。结果 7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8例并发DVT,阳性率占11.4%。并发DVT、未并发DVT术前Fbg和D-D的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DVT与未并发DVT术后Fbg和D-D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凝血功能中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10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其中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20例为发生DVT组,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90例为未发生DVT组,选取同期至本院行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发生DVT组与未发生DVT组、对照组术后3 d、术后7 d 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生DVT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以及术后7 d的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检测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分别为94.44%、100.00%、92.73%。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IB)联合D-二聚体(D-D)检测对早期诊断老年下肢骨折术后DVT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72例老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有无在术后并发DVT划分为并发DVT组(n=15)与未并发DVT组(n=57),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与术后7 d的FIB、D-D水平变化,并对单独与联合FIB、D-D指标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阴性及阳性预测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并发DVT组术后3 d及7 d的D-D水平、术后7 d的FIB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并且两项指标水平均高于未并发DVT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前FIB、D-D水平及术后3 d的FIB水平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FIB联合D-D指标特异度为94.74%、灵敏度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0.82与阴性预测值为0.98,FIB联合D-D指标检测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独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下肢骨折采用FIB联合D-D指标检测可有效提高术后DVT形成早期诊断真阳性检出率,对早期预防DVT形成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D-Dimer、Fg和FDP水平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22例 ,对照组14例 ,均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水平。 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 (251.4±62.3)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205.1±49.2)ng/ml(t=2.349,P<0.05) ;而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 (268.1±50.2)mg/dl、(3.01±1.12)mg/L与对照组 (242.7±42.8)mg/L、(2.55±1.24)mg/L相比无明显变化 (t=1.813、1.153 ,P>0.05)。 结论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可能存在血栓前状态 ,必要时应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骨科大手术以及骨科创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DVT可以导致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甚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国内的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1]显示,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率在未预防组为31%、预防组为12%,经过血栓预防治疗后,术后出现症状性静脉血栓DVT的概率为1%~10%。静脉造影是临床诊断DVT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且有一定的设备技术要求,所以使用并不广泛。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与血糖、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00例骨科住院下肢骨折病例伤后7~10天血浆DD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同期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结果 100例患者81例DD阳性,其中12例患者被确诊为发生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DD阳性组FPG、LDL-C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P〈0.05);DD阳性患者中DVT阳性组DD、FPG水平显著高于DVT阴性组(P〈0.05),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肢骨折患者血浆DD水平与FPG、LDL-C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512、0.289,P〈0.05)。结论高血糖、高血脂可能增加下肢骨折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建新  薛滨勇  苏艳 《海南医学》2011,22(15):11-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中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0~2005年未应用低分子肝素的骨折患者(单纯运动组)及2005年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患者(LMWH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单纯运动组DVT发生率为15.8%(38/240),LMWH组为1.4%(4/27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手术后,单纯运动组APTT、Fig均较前显著增加(P〈0.05),LMWH组APTT、Fig稳定(P〉0.05),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干预预防中老年患者骨折术后DVT形成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骨折术后DVT形成发生率,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成因,并探究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老年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DVT的原因,并对比2组患者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10天、术后20天时DVT发生率分别为11.4%、20.0%、25.7%,观察组依次为2.9%、8.6%、11.4%,观察组DVT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诱发DVT的原因,发现年龄(≥65岁)、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体质量指数(BIM)>28kg/m2、切口≥9㎝、术中失血量>500 ml、术后卧床时间>4天均是引起DVT的原因.结论:诱发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因素较多,临床应予以其一定重视,积极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早期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收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75例,对其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①股骨颈骨折及其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分别为125、150例。②将高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及其相对安全组进行比较发现,三组间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出现主要并发症、术后认知障碍或加重、术后30d死亡、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其术后康复A级或B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临床康复优良率达78.2%。与C、D级比较,A、B级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术前白蛋白明显增高.术前合并认知障碍及其术前主要并发症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级比较,A、B、C三级的伤后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好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具体的手术指征,对其采用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收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