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循环血栓栓塞,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脑血管血栓栓塞,其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5倍,且临床表现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也更容易复发。房颤的最佳治疗方式是通过药物或手术恢复窦性心律。然而,有较多的患者由于病程过长等原因已不适合转复窦性心律,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转复后会出现房颤复发,故控制心室率的同时预防血栓栓塞依然是房颤治疗的重要方面。目前,华法林或新型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保定市军队干休所老年人群中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治疗现状,为提高其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驻保定市各干休所≥70岁老年人行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以了解房颤的发生与诊疗情况。结果554名老人中,房颤发生率7.9%。房颤的主要病因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中阵发性房颤占63.6%,持续性房颤占13.6%,永久性房颤占22.7%;80~90岁者发生率明显高于70~79岁和≥90岁者(P<0.05);男女性房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房颤患者均采用抗凝治疗,主要药物为阿斯匹林,治疗后患者均未发生血栓栓塞。结论保定市军队干休所老年人房颤发生率与国内报道接近,采用以阿斯匹林为主的抗凝疗法可有效地预防老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房颤是心房颤动的简称,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按发作特点可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可以在7天内自行转复为正常心律,一般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需要药物或电击治疗才能转复为正常心律;永久性房颤不能转复为正常心律,或在转复后24小时内会再次复发。  相似文献   

4.
房颤是心房纤颤的简称,指心房肌失去规律收缩的特性,变成“蠕动”状态。这种状态很容易形成血栓。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约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率增加。房颤很常见资料表明,我国房颤总患病率约为0.8%,国外为1.0%。65岁人群发生率为4.0%,到75岁猛增至15.0%。房颤可分成阵发性、持续性、持久性3种,我国调查资料显示,在住院的房颤患者中,持久性房颤占了绝大部分(79.64%),给治疗带来难度。房颤的主要危险是血栓性栓塞房颤时,心房呈“蠕动”状态,因此很容易在左心房形成血凝块———即血栓。血栓随血流流出心脏,…  相似文献   

5.
辽宁盘锦读者王某来信说:今年72岁,是一位阵发性房颤患者。看到贵刊贺耀宗教授的文章,说房颠病人要及时使用华法林。但这种药我从未听说过,希望能请专家介绍华法林的性能、用法、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答主某读者:房颤临床上大致分为三种: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前两种特别是阵发性房颤,经过正确治疗,大部分是可以转为正常窦性心律的,可选择药物复律或电复律,有的也可做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引起房颤的主要病因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肺动脉栓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外科手术等,与精神紧张、严重感染、水电解质紊乱、饮酒也有密切关系。此病症根据持续时间可以分为永久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部分患者在休息或轻度体力劳动过程中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心前区会出现不适感、压迫感或疼痛,也会有头晕眼花症状甚至昏倒。房颤会形成血栓和栓塞,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和心悸,尤其对于以前患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很容易造成偏瘫,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必须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本文分析了房颤抗凝治疗的应用以及护理方法,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许多持续性房颤常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都具有致血管栓塞的危险,因此维持窦性心律致关重要。有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房颤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导致心房不定期缩短及离散,传导速度下降和传导的各异向性,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增加,  相似文献   

8.
房颤是心房纤维性颤动的简称,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的卒中、栓塞和心衰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发生中风有三分之一就是源自心房颤动,因此,房颤患者要谨防中风。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许多持续性房颤常由阵发性房颤发展而来,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都具有致血管栓塞的危险,因此维持窦性心律致关重要.有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参与房颤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导致心房不定期缩短及离散,传导速度下降和传导的各异向性,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增加,最大P波时限(Pmax)增加,,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s,ARB)可抑制这种电重构而减少房颤发生[1].本研究就4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给予坎地沙坦治疗,观察其Pd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人群中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60岁以后可达2%~5%,平均每10年的发病率增加1倍,房颤时心房的有效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因血流淤滞,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很容易在左心房或左心耳形成附壁栓子,有很高的体循环栓塞的风险。房颤的治疗原则是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预防体循环栓塞。  相似文献   

11.
马长生 《药物与人》2007,20(4):35-35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正常人明显降低,而且房颤所引起的血栓栓塞并发症——脑卒中的平均年发生率高达4.5%。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来临床电生理的一个研究热点,下面就  相似文献   

12.
于晗 《健康大视野》2007,15(4):30-31
目的观察华法林对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的预防和安全性。方法将确诊为二尖瓣狭窄伴房颤患者197例分为华法林抗凝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两组,观察两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栓塞年发生率为0.55%,阿斯匹林组为3.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不良反应为出血倾向及皮疹、消化道反应。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2.0—3.0,较单纯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降低瓣膜病伴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优越性,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阵发性心房颤动老年患者1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和缬沙坦治疗.在治疗后第8、12个月对比2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 经过治疗后,治疗后第8、12个月观察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预防房颤复发临床治疗效果良好,能够维持窦性心律,并且具有延缓左心房扩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循环血栓栓塞,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脑血管血栓栓塞,其发生率为普通人群的5倍,且临床表现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也更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5.
姜红 《健康促进》2007,(3):10-1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阵发性房颤指能自行转复,持续时间小于7天的房颤,一般小于48小时;持续性房颤为持续时间大于7天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转复,需要进行药物或电复律。永久性房颤是指转复失败或转复24小时内又复发的房颤或不适合进行转复的房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胡国 《药物与人》2014,(10):303-304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房颤的总患病率为0.7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发生率7.5%[1]。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率,但我国目前仅有2%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原因主要是应用华法林所致出血并发症而且老年患者常有肝、肾功能不全,或有痴呆,影响用药依从性。本文着重探讨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要点,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调查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老年房颤患者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筛查2002年1月~2007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住院且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病历资料,共入选老年男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99例,年龄65~98 岁,根据病历记载的危险因素确定是否具备抗凝治疗指征,并结合并存疾病与当前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寻找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结果 99例房颤患者中75例(75.8%)有抗凝治疗指征,该比值随增龄而增加,表明血栓栓塞的危险随增龄而增加,但实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仅12例(16.0%),且随增龄而降低.抗凝治疗强度基本达到指南要求,华法林平均剂量为2.25±0.57 mg/d,末次监测INR值平均为2.11±0.43.本组中72例(72.7%)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用药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二者联用.年龄≥75岁是血栓栓塞危险增加而抗凝治疗不足的分水岭.结论 年龄是影响抗凝治疗的主要因素,而与房颤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等疾病无关.因此有必要制定更加具体的针对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分层策略,摸索合适的治疗窗,以便于指导抗凝治疗,减少出血风险,从根本上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IL-6、CRP在风心瓣膜病房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4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为窦性心律组17例、阵发性房颤组8例、持续性房颤组21例,另取窦性心律健康者对照组20例,取血清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IL-6、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浓度.结果 IL-6的水平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47,P〈0.01),持续 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持续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IL-6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CRP水平的变化在各组中也呈现出同样趋势.IL-6与CRP呈正相关(r=0.924,P〈0.01).血清CRP水平是影响风心病患者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炎症因子的改变在风心瓣膜病房颤发生中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我国首项大规模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13个省、14个自然人群中抽样29 079人,发现中国人房颤患病率约为0.77%,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7.5%[1]。房颤对患者最重要的危害为缺血性脑卒中,对伴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应用华法令抗凝治疗已达成共识。但迄今为止,仍有相当比例的房颤患者未应用华法令,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由于导管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已成为房颤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但随着这一技术的逐渐普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也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血栓性卒中是房颤成功消融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称有症状的血栓栓塞发生率为0 ~5%,而无症状,仅常规消融后头部MRI或CT检查发现的栓塞可能更多[1],因此对于消融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不容忽视.而目前对于这类患者的抗凝策略国内外尚无定论.笔者将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现状与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