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QT离散度(QTd)与老年人冠心病猝死(SCD)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1例老年SCD患者猝死前12导联心电图的QTd、QTcd,并与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9例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30例正常对照者做比较.结果①AMI组QTd与QTc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SCD组QTd、QTcd显著高于AMI组(P<0.05);③SCD组与AMI伴室性心动过速(VT)组的QTd、QTcd显著高于AMI不伴VT组(P<0.05),SCD组与AMI伴VT组间的QTd、QTcd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QTd对老年人SCD与老年A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QT离散度(QTd)与老年人冠心病猝死(SCD)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1例老年SCD患者猝死前12导联心电图的QTd、QTcd,并与3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其中9例伴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30例正常对照者做比较.结果①AMI组QTd与QTc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SCD组QTd、QTcd显著高于AMI组(P<0.05);③SCD组与AMI伴室性心动过速(VT)组的QTd、QTcd显著高于AMI不伴VT组(P<0.05),SCD组与AMI伴VT组间的QTd、QTcd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QTd对老年人SCD与老年AMI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室性心律失常与QTc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00例7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24h内首次心电图未校正的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 55例QTcd大于60ms患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cd小于60ms的患。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增高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原因之一,早期测定QTcd是防止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的重要检测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源  唐其柱  李利娜 《职业与健康》2011,27(24):2948-2949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45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监测24h长程心电图,记录QT离散度的变化,观察组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心力衰竭组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较不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患者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延长与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乌头硷中毒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对策。方法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乌头硷中毒者入院(无心律失常时)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治疗恢复正常心律后的QTd、QTcd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47例乌头硷中毒者入院时QTd、QTcd与封照组均有显着差异;中毒者治愈前后QTd、QTcd有显着差异,中毒者治愈后与封照组QTd、QTcd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Tcd可作为反映乌头硷中毒患者心脏损害程度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监测指标之一,并采取有效封策可达到抢救乌头硷中毒成功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9,(11):1708-17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QT离散度(QTd)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观察组)与健康者(对照组)各40例,分别测定其QTd与校正QT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观察组QTd、QTcd较对照组,均显著偏高(P <0. 05),在死亡患者中,多部位梗死QTd、QTcd显著高于前壁梗死、下壁梗死(P <0. 05)。生存患者出院时的QTd、QTcd相比入院时,均明显缩小(P <0. 05),且在最长的QT间期中,有92%见于梗死区或缺血区导联,而在最短的QT间期中,以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最为多见(95%)。结论临床可通过测量QTd、QTcd来对AMI患者近期预后进行判断,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QTd),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测量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和心率,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健康小儿的QTd、QTcd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KD患儿QTd、QTcd值分别是(37.2±5.3)ms,(61.5±7.1)ms;而健康小儿是(26.2±2.7)ms和(37.2±6.2)ms,两组比较,t值分别是7.98和11.24,P均<0.001。结论 KD患儿心电图QTd值增大,预示心肌受损、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乙胺碘呋酮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与QT间期、QT离散度 (QTd)的相关性。方法  78例经 2 4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 ,口服乙胺碘呋酮 (可达隆 )治疗 ,以治疗后早搏频度减少≥ 75 %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 ,比较有效与无效者之间治疗前后QTmax、QTcmax、QTd、QTcd变化。结果 乙胺碘呋酮治疗后患者的QTmax和QTcmax均延长 (P <0 .0 1) ,但有效者与无效者相比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乙胺碘呋酮有效抑制室性抗心律失常后QTd和QTcd则降低 ,与无效者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乙胺碘呋酮治疗后QTmax和QTcmax延长是该药的作用机制在体表心电图上的反映 ,而QTd和QTcd的降低则是体表心电图上判断乙胺碘呋酮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QT间期离散度 (QTd)反映心室复极不同步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近年研究表明QTd增加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预测价值[1] ,已被视为预测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因素 ,本文用 1,6 -二磷酸果糖(FDP)辅助治疗 4 0例老年AMI患者 ,旨在观察该药对AMI后QTd、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3月收入我院CCU符合WHO诊断标准的老年急性Q波心肌梗死 80例 ,其中男 5 1例 ,女 2 9例 ,平均年龄 (6 6 .5± 2 .3)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 4 0例 ,对照组 4 0例 ,全部病例均…  相似文献   

10.
崔美平  唐民 《职业与健康》2001,17(11):147-148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一支或几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从而引发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泵衰竭,属内科急危重症之一。溶栓疗法的成功使AMI患者的预后大为改善。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同一份心电图上不同导联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指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排除了心率的影响,较QTd更为准确。AMI后QTcd增大并对AMI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本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定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将其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并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组QT间期离散度与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均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与QT间期离散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川崎病(KD)急性期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对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台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期KD患儿53例和同期健康儿童5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和QTcd,同时采集KD患儿入院时外周静脉血并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cTnI和CK-MB均高于正常值为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损伤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QTd和QTcd。结果 KD患儿QTd和QTcd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t值分别为14.924、19.164,均P <0.05)。损伤组KD患儿血清cTnI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6.676、6.640,均P <0.05),心电图QTd和QTcd也明显高于正常组(t值分别为2.621、3.604,均P <0.05)。KD患儿QTd与血清cTnI和CK-MB水平均无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059、0.171,均P>0.05),QTcd与血清cTnI和CK-MB水平均呈明显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413、0.490,均P <0.05)。心电图QTd和QTcd判断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9和0.819,灵敏度分别为47.06%和73.53%,特异度均为84.21%。结论急性期KD患儿QTd和QTcd明显延长,其中QTcd与血清cTnI和CK-MB水平具有明显正相关性,对心肌损伤诊断和严重程度评估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血运重建(CRY)术前、术后的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方法20例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24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利用标准同步12导联心电图,对术前、术后1d、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QTd及QTcd进行测量计算。结果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PCI治疗与CABG术后的QTd及QTcd较术前均显著缩短(P〈0.01),两组QTd及QTcd缩短程度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仍存在存活冬眠心肌或顿抑心肌。血运重建后再灌注心肌可恢复电生理功能,且两种血运重建方法术后1个月内至少在改善心肌电活动程度和时间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用比索洛尔治疗前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6例ACS患者分成比索洛尔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服药前和服药4周后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两组心率、QTd及校正的QTd,并随访用药4周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比索洛尔治疗组与服药前相比,服药4周后QTd明显缩短(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QTd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索洛尔组较对照组少,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可以降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因此可能有利于改善其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对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南阳市某医院心内科收治的86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左卡尼汀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QRS。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72%,低于观察组的9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24)。治疗前,2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O、SV及LVEF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QTcd及QRS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左卡尼汀对缺血性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霉素对癌症病人的心电图QT,QTcd的影响。方法 对30例阿霉素化学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用药前后的QTd及QTcd进行了分析,30例不含阿霉素的化学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阿霉素组用药后QTd及QTcd较用药前明显增大(P<0.05)。结论 阿霉素对心肌复极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左氧氟沙星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QT离散度影响。方法124例患者接受左氧氟沙星静脉注射治疗10-14 d,分别在治疗前、第5天、治疗后检测12导联心电图(EKG)和常规血液生化。结果接受左氧氟沙星静脉治疗的患者校正QT间期(QTc)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校正QT离散度(QTcd)延长明显。结论左氧氟沙星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老年患者中,未能引起QTc间期明显延长,但可能延长QTcd间期,有潜在致心律失常的危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普罗帕酮结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更年期心律失常对患者满意度和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收治的更年期心律失常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普罗帕酮结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