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典型的心肌梗死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诊断并不难。但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则易误诊或漏诊^[1]。为提高对非典型心肌梗死的认识,本文就我院1994~2003年10年来收治的50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进行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冠心病患者24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8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均采取心电图检查,分析心电图破裂QRS波、病理性Q波检查结果,并比较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及单独检查诊断价值。结果: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诊断准确度、敏感度较两者单一检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特异度与两者单一检查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破裂QRS波联合病理性Q波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中,诊断敏感度、准确度较高,为临床判断病情程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力信息支持,还有助于评估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心血管疾病,典型的心肌梗死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实验室检查等诊断并不困难,但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则易误诊或漏诊。为提高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0年至2006年50例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袁晓雯 《基层医学论坛》2016,(15):2076-207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我院使用心电图进行诊断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并评价其应用价值.结果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所占比例为74.35%,与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所占比例25.64%相比明显较多.ST段抬高是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主要表现,非ST段抬高是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主要表现.结论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对于非典型患者要辅助其他诊断方法进行检查,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危重综合征。一般都有典型症状、体征和心电图表现,但是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并会延误救治时间。为了提高对非典型心梗表现和特征的认识,并进行有效的诊治,现将我院自1995—2002年共收治的非典型心肌梗死3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特征,包括急性损伤阻滞,S-T段弓背向上抬高及T波高耸,早已被临床工作者所熟悉,而一些非典型改变的病例常被人们所忽视。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心肌梗死超急期非典型心电图改变的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急性心肌梗死的爱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尤其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危重综合征。一般都有典型的症状、体征和心电图改变,但是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并会延误抢救时间。为了提高对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表现和特征的认识,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共收治的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2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诊断中采用心电图碎裂QRS波的临床应用价值,以便为相关临床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0月‐2015年1月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成了ST段抬高组(44例)和ST段未抬高组(44例)。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并对两组患者的病理Q波及碎裂QRS波的发生率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ST段抬高组Q波发生率高于ST段未抬高组(P0.05);ST段抬高组碎裂QRS波发生率低于ST段未抬高组(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诊断的实践过程中,心电图碎裂QRS波对于患者病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共56例,其中疼痛部位不典型者21例,无痛而以其它表现为首发症状者23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者12例;住院期间病死率30.4%。结论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者较多。高龄、确诊时间晚、临床症状和(或)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者,误诊病例多,住院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伴有Q波的心肌炎临床少见,病情严重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笔者将我院近年所见急性Q波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作对比,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宇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4):307-307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心血管危重症,一直是急诊内科医师在急诊工作中重视的问题,及时正确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骨后疼痛,结合心电图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因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若警惕性不高,极易引起误诊,延误治疗。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者占18.5%,现将在急诊室工作中收集的19例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17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诊断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病理性Q波、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合并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与敏感性,另比较碎裂QRS波在前壁、下壁和侧壁等不同部位心肌梗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性Q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为44.05%、特异性为69.32%,与碎裂QRS波的敏感性53.57%、特异性72.3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Q波联合碎裂QRS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敏感性为73.81%,与单纯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诊断敏感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两种单纯检测方式的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碎裂QRS波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47.06%、下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44.44%、侧壁心肌梗死检出率为53.13%,病理QRS波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57.14%、下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为50.00%、侧壁心肌梗死检出率为56.25%;联合诊断方式对前壁、下壁和侧壁心肌梗死的检出率分别为82.35%、88.89%和90.63%,与两种单独诊断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式对同一部位的诊断价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碎裂QRS波是临床进行急性心肌梗死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与病理性Q波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该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心绞痛型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心绞痛型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型更是高达42%,而典型心绞痛型仅占20%。本文报告了我院发生的急性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病例26例,并结合文献作小结。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具有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收集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文献资料,探讨其误诊的原因.对心肌梗死患者应结合临床体征及心电图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并动态观察,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抢救成功率.对同时合并有心脏外疾病经治疗无效的患者,一定要考虑到病情的复杂性,以利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和确诊,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人异常Q波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老年人异常Q波148例,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结合临床明确诊断。结果非梗死性Q波组122例(82.4%),其中位置性Q波95例(77.9%),异常Q波19例(15.5%),酷似急性心肌梗死8例(6.6%)。Q波心肌梗死组26例(17.6%),其中ST—T抬高动态改变符合急性心肌梗死18例(69.2%);T波倒置符合陈旧性心肌梗死8例(30.8%)。结论老年异常Q波应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实验室检查及结合临床病史全面综合分析,除外非梗死性Q波,应提示Q波心肌梗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覃兆玲 《当代医学》2016,(22):88-89
目的:研讨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抽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8例,进行研究。按照研究对象来院就诊时间划分为4组。统计比较各组心电图检查阳性率。结果心电图总阳性率29.21%,其中T波异常21例(40.38%),发生率最高。组2阳性率为62.79%,高于其他组别(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4 h出现超急性期心电图非典型变化阳性率高,为临床提供敏感、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莉 《当代医学》2009,15(27):44-4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非梗死性Q波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046例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12~18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2046例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中,有12例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及异常Q波,发生率为059%。本组12例患者的心电图ST—T无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均为正常,患者无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故考虑为急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非梗死性Q波。结论异常Q波多数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但不一定都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急性脑血管病变也可引起非梗死性Q波。  相似文献   

18.
杨建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00-900
病理性Q波(即Q波深度大于或等于同导联中1/4R波,宽度大于或等于0.04s)是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诊断标准,但除此外,尚有多种临床意义需加以探讨。现就19例具有病理性Q波且非心肌梗死诊断的心电图临床分析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非Q波性心肌梗死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荣  赵志琴 《现代医学》2002,30(6):389-390
目的 探讨非Q波心肌梗死(简称心梗)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方法 选择97例急性心梗患者,定时监测其血压,血糖,心电图,心肌酶,观察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非Q波心梗多见于老年人,发病至确诊时间长,有陈旧心梗,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症状不典型者居多,ST段持续压低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结论 非Q波性心梗患者症状及心电图不典型,应动态观察心电图及酶学变化,以明确诊断,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等位性Q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4年3月~2008年3月在我院心内科临床资料完整的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有59例(47.2%)出现等位性Q波,多数同时符合等位性Q波的两个以上诊断标准。其中,小Q波5例(8.5%),进展性Q波10例(16.9%),V1-V4R递增不良28例(47.5%),两个连续胸导R相差≥50%10例(16.9%),同一导联R进行性丢失25例(42.4%),RⅡ、avF≤0.25mV,伴QⅡ1例(1.7%);RⅡ≤0.25mV,伴QⅢ、avF1例(1.7%),Q波区1例(1.7%),QRS起始部切迹顿挫2例(3.4%)。结论等位性Q波可提高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尤其对急性无Q波性心肌梗死、极早期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