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300例藏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乙肝病毒(HBV)DNA定量与免疫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方法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四川省阿坝州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检验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收的300份藏族慢性乙肝患者血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 PCR)法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免疫学标志物[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即两对半检测],并比较检查结果。结果①HBV- DNA定量分析显示160例(53.33%)HBV- DNA阳性,HBV- DNA含量平均值2.94×10^3 IU/mL;②免疫学标志物检测显示,大三阳89例,小三阳167例,HBsAg+、HBcAb+18例,HBsAg+、HBeAg+1例,HBsAb+、HBeAb+、HBcAb+9例,HBeAb+、HBcAb+5例, HBsAb+、HBcAb+3例,HBsAb+5例,全阴3例;③HBsAg+、HBeAg+中HBV- DNA阳性率最高(100.00%),其次为大三阳及HBsAg+、HBcAb+(88.76%、61.11%),经Kappa一致性检验,免疫学标志物两对半模式检测HBsAg+、HBeAg+与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一致性最佳(Kappa=1.000),其次为大三阳(Kappa=0.917)与HBsAg+、HBcAb+(Kappa= 0.747 ),另3例两对半检测全阴患者中1例HBV- DNA阳性。结论对藏族慢性乙肝患者,或应同时开展血清标本HBV- DNA定量及免疫学标志物检测,可为慢性乙肝的临床治疗提供更高价值诊断治疗信息,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脱氧核糖核苷酸(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资料,均采用FQ-PCR技术检测血清HBV DNA,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并对比不同HBV-M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比不同病情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比不同HBV DNA表达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异常率,分析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关系。结果不同HBV-M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比: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HBsAg+HBsAb+HBcAb>HBsAg+HBeAb>HBsAb+HBeAb+HBcAb>HBcAb/HBsAb+HBeAb/HBeAb+HBcAb,除HBcAb、HBsAb+HBeAb、HBeAb+HBcAb血清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每2样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对比:重度病情患者>中度病情患者>轻度病情患者(P<0.05);不同HBV DNA表达患者CD3+、CD4+、CD4+/CD8+对比,HBV DNA阴性患者>低拷贝患者>高拷贝患者(P<0.05),CD3+、CD4+、CD4+/CD8+异常率对比,HBV DNA阴性患者<低拷贝患者<高拷贝患者(P<0.01);本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外周血CD3+、CD4+、CD4+/CD8+均呈负相关(r=-0.789、-0.812、-0.706,P=0.012、0.007、0.001)。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FQ-PCR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M、病情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将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婴儿作为500例观察对象,根据出生前母亲是否用HBIG分为:观察1组:产前母亲孕末期28w、32w、36w各用200IU(蓉生)HBIG 200例;观察2组:产前母亲孕末期28w、32w、36w各用400IU(蓉生)HBIG 100例;对照1组:产前母亲孕末期不用HBIG 200例。观察生后12h内新生儿静脉血乙肝五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结果观察1组200例新生儿HBsAg阳性1例,阳性率为0.5%,HBeAg阳性3例,(其中1例HBsAg同时阳性)阳性率为1.5%。对照组HBsAg阳性2例,阳性率为1%,HBeAg阳性8例,(其中2例HBsAg同时阳性)阳性率为4%。经统计学处理(HBsAg)χ2=0.336,P=0.562;(HBeAg),χ2=2.337,P=0.126。观察1组与对照组生后24h内HBV抗原检测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HBsAb检测比较:观察1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1%,观察2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2%,对照组HBsAb阳性率1%,各组HBeAb和HBcAb检测比较,结果HBeAb和HBcAb检测母婴符合率均在97%-97.5%之间。结论孕妇HBV携带者产前孕末期用HBIG 200IU隔4w连用3次的方法对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效果不显著。加大HBIG的用量400IU可基本阻断HBV垂直传播胎儿。但鉴于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仅4%,加大用量不适用所有HBV携带者孕妇,尤其是HBsAg单阳性孕妇。  相似文献   

4.
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前S1(PreS1)蛋白是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的S基因编码的蛋白 ,由 10 8或 119个氨基酸组成 ,主要存在于完整的病毒颗粒 Dane颗粒上 ,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 ,可与肝细胞膜上的HBV前S1抗原受体结合而导致感染。我科对 2 85例血清ELISA检测HBsAg阳性者进行HBV DNA、HBV1、2、3、4、5五项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及前S1抗原检测 ,以了解其临床价值。我院 2 0 0 1年 8月至 2 0 0 2年 2月门诊和住院患者中血清HBsAg阳性者 2 85例。MR4 10 0酶标仪 ,WELLWash4MK2洗板机 ,PE5 70 0型PCR扩增仪。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与分析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水平,为临床血液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50例拟接受输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包括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y,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antibody,抗-HIV)以及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reponema pallidum antibody,抗-TP),结果 2450例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中,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的阳性率最高,为23.18%,其次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率为11.27%;患者存在2~3重感染模式,其中以乙型肝炎E抗体(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Ab)+HBsAb模式的阳性率最高,为1.18%,其次是HBsAg+HBsAb+乙肝表面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模式的,为1.06%;男性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HBeAb、HBsAg、HBsAb、HBcAb、抗-HCV、抗-HIV和抗-TP阳性率均高于女性患者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患者的HBeAg、HBeAb、HBsAg、抗-HCV和抗-TP阳性率明显低于年龄<30岁和年龄为30~60岁患者(P<0.05).而各年龄段间的HBsAb、HBcAb和抗-HIV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血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均具有一定比例的阳性检出率.加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6.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诊断中的临床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luorescenee quantitative PCR,FQ-PCR)对650份HBV-M不同阳性模式及40份HBV—M全阴性模式血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Pre-S1、乙肝五项和HBV—DNA检测,并对三种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在650份HBV—M不同阳性模式标本中,在119份大三阳标本中Pre—S1阳性检出率92.4%,HBV-DNA阳性检出率100%,在186份小三阳标本中Pre—SI阳性检出率42.5%,HBV—DNA阳性检出率63.4%,在21例HBsAg(+)和HBcAb(+)阳性组中Pres1阳性检出率47.6%,HBV.DNA阳性检出率66.7%;在297例HBsAb(+)标本中Pre—S1阳性检出率0.4%,HBV-DNA阳性检出率0%,在268例HBV—DNA阳性的标本中Pre-S1阳性检出率79.3%。在40份HBV—M全阴模式中Pre-S1阳性检出率0%,HBV-DNA阳性检出率0%。Pre—S1在大三阳、小三阳及HBV-DNA阳性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Pre—S1检测可补充和完善乙肝“两对半”检测的不足,尤其对HBeAg阴性或变异的HBV感染者能更好的反映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敏感、特异的实时荧光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母乳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以探讨PCR在指导母乳喂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PCR荧光定量检测方法检测母乳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复制情况。结果母血HBsAg,HBeAg及HBcAb阳性者其初乳排毒率为88.1%,HBsAg,HBeAb及HBcAb阳性者其初乳排毒率为41.1%,仅HBeAb与HBcAb阳性者其初乳排毒率为14.3%。结论产妇体内HBV复制活跃、乳汁排毒率高,母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大。母乳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率:大三阳(88.1%)>小三阳(41.1%)>双抗阳性(14.3%)。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健康体检人群中HBV感染率及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感染模式的分布状况. 方法 采用ELISA方法 检测被检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显示,健康体检人群中,HBV感染率为12.61%,其中"大三阳"模式占2.70%,"小三阳"模式占6.75%,HBsAb(+)、HBeAb(+)、HBcAb(+)模式占5.95%, HBsAg(+)、HBcAb(+)模式占3.03%, HBeAb(+)、HBcAb(+)模式占4.10%,单项HBsAb模式占41.0%;HBsAg(+)总检出率女性10.92%,男性13.86%; HbsAb(+)总检出率49.56%,其中女性54.32%,男性46.06%,青年组53.50%,老年组36.00%;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全部为阴性的34.25%(1244/3632).结论 本次调查健康体检人群中的HBV感染率为12.61%;HBsAg(+)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HBsAb(+)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青年组高于其他组别,老年组最低;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为10种,主要以常见模式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解母婴间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情况,以控制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978例产妇分娩前24小时内静脉血和分娩时在无菌条件下留取新生儿脐血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了乙肝五项检测。结果 (1)单纯HBsAg阳性17例占1.74%(17/978);HBsAg+HBeAb+HBcAb阳性37例占3.78%(37/978);HBsAg+HBeAg+HBcAb阳性23例占2.35%(23/978);HBsAg+HBcAb阳性16例占1.64%(16/978);单纯HBcAb阳性5例占0.51%(5/978)。(2)与单纯HBsAg阳性比较:*χ12=4.492,P10.05;χ22=16.222,P0.01差异有显著性,**χ2=0.002,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者比较χ2=7.858,P0.01差异有显著性。(3)978例产妇HBsAb阳性324例,阳性率33.13%(324/978),婴儿脐血HBsAb阳性312例,宫内抗体转运率为96.30%(312/324)。结论建议对孕妇应尽早检测乙肝五项,对乙肝五项阴性的孕妇,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对接种疫苗和HBsAb阳性的孕妇进行HBsAb浓度检测,保证孕妇HBsAb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以增加胎儿获得HBsAb的量,从而更好的预防胎儿遭受乙肝病毒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HBsAg、HBsAb共存乙型肝炎患者S基因"a"决定簇变异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S基因“a”决定簇变异情况及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方法:对7例HBsAg、HBsAb同时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8份血清,采用竞争PCR微流芯片法定量检测HBV DNA;用套式PCR法扩增HBV S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比较S基因的核苷酸和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的差异,采用ELISA/MEIA法检测HBVM;以15例HBsAg、HBeAg/HBeAb、HBcAb阳性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9例终末期乙肝患者肝移植术后接受HBIG、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结果:7例患者HBsAb含量均低于80mIU/ml,其中2例HBVDNA定量阳性者未出现“a”决定簇变异,4例HBVDNA定量阴性者中2例氨基酸发生变异(126,131),1例HBV DNA定量由阳性转为阴性者由无变异转为氨基酸126位点变异;9例肝移植术后痊愈患者HBsAb含量均高于150mIU/ml,HBV DNA定量均为阴性,未发现“a”决定簇变异;15例免疫失败儿童14例HBV DNA定性阳性,2例出现“a”决定簇145位点、1例126位点、1例134位点氨基酸变异。结论:部分HBsAg、HBsAb共存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体内存在S基因“a”决定簇变异;“a”决定簇变异可改变HBsAg抗原性、逃避低含量抗HBs的中和作用;“a”决定簇变异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影响;肝移值治愈乙肝患者未发现“a”决定簇变异。  相似文献   

11.
乙肝患者血清标志物和病毒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HBV-M)和乙肝病毒DNA(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分离618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检测HBV-DNA含量.结果显示,618例患者血清中,HB...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和“乙肝六项”、HBV-DNA的关系并结合ALT的变化确定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前S1和乙肝六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采用紫外连续监测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大三阳”标本中前S1阳性率为85.2%,HBV-DNA阳性率为90.3%;“小三阳”中前S1阳性率为46.4%,HBV-DNA阳性率为31.6%;HBSAg+、HBCAg+、e系统为阴性的前S1阳性率为26.9%,HBV-DNA的阳性率为23.0%。急性乙肝跟踪观察前S1、HBV-DNA、ALT时发现前S1能够较早反应乙肝恢复情况。ALT恢复越快前S1抗原转阴越早,且先于DNA阴转。结论前S1蛋白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DNA阳性育龄妇女病毒复制与HBV标志物及前S1抗原的关系。方法:对1643例慢性乙型肝炎育龄妇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标志物和前S1抗原。结果:HBV—DNA阳性育龄妇女432例。其中,HBsAg阴性者占19.44%,前S1抗原总阳性率55.09%,且随着HBV—DNA载量增加,前S1抗原阳性率也升高。结论:采用HBV—DNA、HBV标志物、前S1抗原联检,才能更准确提供育龄妇女HBV感染诊疗依据,有效控制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免疫状态对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的影响。方法以确诊的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对研究对象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IL-2、IL-10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CD4+、CD8+T细胞分析,应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共有3种HBVM表达模式:大三阳(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小三阳(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和小二阳(HBsAg和HBcAb阳性)模式。大三阳、小三阳和小二阳表达模式的阳性率分别为31.09%、57.14%和11.77%;小三阳表达模式组的CD8+细胞显著低于大三阳表达模式组(P〈0.05),其余各组间的IL-2、IL-10、CD4+、CD8+T细胞水平虽有差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小三阳表达模式多见;患者血中CD8+细胞水平低可能有助于慢性肝病患者HBVM小三阳模式的表达,反之可能有助于HBVM大三阳模式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清前S1抗原(Pre S1)、乙肝病毒DNA(HBV-DNA)及乙肝五项指标对乙型肝炎肝脏纤维化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276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228例(轻度、中度、重度分别89、80、59例)、肝硬化48例,分析其血清Pre S1、HBV-DNA载量、乙肝五项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型)、层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水平,对比不同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载量、乙肝五项者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相关性。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Pre S1阳性率、HBV-DNA载量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P<0.05);肝硬化组血清PCⅢ、CⅣ、LN、HA水平较慢性乙型肝炎者高,且在慢性乙型肝炎中随病情加重,患者PCⅢ、CⅣ、LN、HA水平上升(P<0.05);随HBV DNA载量增加,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 S1阳性率及血清PCⅢ、CⅣ、LN、HA水平增加(P<0.05);大三阳组Pre S1阳性率、HBV-DNA载量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三阳组Pre S1阳性率、HBV-DNA载量也高于除大三阳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 S1阳性率、HBV-DNA载量与乙肝大三阳、小三阳及血清PCⅢ、LN均存呈正相关,Pre S1阳性率与HBV-DNA载量也呈正相关(P<0.05)。结论Pre S1、HBV-DNA及乙肝五项指标均可较好判断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与胎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以及胎儿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6例HBsAg阳性的孕妇血清及其所生婴儿脐血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将孕妇血清与胎儿脐血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V-DNA阳性孕妇组40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为50%(20/40);HBV-DNA阴性孕妇组36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9.4%(7/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sAg阳性孕妇组44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18.2%(8/44);HBsAg、HBeAg阳性组32例,其胎儿脐血HBV宫内感染率53.1%(17/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76例胎儿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有8种:抗-HBe、抗-HBc阳性36例(47.4%);HBeAg、抗-HBc阳性13例(17.1%);抗-HBc阳性11例(14.5%);HBsAg、抗-HBc阳性5例(6.6%);HBsAg、HBeAg、抗-HBc阳性4例(5.3%);HBsAg、抗-HBe、抗-HBc阳性3例(3.9%);抗-HBs、抗-HBe、抗-HBc阳性2例(2.6%);抗-HBe阳性2例(2.6%).结论孕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胎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脐血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墨脱县1262名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乙肝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五项乙肝标志物,Excel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2名中小学生乙肝标志物五项全阴者有886人,占70.2%;仅有303名中小学生有保护性的乙肝表面抗体,占24.0%;39名学生HBsAg阳性,阳性率3.1%。HBsAg阳性39名学生中,HBsAg、HBeAg和抗-HBc三项阳性的学生有27名,占69.2%。结论1262名中小学生中乙肝标志物五项全阴者比例较高,有保护性抗体的比例较低,存在接触感染乙肝病毒的较大风险,因此,加强西藏墨脱县中小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异常血清学诊断模式与HBV-DNA的关系.方法对94例慢性HBV携带患者,根据血清学结果,把病例分A、B、C、D四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定量检测HBV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A组患者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HBV-DNA阳性率为96.9% (31/32);B组患者HBeAg和HBeAb同时阳性,HBV-DNA阳性率为90.0%(18/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5,P>0.05).C组患者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HBV-DNA阳性率为64.3%(9/14),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56和23.41,P<0.05).结论在受检患者各种异常模式中,均存在HBV-DNA不同程度的复制.HBeAg阳性和HBV-DNA检测结果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病理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对647例CHB患者血清病毒学标志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DNA及其中418例肝细胞病毒学标志HBsAg、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HB患者血清及肝组织病毒学标志与肝组织病理损伤密切相关。结论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HB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轻;HBVDNA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无明显相关;肝细胞HBsAg、HBcAg均阴性表达的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