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前路精细化减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行颈前路手术的7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38~86(58.2±7.4)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显微组35例行显微镜下减压内固定术,开放组35例行常规开放前路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以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显微组和开放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75.13±11.06)min、(26.14±16.36)mL、(26.42±15.37)mL、(1.09±0.60)d和(74.86±10.57)min、(45.36±18.05)mL、(51.23±16.42)mL、(1.11±0.58)d,显微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显微组术后1、3、6个月的神经功能JOA评分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及术后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3个月显微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开放组(P值均<0.01),而术后6个月、1年时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组术后1、3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但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显微镜辅助下颈前路减压手术相比于传统颈前路开放手术,具有减压精准、创伤小、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国内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L5∕S1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男13例,女4例;年龄23~62岁,平均39岁。病程6~24个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7例(A组),前路病灶彻底清除、植骨加后路器械固定、融合治疗腰骶段脊柱结核10例(B组),术后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2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患者随访期间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比较组间差异。结果两组之间平均植骨融合时间,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VAS评分和下腰痛JOA评分等指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4~7个月,平均6个月。8例神经根受压症状术后消失。结论单纯前路与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L5∕S1结核均达到满意疗效。单纯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一期前后路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髋动力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两种内固定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2006年8月~2011年4月,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183例,其中稳定性骨折38例、不稳定性骨折145例;随机分为两组,PFN组90例用PFN内固定术治疗,DHS组93例用DHS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术式疗效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PFN组疗效优于DHS组(P<0.05).结论:DHST和PFN两种内固定术式分别有其各自的优点和适应证,都是治疗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好方法,PFN对于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四种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41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D四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单纯髂骨植骨术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22例;B组采用前路减压界面固定术(CIFC)治疗,其中单节段40例,双节段21例;C组采用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单节段45例,双节段23例;D组采用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其中单节段35例,双节段15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2a.植骨融合率A组为82.1%,B组为96.3%,C组为95.6%,D组为95.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2周之间有差异(P<0.05),B组、C组和D组之间无明显差(P>0.05).A组与B、C组和D组远期疗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和D组远期疗效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CIFC、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CIFC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口寰枢椎复位钢板(TARP)内固定术后椎前软组织(PVST)肿胀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TARP内固定术(TARP内固定组)、C3/4前路减压椎体内固定手术(C3/4减压组)及C5/6前路减压椎体内固定手术(C5/6减压组)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每组32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病因、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手术前后白细胞(WBC)及白蛋白(ALB)、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拔管时间,记录术后再插管和吞咽困难例数。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3 d C2~C43个节段的PVST厚度。结果与C3/4减压组、C5/6减压组比较,TARP内固定组患者以女性居多、均由疾病所致、平均身高较矮、ASIA D级占比多、手术时间长、拔管延迟、术后WBC显著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术中出血量及补液量、手术前后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再插管及吞咽困难。术前3组患者PVS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 3组患者C2~C43个节段的PVST厚度均显著大于术前(P<0.05),且TARP内固定组C2~C43个节段的PVST厚度增幅显著大于C3/4减压组、C5/6减压组(P<0.05),增幅为后2组的1.29~2.5倍。结论TARP内固定术后3 d C2~C43个节段的PVST仍呈现明显肿胀,厚度显著大于C3/4及C5/6前路减压椎体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需加强气道管理,严格掌握拔管指征,严防PVST肿胀导致的气道梗阻和吞咽困难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1例掌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行克氏针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对比两组手术的临床效果、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2 m,观察组临床效果(95.00%)优于对照组(75.61%),手功能恢复优良率(92.50%)优于对照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低于对照组(2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骨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临床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手功能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体表划线技术在髓内钉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的运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3月~2012年3月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8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24例,女57例,平均年龄75.5(40~96)岁,骨折类型按AO分型为:A1.1,16例;A1.2,20例;A1.3,1例;A2.1,2例;A2.2,20例;A2.3,12例;A3.1,3例;A3.2,2例;A3.3,5例。其中38例患者术中采用体表划线技术进行内固定术(体表划线组),余43例患者采用传统内固定术(传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透照次数,术后侧位相中螺旋刀片固定角度。结果体表划线组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62.0±7.0)分钟、(82.0±12.0)分钟,术中透照次数分别为(25.0±4.5)次、(45.5±5.5)次,术后侧位相螺旋刀片固定角度分别为(1.95±0.28)°、(5.04±0.61)°,以上三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39.4±71.5)ml、(150.5±59.5)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表划线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照次数及术中出血量,并能更准确的打入拉力螺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120°儿童髋锁定加压钢板与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本院诊治的30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15例采用120°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钢板组),15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空心钉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颈干角丢失、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2年髋关节功能Sanders评分。结果钢板组获得平均28.3 (24~32)个月随访空心钉组术后获得平均28.4 (24~33)个月随访。钢板组与空心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颈干角丢失均明显低于空心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4个月,钢板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于空心钉组(P0.05)。结论相较于空心钉内固定术,儿童髋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可取得满意疗效,具有骨折愈合时间短、颈干角丢失少等优势,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掌侧与背侧两种入路方式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以及对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掌侧组(28例)和背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手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挠骨高度和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掌侧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短于背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掌侧组患者术后3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背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尺偏角、掌倾角及挠骨高度及3个月后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方式下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效果相当,均比较理想,对腕关节的功能影响差异不大,但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Philos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hilos钢板组和髓内钉组。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的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颈干角、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66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平均(8.48±3.16)个月。髓内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Philos钢板组(P<0.05),6个月随访时髓内钉组Constant-Murley评分和肩关节外旋程度高于Philos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疼痛VAS评分,颈干角,肩关节前屈上举、内旋、外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ilos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ilos钢板与髓内钉对老年骨质疏松性NeerⅢ型肱骨近端骨折均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髓内钉内固定优势更为突出,不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而且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踝部骨折行骨片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踝部骨折患者行骨片钉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复位情况及螺钉位置.结果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Leeds标准评定优良40例,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可6例,踝关节功能部分丧失,背伸运动>10o,或与对侧相比不小于40%,运动后轻微痉挛;差2例,踝关节功能大部分丧失.结论骨片钉内固定是治疗踝部骨折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踝部骨折行骨片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踝部骨折患者行骨片钉内固定的应用情况。每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术后均摄X线片观察复位情况及螺钉位置。结果术后随访4~36个月,平均13个月.采用Leeds标准评定:优良40例,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可6例,踝关节功能部分丧失,背伸运动>10°,或与对侧相比不小于40%,运动后轻微痉挛;差2例,踝关节功能大部分丧失。结论骨片钉内固定是治疗踝部骨折较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Titford M 《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12,136(2):137; author reply 137-137; author reply 138
  相似文献   

14.
The fixation of orthopedic implants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problems. The fixation can be achieved via: (a) direct mechanical fixation using screws, pins, wires, etc.; (b) passive or interference mechanical fixation where the implants are allowed to move or merely positioned onto the tissue surfaces; (c) bone cement fixation which is actually a grouting material; (d) biological fixation by allowing tissues to grow into the interstices of pores or textured surfaces of implants; (e) direct chemical bonding between implant and tissues; or (f) any combination of the above techniques. This article is concerned with various fix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potential use of electrical, puls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emical stimulation using calcium phosphate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issue ingrowth, direct bonding with bone by glass-ceramics and resorbable particle impregnated bone cement to take advantages of both the immediate fixation offered by the bone cement and long term fixation due to tissue ingrowth.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比较经骶2骶髂螺钉(S2AI)固定技术与髂骨螺钉(IS)固定技术在成人脊柱骨盆固定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固定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M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及OVID数据库,以“脊柱骨盆”“髂骨(螺)钉”“骶髂(螺)钉” 和“spinal pelvis”“iliac screw(s)”“sacroiliac screw(s)”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7年12月有关IS固定技术、S2AI固定技术用于后路脊柱骨盆固定临床效果对比研究的中英文文献,按照Jadad质量评分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应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住院时间、术后感染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5项研究310例患者,其中高质量文献3篇,中等质量文献2篇。Meta分析显示:对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SMD=0.40, 95%CI 0.08~0.73, P=0.02)、术后感染率(RR=6.15, 95%CI 2.83~13.35,P<0.01)及内固定失败率(RR=4.09, 95%CI 1.72~9.73, P=0.001)均低于IS固定技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时间(WMD=1.07, 95%CI -0.60~2.75, P=0.21)、术中出血量(SMD=0.29, 95%CI -0.03~0.62, P=0.08)及术后VAS(WMD=0.13, 95%CI, -0.62~0.88; P=0.73)两种固定技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2AI固定技术与IS固定技术应用于成人脊柱骨盆固定,均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S2AI固定技术手术时间、术后感染率及内固定失败率更低,有更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re clinically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ion,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t present. These two method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Plate fixation or intramedullary fixation for clavicle fractures has remained a matter of debate. At present, there is a need for a higher level of evidence to evaluat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w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相似文献   

19.
单椎节与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单椎节和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实验,比较峡部裂状态和两种内固定情况下邻近终板的应力变化。方法利用已经建立的L4双侧椎弓峡部裂三维有限元模型,重建下腰椎内固定物如椎弓根螺钉和连接杆,将两者组合构建单椎节和单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有限元模型,在同样约束条件及载荷下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腰椎峡部裂状态、单椎节、单节段内固定3种力学状态下邻近终板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轴向加压时,两种内固定方式与峡部裂状态相比较在L4下终板应力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屈、后伸、侧屈时单椎节固定方式终板应力均值与峡部裂状态相仿,而单节段固定方式与峡部裂状态相比较在L4下终板应力均值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S1上终板应力均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时单椎节固定方式与其他两种状态相比在S1上终板应力均值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椎节经椎弓根钉棒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弓峡部裂在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不仅能提供良好的固定,而且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上下椎间盘的活动,尤其在旋转运动时对下一节椎间盘有良好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题释义:经皮螺钉固定:是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主要是在透视成像的辅助下闭合复位骨折端,并使用合适直径的螺钉将骨折端固定。相较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耻骨支骨折:是骨盆前环骨折的一种,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骨盆前环稳定的重要性。早期固定耻骨支骨折有利于骨盆环的稳定,同时减缓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背景:耻骨支骨折是骨盆前环损伤的常见的损伤类型,固定耻骨支骨折能够降低骨盆后环固定系统的应力水平,减少耻骨联合的分离,有利于骨盆环的稳定。经皮螺钉固定与传统切开钢板固定均可用于固定耻骨支骨折,但目前文献中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哪种方法更具优势。 目的:比较经皮螺钉固定与传统的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治疗耻骨支骨折的疗效。 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符合标准的拟行手术固定的耻骨支骨折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经皮螺钉固定组33例,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32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患者例数、性别、年龄、骨折分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切口长度、术后至出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估患者术后Matta复位评分、手术前后目测类比评分以及随访时Majeed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2组各有3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经皮螺钉固定组随访8-59个月,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随访8-57个月;②经皮螺钉固定组手术切口更小,切口感染率低,出血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P < 0.05);③2组术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其中术后3 d时经皮螺钉固定组的目测类比评分较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更低(P < 0.05),术后6个月时2组目测类比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虽然经皮螺钉固定组Matta评分影像学复位的优良率低于切开复位钢板固定组,但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术后6个月时2组Majeed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说明经皮螺钉固定能取得与传统钢板固定一样良好的疗效,且相对于传统钢板固定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ORCID: 0000-0002-5888-3665(李家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