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156例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2种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结果:符合动态心电图24h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156例,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5例,占28.85%(45/156),无症状心肌缺血111例,占71.15%(111/156)。符合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发作要求者76例,占48.72%(76/156),其中有症状心肌缺血42例,占26.92%(42/156),无症状心肌缺血34例,占21.80%(34/156)。2种检查方法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患者常见,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心肌缺血,尤其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张春生 《临床医学》2012,32(5):38-3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1月就诊的冠心病患者38例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总结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的昼夜规律及缺血性ST-T检出情况.结果 38例冠心病患者中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有缺血性ST段改变31例,检出率为81.58%,其中22例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占70.97%;9例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如胸闷不适、胸痛等,占29.0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特点及动态心电图诊断的价值。方法: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350例,按年龄分为Ⅰ组(220例)和Ⅱ组(130例),对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Ⅱ组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检出率及无症状心肌缺血平均持续时间均高于Ⅰ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有明显昼夜节律,Ⅱ组无明显昼夜节律;2组慢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较快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延长(P<0.05),且Ⅱ组较Ⅰ组明显;快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平均ST段压低幅度与慢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平均ST段压低幅度比较,以及Ⅰ,Ⅱ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平均ST段压低幅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加,老年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增高,且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延长;>80岁男性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无明显昼夜节律,慢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持续时间较快频率依赖型无症状心肌缺血显著延长。动态心电图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的检测和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在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本院收诊冠心病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统计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统计无症状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发作情况。结果:经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显示为45例无症状心肌缺血,37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心肌缺血组发作时间及平均每次持续时间均短于有症状心肌缺血组(P0.05或P0.01);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的灵敏度为76.92%(40/52)、特异度为83.33%(25/30),漏诊率与误诊率分别为23.08%、16.67%。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症状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2993-2994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90例,造影前予以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估无症状型心肌缺血与有症状型心肌缺血的心率、时间段、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90例冠心病者出现缺血性ST-T段改变者83例(92.2%),其中无症状者63例(75.9%),有症状者20例(24.1%),出现心肌缺血360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者出现240阵次(66.7%),症状性心肌缺血者120阵次(33.3%),SMI心肌缺血发生情况和ST段下移阵次显著高于有症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者缺血发生事件06:00~12:00发生190阵次(79.2%),12:00~18:00发生30阵次(12.5%),18:00~24:00发生11阵次(4.6%),夜间0:00~6:00发生9阵次(3.7%),06:00~12:00发生阵次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时的平均心率和ST段下移幅度显著高于有症状型心肌缺血发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型心肌缺血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法可反映其临床发病时间段、心率等特点,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与有症状心肌缺血24h动态心电图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图检测11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缺血型ST段压低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例数及缺血型ST段压低的次数均明显多于有症状组。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均有昼夜规律,在上午6:00~12:00时发作频率最高。两组患者在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及ST段下降幅度方面无明显差异。无症状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在早期发现老年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方面有可靠的诊断价值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和误诊率情况。方法:选取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诊断结果(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肌缺血阳性率诊断结果(52.00%);观察组患者各项心律失常类型检出率水平就能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便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的心电情况,预防冠心病导致的猝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应用24h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检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64例,占总例数70%,ST段缺血性改变在12导联中大多数导联均可见到,发生高峰在上午6—12时,下午13~22时次之,凌晨0—6时最少。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多于有症状性的心肌缺血,为1.9:1,比例与年龄正相关;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检测能较好地反映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特点,提高检出率,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及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临颍县人民医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确诊的78例冠心痛患者做为观察对象,对78例患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监测,同时告知受试者要书写完整的动态心电图生活日记,观察78例患者的心肌缺血检出率、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及心肌缺血sT段改变发作次数与心肌缺血类型的关系。结果78例患者中心肌缺血检出67例(85.90%),其中59例(88.06%)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症状心肌缺血检出8例(11.94%),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例心肌缺血患者中共检出缺血型ST段改变发作的次数为205次,其中包括无症状心肌缺血ST段改变169次,检出率为82.44%,有症状心肌缺血ST段改变36次,检出率为17.56%,有症状心肌缺血ST段改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较高,特别是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较高,这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3月期间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常规心电图诊断(参照组)、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试验组)各30例,明确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情况,对比两种不同诊断方式检出率。结果:对于心律失常检出率,研究组明显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对于心肌缺血检出率,研究组明显更高(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冠心病患者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可有效检出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促进患者治疗,诊断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如何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及早诊断、治疗.方法:对1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记录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59例,其中单纯无症状心肌肌缺血38例.结论:并非每一位冠心病患者都有胸闷、心区前疼痛或类似症状,有一部分患者心电图表现心肌缺血,但无心绞痛或与心绞痛类似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是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因具有记录时间长、动态观察等优点,它对冠心病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静息心电图[1][2]。我们利用动态心电图对50例已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陈旧性心肌梗塞3例,心绞痛47例)进行了24小时心电图监测,目的在于了解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发病的规律性。资料和方法50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52~82岁,平均62.6岁。采用美国Marqute公司8500型动态心电图仪,以模拟V1、V5导联,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44例冠心病患者,并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22例)患者行以常规心电图检查,研究组(22例)患者行以动态心电图检查,对照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在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上来看,研究组17例阳性,4例阴性,阳性率为77.27%,对照组12例阳性,10例阴性,阳性率为54.55%,研究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从心律失常检出结果来看,研究组在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房性心律失常、短阵室上速等方面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相比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更好地反映心肌缺血情况,同时可以更好地诊断心律失常情况,临床价值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9):1694-1695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种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中的诊断效果。结果常规心电图中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52.50%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中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83.75%),两种检查方式的心肌缺血阳性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的各项检出率上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上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可对心绞痛型、隐匿型、心律失常型冠心病做到早期诊治,为临床医师对患者的诊断与疗效评价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崔霞  ;唐铁龙 《华西医学》2009,(9):2313-23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8例冠心病(CHD)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共检出缺血型ST-T改变102例、723阵次。其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562阵次(77.7%),发作时间高峰在6:00-11:00。结论:动态心电图是检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对其病情的判断及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通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后,分析其临床诊断结果。方法:在2018年9月到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随机选取80例患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塞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诊断和动态心电图检查,记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分析其临床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无症状ST段、有症状ST段以及平均心率监测结果都要明显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诊断患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发病情况,提高患者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应用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评价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患者出现缺血性ST段改变90例,其中60例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0例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42例(70.0%)发生在0:00~8:00,有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中20例(66.7%)发生在0:00~8:00,0:00~8:00是心肌缺血的高发时段;24 h动态心电图的房颤、房扑、房速、室速、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阻滞诊断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够全面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发展,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诊断为冠心病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症状的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62,有症状性心肌缺血)和观察组(n=62,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两组均使用相同的检测方法。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心率低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肌缺血发作、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Ⅳ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电图异常情况少于对照组,ST段阵次变化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能够明确患者心率以及心肌缺血的情况,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人冠心病无创性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中,对无创性检查(常规心电图、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进行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分析比较,并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分析包对数据进行R×C表χ2检验.结果 三种检查方法 的敏感性最高为常规心电图(ECG),达83.17%(P=0.001),运动试验(TET)最低,为66.67%(P=-0.001).特异性最高为TET,达79.17%,ECG最低,为46.46%.结论 ECG可作为冠心病筛选检查的首选方法 ;TET的诊断价值最高,尤其是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更具有实用价值;动态心电图(Holter)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ECG相近,用于发现院外及日常生活中的心肌缺血,是其他检查方法 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运动平板试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两两联合检查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无症状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运动平板试验联合超声心动图法(A联合法)、动态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法(B联合法)、动态心电图联合运动平板试验法(C联合法)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阳性(冠心病)患者45例,其中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22例、重度狭窄11例;C联合法的诊断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78%、96.30%,高于B联合法、A联合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联合法、A联合法对轻度狭窄的检测阳性率均为41.67%,低于对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的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联合法对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联合运动平板试验对无症状心肌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