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下碘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内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220例患者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10例.用Lugol液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对不染色和浅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对照组不行Lugol液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染色组不着色或浅着色69例(62.7%),活检发现食管癌14例(12.7%),其中早期食管癌3例,鳞状上皮异型增生9例(8.1%);对照组110例活检发现食管癌2例(1.8%),轻中度异型增生4例(3.6%).两组食管癌诊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碘染色能减少食管黏膜活检误差,提高食管癌诊断率,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在诊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在我市食管癌高发地区对239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下食管碘染色,观察食管黏膜染色情况,并取碘染异常区或贲门脊根部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239例接受内镜检查者其中有92例碘染色后出现不着色区或淡染区,病检示食管癌5例,检出率为2.09%,不典型增生病变46例(其中轻度不典型增生17,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9例),检出率为19.25%,慢性炎症33例,正常鳞状上皮8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结合黏膜活检有助于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且操作简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90例经内镜检查病理诊断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共138个病变,分别在普通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用普通放大及NBI放大观察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然后应用1.2%碘液行全食管染色,对所有NBI阳性及碘染色阳性部位均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再将病变NBI分级、碘染色分级分别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 普通模式下发现病变104个(75.4%),NBI模式下发现病变120个(87.0%),碘染色发现病变138个(100.0%).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模式(P<0.05),而低于碘染色(P<0.01),但NBI模式对高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与碘染色无明显差别(P>0.05),主要差别在于NBI模式对低级别黏膜内瘤变的检出率低于碘染色(P<0.01).结论 NBI可清晰显示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腺管开口及毛细血管结构形态,明显优于普通内镜,NBl技术与碘染色技术的有机结合可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内镜进行食管黏膜碘染色方法对大连地区原居民早期食管癌的发现价值.方法 对45岁以上有上消化道症状的病人行胃镜检查时进行卢戈氏碘液的喷洒,对不染区进行多点病理活检.结果 有食管病变病人异常发现率为73.85%,癌前病变发生率为35.38%,早期食管癌发生率为1. 54%.结论 具有明显食管症状、内镜下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的病人,尽可能要进行碘染色和精确活检.对发现癌前病变的病人,要及时随访,反复碘染检查.大连地区原居民早期食管癌的发生率并不比全国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在诊治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胃镜下行MBM诊治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碘染色后病变黏膜呈淡染区或不着色区患者52例,单纯活检病理发现早期癌4例,MBM组织标本证实为癌者14例。单纯活检癌检出率7.69%,MBM组织癌检出率26.92%;单纯活检病理与MBM组织病理对照相符者42例,占80.76%,不相符者10例,占19.24%。未发生大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内镜随访1~1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MBM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在食管癌高发区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 研究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以及对比碘染色前后癌和异型增生的发现率。方法 在高发现场对3022例40—69岁人群进行内镜检查,观察并记录食管黏膜颜色、形态和黏膜下血管纹理,碘染色后再观察其颜色变化,并行组织括检。结果 经活检组织学诊断,并发现食管癌131例,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659例。碘染色前后发现食管癌分别为57例、111例,发现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154例、505例。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内镜检查中碘染色可明显提高浅表食管癌和异型增生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8年5月至11月北京友谊医院4056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NBI、碘染色检查食管,筛查到82例114处病变,对这些病变行NBI结合放大内镜检查并靶向取活检.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病灶的诊断价值,井比较IPCL分型与病理的一致性.结果 与NBI和碘染色相比,常规內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较易漏诊,尤其是平坦型病变.NBI和碘染色对病灶的检出率均较高(78.0%和79.8%),高级别黏膜內瘤变均主要表现为NBIⅡ级(80.4%)和碘染色I级(85.7%),低级别黏膜内瘤变主要表现为碘染色Ⅱ/Ⅲ级(66.0%),但NBI对其不具有特异性.高级别黏膜内瘤变以IPCL形态Ⅳ、V型表现为主(92.9%),低级别黏膜内瘤变以IPCLⅡ、Ⅲ型表现为主(89.4%),IPCL形态分型与病理诊断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碘染色及NBI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NBI结合放大內镜观察IPCL形态,可能成为早期食管癌內镜下治疗及术后是否复发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别使用普通白光模式、高清智能染色内镜(FICE)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对食管病变行内镜观察,比较3种不同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患者9765例,每例依次进行普通白光模式、FICE模式以及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内镜检查,其中发现食管部位病变的患者99例,共检出病变130处。分别记录在3种模式下所发现的食管病变部位、形状、大小,并以活检及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3种模式对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特异性。[结果]3种模式中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的病变检出率、特异性明显高于普通白光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在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上略高于FICE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在发现食管高级别内瘤变(食管早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特异性方面显著高于普通白光模式以及FICE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3,P=0.000;χ2=5.385,P=0.027)。[结论]FICE+卢戈氏碘染色模式能提高癌前病变及食管早癌的检出率,并对高级别内瘤变具有更高检测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NBI放大内镜联合EUS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检查的94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在进行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的基础上进行NBI放大内镜结合超声内镜检查,记录早期食管癌在普通白光内镜、NBI放大内镜模式下的不同表现,同时根据术后病理检查标准,确定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在不同内镜模式下的检出情况及EUS检查对食管病变浸润深度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94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经普通白光内镜模式、NBI放大内镜模式及病理检查共发现病灶107处,其中癌前病变43例,食管炎症53例,早期食管癌9例,食管癌侵及肌层2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NBI放大内镜检出率(86.54%),显著高于经普通白光内镜检出率(67.31%)(P 0.05);普通白光内镜下,共发现77处食管病灶,包括黏膜发红34例,黏膜发白27例,红白相间16例;其中Ⅱa型17例,Ⅱb型18例,Ⅱc19例,Ⅱa+Ⅱc型23例; NBI放大内镜下,共发现97例食管病灶,呈IPCL改变,其中Ⅳ、Ⅴ1、Ⅴ2型92例,Ⅴ3、Ⅴn型5例;食管病变经EUS判定发现癌前病变28个,黏膜内癌2个,黏膜下癌7个,侵及肌层癌2个,其中癌前病变经EUS判定的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81.82%、准确性为90.24%;黏膜内癌+黏膜下癌经EUS判定的敏感性为77.78%、特异性为87.50%、准确性为85.37%。结论 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有利于清晰显示食管黏膜形态及血管网分布情况,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同时准确判断食管病变浸润深度,为临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imaging WLI)、光学内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与染色内镜(Lugol’s碘液染色)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门诊疑似食管黏膜病变患者81例,顺次在普通白光内镜、NBI和Lugol’s碘染观察后,记录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范围、黏膜形态等,并进行NBI及Lugol’s碘染分级,对所有阳性病灶进行病理组织学取材。将所有数据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光学内镜和染色内镜均能更加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大小,提高活检准确性及病变检出率,且对于食管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效能相似,均能优于单纯普通白光内镜检查。[结论]本文探讨光学内镜与染色内镜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诊断高危人群食管黏膜异型增生与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食管肿瘤高发区的高危人群,对其中内镜下的食管糜烂等病变116人,进行碘染色。根据染色后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可疑病灶进行有针对性地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116例患者食管黏膜碘染色后有不着色区或明显淡染区,病理显示85例为轻度不典型增生,15例为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早期食管癌4例。结论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的诊断中敏感性高,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在食管高危人群的早期病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碘染色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内镜下考虑Barrett食管的病人82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43例行碘染色后取活检,一组39例行常规内镜下活检.结果 43例经内镜下碘染色后活检,病理诊断Barrett食管的为29例(66.44%),而常规内镜下活检诊断Barrett食管的为13例(33.33%),碘染色组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染色组,且经ROC曲线分析,内镜下碘染色组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准确度明显高于常规内镜检查组.结论 内镜下碘染色有助于提高Barrett食管的诊断率,在Barrett食管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美蓝和卢戈氏碘液双重染色法联合超声内镜对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行食管黏膜染色,先用 20 g/L美蓝喷洒,再用30 g/L卢戈氏碘溶液喷洒于病变区观察;对美蓝染色区和卢戈氏碘不染色区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食管癌及重度不典型增生、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者再次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诊为食管癌7例,其中早期癌2例;不典型增生14例 (轻度7例,中度4例,重度3例);Barrett食管3例;溃疡8例;炎症36例.双重染色法总阳性率达70.8%.超声内镜对判断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浸润深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准确率达 92.3%(12/13).结论:双重色素法(色素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食管疾病,特别是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碘染色、放大内镜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9月内镜下观察有食管黏膜粗糙、轻度糜烂而无明显占位、溃疡及组织僵硬的病例55例,进行复方碘染色,同时进行放大内镜观察,并定位取活检。[结果]55例全部进行组织活俭,16例确诊早期鳞状细胞癌,其中以糜烂型多见,占68.75%(11例)。[结论]复方碘染色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29.1%),为患者的早期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5.
0引言内镜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消化道内镜(食管、胃、十二指肠、大肠镜)诊断、息肉切除等治疗外,染色、放大内镜,内镜超声(EUS)以及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染色、放大内镜黏膜染色(包括食管、胃、大肠)对于识别早期恶性肿瘤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碘染色判别食管癌,靛胭脂和美蓝染色检测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均已应用于临床.食管黏膜喷洒碘溶液,通过观察黏膜是否着色来判定病变区域,在该部位取活检往往可以发现早期肿瘤.大肠黏膜喷洒靛胭脂染色,通过放大内镜观察黏膜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蓝激光内镜系统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昆山市中医医院112例疑似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分别采用普通白光内镜、联动成像技术(LCI)、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碘染色内镜和蓝激光成像技术(BLI)进行检查,并比较各项技术对病灶的检出率和对病灶边界的显示率。对BLI模式下的图像特征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病灶的检出及病灶边界的鉴别方面,BLI和碘染色内镜成像优于其他内镜技术。BLI模式显示,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在高级别及早期食管癌中以B1型为主,在低级别病变中以A型和B1型为主,在炎性病灶和正常黏膜中以A型为主。背景黏膜着色征在高级别及早期食管癌中均呈阳性,在低级别及炎性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下降至27.5%和24.3%,而在正常黏膜中无1例呈阳性。结论蓝激光内镜系统在食管病灶的检出率、病灶边界的界定上具有优势。此外,在BLI模式下观察病灶内的IPCL特征和背景黏膜着色征,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7.
卢戈氏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为了再度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粘膜染色对食管早期癌和表浅癌的诊断价值,对144例食管早期癌可疑患者进行食管粘膜染色,并对不染区多点活检送病理检查,其中131例为肉眼无可疑病灶者,94例没有任何食管症状。诊断结果:食管癌7例(手术证实粘膜癌2例,粘膜下癌2例);不典型增生10例(轻度5例,中度3例,重度2例);单纯上皮增生伴或不伴慢性炎症25例;结核1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P<0.05)。结论:内镜下卢戈氏液染色有助于食管早期癌、表浅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并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进展期食管癌全食管粘膜碘染色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全食管粘膜碘染色对进展期食管癌的诊断作用。方法:440例进展期食管癌行术前全食管粘膜碘染色检查,对不染、浅染、染色不均等染色异常区行粘膜活检,切除标本行次连续切片检查。结果:55例有染色异常,其中表现为主癌灶外另灶48例,主病灶范围较染色前内镜所见明显扩大7例。51例因染色发现更改了手术方式,由胸内吻合改为颈部吻合。术后病理结果,鳞癌46例,中、重度异型增生8例,1例碘染色异常术后标本病理结果正常。结论:全食管粘膜碘染色对进展期食管癌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发现同时存在的其他病灶及进一步确定病灶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08/2011-09行普通白光内镜(WLE)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可疑病变67例,患者72处病灶纳入研究,可疑病变包括食管黏膜粗糙、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所有病变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分析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性.结果:72处局灶性病变中,病理组织学证实癌性病变16处(9处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处病变行手术治疗).非癌性病变56处,为慢性炎症、轻-中度不典型增生.WL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1.3%、66%、62.5%;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7.5%、98.2%、95.8%.结论:超声内镜联合染色内镜对食管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色素胃镜在胃早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365例胃镜检查发现可疑胃黏膜病变者,用靛胭脂或美兰染液染色后取活检,结合病理分析,探讨内镜下病变部位颜色改变与活检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365例患者中,靛胭脂染色组(n=168)病理诊断为癌、癌前病变及慢性炎等良性病变分别为27、53和88例,癌及癌前病变的整体检出率为47.6%,黏膜褪色、着色不良及染色正常检出率为100%、36.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999,P0.01)。美兰染色组(n=197)检出癌、癌前病变及慢性炎分别为17、88、92例,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53.3%,深蓝色、淡蓝色及正常染色分别为98.1%、44.5%和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03,P0.01)。结论色素胃镜能鉴别胃黏膜病变,指导活检可提高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