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T-SPOT.TB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检查方法。方法选择结核性脑膜炎40例(患者组)及非结核性脑膜炎感染66例(对照组)进行T-SPOT.TB检测,进一步比较多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脑脊液T-SPOT.TB实验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阳性检出率为95%(38/4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为3.03%(2/66);外周血T-SPOT.TB实验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阳性检出率为72.5%(29/4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为13.64%(9/66),均高于脑脊液抗酸染色涂片、结核菌培养、荧光定量PCR、结核抗体检测等方法,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外周血T-SPOT.TB实验阳性检出率与脑脊液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4)。结论运用T-SPOT.TB实验检测外周血和脑脊液单个核细胞结核杆菌感染的阳性率高于其他方法,明显提高了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率,采用T-SPOT.TB实验检测脑脊液诊断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率高于外周血检测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脊液生化指标在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结脑组)及89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化脑组)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的蛋白、糖、氯化物和腺苷脱氨酶(ADA)进行检测。同时,对脑脊液与血浆中的蛋白、糖、氯化物和ADA比值进行计算并比较。结果结脑组脑脊液检测中,氯化物水平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ADA水平显著高于化脑组(P0.01);结脑组血浆检测中,蛋白及氯化物水平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ADA水平显著高于化脑组(P0.01);结脑组脑脊液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中,蛋白及ADA的比值显著高于化脑组(P0.05),氯化物的比值显著低于化脑组(P0.01)。结论脑脊液中氯化物和ADA水平及脑脊液和血浆中蛋白、ADA及氯化物的比值对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背景结核性脑膜炎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传统的脑脊液分析和放射学检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延误治疗时机,因此临床急需敏感性更高的快速检查方法用于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本文采用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单个核细胞,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有效检查方法。方法分别收集结核性脑膜炎(30例)和非结核性脑膜炎(30例)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分离提取单个核细胞,经冻存和复苏后采用结核杆菌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外周血和脑脊液中干扰素γ分泌的T细胞数目,分别计算其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脑脊液ELISPOT试验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阳性检出率为93.33%(28/3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为3.33%(1/30);检测灵敏度93.33%、特异度96.67%,假阳性率3.33%、假阴性率6.67%,阳性似然比28.33、阴性似然比0.07。外周血ELISPOT试验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阳性检出率为76.67%(23/30)、非结核性颅内感染组为13.33%(4/30),检测灵敏度76.67%、特异度86.67%,假阳性率13.33%、假阴性率23.33%,阳性似然比5.79、阴性似然比0.15。外周血ELISPOT试验阳性检出率与脑脊液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4)。结论采用ELISPOT试验检测外周血和脑脊液单个核细胞结核杆菌感染率有助于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率,而且脑脊液单个核细胞ELISPOT试验检测效率呈高于外周血检测效率之趋势。  相似文献   

4.
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及68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脑脊液ADA活性检测及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ADA活性范围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活性升高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一个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5.
结核性脑膜炎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及脑脊液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四年来住院初治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6例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脑脊液压力升高30例(180~280mmH2O,平均208.3±29.1mmH2O),发生率83%,白细胞计数升高36例,发生率100%,糖降低34例,发生率94%,氯化物降低34例,发生率94%,蛋白升高35例(1000~5000mg/L,平均2380±149.7mg/L),阳性率97%,脑CT异常8例,阳性率31%,表现为基底池渗出,脑积水,脑梗塞等,胸部平片提示肺结核21例,占62%。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47%,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肺外结核感染是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和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颅内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改变,为鉴别诊断这两种脑膜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9-01—2011-12第1次我院38例结核性脑膜炎和18例新型隐球菌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颅内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数据,采用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脑脊液中白细胞数、糖、氯化物和蛋白含量。结果不论结核性脑膜炎还是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均以亚急性起病、颅压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升高、糖含量和氯化物含量降低为主。但结核性脑膜炎病例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和蛋白含量高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P<0.05),而前者的氯化物含量却低于后者(P<0.05),在颅压变化程度和糖含量方面两种疾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与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表现、颅内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结果有一定诊断价值,但仍应进一步寻找病原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脑脊液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1-10-2015-10符合条件的结核性脑膜炎7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特点、脑脊液指标动态变及磁共振表现等特征。结果除常见的发热、头痛、呕吐等主诉外,30%患者以咳嗽、咳痰、气短等脑外结核症状首诊;79%患者仍被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TBM经抗结核治疗后,脑脊液氯化物率先恢复,其后为蛋白、葡萄糖、ADA,而颅压及细胞数恢复最慢;结核性脑膜炎脑实质及脑膜均可受累,头颅MRI平扫检查阳性率80%,增强扫描阳性率96.9%。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易误诊为病毒性脑膜炎;TBM为多器官疾病,临床上应积极寻找脑外结核部位;MRI可较早发现TBM特征性病灶,且阳性率较高;临床上怀疑TMB时应尽可能利用多种现代技术寻找脑脊液中抗酸杆菌,为结脑诊断提供病原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与疗效评价中脑脊液腺苷脱氨酸(ADA)水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6—2012年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43例,结核性脑膜炎37例,病毒性脑膜炎34例,化脓性脑膜炎32例,其他疾病40例,对比各组患儿脑脊液ADA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的结核性脑膜炎患儿ADA水平。结果其他各组患儿脑脊液ADA水平均明显低于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以6U/L与8U/L为阳性标准的阳性率均低于结核性脑膜炎患儿;结核性脑膜炎患儿治疗后ADA水平明显下降,阳性率显著降低。结论脑脊液ADA水平对于小儿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还能够有效判定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性粒细胞表面膜糖蛋白(CD64)、血清胱抑素C(Cys-C)及腺苷脱氨酶(ADA)水平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193例住院患者为对象,结核性脑膜炎102例,化脓性脑膜炎35例,病毒性脑膜炎30例,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26例,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4组Cys-C、流式细胞术检测CD64、酶标法检测ADA,比较4组CD64、Cys-C及ADA水平,并比较单一指标检测与联合检查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结核性脑膜炎患者Cys-C、ADA、CD64均显著高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3项指标呈递减趋势,病毒性脑膜炎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CD64、Cy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Cy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C、ADA、CD6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8.43%、60.73%、70.59%,联合诊断符合率98.04%,显著高于单一诊断。结论 CD64、Cys-C及ADA均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检测指标,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准确率及与其他类型脑膜炎的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多项实验室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量化标准和敏感性,探讨患者入院后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9例结核性和31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比较其临床症状、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测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脊液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从临床症状、血常规、血糖、脑脊液白细胞及分类上很难与病毒性脑膜炎相鉴别。与病毒性脑膜炎相比,当脑脊液的糖含量<2.5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0.0mmol/L、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0.50时应高度疑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上述指标鉴别结核性脑膜炎的敏感性为:脑脊液糖与血糖比值<0.50,高于脑脊液的糖含量<2.5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高于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0.0mmol/L。脑脊液蛋白含量>1.0g/L与脑脊液氯化物含量<122.8mmol/L呈负相关。结论 上述指标的量化标准有助于提高结核性与病毒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和结核菌素试验(PPD)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2-04—2013-11收治的230例疑似结核性脑膜炎进行PPD和T-SPOT.TB检测,比较2种检测结果。结果 230患者中53例确诊,30例可能性大,121例排除结核病,26例诊断不明;T-SPOT.TB和PPD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98.3%和80.2%,敏感度分别为95.2%和56.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诊断效能优于PP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干扰素-γ(INF-γ)含量的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第三0九医院自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住院的患者,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组20例,病毒性脑膜炎组15例,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20例.用ELISA法检测3组患者脑脊液IL-8、MMP-9、INF-γ含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8、MMP-9、INF-γ的含量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和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L-8、MMP-9含量高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组(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中INF-γ含量与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脑脊液中IL-8、MMP-9、INF-γ含量的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IL-8、MMP-9在病毒性脑膜炎的发病和进展中亦起到一定作用.临床上若在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高水平的INF-γ,较之IL-8、MMP-9对于结核性脑膜炎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4例患者脑脊液,并与传统方法比较.结果 结核分枝杆菌DNA检出阳性率与涂片检出率、结核菌培养阳性率、LAM抗体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组ADA值升高21例,对照组5例,其敏感性与结核分枝杆菌DN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特异性(90%)低于定量PCR法(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与其他传统方法比较,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方法运用玻片细胞沉淀(粟秀初教授研制)细胞学方法,对37例使用Bactec MGIT 960培养阳性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特点进行动态观察与分析。结果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但有4例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数小于50×106/L。多数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呈混合型细胞反应,有33例(89.2%)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中性粒细胞,25例(67.6%)患者脑脊液中检测到浆细胞。但多数患者脑脊液(60%)以淋巴细胞为主,少量(1/3)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且几乎所有患者脑脊液内均可以检测到浆细胞的存在。结论确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脑脊液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为主型,少部分为中性粒细胞为主型。  相似文献   

15.
新型隐球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鉴别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和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 ,脑脊液及脑 CT或 MRI改变。结果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亚急性起病 ,进展性头痛 ,轻—中度发热 ,视乳头水肿伴有出血 ,脑脊液压力高 ,蛋白升高多在 0 .5~ 1g/ L之间 ,而葡萄糖含量明显下降 ;结核性脑膜炎多以急性起病 (71.43% ) ,夜间头痛为主 ,发热在 38.5℃以上 ,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伴氯化物的降低。两种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 ;神经影像学改变各有不同。结论 :根据起病形式 ,临床特征 ,结合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初步对两种脑膜炎进行鉴别 ,确诊有待于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成人颅内感染性疾病患者脑脊液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谷草转氨酶(glutamic 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GOT)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5-01—2018-06收治的120例患者,A组为3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B组为28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C组为2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D组为40例无颅内感染的患者。检测脑脊液IL-6、hs-CRP、PCT、LDH、ADA、CHE、AST水平,比较4组检测指标。结果 A、B、C组分别与D组相比,A组脑脊液hs-CRP、PCT、ADA水平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B组脑脊液hs-CRP、PCT、ADA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组脑脊液ADA水平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PCT、hs-CRP水平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A、B、C组IL-6、LDH、CHE、AST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成人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IL-6、hs-CRP、PCT、LDH、ADA、CHE、AST水平明显升高,对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价值; ADA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将在我院收治的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特征,并采用莫西沙星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11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脑脊液(CSF)常规检查结果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11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发热、恶心、咳嗽和意识障碍。影像学检查4例肺部有结合病灶,病理检查均无恶性肿瘤细胞,脑脊液常规检查氯化物含量和葡萄糖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白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正常人群,脑脊液压力和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经分析临床表现给予对症治疗后,11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提高,脑脊液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结核性脑膜炎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并给予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开发针对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群中结核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收集西京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92名结核性脑膜和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间将240名患者纳入训练组,52名患者纳入验证组。对训练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鉴别两种脑膜炎的差异因子。利用R软件构建鉴别诊断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绘制ROC曲线和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发现,患者年龄、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脑脊液初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糖含量是鉴别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差异因子(P0.05)。模型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76.47%。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为0.853和0.897,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较好。结论在非HIV人群中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列线图模型,对于基层医院进行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03-109]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脑脊液中ADA活性值测定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其合适的阳性分界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各种类型脑膜炎总计154例,依据最后诊断分结脑组、病毒性和化脓性脑膜炎三组.分析病人在治疗前所测定的脑脊液ADA活性值.结果结脑组ADA活性较其他两组均明显升高(P<0.01),病毒性和化脓性脑膜炎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ROC曲线表明CSF中ADA活性测定有诊断意义(P<0.05),将ADA阳性分界值分别定为7 u/L和10 u/L,其灵敏性和特异性有所变化.结论测定脑脊液中的ADA浓度有助于结脑病人的早期诊断,其阳性分界点定在7~10U/L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脊液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变化对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结核性脑膜炎(21例)、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28例)和正常对照者(32例)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平均表达水平分别为4.46 pg/ml[(2.20~10.55)pg/ml]和34.86 ng/L[(25.62~241.71)ng/L],均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组[(1.18±0.49)pg/ml、(12.00±3.37)ng/L]和正常对照组[(1.05±0.47)pg/ml、(14.58±3.46)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35.695,P=0.000;H=31.560,P=0.000)。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6,P=0.226;t=0.060,P=0.952)。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结核性脑膜炎组患者ESAT-6水平与干扰素-γ水平呈正相关(r?=1.000,P=0.000)。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ESAT-6和干扰素-γ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脑膜炎颅内感染和正常对照者,检测这两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可协助结核脑膜炎的诊断,月.两项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