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只要你置身于这个世俗的社会当中,你就无法回避别人对你的议论。 日本有一家杂志在谈起“现代人际交往中五大乐趣”时,曾把“议论别人”列为其中的“第一大乐趣”。确实,议论别人可以满足人的多种心理需求,如交换信息、表现自我、获得亲近感、满足好奇心、平衡自己的心理、加强群体对个体的控制等等。  相似文献   

2.
《校园心理》2006,4(9):60-60
小伟来到了咨询室.他说自己心里有个解不开的疙瘩。这个疙瘩经常弄得他心情压抑.但又不知道原因,怎么克服。“我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不会对别人说‘不’。有时候,同学提出一些要求,即使自己再忙、心里再不愿意.可为了不得罪同学.从不敢拒绝别人。因为这个,自己经常做一些不愿意做但又逼迫自己去做的事情.制订的学习计划也经常被别人的要求所打乱。”小伟的话里有着几丝无奈。他还说,虽然表面上没有人看出自己有什么不高兴.但内心里的苦闷只有他最清楚。他经常责怪自己:“为什么说一个‘不’字就这么难?”  相似文献   

3.
正A早起,看《新闻早八点》,忽然被一则新闻怔住了:一妇女带孩子坐公交,孩子要吐,妇女央求旁边戴墨镜的小伙子把窗户打开,但是他却哼着音乐,置若罔闻。一个站着的小伙子帮妇女说戴墨镜的小伙子,而戴墨镜的小伙子突然发飙,站着的小伙子三两下就把他撂倒了。多小的一件事,就因为一扇窗,被人打落两颗门牙,还被众人指责。有什么必要呢?为别人开一扇窗,不也在为自己开一扇窗吗?为别人开一扇窗,也是为自己开一扇窗。这个道理浅显易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我的同事小江就因为不懂这个道理而至今还在懊悔。  相似文献   

4.
我国把世界医学中的现代医学人为地称为西医,而把中国的传统医学及其主要部分称之为中医.中医内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基础和轮廓,中医内科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医学的发展水平.本文就是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就本世纪中医内科的发展以临床诊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的一次浅析.  相似文献   

5.
正丽华,是一名24岁的女大学生。自从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她就对病毒感到害怕。一直到今年8月,情况越来越严重。大学毕业后,她在家备考公务员期间,觉得哪里都有病菌,也不太愿意出门,买回来的菜一定要消毒,否则就不吃饭。每天都会反复洗手,不停打扫房间,可还是感觉哪里都是脏的,结果把自己弄得很累。她也不让别人去她房间,只要有人去,她就一定要彻底消毒,要不就感觉不安全、不舒服。  相似文献   

6.
正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开始,我们就会被比较,总是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压过我们一头。而家长也会努力地把自己的孩子塑造成"别人家的孩子"那样。只是,"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就像我们想象得那般轻松、自信、幸福吗?  相似文献   

7.
见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面前好象总是有什么东西堵着、挡着,有人成功了,他觉得自己失败了;有人失败了,他觉得这人太无能;有人高升了,他觉得这人一定用了什么手腕;有人受到一点赞赏,他又觉得这人其实没什么了不起…… 这种人其实是在不停地和别人较劲,而这种较着劲的人,自已又拿不出什么象样的成就来。我想,对这样的人,应该进行劝告了:活着自在一点,别老是跟别人较劲,否则,你肯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同时,你也可能自己就把自己糟蹋了。  相似文献   

8.
内观疗法治疗强迫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观疗法是日本学者吉本伊信于1937年研究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集中内观疗法具有保护性的治疗构造和技法,对于自我比较脆弱的患者也能给予关怀式的心理援助,是一种能让人进行深刻自我洞察的心理疗法[1].内观疗法的3个主题指的是:"别人为自己所做的"、"自己给别人的回报"、"自己给别人添的麻烦".在内观疗法过程中,回忆的对象常常要从母亲开始(大多数人和母亲的关系最为重要),而且要把自己的一生分成若干年龄段进行回忆.一般将自己的一生按5~6年为一年龄段,对母亲的内观结束了要对父亲进行内观,接下来要对妻子(丈夫)、孩子、兄弟、姐妹、朋友、老师、同学、同事、领导等等接触过的人进行回忆.笔者就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实施内观治疗的1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评刊     
《心理与健康》2006,(9):59-59
《心理与健康》给人的感觉是传授型的杂志,所以我觉得应该注重交流。另外,还应该增加一点现代感,避免老生常谈,比如以某一心理现象或者流行元素为话题,开展一些讨论,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拓展一下读者群。还有,我发现贵刊的“缤纷心态”栏目,近两年题材和文风都有些变化,写的都是身边的事,让人感觉很真实亲切,这个改动也是此类文章在各种杂志上的趋势。作为学生读者,我还希望贵刊的青春气息稍稍多一点,当然,这主要还是得看贵刊的面向。 读 者 刘永隆《心理与健康》杂志编辑:你们好!我是湖南读者朱芳。订阅你们的杂志已经三年了,她…  相似文献   

10.
甜甜从小做任何事情都很认真,上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出现强迫症状:每天洗手很多次,摸了任何东西都要马上洗手,一瓶洗手液一个星期就用完了;湿纸巾每天都要用,总觉得不用就很痛苦,用量也是几天几大包,要妈妈买在家里囤着,否则就觉得心里很慌;别人坐过的家里的沙发或其他地方,她一定要用手去拍,总觉得拍了就干净了,不做这个动作,心里就很难受;拍过其他东西后,就觉得自己身上脏了,有很多灰尘在自己的身上,她必须马上从头到脚把身上再拍一遍,这样做后心里才舒服;家里所有东  相似文献   

11.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高中一年级的女生。原来我不太在意自己的外貌,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地方长得不好看。现在我长大了,比较注意自己的五官,发现自己的嘴有点大,长得不好看。可能是因为发现了这一点,我就越发注意这个问题(一个原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与人交谈时,也常常觉得别人在看自己的嘴巴。这时我会感觉很不自在。时间久了,甚至想避开别人的目光,躲到一个角落去伤心懊恼。我知道自己这样想是不对的,但是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这个问  相似文献   

12.
<正>1想要1份国际审稿专家意见,再决定文章投稿哪本国际优秀杂志,怎么办?芬兰公司Peerage of Science(www.peerageofscience.org)提出了与传统的先投再评相反的文章评审新模式,即先审稿再由杂志编辑对已经通过同行评审的文章进行挑选。对于文章作者来说,使用审稿服务是免费的。文章投给该审稿平台,作者可以自己选择等待多少时间找审稿人,一般是2个星期,或者有2个同行接受了就关闭系统。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小秋,一个胆小怯懦的女孩,因不善与人交往前来咨询。据小秋自述,她从小害怕与人交往,甚至是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堂姐妹们,她也不敢主动交流。有时即使在交往中被别人无理欺负,受了委屈,小秋也不敢反抗回应,生怕别人会生自己的气。当小秋心情低落、难过时,她就悄悄地与周围的花草对话,以倾诉内心的烦恼和不如意。小秋说:"当自己对着花草倾诉完后,内心就感觉舒服多了。"但在内心深处,她仍然迫切地渴望能有一些知心朋友,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上研究生期间学习医学统计学,统计学老师十分幽默地对我们说:统计学就是个P!因P与虽然"屁"同音,但意思大相径庭,所以在课堂上引发了哄堂大笑.的确,在医学统计学的所有名词术语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P值"了.然而,P值到底是什么意思?笔者曾试探性地接触了一些同行,能准确说出P值含义的人不敢说是凤毛麟角,但是个人经验应该不超过30%.因此,笔者在此撰写短文一篇,浅谈自己的P值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德尔裴一个古老神庙前的石碑上镌刻着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有人会说,别开玩笑了,从小我就和自己形影不离,难道我连自己都不认识? 请放一下你的生活录像,看别人,怎么看怎么像,看自己时,你打了一个愣:这是我吗?我怎么是这个模样? 太阳、地球、星星、月亮,在奥妙无穷的宇宙中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那是上帝早就安排好了的,上帝不准它们调动工作,也不许“人才”流动,它们只  相似文献   

16.
《心理与健康》2008,(11):61-61
Q:我有一个羞于启齿的毛病,只要我看到别人有一些好东西是我所没有的,我就会忍不住想方设法把它弄到手,其实也就是常人所说的偷。我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差,虽然不属于家财万贯的富豪,但是生活水平也算中上等。我拿别人的东西也不是因为我买不起,就是一看到我想要的东西心就痒,控制不住自己的手。每次偷完之后我也很后悔,谴责自己不应该这么做。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高中生,我的心理问题太严重了,我看东西的时候,如果旁边有人,我就会不由自主地一面看这个东西,一面看别人的眼睛。就好像我的眼神分家了,小部分放在要看的东西上,大部分放在了别人的眼神上。这样,别人也会注视我,甚至疏远、讨厌我。还有,有一个女生好像对我有好感,我在她面前表现得更严重,我认为自己现在不应该喜欢女孩儿,不应该想这些事情。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提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的稿件采编效率,提升杂志的品牌形象,编辑部于创刊初始即开通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网站(http://www.cmbp.net.cn),并启用了稿件采编系统。作者须在《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杂志网站上注册,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有话不愿意与自己讲,搞不清楚孩子究竟在想什么。父母肯定希望孩子把自己当朋友,有什么心里话都能说出来。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一些他们从未遇过的困惑。这些困惑,他们要么觉得难以启齿,要么害怕父母责怪,甚至对别人讲也不告诉父母。一些孩子的心身健康因此而受到影响。 有一位青年给我讲了他小时候的一件事:上初中时,  相似文献   

20.
在心理咨询中,如何对待价值问题是一个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心理咨询师尚没有一个清楚的共识.有些人推崇和接受罗杰斯所提出的"价值中立"原则,也有人采用更主动的方式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自己的来访者(叶一舵,2002).本文试图就心理咨询中价值问题的处理原则做一些讨论,以期逐渐建立一种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