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合并肥胖患者(BMI≥28)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73例子宫内膜癌,其中27例BMI≥28行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组),46例BMI28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比较2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2组手术时间[(239.4±40.7)min vs.(233.0±52.5)min,t=0.544,P=0.588]、术中出血量[(136.1±85.0)ml vs.(121.7±76.3)ml,t=0.746,P=0.458]、盆腔淋巴结切除数[(23.1±9.8)枚vs.(20.9±12.0)枚,t=0.807,P=0.42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数[(2.1±1.3)枚vs.(2.3±1.7)枚,t=-0.527,P=0.600]、总淋巴结切除数[(24.4±11.1)枚vs.(22.4±13.5)枚,t=0.651,P=0.517]和术中输血率[18.5%(5/27)vs.19.6%(9/46),χ~2=0.012,P=0.913]均无统计学差异。2组术后早期[18.5%(5/27)vs.19.6%(9/46),χ~2=0.012,P=0.913]、晚期并发症发生率[3.7%(1/27)vs.4.3%(2/46),χ~2=0.000,P=1.000]和住院时间[(19.8±6.3)d vs.(18.7±6.2)d,t=0.727,P=0.469]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合并肥胖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达芬奇机器人行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胸外科治疗的20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其中80例患者(机器人组)行达芬奇机器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122例患者(胸腔镜组)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淋巴结清扫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结果机器人组和胸腔镜组的淋巴结清扫数[(16.93±8.00)枚vs(13.98±8.67)枚]及淋巴结清扫组数[(4.89±1.57)组vs(4.25±1.23)组]、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71.2%vs 57.4%),Ⅰ期淋巴结清扫数[(16.59±8.57)枚vs(11.86±6.61)枚]、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率(84.3%vs 57.8%)及生存率(96.1%vs84.4%)比较,机器人组均优于胸腔镜组(P0.05);机器人组和胸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57±49)ml vs(211±180)ml]及术后引流量[术后1 d为(255±116)ml vs(332±175)ml、术后2 d为(259±114)ml vs(321±172)ml]比较,机器人组均少于胸腔镜组(P0.05);两组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在淋巴结清扫数量及中期术后疗效上略优于胸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达芬奇机器人与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1日至2022年8月21日行甲状腺癌根治术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手术(机器人组)81例,腔镜甲状腺手术(腔镜组)84例,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及其助手实施。术前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第1天血清钙、甲状旁腺激素及甲状旁腺、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均未中转开放手术。腔镜组手术时间短于机器人组[124(105,135)min vs. 150(120,162.5)min,P<0.05],机器人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腔镜组[6(4,11)枚vs.4(2,7)枚,P<0.05],机器人组术后第1天甲状旁腺激素浓度高于腔镜组[24.5(15.2,31.4)pg/mL vs. 20.9(14.4,25.5)pg/mL,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低钙血症及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未出现出血、喉返神经暂时性或永久性麻痹、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结论:与腔镜甲状腺手术相比,达芬奇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与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应用于左肺上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0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胸外科使用RATS或VATS完成左肺上叶切除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RATS组和VAT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围术期结果。结果 共纳入145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67例,平均年龄59.9岁。RATS组63例患者,VATS组82例患者。两组患者均无术后30 d内死亡。RATS组术后第2 d引流量[(233.49±83.94)mL vs.(284.88±120.21)mL,P=0.003]、总手术时间[(126.94±29.50)min vs.(181.59±61.51)min,P=0.000]、术中切除左肺上叶时间[(76.48±27.52)min vs.(107.23±47.84)min,P=0.000]、术中出血量[50(3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综合干预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预后上的优势。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纵隔肿瘤切除术9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按胸外科一般常规予围手术期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此手术制定的综合术后干预策略。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监护时间[(27.83±6.64)d vs.(55.85±14.97)d,P=0.000]、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2(0~6)d vs.5(0~9)d,P=0.000]、术后.疼痛评分(0 89±0.70 vs.2.83±0.92,P=0.000)、术后住院时间[(4.85±1.49)d vs.(8.11±1.94)d,P=0.000]、SAS评分(48.43±3.82 vs.57.66±3.42,P=0.000)、生活质量评分(38.06±3.24 vs.31.83±2.44 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综合干预加速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分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行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前切除术的78例直肠癌病人(机器人组)的临床资料,以同期行腹腔镜直肠癌前切除术的156例直肠癌病人(腹腔镜组)作为对照,对比分析临床病理因素及近期疗效。结果 机器人组较腹腔镜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53.9±12.4)mL vs.(75.7±58.6)mL,P=0.000],但手术时间延长[(208.5±118.5) min vs.(173.7±35.4)min,P=0.003]。两组病人术后排气时间、恢复进食时间、留置导尿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手术费用明显高于腹腔镜组[(8.4±1.3)万元 vs.(7.0±1.3)万元,P=0.004]。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前切除术安全可行,与腹腔镜手术具有相同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我科达芬奇机器人左肺上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行达芬奇机器人左肺上叶切除术的33例肺癌患者(达芬奇组)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97±9.16)岁;选取同一时期同一术者行胸腔镜左肺上叶切除术的41例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2.24±8.96)岁。手术流程按照后下至前上的顺序进行,随后依次清除纵隔内第4~9组淋巴结。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胸腔镜手术相比较,达芬奇组左肺上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更长[(191.21±61.77)min vs.(154.51±38.81)min,P=0.003],住院费用更多[(82 307.75±11 859.03)元vs.(58 966.57±5 640.07)元,P=0.000],术后带管时间更短[(4.58±1.77)d vs.(5.41±1.52)d,P=0.031],术后住院时间更短[(6.48±1.82)d vs.(7.66±2.12)d,P=0.014];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疼痛评分、胸腔引流总量、平均每天引流量、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左肺上叶切除手术治疗肺癌安全可行、更加微创,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机器人肺段切除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机器人或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11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机器人组和胸腔镜组,其中机器人组50例,男13例、女37例,平均年龄53.0(46.0,60.0)岁;胸腔镜组60例,男2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1.0(53.0,67.0)岁。对两组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各纳入34例患者。与胸腔镜组相比,机器人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40.0(20.0,50.0)mL vs. 60(40.0,80.0)mL,P0.001],淋巴结清扫站数更多[7.0(6.0,8.0)vs.4.0(3.0,6.0),P0.001],淋巴结清扫个数更多[15.0(11.0,21.0)vs. 10.0(6.0,14.0),P=0.002],住院总费用更高[9.7(9.2,10.3)万元vs. 5.4(4.2,5.9)万元,P0.001]。结论机器人肺段切除术具有与胸腔镜手术相似的安全性,且术中出血量更少、淋巴结清扫更彻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肥胖胰腺肿瘤患者行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总结其术后并发症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组(n=33)与机器人组(n=17),以BMI≥28 kg/m~2为入组标准,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化验指标、手术相关数据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339.41±97.18)min vs.(309.85±68.17)min,P=0.398]、术中出血量[(350.00±272.72)mL vs.(415.15±339.46)mL,P=0.4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机器人组术后胰瘘及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率(5.9%vs. 39.4%,P=0.018及0 vs. 36.4%,P=0.004)低于开腹组,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于肥胖患者是安全、可行的,术后胰瘘发生率低于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比较2020年10月~2022年6月我科21例机器人辅助(机器人组)与22例单孔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术(腹腔镜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禁食时间、住院时间及手术费用。结果 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10.0(8.0,13.0)ml vs.15.0(11.8,18.0)ml,Z=-3.292,P=0.001]、引流管留置时间[5.0(4.5,6.0)d vs.7.0(5.8,8.2)d,Z=-3.256,P=0.001]、禁食时间[4.0(3.0,4.5)d vs.6.0(5.0,7.0)d,Z=-4.348,P=0.000]及住院时间[6.0(6.0,7.0)d vs. 8.0(6.0,9.3)d,Z=-3.061,P=0.002]均明显短于腹腔镜组。机器人组手术时间[394.0(305.0,420.0)min vs.351.5(269.3,379.8)min,Z=-2.236,P=0.025]和住院综合费用[(7.92±0.39)万元vs.(3.11±0.30)万元,t=45.386,...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机器人辅助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robot-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RATS)和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治疗早期肺癌患者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甘肃省人民医院80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其中男51例、女29例。VATS组43例,RATS组37例,用Stata v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RATS组手术时间明显较VATS组长(172.21 min vs. 162.20 min,P=0.018)。RATS组手术费用比VATS组高(74 076.69元vs. 54 814.73元,P0.001)。RATS组术后住院时间比VATS组短(8.27 d vs. 10.76 d,P=0.001)。两组术中中转开胸例数(3例vs. 0例,P=0.144)、术中失血量(61.29 ml vs. 90.63 ml,P=0.213)、淋巴结清扫总数量(17.38 vs. 12.63,P=0.095),术后引流量(1 406.76 ml vs. 1 514.60 ml,P=0.617)以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7.92 d vs. 7.20 d,P=0.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中,机器人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比胸腔镜组短,手术时间较胸腔镜组长,其余近期手术指标与胸腔镜类似,机器人手术没有明显优势;但机器人在淋巴结清扫难度较大、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解剖关系异常复杂的患者的治疗上有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切除手术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年7月~2013年9月25例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支气管源性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9例(2011年3月前),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切除16例(2011年3月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胸腔镜组1例术中见囊肿与右主支气管形成瘘口,行瘘口修补,术后发生脓胸,再次行脓胸清除术后恢复良好;机器人组1例术中见囊肿与食管关系密切,在胃镜辅助下行囊肿大部切除。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机器人组(84.1±37.6)min,胸腔镜组(128.8±73.4)min,t=-2.031,P=0.054],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机器人组均小于胸腔镜组[出血量:中位数5 ml(0~50 ml)vs.20 ml(0~600 ml),Z=-2.169,P=0.030;术后引流时间:2 d(1~8 d)vs.5 d(1~12 d),Z=-2.285,P=0.022);术后住院时间:(5.8±2.4)d vs.(11.0±6.3)d,t=-3.003,P=0.006]。术后随访机器人组1~20个月[(12.1±6.8)月],胸腔镜组24~51个月[(36.1±9.5)月],均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与胸腔镜手术相比,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具有安全、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腋下双侧乳晕径路行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4月行甲状腺切除术的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腔镜组),47例行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机器人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121.3±27.3)min vs.(136.1±23.9)min,t=-2.650,P=0.011]短于腔镜组,术中出血量[(14.2±7.9)mL vs.(18.8±12.0)mL,t=-2.138,P=0.035]少于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引流总量、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安全、可行,美容效果令人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是可供选择的甲状腺切除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在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于2019年1月—2020年2月收治的72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24例,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20例,腹腔镜手术组28例。对三组患者的淋巴结检出情况、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检出淋巴结数为(23.13±4.18)枚,与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24.55±5.48)枚及腹腔镜手术组(22.07±5.48)枚(P=0.164)相比无明显差异;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出血量与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和腹腔镜手术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吻合口或残端漏、术后出血发生率及淋巴漏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术后48h疼痛评分(0.40±0.16)明显低于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1.33±0.18)和腹腔镜手术组(1.36±0.20),达芬奇机器人“3+1”模式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9.5±3.5)d,明显少于达芬奇机器人“4+1”模式组(15.4±4.9)d和腹腔镜手术组(16.2±4.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达芬奇机器人“3+1”在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的应用安全可行,可进一步减少创伤,加速术后快速康复,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微创外科以切口小、创伤轻、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迅速在外科各专业领域得以推广应用,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使微创外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且符合加速康复外科理念(ERAS)的理念。本研究探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腺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实用性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普通外科2016年1月-2019年5月间61例行微创PD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4例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的PD术(RPD组),37例行传统腹腔镜下的PD术(LPD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LPD组比较,RPD组中转开腹率降低(4.2%vs.8.1%,χ^2=4.565,P=0.033)、术中出血量减少(255.0 mL vs.380.0 mL,Z=-5.813,P<0.001)、术中淋巴结清扫个数增加(17.0枚vs.11.0枚,Z=-6.133,P<0.001),但手术时间明显延长(466.5 min vs.375.0 min,Z=-6.568,P<0.001)。两组患者术后病理回报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术后病理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24 h引流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时间、术后拔尿管时间及术后拔伤口引流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PD组的住院花费明显多于LPD组(114154.84元vs.86749.59元,Z=-5.863,P<0.001),但RPD组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LPD组(14.0 d vs.18.0 d,Z=-5.930,P<0.001);两组术后VAS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RPD组21例与RPD组33例术后随访22个月,两组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20.8%vs.24.3%,P>0.05)。结论: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能够显著提高PD手术质量,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安全可行,符合ERAS理念,但治疗费用较高,在选择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家庭经济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4月手术治疗的肺部和纵隔肿瘤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机器人组[(49例,男23例、女26例,年龄(55.14±13.03)岁]和胸腔镜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56.92±8.98)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与胸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手术时间(t=-2.298,P=0.024)和胸腔引流时间(t=-2.421,P=0.018)更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胸腔镜组比较,机器人组术后24 h视觉模拟(VAS)评分更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00±0.74 vs.2.33±1.64,t=-4.704,P=0.000)。两组术后48 h VAS评分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0.244,P=0.808)。结论与胸腔镜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治疗肺部及纵隔肿瘤,具有手术更安全、手术时间短、术后胸腔引流时间短、疼痛轻、更微创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数字化引流系统(digital drainage system,DDS)在机器人肺叶切除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1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达芬奇机器人肺叶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采用的不同引流装置分为DDS组和常规组(术后采用传统单胸腔引流管装置)。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资料以及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内总引流量、术后拔管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纳入患者170例,其中男76例、女94例,平均年龄(61.8±8.7)岁。DDS组术后拔管时间[5.53(6.00,7.00)d vs.6.36(6.00,8.00)d,Z=–2.467,P=0.014]、术后住院时间[7.80(8.00,10.00)d vs. 8.94(9.00,10.00)d,Z=–2.364,P=0.018]短于常规组。对于术后出现持续性肺漏气患者,DDS组术后拔管时间(Z=–2.786,P=0.005)和术后住院时间(Z=–2.862,P=0.003)比常规组更短。结论 DDS有利于机器人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康复,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在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连续纳入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机器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122例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3D-CTBA分为重建组[53例,男18例,女35例,中位年龄52(26~69)岁]和传统组[69例,男23例,女46例,中位年龄48(30~76)岁]。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20(70~185)min vs. 120(45~225)min,P=0.801]、术中出血量[50(20~300)mL vs.30(20~400)m L,P=0.778]、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7.0%vs. 11.6%,P=0.162)、术后住院时间[7(4~19)d vs. 7(3~20)d,P=0.38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建组有5例(9.4%)术中未找到结节,仅1例(1.9%)需要行扩大肺叶切除术,4例根据重建结果结束手术,术后标本固定后找到结节;而传统组有8例(11.6%)术中未找到结节并行扩大切除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0(1~26)个月,无复发转移以及死亡病例。结论 3DCTBA有助于肺结节精准定位及合理手术规划,从而减少误切,且不会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等,临床应用于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开放、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联合体外Studer原位新膀胱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控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根治性膀胱全切联合体外Studer原位新膀胱术的47例资料完整的患者临床病理信息,其中开放组33例,腹腔镜及机器人组各7例,对3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及肿瘤控制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及机器人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机器人组较开放及腹腔镜组手术时间稍长[(552.86±145.80)min vs.(474.55±90.22)min vs.(468.43±39.88)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减少[(235.71±102.93)mL vs.(1090±629.37)mL vs.(457.14±171.82)mL;P=0.001、P=0.02]。机器人组患者术后平均进食及住院时间较开放组显著缩短[(4.57±1.62)d vs.(7.55±4.99)d,P=0.03;(13.29±4.62)d vs.(33.48±26.92)d,P=0.002],与腹腔镜组相比均无差异(P均>0.05)。所有患者手术切缘均为阴性,3组患者术后1年内复发及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机器人辅助下根治性膀胱全切联合体外Studer原位新膀胱安全可行,相较于开放及腹腔镜,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具有术中失血少、术后康复速度快等优势,且肿瘤治疗效果与开放及腹腔镜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机器人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体质量指数正常和超重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普通外二科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手术的51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机器人手术302例、腹腔镜手术213例,按照体质量指数<24 kg/m2和≥24 kg/m2分为体质量指数正常组和超重组,比较正常组和超重组的机器人和腹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结果。 结果同腹腔镜手术比较,在正常组和超重组中,机器人手术均有手术时间长[(219.7 ± 40.3)min vs (190.1 ± 38.5)min、P<0.000,(238.9 ± 44.0)min vs (211.8 ± 43.8)min、P<0.000]和术中出血量少[(155.5 ± 198.0)ml vs (196.3 ± 172.6)ml、P<0.000,(166.6 ± 162.0)ml vs (209.4 ± 224.9)ml、P< 0.000]的特点,术后进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均P> 0.05)。正常组机器人清扫淋巴结数更多[(26.0 ± 9.6)枚vs (21.8 ± 9.5)枚、P<0.000];超重组机器人和腹腔镜手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2.9 ± 7.2)枚vs (22.3 ± 9.5)枚、P=0.310]。 结论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在体质量指数正常组和超重组的患者中均安全、有效,同腹腔镜手术相比,机器人手术在正常组的患者中清扫淋巴结数多,或许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