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80名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40例和药物组40例。针刺组采取针刺双侧风池、风府、百会、颈夹脊穴治疗,药物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连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疗效。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5%,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双侧风池、风府、百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颈夹脊穴,尤其是颈1、颈2夹脊穴与口服氟桂利嗪和曲克芦丁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4例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人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治疗10天(一疗程)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针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颈夹脊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口服氟桂利嗪加曲克芦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活血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单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加用活血定眩方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平均血流速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效果较好,可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2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2组连续治疗1O天,观察并比较2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教(RI)、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2组治疗后Vs、Vm均明显提高,RI、PI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矩阵针剌可显著提高Vs、Vm值(P〈0.05),降低阻力指数(J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胶囊配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采用银丹心脑通胶囊配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结果治疗组缓解临床症状疗效总有效率为86.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明显增快(P〈0.01);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丹心脑通胶囊配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周国锐 《河南中医》2010,30(4):362-363
目的:比较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中成药逐瘀通脉胶囊和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18例确诊病例分为两组。A组(140例)予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逐瘀通脉胶囊0.4g,tid,连服14d;B组(78例)予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qn,连服14d。结果:7d后A组、B组颈性眩晕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54.29%、46.15%,差异无显著性(P〉0.05);14d后A组、B组颈性眩晕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5.71%、55.13%,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立位颈椎牵引配合逐瘀通脉胶囊治疗CSA的疗效较配合盐酸氟桂剁嗪胶囊更好.且疗效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矩阵针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以矩阵针刺治疗联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连续治疗10天,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Vs、Vm、RI及PI。结果:矩阵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Vs、Vm值,降低RI值,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矩阵针刺可以提高椎动脉血流,改善血流动力学,为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强力定弦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5mg/次,2次/天,联合强力定眩片口服,5片/次,3次/天。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5mg/次,2次/天。两组治疗20天后观察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联合强力定眩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很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分别采用丹红注射液结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和单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为59.38%、总有效率为96.88%,均高于对照组的15.15%和78.79%(P<0.05,P<0.01)。治疗后,两组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P<0.01),且治疗组平均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提高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并客观评价针刺项三穴(风池、天柱、天牖)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初步探讨针刺项三穴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方法:选择颈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组、西药组各30例进行对照治疗。治疗组采取针刺"项三穴"治疗,即风池、天柱、天牖穴;常规组采取针刺颈夹脊、大椎、天柱穴治疗;西药组口服倍他司汀(敏使朗)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比灵)治疗。治疗20次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眩晕病临床症候评价量表评分及整体疗效。结果:三组治疗均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治疗组在改善血流速度方面较常规组及西药组更佳(P0.05)。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均有改善,与常规组和西药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评分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常规组和西药组的愈显率分别为80.0%、50.0%、43.3%,治疗组愈显率均优于常规组及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项三穴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眩晕相关症状,且其作用及整体疗效均优于西药组及常规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我科独创"三通四联"疗法与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三通四联组与西比灵组,每组各30例,治疗一疗程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有效率,三通四联组的有效率高于西比灵组(P〈0.01)。结论:三通四联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口服西比灵胶囊。  相似文献   

12.
加味葛根汤合西比林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永忠  黄玉琴 《河北中医》2005,27(12):934-935
目的 观察加味葛根汤对颈性眩晕椎动脉血流的改善情况,并探讨椎动脉血流改善与颈性眩晕的关系。方法 将颈性眩晕患者5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采用加味葛根汤口服加针刺及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26例口服西比林加针剌及颈椎牵引治疗。通过超声经颅多谱勒血流分析仪观察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椎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并能治愈或明显减轻眩晕症状。结论 加味葛根汤能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对颈性眩晕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透刺法与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宁 《针刺研究》2005,30(1):48-49
目的:探寻治疗颈性眩晕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临床随机分为针刺组6 4例,药物组5 0例。针刺组采用透刺法为主,脑空透风池、玉枕透天柱、丝竹空透率谷、颔厌透悬颅。药物组采用静滴丹参注射液、口服西比灵。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2 .1 8%,药物组总有效率为78.0 0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透刺法为主治疗效果优于药物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66.7%,对照组愈显率为4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灸百会穴配合针刺颈部夹脊穴治疗颈性眩晕愈显率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方法将20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治疗组在颈夹脊穴和风池穴温针灸后,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嗪胶囊。采用CSA症状评分标准和眩晕问卷调查表(DHI)在治疗前后进行记录,获得治疗前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颈痛、旋颈试验等症状评分及DHI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旋颈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后DHI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眩晕、头痛、视物模糊、旋颈试验、颈痛评分及DHI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50例对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揭子慧  张玮 《山西中医》2007,23(4):58-59
目的:观察以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符合诊断标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治疗组针刺人迎穴为主并配合人中、内关、太冲;对照组针刺风池、夹脊穴。结果:治疗组治愈3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治愈26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针刺人迎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项丛刺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1年-2004年间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的对照组50例与药物治疗加以项丛刺的针药组50例进行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针药组的临床治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上药物治疗配合项丛刺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玉枕和风池穴组、颈夹脊(C4-6)穴组,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变化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变化.两组治疗后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眩晕度评分增加,组间差异显著(P<0.05).针刺玉枕和风池穴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且疗效优于夹脊穴.  相似文献   

19.
远近相伍取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远近相伍取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 14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 ,每组各 70例。针刺组采用中医辨证取穴结合西医解剖特定点 ,药物组采用口服龙骨颈椎胶囊、西比灵胶囊 ,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椎 -基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 总有效率针刺组 (10 0 % )明显高于药物组 (6 1.4 3% ,P <0 .0 1)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椎 -基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针刺组改善程度较药物组更著 (P<0 .0 5 ) ,远期疗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2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