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泌体是由细胞通过旁分泌途径产生的一种直径在30~100 nm的囊泡结构。作为活细胞分泌的一种亚细胞成分,外泌体广泛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调控创面修复的多个过程。它可以通过抑制创面过度炎症反应,促进创面血管新生,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以及抑制创面瘢痕形成来促进创面的修复与再生。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外泌体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角质形成细胞为基础的再上皮化过程是皮肤创面得以顺利修复的关键环节之一。有研究报道在小鼠缺血性创面中microRNA-210负向调控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阻碍创面再上皮化的进行,提示microRNA可能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活动,进而参与创面修复过程。 目的:全面了解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活动的影响,指导创面愈合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为异常创面修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keratinocyte,microRN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2011-05),语言限定为英文。共收集文献5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共保留12篇文章。对所保留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后,另添加文献30篇以及microRNA数据库2个。 结果与结论: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能力具有调控作用,特别在缺血性创面中对再上皮化有阻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为体外实验,需要将现有发现向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研究转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异体异种皮肤移植局部免疫与排斥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组织工程人工皮肤移植过程中局部皮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情况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采用表皮干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并移植修复兔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创面修复效果和局部皮肤组织白介素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表皮干细胞或角质细胞接种到脱细胞真皮支架中,构建组织工程人工皮肤;取新西兰白兔常规制作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随机分为4组,表皮干细胞组、角质细胞组用含表皮干细胞或角质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皮肤缺损创面;脱细胞真皮组移植单纯脱细胞真皮;对照组创面空置。观察创面修复情况,局部炎症反应,创面愈合时间。各组分别于术后7d在部分创面取材观察组织形态和白细胞介素10与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结果与结论:含表皮干细胞的人工皮肤移植后创面愈合良好,局部炎症反应轻微,无出血、积脓、坏死,创面愈合时间较角质细胞组明显缩短。白细胞介素10在各组均有表达,其中表皮干细胞组表达最强,角质细胞组次之,脱细胞真皮组和对照组最弱。肿瘤坏死因子α在各组也均有表达,其中角质细胞组表达最强,表皮干细胞组次之,脱细胞真皮组和对照组较弱。说明以表皮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联合脱细胞真皮构建人工皮肤可用有效促进皮肤缺损创面的修复治疗,创面修复过程中局部皮肤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其取得较好效果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作为细胞间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创面修复与组织再生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阐述ADSC外泌体在创面愈合中对成纤维细胞(Fb)、内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KC)和巨噬细胞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创面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是人皮肤表皮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皮肤表皮的稳态维系和创面修复中起关键性作用~([1])。目前,自体角质形成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移植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单独使用角质形成细胞仍然在细胞归巢、移植方式和细胞存活等方面面临挑战,而对细胞进行遗传修饰  相似文献   

6.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作为一类进化上保守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参与基因转录后的表达与 调控,其表达模式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体现在不同的miRNAs在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差异。 某些miRNAs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在创面愈合的炎症期抑制炎性介质的表达;某些miRNAs能够促进增生期创面 细胞的增殖、迁移,有利于创面的快速修复;在创面重塑期,某些miRNAs又能够通过抑制无痕愈合信号通路的 相关蛋白质来促使瘢痕修复。糖尿病创面通常伴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感染。部分miRNAs 通过调控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激活或抑制不同且特定的信号通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糖尿病创面的愈合。本文 主要综述了miRNA在创面愈合过程不同阶段的调控研究进展,以及miRNAs促进、抑制糖尿病创面愈合的机制, 以期为后续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微小核糖核酸(miRNA)是调节创面愈合的核心因子,通过与靶基因相互作用,参与了糖尿病足溃疡愈合过程中关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的病理反应。本文就这些与糖尿病足溃疡相关的miRNA对关键细胞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并总结了目前通过人工合成特异性miRNA来促进创面愈合的相关实验研究,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抗菌肽是机体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皮肤抗菌肽主要包括cathelicidins家族和β-防御素家族,广泛表达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及各种炎症细胞.皮肤抗菌肽除了直接杀菌作用外,还能调节免疫反应,促进伤口愈合和血管新生,其表达受到体内,体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各种皮肤炎症性疾病发病密切相关,也可能在糖尿病创面愈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调控过程,与诸多因素相关,在生物工程材料的运用方面,通过模拟细胞外基质(ECM)的环境,搭建出最佳空间结构的修复材料,从而调控创面修复的过程。近年来,模拟ECM环境的生物组织材料有很多,对创面愈合也都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综述将从ECM调控促进创面愈合机制方面进行阐述,从而为临床促进创面修复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角质形成细胞在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皮肤缺损创面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各国学者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其分离、培养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质形成细胞在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皮肤缺损创面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各国学者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就其分离、培养和临床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创面愈合是动态的、严格有序的生物学过程,再上皮化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皮肤创面的再上皮化主要依赖于表皮细胞从创缘向创面中心的迁移。创面形成后由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创周细胞氧耗的增加,导致创面形成低氧的微环境,低氧已经被证明能够促进表皮细胞迁移和创面愈合。创面形成后由于跨上皮电势差的消失产生内源性的直流电场,此电场是创面愈合过程中指导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迁移的最重要的方向信号。此外,创面形成后产生的炎症因子一氧化氮被证实也能够促进表皮细胞迁移和创面愈合。综上所述,低氧、电场和一氧化氮可通过促进表皮细胞向创面中心迁移进而加快创面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3.
背景:组织工程皮肤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研究表明,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表皮细胞增殖。目的:观察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囊的新型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和特点。方法:构建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物;将人表皮干细胞群和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并且进行鉴定;将表皮干细胞群接种于复合物之上,观察其生长状况;将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囊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处,将无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囊的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空白组,将其自体皮肤移植修复缺损组作为对照组,于移植后2,4,6周时观察皮片挛缩及组织学愈合情况,并应用抗人角蛋白10及β1-整合素免疫荧光检测修复区表皮和真皮层细胞来源、分化及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在复合物表面生长良好,黏贴紧密,可见有连接成片趋势的小圆形的表皮干细胞及多角形的终末表皮细胞,部分形成克隆团块。移植后第2,4,6周,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囊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结果均优于空白组及对照组,移植的皮肤边缘与邻近皮肤完全融合,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挛缩。修复区组织工程皮肤的表皮细胞分层良好并能产生角质层,同时,移植后8,10周,组织工程皮肤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可以鉴别出少量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均为表皮干细胞或短暂扩充细胞。结果证实,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胶囊的新型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较好,优于普通组织工程皮肤及自体全厚皮片移植修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创面愈合是外科学研究的热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参与调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的:综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创面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在瘢痕愈合和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国CNKI学术总库(www.cnki.net)、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及Pub Med数据库相关文章。以"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瘢痕;创面愈合;再生"为中文检索词;以"CTGF;CCN2;Wound healing;Regeneration"为英文检索词。纳入37篇关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基础研究及其在创面愈合实验中相关研究进行讨论。结果与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皮肤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过程中呈动态表达。在创伤修复初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短暂上调可促进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形成等加速创面修复过程;在伤口修复和重塑阶段的持续表达可明显促进过度基质的产生、胶原沉积和瘢痕挛缩,导致病理性瘢痕的发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参与了皮肤创面的愈合过程,其在加速创面愈合和控制瘢痕形成方面可能具有应用前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的下游产物,除本身的生物学作用外,其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的促成纤维细胞增殖、促纤维化、诱导黏附及迁移等作用是其影响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油酸能够调节炎症和免疫反应,具有修复皮肤创面的潜力,但油酸在病灶处滞留时间短、在空气中易自氧化而变质,需要合适的药物载体才能充分发挥疗效。目的:探究油酸脂质体凝胶修复慢性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油酸脂质体溶液,随后溶于泊洛沙姆凝胶基质中制备油酸脂质体凝胶。①体外实验:将不同体积油酸脂质体凝胶加入细胞培养基中制备油酸脂质体凝胶溶液(体积比分别为1∶3、1∶9、1∶27),应用阿尔玛蓝染色检测不同体积比油酸脂质体凝胶溶液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胞形态。②体内实验:取成年SD大鼠,采用背部全层烧伤叠加创面皮下注射表柔比星复合因素构建慢性烧伤创面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5组,每组6只:油酸脂质体凝胶组、油酸组、脂质体凝胶组、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创面分别外敷涂抹油酸脂质体凝胶、油酸、脂质体凝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与生理盐水的纱布,隔日换药一次,总共给药16次,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阿尔玛蓝试剂检测与结晶紫染色显示,体积比为1∶9的油酸脂质体凝胶溶液可促进人角质形成细胞和人成纤维细胞的增殖。②体内实验:油酸脂质体凝胶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其他4组(P<0.01),用药第4,8,12,16,20天的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他4组(P<0.01)。给药结束后,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5组创面均上皮化愈合,其中油酸脂质体凝胶组表皮厚度最接近于正常皮肤,并且优于其他4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油酸脂质体凝胶组创面中细胞角蛋白10、肿瘤蛋白63、α-平滑肌肌动蛋白、Ⅰ型胶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最接近正常皮肤,并且优于其他4组。用药第12,32天,油酸脂质体凝胶组创面匀浆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最接近正常皮肤,并且优于其他4组。③结果表明:油酸脂质体凝胶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损伤,促进慢性烧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16.
环状RNA(circRNA)为一类具有连续共价闭环结构的新型非编码RNA(ncRNA),无3′及5′游离末端。其可作为微小RNA(miRNA)"分子海绵"调节转录或剪接,也可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在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近来有研究表明,在与创面愈合相关的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角质细胞)增殖、迁移等活动中,有circRNA参与其中。本文回顾了circRNA在不同类型皮肤细胞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及其与皮肤相关疾病如皮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重度痤疮的联系,旨在为阐释创面愈合的细胞分子机制提供新思路,以期为解决临床上创面治疗难题开拓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组织工程皮肤作为一项新兴技术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研究表明,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表皮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囊的新型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和特点。 方法:构建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的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物;将人表皮干细胞群和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并且进行鉴定;将表皮干细胞群接种于复合物之上,观察其生长状况;将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囊的组织工程皮肤移植于裸鼠皮肤缺损处,将无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囊的组织工程皮肤作为空白组,将其自体皮肤移植修复缺损组作为对照组,于移植后2,4,6周时观察皮片挛缩及组织学愈合情况,并应用抗人角蛋白10及β1-整合素免疫荧光检测修复区表皮和真皮层细胞来源、分化及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表皮干细胞在复合物表面生长良好,黏贴紧密,可见有连接成片趋势的小圆形的表皮干细胞及多角形的终末表皮细胞,部分形成克隆团块。移植后第2,4,6周,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微囊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结果均优于空白组及对照组,移植的皮肤边缘与邻近皮肤完全融合,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挛缩。修复区组织工程皮肤的表皮细胞分层良好并能产生角质层,同时,移植后8,10周,组织工程皮肤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可以鉴别出少量β1-整合素阳性细胞,均为表皮干细胞或短暂扩充细胞。结果证实,荷载角质细胞生长因子纳米胶囊的新型组织工程皮肤修复裸鼠皮肤缺损的效果较好,优于普通组织工程皮肤及自体全厚皮片移植修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皮肤共生菌是皮肤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产生的抗菌肽可增强角质形成细胞生成抗菌肽的作用,并通过抑制表皮损伤后过量炎症因子的释放来维持体内炎症的平衡。研究证实,异位性皮炎、银屑病、痤疮等皮肤疾病的发病及慢性创面的延迟愈合与皮肤共生菌紊乱有关,而皮肤共生菌的深层理解为皮肤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难愈性皮肤创面是指在期望的时间内不能正常愈合的皮肤组织创面。本文以表皮干细胞(ESC)为靶点,对其在难愈性皮肤创面愈合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首先介绍ESC的解剖位置和对创面愈合的调节作用。其次,总结难愈性皮肤创面的特点及共同的病理学机制。最后,归纳ESC在难愈性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直接修复损伤皮肤组织;作为组织工程学构建人工皮肤的种子细胞;以及其基因修饰治疗用于皮肤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20.
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体外培养表皮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是促进皮肤缺损创面愈合、提高创面修复质量的新途径。本就人工皮肤种子细胞研究现状、真皮支架材料的研制、复合人工皮肤的构建与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