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建立护理干预的方法,提高West综合征静脉滴注ACTH治疗的依从性。方法49例静脉滴注ACTH治疗的West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采用规范护理干预方法,包括控制输液时间,适时检测患儿血压、脉搏,输液速度的调控等。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进行。观察两组在静脉滴注过程中血压、面色、体温、心率、呼吸及精神等不良反应,比较其对ACTH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疗程中断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的护理干预方法能提高患儿机体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少和减轻不良反应,尤其是输液时间以8h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婴儿痉挛又称West综合征,是婴儿期最常见的年龄依赖性癫痫性脑病,常用抗癫痫药物疗效差。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取得疗效[1,2]。我科自2004年1月起用ACTH治疗19例婴儿痉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组19例病例均为我科2004年1月~20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在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68例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均选择双上肢远端浅静脉进行穿刺,对照组按常规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和留置针固定;实验组采用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改良促进静脉充盈方法和留置针的固定方法.比较2组的一次成功率、静脉回血率、患儿家长满意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采用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家长满意度、平均留置针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静脉回血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采用无压脉带负压式静脉穿刺法,操作简单,易掌握,患儿易配合,穿刺成功率高,并能更好地保护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皮肤和血管,不良反应少,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4.
小儿急救状态下静脉通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小丹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3):2208-2209
在危重患儿的救治过程中,往往需要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药物输入以及快速扩容等。然而,由于患儿病情危重,外周静脉不充盈或塌陷,静脉穿刺常常不易成功,即便成功也因补液通道不畅而导致不能及时治疗,以致贻误治疗时机。我科自2000年以来,应用BD留置针行股静脉、颈静脉、腋静脉穿刺,为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婴儿捂热综合征、昏迷等危重患儿建立静脉通道,指导临床输液,取得良好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共486例,其中休克158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05例,婴儿捂热综合征86例,昏迷137例。均为急救120转送的院外患儿或院内转科的危重急救患儿。本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儿科患儿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了便利。特别针对新生儿和静脉不易穿刺及长期输液的患儿,大大减少了因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痛苦,保护了患儿的血管,而且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一般来说,留置针可留置3~5d,无静脉炎时可达7d。但如果留置针在穿刺和留置过程中技术和方法不当极易导致留置失败,不能达到留置针留置的有效时间。我科从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应用静脉留置针200例,因穿刺技术或封管方法不当导致留置时间小于3d者34例,现将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成人患者中已广泛应用。在婴儿静脉治疗中,由于婴儿血管细、穿刺不配合等原因,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我科于2007年12月对1例头皮静脉损毁严重、肘部静脉显露不清的患儿成功地经颈外静脉穿刺并留置PICC,收到很好效果。1病例介绍患儿,女,3个月,体重6 kg。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已在外院进行外周表浅小静脉穿刺1月余。入院时头皮静脉、四肢静脉损毁严重,输液穿刺困难极大,患儿及家长非常痛苦。为减轻患儿痛苦,确保静脉输液治疗的顺利进行,经过医生和患儿家长的同意,医院静脉输液小组成员对患儿的静脉情况进行反复评估,决定为患儿进行PICC穿刺。首选肘贵要静脉,但由于患儿肘部静脉显露欠佳,穿刺见回血后送管困难,未能成功。在与家长协商后,改左侧颈外静脉穿刺成功,留置时间为2个月。2置管方法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1.9Fr PICC包,将患儿置于操作台上,取去枕平卧位,肩下加垫,脸转向穿刺点对侧,测量长度为颈外静脉穿刺点—锁骨中线—右胸锁关节—垂直向下至第三肋间隙[1]。以安尔碘局部消毒,常规铺巾,持导入针以30&#176;角进针,进入皮下后以15&#176;角前进,见回血后送导入鞘,继而送导管至预定长度6...  相似文献   

7.
叶玉文 《护理研究》2007,21(2):344-345
静脉输液是患儿治疗和抢救给药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烧伤总面积超过10%的患儿,需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补液治疗以防止休克发生,静脉输液通道就是烧伤患儿的生命线。小儿头皮静脉丰富,浅表易见,不易滑动,进行头皮静脉输液既不影响患儿保暖,又不影响肢体括动,是小儿首选的静脉输液方法。临床护士进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穿刺有3种常用手法,而《护理学基础》上并未对静脉穿刺具体手法作规定或比较。为此,2003年1月-2005年12月,对311例3岁以下烧伤患儿,采用3种手法行头皮静脉穿刺,探讨烧伤患儿头皮静脉穿刺最佳手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能级对应模式应用于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至5月儿科住院并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设为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7年6月至8月儿科住院并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患儿,设为观察组,接受能级对应模式输液治疗。评估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首次成功率、静脉输液重复穿刺率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01);静脉输液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P<0.001);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08)。结论:在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中应用能级对应模式,可有效提高首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降低重复穿刺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在住院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消化科病房接受输液治疗的1436例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718例)和观察组(718例);对照组患儿在穿刺前常规评估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由责任护士进行穿刺;观察组患儿在穿刺前应用《儿童患者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进行评估和分级,根据评估分级结果选择相应层级的护士穿刺,比较两组患儿的穿刺成功率及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应用评估指南后,穿刺成功率及家长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护士工作质量评分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外周静脉穿刺评估指南应用于住院患儿能有效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家长满意度,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静脉输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总结持续静脉泵入ACTH(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促肾上腺皮质素)的婴儿痉挛症患儿的不良反应,并分析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8年8月收治的所有符合纳排标准的连续病例27例,使用小剂量(20 IU/d)ACTH静脉泵入,滴注的时间约为6~8 h,连续滴注14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27例患儿中,1例放弃治疗中断治疗签字出院;17例患儿完全控制,6例有效,3例无效。结论密切观察静脉输注ACTH的婴儿痉挛症患儿的不良反应,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处理电解质紊乱和感染,严格控制药物的泵入量,保护患儿皮肤完整性,能够有效减少ACTH持续静脉滴注产生的不良反应,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陕西省宝鸡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需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治疗的患儿98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的护理干预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患儿发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小儿静脉留置针改良穿刺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改进方法。方法 2004年1月-2005年12月需静脉治疗的108例患儿设为传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传统穿刺方法,2006年1月-2007年12月需静脉治疗的110例患儿设为改进组,采用静脉留置针改进穿刺方法,比较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传统组穿刺成功74例,成功率68.5%,改进组穿刺成功104例,成功率94.5%,2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采用正压穿刺法,可使穿刺部位的血管充盈,避免盲目送管穿破血管,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罗劲  莫超连 《中国临床护理》2013,(2):117-117,120
临床工作中因患儿家长拒绝为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或目测患儿手背、足背静脉显露不明显等原因,我们选择患儿食指桡侧浅静脉进行穿刺。我科2012年1~9月对100例患儿采用食指桡侧浅静脉穿刺,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头皮静脉输液是1周岁左右患儿治疗和抢救的主要途径,临床应用广泛,为提高穿刺成功率、保证输液质量、减轻患儿痛苦、融洽护患关系,我们根据护理教科书,结合临床实际,自2004年至今,对头皮静脉穿刺手法、固定方法进行探索,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危重患儿套管针离心性穿刺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英琴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2):147-147,189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儿科应用更为广泛,可随时保持良好的静脉通路,这在临床治疗中尤其是在危重患儿的抢救中至关重要。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较肥胖的患儿因静脉走行不清,一些由基层转诊患儿头皮表浅静脉已被破坏,再加上危重患儿末梢血液循环不良,均给穿刺工作带来困难。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得出:改变静脉穿刺方向,采用离心性静脉穿刺输液法,可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儿科几乎所有住院患儿都需要进行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是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但在操作中我们遇到了许多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情况,尤以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多见。2003年12月-2004年12月,我科住院患儿612例3000余次静脉输液中,有86例患儿107例次发生了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现将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2004年3月收治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肘正中静脉穿刺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儿,经积极的术后特殊护理,患儿痊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液病患儿需多疗程反复进行化疗及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反复穿刺及药物的理化刺激对血管损伤很大。应用血管通道装置如深静脉穿刺置管(Hiekmen)、经周围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植入式静脉输液泵(Port)可将各种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既可防止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又为患儿输注液体提供了良好通道,而且大大减轻了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语言交流干预在门诊患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12月门诊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225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080人,干预组1170人。对照组采用一般交流方式,干预组采用个性化语言交流方式,观察2组患儿静脉输液的配合情况及静脉穿刺成功率。结果干预组患儿静脉输液配合情况及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语言交流能使患儿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和配合治疗,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特别在治疗和抢救危重患儿时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在冬天,患儿容易着凉感冒,并且衣服穿着一般较多,故目前患儿多采用头皮静脉穿刺法。本文就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的方法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