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主要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技术对老年不同的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 MRI和 MRA方法对 1 0 8例脑血管疾病进行影像分析。结果 经 MRI诊断脑梗死 84例 ,经 MRA证实 68例 ,占 81 %。动静脉畸形 (AVM) 1 5例 ,动脉瘤 9例 ,均经 MRA得到证实。结论 在不同脑血管疾病中恰当而灵活地选择应用 MRA不同成像技术 ,以提高对老年人各种脑血管疾病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导致脑疝的急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导致脑疝的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切除畸形血管团1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手术清除血肿,术后再出血2例。11例患者术后复查,8例行数字减影技术(DSA)检查、3例行血管造影(CTA)检查,其中10例AVM全切,1例AVM部分残存行介入治疗。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恢复良好7例,轻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11例患者(64.70%)观察到良好的功能结果。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并脑疝患者急诊显微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同时切除畸形血管团,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脑动静脉畸形(AVM)可导致新生儿充血性心力衰竭。但胎儿AVM从未报道。 某孕妇年龄35岁,在孕龄35周进行常观超声检查,发现胎儿患有脑动静脉(AV)瘘(产后经血管造影证实)。其胎儿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1.7cm,超过同胎龄正常儿上限。流经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血流量分别为870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MRA和MRI对脑动、静脉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1 2例采用 3DTOFMRA与MRI检查 ,1 0例同时采用 2DTOFMRA检查。结果  3DTOFMR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瘤巢显示良好 ,对引流静脉显示较差 ;2DTOFMRA对引流静脉显示好 ,对供血动脉及瘤巢显示差。 3例AVM的MRA与DSA对照 ,MRA供血动脉显示率为 85 7% ,瘤巢与引流静脉显示率为 1 0 0 %。MRI对病灶部位定位准确。结论 AVM应同时作 3DTOFMRA与 2DTOFMRA检查 ,结合MRI图像 ,为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志刚  李国新 《山东医药》2001,41(24):61-62
脑动静脉畸形 (AVM)是因胚胎早期脑血管原始胚芽发育分化异常所致的先天性脑血管疾病 ,多见于 2 0~ 30岁年轻人 ,占颅内动静脉畸形的 70 %以上。(6 1% )的患者会发生颅内出血 ,近一半的病人出现头痛 (4 6 % )或神经功能障碍 (4 5 % ) ,约 1/ 3患者发生癫痫 ,出血的患者病死率高达30 %。近年来随着 CT、MRI和 DSA的推广应用 ,AVM的诊断已不困难。但因 AVM的大小、位置、血液动力学及构筑学特征的不同其治疗方案也各有不同 ,治疗效果也有很大差异。1 脑 AVM的临床表现1.1 脑 AVM出血的危险因素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AVM出血多在引…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 1.1背景 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占所有卒中的2%.因为AVM是青年人脑出血的原因之一,故有必要对与AVM处理有关的诊断和治疗步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脑AVM有关的病死率为10%,致残率约为5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改变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弥漫型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8例弥漫型脑AVM的脑血管造影影像不同于典型的脑AVM,可见多条供血动脉和弥漫的异常血管染色,边界不清,染色不匀,没有明显的畸形血管团边界,有数条引流静脉。手术治疗的4例中,2例畸形团全部切除,1例先栓塞后切除畸形团,术后复查仍有残留,1例因位于重要功能区未能全部切除。术中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在异常的动静脉血管问有正常脑组织存在。另4例中,2例再出血死亡,2例未做治疗。结论弥漫型脑AVM在脑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上不同于典型的AVM,其病变范围可能存在一个局限病灶到弥漫性损害的发展变化过程。对于非重要功能区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是全部切除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动静脉畸形(AVM)系由异常的动脉和静脉血管团构成,没有毛细血管床,其间的脑实质胶质细胞增生明显、丧失了神经功能。作者分析一组AVM 与其有明显区别,称之为弥散性动静脉畸形。本组12例,年龄9~37岁(平均18.1岁),男女比例相等。主要临床表现:颅内出血8例,癫病发作2例,头痛(无颅内出血)及盗血性脑缺血各1例。脑血管造影证实:AVM 直径2~4cm 3例,4~6cm 4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次主要对CT和MR应用在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诊断中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疑似n AVM(未出血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40例,所选患者均采取CT平扫、增强MR平扫及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采取3D CE MRA(3D增强磁共振成像)与SWI(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10例。结果 1所有患者中,位于皮髓与脑皮质相交处30例,深部脑白质4例,侧脑室内4例,幕下2例;2CT平扫表现:混杂密度(高密度为主),MR流空血管影32例(引流静脉与供血静脉显示明显24例),3D CE MRA异常血管团明显10例。结论对n AVM实施准确且无创性的定性及定位,可将其组织结构明确显示出,MR平扫与3D CE MRA、SWI以及MRA检查相结合可作为n AVM患者临床影像检查的首选方式。  相似文献   

10.
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对4例确诊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均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首发临床表现,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有计划地决定治疗策略。结果全组病例诊断明确,按照Redekop分类法:AVM团内型1例、血流相关型3例,无与AVM无关型。团内型先行介入栓塞治疗,3个月后行γ刀治疗;血流相关型2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1月后行AVM介入栓塞治疗;1例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结论全脑数字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的金标准,治疗应根据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体现手术方法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成年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颅内结核的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特征,以减少漏诊与误诊。方法 收集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临床确诊的53例成年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颅内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资料完整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结核病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测)、头颅MR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分析评价患者的临床及头颅MRI表现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24例(50.0%)存在结核中毒症状和呼吸系统症状,36例(75.0%)出现发热、头痛,29例(60.4%)具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胸部CT平扫均可见两肺弥漫性粟粒状影;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异常者45例(93.8%),其中蛋白升高43例(89.6%),葡萄糖含量降低38例(79.2%),氯化物降低37例(77.1%);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术检查,颅内压增高[>180mm H2O (1mm H2O=0.0098kPa)]者31例(64.6%)。48例患者行头颅MR增强扫描,8例(16.7%)未发现明确结核病灶,40例有脑实质和(或)脑膜结核病变,分别为单纯脑膜结核9例(18.8%)、单纯脑实质结核19例(39.6%)、混合型颅内结核12例(25.0%);而48例行头颅MR平扫的患者仅35例显示颅内结核病灶,除8例增强MR未显示的患者外,仍有5例未发现结核病灶。25例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了头颅MR复查,其中11例较前好转,7例较前加重,5例出现部分病灶好转和部分病灶加重,2例未见变化。结论 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并发颅内结核患者临床多见发热、头痛、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指标异常、颅内压增高。MR头颅扫描对该病的发现率较高,尤以MR增强扫描更为明显,是发现和诊断颅内结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头颅MR增强扫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筛查结核性脑膜炎的价值。方法 搜集北京胸科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5月住院的41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进行了头颅MR增强扫描及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的患者235例,男∶女=1.12∶1(124/111),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36±18)岁,15~35岁年龄组患者占62.1%(146/235)。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总数>40,且1<理论频数<5时采用校正卡方检验。配对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5例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89.8%,211/235)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63.0%,148/23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按照结核性脑膜炎诊断标准,“确诊”及“很可能”结核性脑膜炎219例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6.3%,211/219)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67.6%,148/219)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143例患者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5.8%,137/143)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发现的异常率(88.1%,126/14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35)。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76例患者中,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7.4%,74/76)较脑脊液常规及生化高(28.9%,2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0)。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95.8%(137/143)与97.4%(74/7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 2检验,P=0.834);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发现的异常率[88.1%(126/143)与28.9%(22/7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79.286,P=0.000)。 结论 头颅MR增强扫描在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中对颅内病变的发现率高;特别是对于无神经系统症状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发现的异常率偏低,而头颅MR增强扫描发现的异常率仍>9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影像特征及其相关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组织穿刺病理证实的9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资料,3例同时行 CT 及 MR 检查,6例仅行 MR 检查。评价所有患者的影像及病理结果,分析其相关性。结果9例病灶均为单发。CT 示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影,病灶内含部分脂质成分。增强扫描:3例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扫描呈不均匀密度影,病变脂肪部分呈低密度影,血管部分呈高密度影,2例见假包膜强化。MR 示病变呈长 T1稍长 T2信号为主,4例 T2信号不均匀,3例可见短 T2流空信号,6例见大量脂质成分,2例病变内合并出血。8例行 MR 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8例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为中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6例信号不均匀,3例以低信号为主,3例以高信号为主,4例见假包膜强化。MR 增强动脉期3例同时可见粗大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5例仅见粗大供血动脉,7例病灶内见扭曲血管影。结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与其病理组织特征密切相关,最终确诊有赖于病理。  相似文献   

14.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对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 对30例Mirizzi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十二指肠镜下特点及ERCP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并与B超、CT检查棹比较。结果 Mirizzi综合征病史较长,ERCP的典型表现为肝总管可风级完整的充盈缺损,缺损以上的肝总管及肝内胆管轻至重度扩张。并胆囊萎缩及胆囊结石。ERCP确诊率为86.6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阑尾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与炎症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经临床及辅助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年龄>70岁的患者78例.剔除仅行保守、抗炎治疗患者21例,最终入组患者57例.按超声表现初步分为炎症反应轻、重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和MR肺动脉成像对急性肺动脉栓塞(PE)疾病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临床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病接受住院治疗的12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的CT组和采用MR肺动脉成像诊断的MR组,每组60例,对两组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检查对PE的显示率均为100%,且两组患者栓子栓塞部位比例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PE的间接征象有马赛克征、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胸腔积液、肺段梗死、局限性肺纹理稀疏,两组患者具体征象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采用MR肺动脉成像进行诊断较为方便,准确率也高,是一种简便、快捷、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对乳腺癌病理分型的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癌患者。比较MR平扫、DWI及两者联合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比较b值为1000 s/mm2时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ADC值的差异。 结果本组72例乳腺癌患者,病理证实非浸润性癌19例(导管内原位癌17例,小叶原位癌2例);浸润性癌53例(浸润性导管癌42例,浸润性小叶癌11例)。MR平扫、DWI及两者联合诊断本组72例乳腺癌患者的准确率分别为88.9%(64/72)、65.3%(47/72)、95.8%(69/72)。b值为1000 s/mm2时,导管内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小叶原位癌与浸润性小叶癌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15,P<0.001;t=3.095,P<0.05)。 结论DWI对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MR平扫与DWI两者联合对乳腺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ADC值对乳腺浸润性癌与非浸润性癌的区分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用磁共振 (MR)轧喷酸葡胺 (Gd DTPA)增强扫描对脑囊尾蚴病退变期定性和定位诊断的价值。 方法  6 9例行MR增强扫描诊断为退变期脑囊尾蚴病患者 ,并经手术或血清特异性囊尾蚴抗体检测证实 ,对比分析其MR平扫与增强扫描。 结果  6 9例患者经MR平扫呈单发或多发 ,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 ,经MR增强扫描后T1加权像呈在大片低信号中见小结节状或环状强化 ,强化后的病灶直径最大不超过 2 2mm ,平均直径 8.1mm。其中 4例患者MR平扫呈单发病灶而经MR增强扫描后呈多发强化。 结论 退变期脑囊尾蚴病MR增强扫描有较典型的表现 ,且可明确病灶的数目、部位及受累范围 ,能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re useful for the evalu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lupus.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use of cranial MR and CT in 21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with acute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manifested by headache, seizures, focal neurological deficits, psychosis, or organic brain syndrome. Computed tomography was found to be insensitive and detected only diffuse atrophy (two cases), cerebral infarct (one case), and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one case) in the 21 patients. Cranial MR images obtained with a General Electric 1.5 tesla Signa unit detected labile and fixed areas of increased proton intensity interpreted as focal oedema (eight cases), infarct (10 cases), haemorrhage (one), atrophy (seven), and acute sinusitis (two). Focal oedema was characterised by labile, high intensity lesions in the gray or white matter of the cerebellum, cerebrum, or brain stem, which completely resolved after aggressive corticosteroid treatment. Most high intensity reversible or fixed lesions evident on MR were not apparent on cranial CT images. In several patients sequential MR images were valuable in monitoring the efforts of treatment. Although histological confirmation of the high intensity brain lesions apparent on MR is desirable, prior necropsy studies suggest that pathological confirmation may be difficult owing to the paucity of recognisable brain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CNS lupus. It is concluded that for the evaluation of acute neuropsychiatric SLE MR is useful and provides more information than cranial CT.  相似文献   

20.
李明通 《肝脏》2016,(3):176-178
目的分析MRI检查及ADC值对肝腺瘤诊断的意义。方法以2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肝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术前和活检诊断结果、MRI表现,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对比以上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2例患者存在肝硬化表现,1例患者9个病灶,5例2个病灶,15例患者为单个病灶。26个病灶内脂质成分多,8个病灶脂质成分少。术前19例患者确诊为良性肝腺瘤,2例考虑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8例病灶直径3 cm,10例病灶直径在3~5 cm,6例病灶直径5 cm。T1WI信号低信号30例,高信号4例;T2WI扫描低信号11例,高信号23例;Gd-DTPA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信号明显强化,门静脉期病灶低信号12例,高信号22例;延迟期扫描病灶低信号12例,高信号22例;DWI扫描病灶低信号21例,高信号13例。可见假包膜样强化病灶14例,假包膜样强化未明确20例。34例病灶平均ADC值为(1.704±0.330)×10~(-3)mm~2/s,病灶周边正常肝实质ADC值为(1.357±0.214)×10~(-3)mm~2/s,病灶ADC值与病灶周边肝实质ADC值比值1。结论 MRI检查联合病灶ADC值测量可为诊断肝腺瘤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依据,提高临床诊断肝腺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