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周玉娟  黄均英  林雨 《广西医学》2009,31(5):676-677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征。方法对308例(330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典型荧光素渗漏点164例,占53.2%;不典型渗漏点144例,占46.8%;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中央无血管区44眼,位于中心凹外无血管拱环内103眼,超越无血管拱环外183眼。荧光渗漏点位置对患者视力影响有关。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影响程度、荧光渗漏部位、渗漏点数,对了解该病变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常见于20~40岁的男性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浆液性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证实这种视网膜脱离起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  相似文献   

3.
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60例(68眼)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发现中浆荧光造影有四种荧光形态:活动期表现为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合并神经上皮脱离(以下称混合型)的荧光素渗漏形态,而静止期及恢复期则为色素上皮脱离或脱失的荧光形态。各种荧光形态与视力的关系无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对中浆的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简称中浆病)是后极部视网膜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和/或色素上皮脱离,此病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得到确诊.现将1989年~1992年在我院门诊诊断为中浆病的139例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65例80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简称中浆)病变的临床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征,分析了造影图像。将中浆分为喷出型、扩散型、玻璃膜疣型、迁延型、广泛色素上皮损害型、静止型。对造成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及荧光血管造影分型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CSC)是由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屏障功能失常 ,形成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浅脱离 ,从而引起视力障碍的一种常见眼底病。本病多见于2 0~ 4 5岁的青壮年男性 ,多单眼发病 ,其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中有独特的表现 [1 ] 。眼部荧光血管造影术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分期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5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综合FFA及OCT特征分为神经上皮层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脱离合并色素上皮层脱离(晚期),辨证为水湿上泛型,脾虚挟痰型,脾肾虚,湿浊困阻型,肝肾不足型,分别用五苓散,香贝养荣汤,参苓白术散及明目地黄汤加减。结果:治愈41例,好转9例,无效2例。结论:结合FFA及OCT特征分期辨证施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独到之处,为笔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4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历资料及临床治疗效果。所有患者根据荧光造影给予药物或激光治疗。结果:14例患者效果良好。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多见于青壮年的眼底病。根据造影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屈婵 《中原医刊》1997,24(9):46-47
容易导致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关因素及防治屈婵郑铁分局医院眼科(45005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失常所致。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其特征为经过视网膜色素上皮缺损处,来自脉络膜的浆液渗漏,形成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图像特点。方法:对46例(4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对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可清晰显示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36例38眼占总眼数的76.17%)、神经上皮层并色素上皮层脱离(8例8眼占总眼数的16.67%)、单纯色素上皮层脱离(2例2眼占总眼数的4.17%)3种表现。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见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OCT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FA和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就诊的20例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患者20只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2项检查技术,根据眼底血液循环的动态过程和病变部位的形态学特点,对眼底病变的情况做出评估。结果:FFA造影检查时20只眼中的12只眼病灶中央先出现针尖状渗漏,然后彩呈墨渍样扩大,8只眼黄斑区早期出现针尖大小的渗漏点,晚期逐渐扩大像冒烟样向上喷出;OCT检查13只眼单纯神经上皮层脱离,黄斑中心凹曲线消失,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增厚,7只眼经上皮层脱离伴色素上皮层脱离,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脱离,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见液性暗区,局部见RPE层波浪状脱离,RPE层下见液性暗区。结论:FFA检查能敏感的观察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血管渗漏的程度,OCT对于小的神经上皮脱离很敏感,并有效的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际的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综合利用上述2项检查以达到更加准确而有效的临床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失代偿的关系,我们对23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失代偿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3例患者自觉症状均有视物模糊、眼前暗区;跟底黄区色素紊乱,视网膜下黄白色细小沉着物;眼底荧光血管造见强荧光斑点,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明显渗漏点;23例均无特殊用药5 ̄18个月随访,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认为本病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临床症状相似,只有靠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76例76眼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讨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病程经过。  相似文献   

14.
<正> 患者男,55岁.于1989年12月16日以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而入院.入院后做了血常规、尿常规检查,肝功、转氨酶、乙肝表面抗原检查,均属正常范围,心电图及胸部透视也无异常所见.血压为16/11kPa,脉搏75,过去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按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治疗.1989年12月28日为了进一步了解病情,进行了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做荧光素钠血管造影之前,常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71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990~1997年)所有病例均要据其临床特征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本病为局部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性增加,色素上皮缺损,浆液由脉络膜经玻璃膜进入色素上皮下,再穿过色素上皮缺损处渗漏到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造成盘状脱离,本病原发部位在色素上皮下,玻璃膜而非视网膜炎症。  相似文献   

16.
[背景]传统的药物疗法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交的疗效不确切、复发率高.[病例报告]分析自1999年4月到2002年4月间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接受激光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00例,治愈率达87.1%.[讨论]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交时封闭渗漏点确切,治疗时间短,复发率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7例(52眼)复发的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行激光光凝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1月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复查了解渗漏点封闭情况。结果:激光光凝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35眼,17眼视力无变化,40眼治疗后2周-1月间黑影及视物变形症状消失,37眼治疗2周内视网膜神经上皮盘状脱离消失,有2眼需要再次激光光凝渗漏点。所有病例随访6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激光光凝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明显提高视力、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8.
报道1例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双眼浆液性黄斑视网膜脱离病例。观察性病例报道。一33岁男性患者,双眼行单纯LASIK术治疗右眼+5.00D,左眼+7.00D的球镜度数,术后第4d双眼视力突然下降。有详细病史并行眼科、全身、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O CT检查。术前眼底检查记录有双侧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萎缩。现诊断为双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O CT上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发生多灶性改变及黄斑区有袋状浆液性视网膜积液。荧光血管造影的晚期静脉可见多个高荧光渗漏点,右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着色较多。术前已有如视网膜色素上…  相似文献   

1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以黄斑水肿为特征,多见于20—45岁的中青年男性。目前我院眼科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了临床诊断、眼底定位、眼底激光治疗及愈后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