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唐凤丽  张捷 《吉林医学》2015,(8):1509-1510
目的:观察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确诊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百忧解。结果:用药8周后,观察组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总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对比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减低,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忧解治疗脑卒中抑郁临床效果好,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2.
百忧解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晴宇  陆云南 《海南医学》2006,17(9):109-110
目的观察抗抑郁剂百忧解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7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百忧解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在治疗后4、8、周分别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MES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MESSS评分和HAMD评分的减分率均较高(P<0.01).结论百忧解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也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逍遥散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下,予以对照组以百忧解联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抑郁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4.0%,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逍遥散联合百忧解,并且配合心理治疗不但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率,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对卒中后抑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07~2009-01间122例脑卒中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0例,女性32例,年龄(64±10)岁,在康复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结果 并发抑郁症者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P〈0.0001);经过康复治疗,抑郁症的患者减少,从17%减至6%;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经过康复治疗均能改善.结论 脑卒中患者易于并发抑郁症,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抑郁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研究应用逍遥散联合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和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发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脑血管病药物治疗下,予以对照组以百忧解联合心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逍遥散,疗程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抑郁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4.0%,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逍遥散联合百忧解,并且配合心理治疗不但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治疗率,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卒中后并发早发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脑卒中治疗基础上行抗抑郁治疗,对照组给于安慰剂维生素B6治疗.结果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Barthelindex(ADL)评定、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睡眠障碍发生率、1个月卒中再发率、2月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常并发抑郁症,及时抗抑郁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起着促进和协调作用,避免或减少睡眠障碍、卒中再发,血管性认知障碍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俊平 《吉林医学》2011,32(12):2298-2299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4例脑卒中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疗程1个月,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抑郁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分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对照组HADM评分无显著变化,治疗组治疗后HADM评分下降,低于对照组。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症治疗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合并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S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采用Barlhel指数),对脑卒中后出现抑郁合并焦虑的15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组加服帕罗西汀;分别于治疗后2周、4周、6周末进行测评.结果: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均减少,ADL评分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2~6)周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帕罗西汀并早期心理干预能显著促进高海拔地区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相关因素,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184例脑卒中后患者发放抑郁症量表(HAMD),对确定为抑郁患者发放另一量表,调查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日常生活依赖程度及文化程度。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53.8%。神经功能缺失程度与抑郁症有显著正相关(P<0.01),文化程度与抑郁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常生活依赖程度与抑郁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失、日常生活依赖程度、文化程度有显著相关。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计划,促进脑卒中后抑郁急性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抑郁患者5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26例和对照组(帕罗西汀)26例,在治疗前后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障碍发生情况,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S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DM、S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抑郁障碍总有效率、神经功能康复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康复,而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滋水清肝饮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滋水清肝饮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滋水清肝饮治疗组30例,氟西汀治疗组30例。结果显示,两组治疗8周后,抑郁评分与治疗前相比下降(P<0.01),且中药组与氟西汀组的疗效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ADL认知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水清肝饮能有效地改善抑郁障碍,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2.
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雁京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31-631,633
目的:评价抗抑郁治疗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卒中后并发早发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常规脑卒中治疗基础上行抗抑郁治疗,对照组给于安慰剂维生素B6治疗。结果:3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Barthelindex(ADL)评定、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变化、睡眠障碍发生率、1个月卒中再发率、2月后血管性认知障碍发生率,进行组间对比,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常并发抑郁症,及时抗抑郁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起着促进和协调作用,避免或减少睡眠障碍、卒中再发,血管性认知障碍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发生率,脑卒中部位与情感障碍的关系,以及口服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并早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与社会生活质量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住院脑卒中患者170例筛查,把76例脑卒中后并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及心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末进行测评.结果 170例脑卒中患者有76例发生情感障碍,约44.7%,其中:65.8%(50例)同时患抑郁症和焦虑症.情感障碍的发生与额叶,左侧大脑半球,基底节病灶有关,治疗后治疗组HAMD、HAMA、SSS评分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6周显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发生与脑卒中部位相关;对脑卒中后抑郁焦虑的患者应用帕罗西汀、丁螺环酮及心理干预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程度,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百忧解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百忧解(治疗组32例)和脑复康(对照组26例)进行对照治疗,两组同时应用脑血管病治疗药物.采用Zung自评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疗效和功能改善状况.结果百忧解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Zung量表、HAMD量表减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值降低与Barthel评分提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百忧解主要副反应为失眠、焦虑、乏力、恶心和震颤.结论百忧解治疗卒中后抑郁有效,能改善神经功能,且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恢复早期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108例老年康复病区住院和神经康复门诊复诊的脑卒中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ADL评分,分别于卒中后第4,8,12周对其进行3次测试。结果48例脑卒中患者恢复早期伴发抑郁障碍,其发生率为44.4%,包括重度抑郁9例,其发病率为8.3%。结论 脑卒中恢复早期抑郁障碍发生率并不比急性期低,其抑郁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依赖程度呈正相关,早期使用帕罗西汀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解郁活血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西药组(百忧解组)(33例)、对照组(32例),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的变化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作出评价.结果:治疗组和百忧解组的临床疗效HAMD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o治疗组和百忧解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疗法对中风后抑郁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俸军林 《四川医学》2002,23(2):163-164
目的:探讨万拉法新(国产博乐欣)对中风后抑郁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方法:同期住院的131例脑卒中病人中伴发抑郁症状者59例,随机分为万拉法新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于治疗前,治疗30天和60天后,分别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与期堪的那维亚量表(S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5.04%,伴抑郁症状组ADL评分,SSS评分明显高于不伴抑郁症状组,治疗后万拉法新治疗组HAMD评分,ADL评分及SSS评分均明显下降。结论:万拉法新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并促进病人的总体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抑郁剂舍曲林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HAMD和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使用舍曲林治疗的患者在抑郁疗效和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舍曲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9.
抗抑郁治疗对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的抗抑郁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依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作为抑郁情绪评定标准,筛选出卒中后抑郁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西汀20mg,1次/d晨服,于第8周进行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NDS)。结果:抑郁情绪缓解总有效率治疗组87.5%,对照组57.5%,神经功能康复总有效率治疗组90%,对照组75%,两组在抑郁情绪缓解及神经功能康复方面差异显著(P<0.01)。结论:抗抑郁治疗可显著促进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李乐云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2):1503-1504,1515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合并生活技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住院脑卒中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均按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为期4周的综合心理治疗合并技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治疗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FDS)评定两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CL-90、ADL和NFD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CL-90、ADL和NF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理治疗合并生活技能训练不仅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