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彭斌 《河北中医》2007,29(11):997-998
中医药临床疗效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最终目的。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临床上应用中医药诊疗疾病时,除应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精华外,还应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对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等方面客观深入的研究,同时紧密结合中医药的现代研究成果,对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大有裨益。1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中医和西医在我国同时并存,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注重理学、实验室客观依据和重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则是西医学的特点。中医的一个证往往包括西医的多个病,而…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中医药文化角度,阐述当今社会疾病变化与中医心身医学的重要性。从中医心身医学与中医药古文化传承的关系来说明其生成的历史必然性;分别从思维方式与系统学方面说明中医心身医学更能切合现代中医药文化思维;从中医心身医学的近现代发展史说明中医心身医学符合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趋势。最终说明中医心身医学在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下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技术方法,创新中医药临床诊疗模式,丰富中医药理论体系,是现阶段中医药创新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然而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工作还存在中医传统辨治模式与现代疾病临床诊疗难以有机融合、中医宏观辨治思路与现代医学微观理化指标不能精准对接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据此提出“两个重构”(即重构现代中医诊疗体系与重构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理论框架并对其内涵、目的、方法及意义进行系统阐释。认为通过借鉴现代医学疾病认知,继承传统中医审病思维,对现代疾病进行中医分类分期分证,进而可实现现代中医诊疗体系的重构;同时通过吸纳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融汇中药传统功效认识,构建方药量效理论框架推动现代中医本草体系的重构。“两个重构”的实现可在继承并发扬中医调态优势的前提下,突破传统辨证论治局限性,提高中医对现代疾病临床诊疗的精准性,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代中医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总结了近代中医教学模式的特点,总结当时中医学校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其发展规律,为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医杂志》2011,(13):1093
中医人才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也是目前中医药学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培养适合现代中医药需求的人才,全面提高中医人才的质量;如何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进一步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成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医""中药""中医药"存在多种译法。由于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基础核心术语内涵也反映了中医药的发展趋势,涵盖中医药新学术理念。怎样在翻译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时既保持中医药传统理念,同时又反映中医药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关系到中医药的发展,也是中医英译的重要命题。故通过对"中医""中药""中医药"传统与现代的语义辨析,研究其英译,根据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提出概念细化的翻译原则,以期对中医基础核心术语新内涵的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现代中医教育将师承制引入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了促进军队中医药学术的良好传承和发展,主张中医师承教育应重视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强化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加强临床实践及其诊疗技能训练;改革考评体系及评审制度。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文化嬗变的角度来探讨民间中医药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古代是民间中医药的成长期,民间中医是相对于服务皇室的医生而言,以服务于民间百姓的走方医为多;近代是民间中医药发展的鼎盛期,民间中医是相对于官办医疗机构以及西式医院诊所中的医生而言,仕医、太医以及民族医等也加入其中,数量大大增加;现代是民间中医药的衰退期,民间中医是相对于学院派中医而言的,泛指活跃在民间的,通过家传、师承、自学等方式传承中医药,多没有接受过医科院校专业教育,但有一技之长,临床常使用特色诊疗技术与验方,为患者提供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这类人员。由于国家诸多政策法规的出台,现代民间中医在数量上大大缩减。  相似文献   

9.
中医现代化并不等于“中西医结合”,而是要借鉴并超越“中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必须研究“知识经济”的影响与要求,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现代高效的中医药教育;发展现代中医药事业必须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适应和遵从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实行多学科融合,加强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学防治肿瘤的现代认识、中医学肿瘤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中医医师的综合素养要求3个方面,探讨生存质量研究在中医药防治肿瘤中的意义。认为将生存质量的研究引入中医药防治肿瘤领域,可突出中医学的治疗特色,有助于评价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疗效,有利于发挥中医康复学维护人类生命尊严的优势,同时可促进中医肿瘤相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