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  相似文献   

2.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减轻了患者每日扎针的痛苦,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的患者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正确的使用静脉留置针,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认为正确留置静脉称套管针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静脉套管针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Ⅱ型静脉留置针在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70例手术患者,按自愿原则分为留置针组30例和头皮针组40例,头皮针组在手术中应用普通头皮针输液,留置针组给予静脉留置针输液,比较2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及液体外渗率。结果留置针组30例手术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头皮针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留置针组手术过程中液体外渗发生率显著低于头皮针组,2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型静脉留置针对手术患者血管刺激小且不易脱出,有利于术中用药、快速补液及抢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减少液体外渗.对血管的刺激性小.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于30年前在欧美国家普及使用,10年前亚洲一些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已用静脉留置针取代头皮针。目前,我国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下面将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定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且不易穿破血管壁等优点,在我国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患者特别是小儿及意识障碍者,存在着配合度低、过度活动、翻身牵拉造成导管脱落、局部肿胀、外渗而使留置时间不能得到保证。近年来影响留置针留置的相关因素引起了护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现将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固定方法、封管方法及封管液选择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我们使用的金属头皮针需每天进行穿刺,活动时易刺破血管。美国B-D公司的静脉留置针质地柔软,可保护血管.弥补了普通金属头皮针易刺破血管的不足,同时具有减少液体外渗、随时给药等优点。应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减轻了病人的痛苦,而且为紧急抢救病人赢得了时间。  相似文献   

8.
留置针输液非穿刺性损伤致液体外渗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输液外渗在临床十分常见,一般认为是由于操作者穿刺时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引起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具有可保留、不易渗漏的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但如果留置针使用不当,可引起血管非穿刺性损伤,破坏管壁内皮完整性,严重时发生静脉炎,导致输液在血管壁薄弱处向深部组织外渗,造成不良后果。尽管有报道认为。静脉炎的发生只与留置针技术与管理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相似文献   

9.
静脉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特别是长期置管的患者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留置静脉针并发症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徐真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622-1623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以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且不易穿破血管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使用静脉留置针能减轻反复穿刺而造成的血管损伤和疼痛感,减少患者的痛苦,并且能较长时间的维持静脉通路,尤其在抢救危重患者和静脉营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能够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长期置管的患者常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静脉针置管期间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非常重要。2007年2月至21308年2月本科对206例住院患者进行留置针静脉输液。将现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艳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207-7207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儿科患者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静脉输液治疗时,家长都希望护士能一针见血,但现在的患儿偏胖、静脉血管难找[1]。静脉留置针在我科中的应用解决了这一难题。由于它导管柔软,可在静脉内长时间留置,不易损伤血管。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  相似文献   

13.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其操作简单、套管柔软、套管在静脉内可以留置较长时间,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输液外渗是由于穿刺时刺破血管壁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而引起液体渗漏,静脉留置针具有可保留、不易渗漏的优点,目前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特点是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及恐惧,减轻家人的心理压力,同时也减少了护士穿刺的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如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好患者及家属治疗性沟通工作和套管针置管后的宣教工作,将会减少损伤和痛苦。  相似文献   

15.
李春华 《全科护理》2011,9(25):2286-2286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静脉输液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骨缝静脉留置针穿刺,对照组采用浅表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输液。比较两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并发症(堵管、静脉炎、外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发生外渗、堵管、静脉炎少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小儿骨缝静脉留置针输液能减少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6.
静脉给药进行化学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常规方法应用头皮针输入化疗药物容易发生外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轻者出现局部肿胀,引起疼痛,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在心理上引起患者的焦虑不安,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对治疗的抵触和绝望.……  相似文献   

17.
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技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用静脉留置针新技术取代传统头皮钢针,避免反复穿刺,减少患者痛苦。方法:常规消毒,选择好静脉,严格按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下针,注意与患者的交流,使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果:静脉留置针明显减少了穿刺次数和液体外渗,起到保护静脉、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结论:使用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防止了血管破坏,减轻了患者痛苦,使患者能够在和谐环境里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8.
<正>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将带有套管的针刺入静脉后将内芯(针头)退出,将导管留在血管内的方法,是临床护理中的一项新技术[1]。2014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规定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 h[2]。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凝血异常导致导管堵塞、管腔回血、穿刺点渗液、套管脱出、药物化学性刺激或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药液外渗等,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或静脉损伤,这些均造成留置时间缩短,增加患者痛苦。延长静  相似文献   

19.
长期住院的患由于反复静脉穿刺用药及药物长期刺激使血管变细、变硬而导致血管不通,不但增加了穿刺的难度和次数,也增加了患的痛苦。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而减少了穿刺的次数,有效地防止了药物外渗,保护了血管,减少了患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也为抢救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通道。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较头皮针复杂。因此,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留置针在新生儿治疗中不同穿刺部位的留置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265例新生儿分为两组,A组139例经头皮静脉穿刺,B组126例经四肢静脉穿刺。观察比较两组留置针使用时间、局部有无红肿、脱针、液体外渗和不滴情况以及停止使用留置针的原因。结果 B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A组、外渗率与局部红肿率则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妥善固定的情况下,新生儿四肢静脉留置效果优于头皮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