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庆市开州地区0~6 岁儿童25- 羟基维生素D[25-(OH)D] 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因25-(OH) D 缺乏或不足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 486 例0~6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进行25-(OH)D 检测,从性别、年龄、季节方面分析25-(OH)D 水平,并对可能引起其缺乏或不足的相关危险因素 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 486 例0~6 岁儿童血清25- (OH)D缺乏率为21.6%(321/1 486),不足率为29.54%(439/1 486),充足率为48.86%(726/1 486),男女儿童间25-(OH)D 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2, P >0.05);3~6 岁儿童25-(OH)D 水平显著低于<1 岁、1~2 岁和2~3 岁儿童(26.18±7.52 ng/ml vs 29.66±8.88 ng/ ml,31.36±9.83 ng/ml and 30.84±8.24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19.529,P <0.01),不同年龄段的儿童25- (OH)D 缺乏率、不足率和充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730,P <0.01);夏、秋季儿童25-(OH)D 水平高于春、 冬季(33.11±9.29 ng/ml,32.73±9.46 ng/ml vs 27.28±8.82 ng/ml,26.51±7.23 ng/ml),不同季节的25-(OH)D 缺乏 率、不足率和充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795,P <0.01 )。单因素分析显示:单独母乳喂养、未规律服用维生 素D 制剂、挑食或厌食、户外活动时间< 2h/ 天、父母文化程度低、反复腹泻是引起受检儿童25-(OH)D 缺乏或 不足的影响因素(χ2=5.823,25.758,10.531,5.666,6.973,4.707,均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挑食或厌食、反 复腹泻是引起0~6 岁受检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χ2=85.690,6.392,均P <0.05)。结论 开州 地区0~6 岁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情况较为严重,应在春、冬季和儿童在3~6 岁阶段进行维生素D 制剂补充; 加强儿保教育,纠正引起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0~7岁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营养状况。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体检的2418例0~7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血清25(OH)D2和25(OH)D3浓度水平,分析性别、年龄、季节等对25(OH)D水平的影响。结果25(OH)D缺乏组113例(占4.7%),不足组534例(占22.1%),处于较低水平的占26.8%;不同性别儿童的25(OH)D水平存在差异,男童25(OH)D水平高于女童,缺乏和不足所占比例低于女童(P<0.05);25(OH)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3~4岁、4~5岁、5~6岁、6~7岁儿童血清25(OH)D缺乏和不足的比例高于0~1岁、1~2岁、2~3岁儿童(P<0.05);不同季节,0~7岁儿童25(OH)D水平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冬季25(OH)D缺乏比例高于其他季节,夏季25(OH)D缺乏和不足比例最低(P<0.05);0~1岁儿童25(OH)D2检出率在7岁以下最高(P<0.05),25(OH)D2可有效降低缺乏和不足比例。结论0~7岁儿童25(OH)D水平与性别、年龄、季节有关,应加强对女童、3~6岁男女童及冬季期间补充维生素D,以满足机体需要。同时检测25(OH)D2和25(OH)D3有助于临床精准判断25(OH)D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四川省绵阳地区1~16岁健康儿童维生素A,25-羟基维生素D[(25-(OH)D)]和维生素E水平。方法 以2017年1~12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儿保门诊接受健康体检的750例健康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3组:婴幼儿1~3岁481例,学龄前(3~6岁)儿童132例,青少年(6~16岁)137例,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水平。结果血清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平均水平分别为0.45±0.25 mg/L,27.27±11.38 ng/mL及9.18±5.75 mg/L。血清维生素A水平无年龄差异(χ2=1.002,P=0.606),血清25-(OH)D水平(χ2=6.843,P=0.033)与维生素E水平(χ2=14.922,P=0.001)在不同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A构成比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71,P<0.01),在各年龄组中均存在过量情况,且随着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 血清25-(OH)D构成比在年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00,P<0.01),其缺乏率和不足率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 维生素E构成比无年龄差异(χ2=7.054,P=0.133),其在各年龄组缺乏率与不足率均较明显,其中学龄前组总体缺乏最为严重,达74.2%。结论 四川省绵阳地区1~16岁健康儿童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提高对脂溶性维生素的监测、预防意识,增加富含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的食物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补充维生素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的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VD_3]浓度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医院855名在职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取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体检数据,比较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时间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不足率,探讨护理人员的血清25-(OH)VD_3浓度影响因素及定期体检对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的影响。[结果]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为(16. 43±5. 91)ng/mL,不足率为75. 32%,缺乏率为44. 80%。不同年龄及工作时间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F=5. 031,P0. 001;工作时间:F=4. 611,P=0. 010),不同年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 395,P=0. 00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7岁护理人员25-(OH)VD_3浓度不足发生风险是≥39岁护理人员的1. 919倍,是28~31岁护理人员的1. 855倍。定期体检使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不足率和缺乏率分别由82. 5%和69. 4%下降为72. 5%和44.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足率:χ2=38. 408,P0. 001;缺乏率:χ2=19. 355,P0. 001)。[结论]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略高于同年龄其他人群。≤27岁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不足率高于其他年龄护理人员,定期体检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护理人员血清25-(OH)VD_3浓度不足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孕期孕妇血清25-(OH)D的水平。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妇产科建档并进行正常妊娠医疗保健的479位孕妇,平均年龄(30.00±3.40)岁。收集其早、中、晚孕期血清25-(OH)D检测值,按年龄分为3组,按25-(OH)D浓度不同分为4组,比较不同分组方式下各组间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段25-(OH)D水平存在差异(χ2=11.27,P0.05),两两比较发现30岁组与30-35岁组存在差异(Z=-2.95,P0.05),30岁组与≥35岁存在差异(Z=-2.35,P0.05)。VD缺乏率17.3%,不足率31.9%,充足率50.7%。结论孕妇普遍存在VD缺乏或不足,在秋冬季、年龄30岁较为显著,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 D]缺乏与季节、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体检中心2017年9月—2019年8月健康体检者共2 677例,以血清25(OH) D水平分为25(OH) D正常组[25(OH) D30 ng/mL]、25(OH) D不足组[25(OH) D 20~30 ng/mL]和25(OH) D缺乏组[25(OH) D≤20 ng/mL]。比较各组的体质量指数(BMI)及血清中血脂指标水平,比较不同季节25(OH) D水平及25(OH) D营养状态分布。结果 25(OH) D检测结果显示,25(OH) D缺乏患者比率为66. 23%(1 773/2 677),25(OH) D不足患者比率为25. 03%(670/2 677),25(OH) D正常患者比率为8. 74%(234/2 677)。夏季组25(OH) D水平最高为19. 92 ng/mL,其次为秋季组17. 54 ng/mL和春季组15. 95 ng/mL,冬季组25(OH) D水平最低为13. 61 ng/m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冬季组25 (OH) D缺乏率最高为78. 61%,夏季组25(OH) D缺乏率最低为51. 34%;夏季组25(OH) D正常率最高为13. 55%,显著高于春季组、秋季组、冬季组(P 0. 01)。25(OH) D正常组、25(OH) D不足组、25(OH) D缺乏组的BMI、甘油三酯(TG)呈上升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调整了年龄、性别后发现,与25(OH) D正常者相比,25(OH) D缺乏者TG异常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OR=2. 273,95%CI为1. 636~3. 159,P 0. 001),HDL-C异常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OR=2. 817,95%CI为1. 783~4. 464,P 0. 001),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高(OR=1. 892,95%CI为1. 394~2. 569,P 0. 005)。与25(OH) D正常者相比,25(OH) D不足者TG异常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OR=2. 100,95%CI为1. 483~2. 974,P 0. 001),HDL-C异常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OR=2. 183,95%CI为1. 353~3. 534,P 0. 001),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高(OR=1. 603,95%CI为1. 155~2. 224,P 0. 001)。结论维生素D缺乏受季节变化影响,且与血脂异常及超重/肥胖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416例疑似冠心病或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OH)D3水平,将所有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分别为Q1组、Q2组、Q3组和Q4组,比较4组一般资料和Gensini积分;根据冠状动脉是否狭窄分为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比较2组血清25(OH)D3水平,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血清25(OH)D3水平[(10.64±7.82)μg/L]低于对照组[(12.40±8.7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1组、Q2组、Q3组Gensini积分(6.09±1.32、6.59±1.66、4.30±1.23)高于Q4组(0.93±0.32)(P0.05);25(OH)D3与C反应蛋白水平(r=-0.141,P=0.004)和Gensini评分(r=-0.150,P=0.002)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反应蛋白、吸烟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OR=1.056,95%CI:1.034~1.079,P=0.000;OR=1.262,95%CI:1.139~1.398,P=0.000;OR=1.036,95%CI:1.016~1.056,P=0.000);25(OH)D3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保护因素(OR=0.951,95%CI:0.920~0.983,P=0.003)。结论低水平25(OH)D3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并分析秦皇岛地区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_3[25-(OH)D_3]的水平,指导秦皇岛地区儿童合理进行维生素D补充。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该院保健部进行健康体检的1 246例0~6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25-(OH)D_3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秦皇岛地区0~6岁儿童的血清25-(OH)D_3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地区儿童血清25-(OH)D_3平均水平为(25.398±7.765)μg/L,维生素D缺乏率为25.12%。不同性别儿童之间血清25-(OH)D_3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血清25-(OH)D_3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婴儿以及3~6岁学龄前儿童维生素D缺乏率较高。结论秦皇岛地区0~6岁儿童的血清25-(OH)D3缺乏率较高,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育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维生素D3的监测和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四川省成都市0~6岁健康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水平,为维生素D(vitamin D,Vit D)制剂补充提供依据。方法以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体检的9785名0~6岁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季节25-(OH)-D水平及不足与缺乏率有无差异。结果 9785名儿童25-(OH)-D总体均值为(61.45±26.64) nmol/L,不足与缺乏率为36%;男女童均值无统计学差异[(61.91±26.74) nmol/L,(60.85±26.49) nmol/L],不足与缺乏率女童略高(34.7%、37.7%);两者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3~6岁均值最低为(53.59±22.87) nmol/L;不足与缺乏率最高达45.9%,同年龄不同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而相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均值高于春,秋,冬三季,而不足与缺乏率降低。Vit D缺乏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消化系统感染,肌肉骨骼疼痛及神经内分泌症状,占全部临床临床表现的61.1%。结论成都0~6岁儿童Vit D缺乏较严重,女童,3~6岁儿童发生率更高,夏季以外其他季节都应注意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黑龙江佳木斯地区6岁以下儿童血清维生素A(Vit A)、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E(Vit E)水平,为临床高危年龄段人群合理补充Vit A、维生素(Vit D)、Vit E及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5 169名6岁以下儿童按年龄分为1岁组(732名)、1~岁组(831名)、2~岁组(693名)、3~岁组(1 164名)、4~岁组(1 008名)、5~岁组(741名)。完成问卷调查,抽取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Vit A、Vit E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 5 169名6岁以下儿童血清Vit A水平为(0.28±0.087)mg/L、不足率为54.09%、缺乏率为13.46%,不同年龄段血清Vit 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0,P=0.001),其中1岁组血清Vit A水平最低[(0.25±0.071)mg/L],不足率为61.48%、缺乏率为19.67%。血清25(OH)D水平为(24.20±9.97)ng/mL,不足率为18.57%、缺乏率为17.99%;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清25(OH)D水平逐渐降低。血清Vit E平均水平为(8.68±2.49)mg/L,不足率为21.53%,缺乏率为0.58%,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清Vit E水平呈减低趋势。结论佳木斯地区6岁以下儿童Vit A、25(OH)D水平不容乐观,需要针对高危年龄段人群及时检测、合理补充,以预防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而Vit E营养状况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1.
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为临床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2014年1~12月本院儿科保健门诊体检的学龄前健康儿童的血清25(OH)D水平,共180例。结果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25(OH)D平均水平为(32.69±14.30)ng/mL。不同性别间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清25(OH)D水平在1~2岁达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25(OH)D水平逐渐下降,各年龄组25(OH)D水平以及25(OH)D缺乏和不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季节25(OH)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25(OH)D缺乏和不足患病率低于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25(OH)D缺乏和不足患病率较高,其中以3~6岁儿童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监测极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并探讨其对极早产儿肺部疾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期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e, NICU)住院、并经得家长知情同意的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共126例,于生后24 h、1月、2月(或出院时)检测血清25-(OH)D水平。根据生后血清25-(OH)D水平,将极早产儿分为3组,维生素D缺乏组(n=71),25(OH)D<12 ng/ml;维生素D不足组(n=46),25(OH)D 12~<20 ng/ml;维生素D充足组(n =9),25(OH)D>20~≤100 ng/ml。所有早产儿在喂养耐受后给予维生素AD(其中维生素D 500 IU,维生素A 1500 IU)每日1粒,及维生素D3 400 IU;收集早产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各组间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RDS)、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早期肺高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发生情况。结果 (1)共纳入极早产儿126例,胎龄为26~31+6周,平均胎龄(29.75±1.52)周,其中男65例(51.59%),女61例(48.41%)。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充足组3组间的胎龄、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出生时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10.57±4.79) ng/ml,维生素D缺乏率达92.86%。每日口服维生素D900 IU,1月龄时(18.14±2.88) ng/ml,维生素缺乏率为72.3%,2月龄时(21.13±7.48) ng/ml,维生素D缺乏率为53.17%,无维生素D过量。(3)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组的RDS、BPD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与BPD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984)。不同维生素D水平组间Apgar评分、咖啡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比率、无创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PDA、住院时间及早期肺高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极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补充维生素D 900 IU后,2月龄维生素D缺乏率仍然占53.17%,建议对早产儿进行个体化补充维生素D。(2)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缺乏增加RDS、BPD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绵阳市0~14岁人群维生素D(VitD)营养状况。方法调查对象为2564例在绵阳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0~14岁人群,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 H )D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64例0~14岁人群25(OH)D为(30.63±12.78)ng/mL ,最低值为3.00 ng/mL ,最高值为70.00 ng/mL。VitD缺乏574例,占22.4%;VitD不足744例,占29.0%;VitD充足1246例,占48.6%。男性和女性的Vit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VitD水平逐渐降低,VitD缺乏率逐渐升高。1~2岁为VitD水平峰值阶段。结论绵阳市0~14岁人群VitD水平较低,6岁以后VitD缺乏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应该定期进行VitD营养状况的调查,增加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及时补充VitD。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儿童血清 25羟基维生素 D [25(OH)D]水平及维生素 D营养状态,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 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6年 11月 ~2019年 10月体检儿童 0~ 14岁 6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法检测血清 25(OH)D水平,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儿童血清 25(OH)D水平及营养状态。结果 600例 0~ 14岁儿童血清 25(OH)D水平为 27.44±8.82 ng/ml。血清 25(OH)D缺乏率为 19.33%(116/600),不足率为 47.67%(286/600),充足率为 33.00%(198/600)。女童的缺乏率( 24.83%)高于男童( 14.33%),儿童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784,P<0.01)。6~ 14岁儿童血清 25(OH)D缺乏率高于 0~ 1岁、1~ 3岁和3~6岁儿童( 46.81% vs 5.88%,5.86%和 19.53%),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在不同年龄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8.515,P<0.01)。夏、冬季的儿童血清 25(OH)D缺乏率高于春、秋季( 22.00%,27.50% vs 12.80%,11.43%),不同季节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92,P<0.05)。结论 昆明地区 0~ 14岁儿童血清 25(OH)D营养状况欠佳,应加强维生素 D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儿童血清 25(OH)D的监测,特别关注 3~ 14岁阶段儿童维生素 D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岁以下哮喘儿童与维生素D水平其及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6个月至3岁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82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儿童血清25-(OH)-D。水平,并测定潮气呼吸肺功能。根据维生素D检测水平分类维生素D不足(〈50nmol/L)和维生素缺乏(〈25nmol/L)。【结果】观察组的维生素D缺乏、不足比例均高于对照组(x2-9.111,P-0.011)。观察组中维生素D缺乏者的气道重度阻塞率显著高于维生素D不足者和维生素D正常者,且随着25-(0H)-D。水平的逐渐降低,阻塞程度也不断加重(P〈O.01)。维生素D缺乏者的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显著高于维生素D不足者和维生素D正常者,且随着25-(OH)-D。水平的逐渐降低,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也逐渐增大(P〈0.05)。【结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与3岁以下儿童哮喘密切相关,25-(OH)-Ds水平与哮喘加重具有相关性,加重了小气道的阻塞程度,并可增加3岁以下儿童哮喘患儿的气道反应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婴儿特应性皮炎严重度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究25-(OH)D3与特应性皮炎的关系。方法选取16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收集患儿的相关资料并检测其血清25-(OH)D3、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水平。对比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和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的血清25-(OH)D3、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水平。分析特应性皮炎患儿25-(OH)D3缺乏的危险因素以及血清25-(OH)D3与SCORAD评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相关性。结果重度特应性皮炎患儿平均月龄为10.01±6.64个月,25-(OH)D3为46.46±18.91nmol/L,显著低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儿,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0.125±0.039,显著高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患儿(P<0.05)。喂养方式为特应性皮炎患儿25-(OH)D3缺乏的危险因素,其中,母乳喂养患儿发生25-(OH)D3缺乏的风险显著高于人工喂养患儿(P<0.05);补充25-(OH)D3是特应性皮炎患儿25-(OH)D3缺乏的保护性因素(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血清25-(OH)D3与SCORAD评分、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均呈负相关关系(r=-0.371、-0.342,P<0.05)。结论血清25-(OH)D3水平降低与婴儿特应性皮炎的严重程度相关,临床应重视患儿血清25-(OH)D3水平的检测并积极防治25-(OH)D3缺乏以提高婴儿特应性皮炎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邵娜  王硕  栗瑶  罗雪梅  谭传梅 《临床荟萃》2021,36(4):353-356
目的探讨血清25-(OH)水平与儿童矮身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儿童内分泌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矮身材172例(男94例,女78例,8.50±3.18岁),根据病因将其分为生长激素缺乏(GHD)组78例及特发性矮小(ISS)组94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75例作对照(男84例,女91例,7.65±1.19岁),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矮身材的关系。结果(1)GHD组及ISS与对照组比较,年龄、身高、体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HD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ISS组及对照组(P<0.01);ISS组不同性别儿童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高于女性(P=0.011);(2)维生素D缺乏比例在GHD组(30.76%,24/78例)高于ISS组(6.38%,6/94例)(χ^(2)=17.604,P<0.01)。结论矮身材儿童血清25-(OH)D水平降低,GHD患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地区0~14岁儿童脂溶性维生素A、D、E、K营养水平。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该院体检儿童264例,分为婴幼儿组(0~<3岁)104例,学龄前组(3~<6岁)75例,学龄组(6~<14岁)85例,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中维生素A、D、E及K水平。结果维生素D在男童中水平为(22.13±13.79)ng/mL,在女童中水平为(18.85±12.06)ng/mL,男童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E、K在男、女童之间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A水平为(0.30±0.08)mg/L,缺乏率为11.7%,婴幼儿组缺乏率最高(17.3%)。维生素D水平为(20.80±13.19)ng/mL,缺乏率、不足率和为60.3%,随着年龄的增加,缺乏率有所增加。维生素E水平为(10.22±2.20)mg/L,不足率为4.9%,整体处于正常水平。维生素K水平为0.36(0.19~0.69)ng/mL,缺乏率为13.3%,婴幼儿组及学龄前组儿童中缺乏较多,缺乏率分别为11.5%、18.7%。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儿童脂溶性维生素存在整体缺乏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及时地检测和合理地补充脂溶性维生素,有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