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80例TIA患者(TIA组)和6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及颈动脉内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IA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王焱烽  陈冰  钱海燕 《河北医药》2010,32(5):569-570
目的探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TIA患者颈动脉,随机选择有不稳定斑块者30例(A组)、稳定斑块者30例(B组)和无斑块者30例(C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hs-CRP水平,并评定3组受试者病程1周时卒中风险。结果A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1周卒中风险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及1周卒中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TIA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151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2例,脑梗死109例;非心脑血管病53例为对照组。探讨各组患者颈部血管内膜情况及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TIA组及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壁IMT及颈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中,脂质斑块及复合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TIA组(P<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关系,寻找TIA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90例TIA患者(病例组)和70例对照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观察CAS程度,同时检查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纤维蛋白原(FBG)、空腹血糖(FPG等指标,以研究上述因素之间及其与TI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发生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软斑的比率均较对照组高;TIA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TCH、TG、FIB的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IA患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仪对103例TIA患者和105例对照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并将两组的病史、个人史、生化检查和颈动脉斑块与TIA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影响TIA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TLA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药科学》2017,(7):52-5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0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10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对血脂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小,血清TG、TC、LDL水平明显降低,HDL水平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与内膜中层厚度改变不太明显,且血脂水平无显著改善;观察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4.67%,低于对照组的19.00%(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不但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而且可减少或消除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他汀组脑脑血管时间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斑块类型,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选择入院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包括脑梗死95例和短暂性脑缺血45例)为患病组,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及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0.7%与对照组48.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梗死(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82.1%和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77.8%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7%和20.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病例组)包括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15例,颈动脉斑块组68例(稳定斑块36例,不稳定斑块3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正常组.病例组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ox-LDL、Lp-PLA2、hs-CRP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1)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病例组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高于IMT增厚组,IMT增厚组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2)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缩小(P<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有关,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降低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对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两组均服用6个月,其他常规治疗药物及用法相同.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研究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0.3%)与对照组(3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两组均服用6个月,其他常规治疗药物及用法相同.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同时检测血脂,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JP<0.05);研究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1);研究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0.3%)与对照组(35.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血脂水平,并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颈动脉检测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分析彩色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7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40例健康志愿者的差异。结果TIA患者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较对照组厚、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可为TIA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和头颅CT或MRI检查,将11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8例)和脑梗死(CI)组(52例),并取同期非脑血管病体检者52例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CI组的IMT、粥样斑块发生率均大于TIA组,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I组和TIA组不均质性斑块的检出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I组与TIA组颈动脉血流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CI组与TIA组的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量下降明显。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判断其病程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诊断为前循环TIA并查颈彩超及头颅MRA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87例(TIA组),与同期住院经相同检查证实患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TIA患者63例(nTIA组)相比较.分析组内及组间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的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 组内比较发现:TIA组病灶侧颈动脉溃疡斑块和混合斑块比例增多(x2=12.045,P=0.017);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非病灶侧(Z=-2.494,P=0.013;Z=-3.378,P=0.001);nTIA组左右两侧颈动脉的IMT、斑块类型、Crouse积分和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TIA组的SBP及DBP明显低于nTIA组[(155.95±17.67) mmHg vs (167.38±21.87) mmHg,P=0.001;(84.84±12.06)mmHg vs (90.90±11.56) mmHg,P=0.002],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及指数均明显高于nTIA组(Z=-5.020,P=0.000;Z=-5.018,P=0.000).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前循环TIA发作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及溃疡斑和混合斑块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平  赵丽玲 《首都医药》2007,(22):43-43
目的初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TIA发作患者的颈部超声检查结果进行观察。结果52.5%的TIA发作患者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华  陈淑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467-246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发病机制分为血流动力学型、微栓塞型和梗死型[1].TI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明,颅外段颈动脉硬化病变是其主要病因之一[2].近年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相关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存在与TIA的发生与愈后有明显的正相关性[3],现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3,(32):136-137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140例,其中检查结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4例做为治疗组,另外46例冠状动脉未见狭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对患者的Lp-PLA2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患者血清Lp-PLA2水平相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与稳定型心绞痛Lp-PLA2水平差异明显,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差异也十分明显(P<0.01)。结论 Lp-PLA2是一个独立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其水平能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反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tatinC,CysC)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提示作用及该病的临床治疗.方法 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TIA患者及1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对2组血清CysC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并对120例TIA患者进行头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检查,对每位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情况进行检测.然后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对患者进行治疗.比较2组相关指标、TIA患者头CTA阳性组与阴性组血清CysC水平、不同病变程度患者血清CysC水平以及血清CysC水平与TIA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性;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块面积变化情况.结果 TIA组与健康对照组在吸烟指数、糖尿病发病史、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胆固醇(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CysC及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TIA阳性血清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76例阴性组(P<0.05);CysC水平在不同病变程度患者血清中的变化情况: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健康对照组,两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水平与TIA颅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线性相关性(r=0.73,P<0.01);本组患者治疗后TC、LDL-C、IMT及斑块大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 血清CysC水平高低对TIA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