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防治包括冠心病在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但临床应用仍不尽人意。他汀使用率和达标率低的原因之一是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与停用他汀相关的主要不良反应是肌肉损害和肝脏损害。本文介绍了如何预防和处置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肝损害和肌肉损害等不良反应,并提出他汀和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快步运动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逆转效果。方法将86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他汀组,联合组。采用128排CT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硬化斑块性质、特征及管腔狭窄百分比评估斑块逆转效果。结果 (1)联合组在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糖(GLU)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优于他汀组。(2)联合组降低斑块负荷、斑块面积、管腔狭窄百分比及增加纤维斑块率优于他汀组。(3)联合组未见肝损害、横纹肌损害和糖尿病发生不良反应,优于他汀组。结论 (1)他汀类药物联合快步有氧运动能够降低LDL-C,TC,TG、hs-CRP、GLU水平,提高HDL-C的水平及功能,提高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并且增加斑块稳定性,且随着时间延长,抗动脉硬化作用增强,具有逆转冠状动脉斑块作用。(2)他汀类药物联合快步有氧运动能够部分对抗他汀类药物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是最广泛的可用药物治疗降低胆固醇水平,并控制其发展的处方药。所有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匹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可用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预防。众所周知,在治疗过程中一些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肝损害、癌症的风险和骨骼肌损害。因此,认识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风险是很重要的。根据发表的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研究文献数据,分析和认识这类药物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及毒性的风险,并简要介绍了由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院基于4年评述而制定的2013年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新使用指南。  相似文献   

4.
<正>他汀类药物是通过竞争性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是临床上常用的血脂调节剂。此外,还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分泌、抑制心肌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但他汀类药物也有许多不良反应,包括头痛、肝损伤、感觉异常、肠胃不适、肌病(肌痛)、横纹肌溶解症、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调脂药物在临床应用上已20余年。大量循证证据表明,此类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机制为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加速血浆LDL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LDL的合成。近年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还具有调脂以外的作用,包括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及逆转动脉粥样斑块、减少血栓形成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的炎症反应、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与分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我们在关注他汀类调脂药物疗效的同时,更应关注其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摘要]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国内外报道的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类分析,探讨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他汀类药物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肝毒性最常见,其次为肌肉损害(以横纹肌溶解症最为严重)和神经系统疾病,其他不良反应有骨关节痛、阳痿、脱发等。临床应用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剂量及联合用药,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监测结果,确保其使用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FDA忠告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和医务工作者:他汀类药物和蛋白酶抑制剂同用,会升高血中他汀类药物浓度,增加肌肉损伤的危险。最严重的肌病是横纹肌溶解症,可导致肾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引起肾功能衰竭,甚至可致命。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线用药,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长期应用,研究者们开始质疑其安全性,他汀类药物除了对肝脏和肌肉潜在的不良反应外,而近年来对于其是否引起肾脏损害、认知功能缺陷、新发肿瘤和糖尿病的风险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经过大量的研究和荟萃分析发现,他汀类药物引起肾脏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改变和引发肿瘤的证据还不充分,但有增加新发2型糖尿病的风险,而与他汀类药物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相比,新发糖尿病风险表现的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调脂药,其药物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尤其是横纹肌溶解[1-4]。近年来,服用辛伐他汀(simvastatin)造成横纹肌溶解报道较多[3,4],其与胺碘酮、环孢素等合用引起横纹肌溶解也有报道[5,6]。本文报道1例异体肾移植患者合用辛伐他汀与环孢素后诱发横纹肌溶解,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更好地把握他汀类药物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肌损伤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他汀类药物致肌损害反应16例。结果辛伐他汀最多,有8例(占50%),6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占56%)。结论临床应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总称[1]。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应用的广泛,学者们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脂作用外,还可改善内皮功能、稳定脂质斑块及降低血管炎症反应等作用,对冠心病起到保护作用,同时能抗血栓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等[2]。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以我院2010  相似文献   

12.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临床常用的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胆固醇不高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能通过改善血管而起到降低脑卒中和心脏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赵杰 《哈尔滨医药》2009,29(6):46-47
1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病 2001年西力他汀因其致命性横纹肌溶解而从市场撤出,对他汀类药物在安全方面提出警告。据FDA与拜耳公司联合公告,在美国有31例、在其他国家有21例因服用西力他汀出现横纹肌溶解导致死亡,引起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和肌病的重视。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引起较为特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约为0.1%-0.3%,包括肌痛、肌炎、横纹肌炎及横纹肌溶解所致的干扰正常的肌代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变化,包括TC、TG、HDL-C、LDL-C、hs-CRP。对比治疗前后有无明显差异,并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一年的治疗,130例患者的TC、TG、HDL-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有很好的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通过降低患者的血脂,进而阻止患者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刘建平 《家庭用药》2012,(10):16-17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一线用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近十多年国际上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而且能使已经形成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减缓,甚至减退,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内易损粥样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机制.而炎症反应是导致冠脉内结构性易损斑块向功能性易损斑块进展的重要环节.临床实验和基础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但具有降低血浆胆固醇的主要作用,而且还涉及不依赖于其降血脂特性的非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如抗炎性反应、促进斑块稳定及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改善内皮功能等.基于以上作用机制,目前他汀类药物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基石.下面我们主要就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抗炎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他汀类药物由于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成为高胆固醇血症的一线用药.该类药物有导致肌病甚至横纹肌溶解的潜在危险,罕见,但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他汀类药物导致肌肉损害的分子以及生化机制尚不清楚,但对易患加以注意可减少风险.本报告1例他汀类药物相关的急性横纹肌溶解症.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阻断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转变为甲羟戊酸而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抗血栓、改善内皮舒张功能、抗氧化、降压、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非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需要注意发生肌病的风险。1例合并慢性肾脏病的高龄女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由于将辛伐他汀剂量加倍,导致发生了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停药并应用血液滤过治疗后病情得到缓解。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引起的异戊二烯或辅酶Q10缺乏有关。合并慢性肾脏病时,他汀类药物容易在体内蓄积,并导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不仅可以阻断胆固醇合成,还具有抑制血管炎症反应,修复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重塑,稳定斑块等多效性作用,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但是随着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他汀类药物长期服用的安全性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故对以下人群服用他汀类药物对新发糖尿病的影响及其机制做一综述,包括已经存在糖尿病危险因素、应用脂溶性他汀、服用大剂量他汀、过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合并特定的基础疾病和某些特定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