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法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非巨大性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非巨大性肩袖损伤患者6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两组治疗前后UCLA得分及上举,外展,前屈,疼痛减轻恢复比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UCLA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65%(P〈0.05)。观察组的上举,外展,前屈,疼痛减轻恢复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结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非巨大性肩袖损伤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医定向透药配合超声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予以两组患者常规手法按摩治疗,另予以治疗组中医定向透药配合超声波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的疼痛情况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ADL、FMA评分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VAS、ADL、FMA评分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临床疗效(93.33%)优于对照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采用中医定向透药配合超声波治疗,可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定向透药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膝关节活动度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3个疗程时,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最大被动活动度时VA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功能障碍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减轻膝关节活动疼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运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及心肺功能的影响,为针刺结合运动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心肺功能的提升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选择马鞍山市中医院康复医学中心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化运动康复治疗方案,观察组在运动康复的基础上行针刺治疗,每次30 min,针刺5 d休息2 d,共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心肺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MA、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观察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峰值心率、运动峰值代谢当量、运动峰值最大耗氧量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观察组运动峰值心率、运动峰值代谢当量、运动峰值最大耗氧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针刺结合运动康复能够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心肺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并艾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针刺并艾灸经筋结点疗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和目测比评分法(VAS),来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在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水肿等方面的积分,从而观察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肢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提高,疼痛及水肿的目测比评分均降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并艾灸经筋结点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上肢运动功能,缓解疼痛和水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强制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强制运动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作业疗法治疗。强制运动治疗组同时采用强制运动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患者的上肢综合运动功能,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ugl-Meyer量表评分、ADL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强制运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强制运动疗法结合作业疗法治疗,有利于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痹液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研究。方法将11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实验组57例,对照组给予消痹散外敷膝关节痛点,1次/d;实验组给予消痹液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1次/d,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VAS疼痛评分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疗效比较,对照组有效率为85.45%,治疗组为9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痹液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简便易行,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开辟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汤联合推拿按摩治疗骨伤软组织肿胀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骨伤软组织肿瘤患者78例,研究时间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将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以进行对比研究,各分配39例。对照组单纯以活血化瘀汤治疗,观察组联合推拿按摩、活血化瘀汤治疗,两组患者均接受2周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胀改善情况、疼痛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治疗前两组肿胀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周、治疗2周后,观察组肿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前两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 0.05);治疗1周、治疗2周后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消肿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推拿按摩、活血化瘀汤两种治法联合使用,可促进骨伤软组织肿胀缓解,缩短康复时间,降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方案联合雷火灸、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膝痹病患者的效果与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在福州市某三甲医院康复科住院的膝痹病患者78例作为此次研究目标,按照随机病例编号抽取结果进行分组,对照组(39例)患者护理方案采取中医护理联合中医定向透药模式;观察组(39例)患者护理方案采取中医护理、雷火灸、中医定向透药三联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对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前及护理干预1个月后症候表现予以评估,比较组间统计学差异。调查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依从性及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实施护理前,两组患者症候表现评估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症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总依从性、总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膝痹病患者通过实施中医护理、雷火灸、中医定向透药三项联合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效果,改善症候表现,提高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宋娟  高晓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791-1793
目的:观察肩托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基础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肩托保护肩关节治疗.通过目测对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Fugl-Meyer,FM)上肢功能评定法评定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和F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观察组VAS评分和FM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托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针灸及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痉挛改善情况、Barthel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四肢痉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沪〈0.05);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和Fu甜一Meyer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O.05);实验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肌张力,增强四肢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living,ADL)的影响。方法对吉林市中心医院5年间收治的177例脑卒中患者提供指导性家庭康复治疗方法,并进行跟踪观察,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MBI)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FMA)积分评定。结果家庭康复治疗对177例脑卒中患者均有效,FMA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而病史时间的长短对其ADL能力改善影响不大(P〉0.05);但年龄因素对其改善有一定影响(P〈0.05)。结论家庭康复治疗,对不同时期的偏瘫患者在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着显著性作用,但随着年龄增加,其生活质量改善作用渐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肩胛带训练及早期康复治疗对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选取67例发病2~12周的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针灸治疗+常规训练治疗,23例)、B组(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治疗,20例)、C组(强化肩胛带训练+针灸治疗+早期康复治疗,24例),分别于入组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简化Fugl-Meyer评估( FMA)上肢功能评分和改良Bathel指数( 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3组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B组VAS指数、FMA指数、MBI指数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VAS指数、FMA指数、MBI指数优于A、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肩胛带控制训练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能很好地改善经针灸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能力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功能训练联合中频电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意义和效果。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康复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功能训练联合中频电治疗,而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自我锻炼。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Barthel[1]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简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康复组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功能训练联合中频电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从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指导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Fugl-Meyer评分)的恢复。结果治疗后两组的ADL、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Fugl-Meyer评分比治疗前均有所提高(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效果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黄亚萍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5):116-117,12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均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总有效率。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P<0.05),观察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洁 《安徽医药》2013,(9):1623-1624
目的 探讨中医药三联疗法联合系统护理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42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1例)和对照组(7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自拟消癖饮口服治疗,干预组采用中药内服、外敷及理疗等三联疗法,同时结合系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乳房肿块直径及疼痛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7%,显著高于对照组71.8%(χ2=3.93,P〈0.05);治疗后,两组乳房肿块直径、乳痛程度均明显改善(P〈0.05),且干预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 中医药三联疗法联合系统护理治疗乳腺增生可有效缩短治疗周期,消除乳房肿块,缓解乳房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4周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4周MD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DL、FCA评分均较前升高,4周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疗法配合药物和康复训能够促进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均小于6个月且病情稳定,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运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评定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表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最快折返速度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显著,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温胆汤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痰瘀阻络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9例VCIND痰瘀阻络型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治疗组29例、西医治疗组30例和中西医治疗组30例。中医治疗组以温胆汤加味,西医治疗组口服尼莫地平片,中西医治疗组以加味温胆汤和西药尼莫地平为主,3组均以10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分。结果3组治疗后ADL及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西医治疗组评分高于中医治疗组及西医治疗组(P〈0.05)。治疗期间,3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加味温胆汤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VCIND痰瘀阻络型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