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经感传“激发”的再次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七五年,张缙老师等首次提出循经感传的“可激性”问题,并对牡丹江市聋哑学校的34名聋哑学生作了“激发”观察,结果表明循经感传是可以激发的。随着循经感传研究的深入,为了进一步观察循经感传的“可激性”,我们又在哈尔滨市聋哑学校进行了复试,实践再次证明了循经感传的“可激性”。  相似文献   

2.
循经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体觉区诱发电位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 循经感传现象是最常见的经络现象之一,研究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问题对进一步探讨经络的实质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形成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和规律的机理存在着“外周”“和“中枢”两种不同观点。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一般认为皮层诱发电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感觉的传入活动过程。本文对循经感传显著者在感传过程中的皮层体觉诱发电位的特点进行了观察,为探讨形成循经感传的机理及其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关系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碧英  黎宝娇 《针刺研究》1993,18(2):159-162
循经感传现象与年龄的关系,各地的报导尚有分歧。近10年来,我们对536名在校青少年的循经感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青少年受试者的循经感传的主要特征与成年人基本相同。但其循经感传的出现率,特别是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远比成年人高,结果稳定,可以重复。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受试者年龄有密切的关系。虽然,目前还很难对此作出恰当的解释,但这一事实为进一步弄清影响循经感传“显现”的因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促进循经感传机理的阐明。  相似文献   

4.
胡勇  杨传标 《世界中医药》2010,5(5):349-350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之后,其“气”可以向远位传导,且传导路线与传统之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现象^[1]。循经感传发生时,其感觉是主观的,但感传发生的原因是客观的。我们认为循经感传这一经络现象实质上是循经络路线的一种感觉传导。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循经感传研究的大量资料证明,循经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循经感传目前尚无可靠的客观指标,其研究方法是靠受试者主观感觉诉说,人们在研究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等课题时,就是在尽量避免对受试者的暗示或启发的情况下进行的。暗示或启发对循经感传有无影响?这是循经感传、经络实质研究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而又严峻的问题。然而,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课题都不多见。我们在强暗示下观察了250例患者十二经循经感传现象。现将观察方法及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卓廉士 《中国针灸》2012,32(12):1135-1138
检索古代医学典籍,发掘有关经脉的论述,用以对照“循经感传实验”的方法、思路和假说.结果发现,经脉的基本特征是动脉搏动,而不是“循经感传”,因而“感传”不能体现经络的整体;假说者将“循经感传实验”的结果等同于经络是滥用推理所致;实验方法难以施于经脉中那些由感受、体验所获得的部分.寻找“经络实质”的实验需要重新选择立足点.  相似文献   

7.
<正> 对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认为循经感传是由针刺穴位所诱发的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内的定向扩散所引起。后者则认为针刺穴位时可能有某种动因循经行进,依次激发了沿经分布的神经感受装置、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受试者主观上感受到的循经感传。为了更为全面地解释循经感传的形成机理,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  相似文献   

8.
·专家论谭·再探命门···“·····””·······“·“··”…何爱华(1 .1) ’坷补泻透刺术治验·············“…肖少卿“.1) 乍针灸”治疗瘫疾,.·“·······一·…金安德(4 .4) ·循经感传规律性研究·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张绮等(l .7)循经感传普遥性的研究······“·…赵泉林等(2.1)循经感传潜在性的研究······……李淑芳等(2 .5)循经感传趋病性的研究····“……李永光等(2 .11)循经感传效应性的研究······……张文娟等临.16)循经感传可徽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循经感传机制和循经感传伴发的循经肌电发放。方法应用多导电生理技术证明,循经感传现象伴发有循经肌电发放,从而使循经感传现象有了客观化指标。结果和结论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与循经肌电的步进速度同时出现。循经感传轨迹与循经肌电步进在同一位置中。臂丛神经阻滞后,循经感传和循经肌电信号一同消失,表明这些现象有赖于中枢的功能完整。  相似文献   

10.
将 5 6名青年学生分为“入静”组和对照组 ,观察“入静”前后“循经感传”的出现率及其事件相关电位 (ERP)的变化 ,以探讨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皮层背景条件。结果表明 ,“入静”过程中“循经感传”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5 ) ;“入静”组 ERP的 P3a成分的幅值 ,在“入静”期间较“入静”前明显降低 (P<0 .0 5 ) ,ERP-P3b成分的幅值 ,在“入静”期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0 .0 5 )。提示 ,低心理负荷、低心理能量消耗的大脑皮层状态很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运用针刺等方法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围绕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述;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论述了感传与针灸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形成机理,我们应用脑诱发电位地形图技术,观察感传过程中大脑皮层第一体觉区(SI)机能活动的特点。观察对象为16名循经感传显著的志愿者,16名无感传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刺激穴位时,感传显著者体觉诱发电位地形图的反应分布特点与感传循行路线所经过的主要体区是一致的。提示由刺激下肢穴位引起的兴奋并未沿SI的各代表区扩布。用“中枢兴奋扩散”假说尚难解释循经感传的特殊路线。相反,观察的结果表明“外周动因激发”可能是产生循经感传现象的决定性因素。至于产生上述体觉诱发电位特殊分布状态的机理尚在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3.
针刺手法对循经感传激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至病所”是提高针灸治病和针麻临床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显性感传的出现是研究循经感传规律性的基础。因此如何使感传显现出来,如何使气至病所,则成为当前研究循经感  相似文献   

14.
天灸通脉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舒通经脉往往是治疗疼痛疾病的关键。在针灸治疗过程中也有“气至则有效,气迟至则不治”的说法,也就是说在针刺过程中针下得气后如果产生“循经感传”现象,针刺的疗效就会显著提高,但正常人群,出现循经感传现象的比例不足一半。促使循经感传现象的出现就成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Zhuo LS 《中国针灸》2011,31(11):1045-1048
检索古代医学典籍,发掘有关经脉、经气、营气、卫气以及相关刺法等方面的论述,用以考察“循经感传实验”的方法、思路、设想和理论.结果发现,“循经”之气并非来自于经气,而是卫气的反应,此亦可从这类实验的结果中获得解释.因此,“循经感传实验”是否揭示了经脉现象以及与之有关的假说和设想都将会受到质疑.虽然“循经”与卫气有关,但却不能据此就认为“感传实验”揭示了卫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循经感传过程中外周激发动因存在的初步证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胡翔龙  龚苏华 《针刺研究》1993,18(2):115-122
对循经感传的机理,长期以来就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动因激发”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总结既往工作的基础上,1987年我们又提出了“以外周循经过程为主导的外周中枢统一论”的假说。强调在循经感传的形成过程中,“外周”和“中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外周的实质过程。本文以电生理学方法,在感传过程中,直接从相应的感觉神经上记录到了与感传同步的传入神经放电,为外周激发动因的存在提供了初步的证明,对阐明循经感传的机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76年我们提出了循经感传的八个规律,既普遍性、潜在性、趋病性、效应性、可激性、可控性、循经性、变异性。循经性是循经感传的基本规律之一。感传的循经是指循《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路线。为了进一步验证感传的循经性以及循经性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声电鍉针对33例病人,524条经进行了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观察。结果表明十四经感传线具有循经性,感传线循经长者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1976年我们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首次提出循经感传的“激发”方法,我们把“激发”作为我们提出的八项循经感传规律中之一项,简称之为激发感传。激发感传可以显著提高循经感传的阳性率及其显著程度。我们认为通过激发可使感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短到长从不至病所到可至病所。隐性感传通过激发可以转化为显性感传。激发感传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经络从方法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循经感传路线与体觉系统分域定位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存在着“中枢兴奋扩散”和“外周顺序激发”两种不同的设想。弄清楚循经感传的路线,是探讨其形成机理的首要基础。国内许多单位研究的结果表明,感传的线路基本上是循经的,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为了进一步弄清这一问题。为解决感传形成的机理创造必要的前提,本文着重对最有代表性的足三阳经和任、督脉的感传路线进行了观察。并与体觉系统的分域定位关系进行了比较,初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就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已为学术界所肯定,这就把循经感传的研究又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我国在经络理论的研究中所总结出的:“肯定现象,探索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一套程序来看,当前的重点应当是放在“探索规律”与“提高疗效”这两个方面,把这些工作作好了就能为阐明经络本质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本文拟从我们观察的结果和联系国内的研究进展,就“探索规律”这一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对笔者等于一九七五年所提出的循经感传规律性,即普遍性,潜在性(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