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教育干预对护生手卫生知识及手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二年级12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施行教育干预的措施,对干预前、干预后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干预后学生手卫生知识明显改善,正确6步洗手法合格率和手卫生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可以减少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及工作后,由于手卫生不良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实习前进行手卫生知识规范培训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教育干预对护生手卫生知识及手卫生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二年级12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施行教育干预的措施,对干预前、干预后情况进行调查、评价。结果干预后学生手卫生知识明显改善,正确6步洗手法合格率和手卫生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1)。结论对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手卫生行为教育早期干预,可以减少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及工作后,由于手卫生不良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实习前进行手卫生知识规范培训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培训对洗手的知识、程序的掌握及效果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查一所教学医院的160名实习护士,通过培训前后对照比较洗手知识、程序地掌握及实际效果。洗手知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洗手程序通过观察法,洗手效果采用细菌培养方法。结果 知晓脱手套后应洗手培训前只有71.88%,培训后为98.75%(P〈0.01)。洗手方法和程序的合格率也由23.13%提高到86.25%(P〈0.01)。手的细菌学监测结果也由接受培训前合格率33.75%,提高到培训后的86.25%(P〈0.01)。结论 培训能改善洗手知识、程序的掌握情况,提高洗手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知-信-行模式的手卫生培训提高实习护生的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对82名实习护生进行知-信-行模式的手卫生培训,培训前和培训后分别进行手卫生知识考评,并观察日常工作实际手卫生执行情况,检测手卫生合格率。结果培训后实习护生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的知晓率分别92.68%,97.56%,均高于培训前46.34%,6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6.03,25.04;P〈0.01);其他几项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较培训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生手卫生依从率从50.92%提高到82.97%,检测合格率从58.54%提高到92.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16.08,25.92;P〈0.01)。结论知一信一行模式应用于手卫生培训对提高实习护生的手卫生依从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了解医学生手卫生认知现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以某医学院临床、检验、影像和护理专业的180名实习生为对象,在实习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考核,实习期间给于教育干预。结果 实习前手卫生知识知晓率为32.50%~47.50%,洗手正确率为27.50%~42.00%,手卫生依从性在接触分泌物后、处理污染物品后和无菌操作前较高,为65.00%~78.00%,而在其他项目中偏低,专业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习后,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提高到了62.50%~92.00%,洗手正确率提高到了70.00%~96.00%,手卫生依从性也得到了显著性提高(P<0.05)。实习后影像专业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洗手正确率、以及在接触患者前、接触周围环境后、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接触同一患者身体污染部位后至清洁部位之前的依从性明显偏低(P<0.05)。结论 医学生实习前对手卫生知识认知程度偏低,教育干预能够使手卫生认知程度和依从性得到明显提升。干预后,影像专业明显低于临床和护理专业,可能与接触患者的密切程度和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和执行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的方法对普外科和感染科医务人员的洗手知识和行为进行调查。结果:对洗手指征、设施、方法等认知和依从性均为感染科优于普外科(P〈0.05),护士优于医生(P〈0.05)。结论:医务人员的洗手认知和依从性较低;应加大管理力度,提高洗手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方法,以降低医院感染.方法 采取手卫生知识培训、提供干手纸巾及速干手消毒剂、安装电子监控、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等多方式联合运用的手部卫生促进措施对283名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干预,将干预前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干预前后16个临床科室手卫生设备配置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283名医护人员洗手率及干手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干预后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原来的(69.23±30.76)%提高到(89.56±18.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种方式联合的手部卫生促进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促进急诊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洗手合格率。方法:以我科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医务人员洗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各方面监测合格率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急诊科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疾病认知的影响。方法采用抽样法选取320倒手足口病患儿家长,于护理干预前后对其进行疾病认知情况调查,比较其差异。结果320名患儿家长的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9.88%上升到干预后的6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对患儿家长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的知晓率,使家长全身心地配合患儿的治疗及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护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80例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在正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为期1年的系统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遵医行为的干预。结果经过干预,高血压判断标准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3.75%上升至85%(P〈0.001)。其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低盐低脂饮食、戒酒)和遵医行为有显著改善(P〈0.001)。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下降显著(P〈0.01),整体血压水平SBP下降21.6mmHg,DBP下降15.3mmHg,血压控制率从41.25%上升至71.25%。结论规范定期的护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改变高血压患者的不良习惯,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照护者手卫生培训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照护者手卫生培训提供参考。方法2012年1-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照护者32名为研究对象,按照护时间的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名。观察组照护者接受针对性手卫生培训,而对照组照护者接受常规医院培训,监测两组照护者手卫生培训前后洗手次数、洗手依从性、手带菌量以及对应组的医院感染率。结果培训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照护者洗手依从性评分及洗手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后,观察组照护者洗手依从性评分及洗手次数均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照护者洗手依从性评分及洗手次数均优于培训后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照护者在手部平均带菌量及相应组医院感染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结束后,观察组的手部平均带菌量和相应组医院感染率均较培训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照护者在手部平均带菌量和相应组医院感染率上也明显低于培训后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加强照护者手卫生知识培训与监督,可提高照护者洗手的依从性和手卫生质量,对于预防和降低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规范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管理对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观察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门诊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合格率和护士洗手依从性均提高(P<0.01或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实习护生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执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自行设计《实习护生手卫生知识调查表》,对253名临床实习3个月的高职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护生手卫生知识掌握的平均得分为(18.76±2.01)分(总分21分),得分"良好"及"优秀"的护生比例为96.4%,不同护生之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手卫生执行情况较好,不同护生之间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生手卫生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清洁剂、消毒剂引起皮肤干燥"(78%)、"洗手池旁没有配备足够的清洁剂"(68%)"、"洗手或擦手的效果未进行有效的监控"(64.4%)、"工作太忙,没有足够的时间"(61.2%)。结论实习护生手卫生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良好。针对护生手卫生执行的影响因素,学校及实习医院均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护生不同阶段的教育,并创造外部条件以提高其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前职业防护认知的现状,并提出职业防护教育的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防护认知问卷,在实习生岗前培训前,对333名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专生职业防护知识得分低于本科生(P<0.01);在职业防护措施、洗手原则、洗手指征、手套的使用、预防针刺伤、锐器伤紧急处理方法、锐器伤上报程序上,大专生的知晓率低于本科生(P<0.01).结论 学校和教学医院应重视实习生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并采取积极措施营造安全的职业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手卫生习惯及细菌污染情况,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选择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98例进行手卫生习惯、指征和手卫生知识的调查,同时对其中100例患者的手进行细菌污染情况检测分析。结果298例患者认为洗手重要者占42.5%,血透前洗手率仅为13.0%,了解规范洗手方法者仅占6.3%。100例患者手部感染的病原菌中,除常见的正常寄居菌外,还可检测到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患者洗手后干燥棒杆菌、黏质沙雷菌、黄色奈瑟菌等条件致病菌菌落数与洗手前比较明显下降[(128±30)比(7±2),(112±36)比(5±3),(122±25)比(6±2)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49,19.83,19.56;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的手卫生意识不强,依从性差,手部细菌污染严重,存在交叉感染隐患,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方法对入住ICU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首先对医护人员进行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培训,加强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善环境卫生消毒措施。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率降低(P0.01);环境卫生学消毒效果、手卫生合格率提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ICU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师生一体化教学在临床实习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荆州市中心医院的398名实习护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带教模式;2012年7月至2013年4月的403名实习护生作为实验组,采用师生一体化教学模式。评价并比较两组实习护生的月随机抽考合格率、结业理论考核合格率、护理教学差错发生率、护生临床能力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实习护生的月抽考合格率、结业理论考核合格率、患者满意度、临床能力总评及各项临床能力自评(除临床管理能力外)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护理教学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师生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实习护生的带教中,有利于强化带教老师的责任意识,调动实习护生的学习积极性,规范教学行为,降低护理教学风险,提高实习护生参与临床实践的能力,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的认知及行为现状,探讨加强艾滋病职业防护的对策.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按便利抽样法对274名护理专业实习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实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但对窗口期、非传染性体液等的认知率都低于70%;80.3%未接受过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的培训,22.6%曾接诊或护理过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18.6%在职业暴露后未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46.4%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态度,仅32.8%有护理艾滋病患者的意愿;22.6%在戴手套、消毒双手、针头处理等预防血液、体液污染方面未能正确处理,不同学历的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在预防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95,P<0.01).结论 护理专业实习学生对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够系统和全面,在实习中未采取全面的职业防护措施,加强相关知识的系统教育及行为干预有助于实习学生有效地应对严峻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