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研究肢体主干动脉复合伤后血运重建的分期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营养患肢、神经修复、导管取栓等方法治疗复杂肢体主干动脉损伤病例12例,其中股动脉损伤5例,腘动脉损伤3例,锁骨下动脉损伤1例,腋动脉损伤3例。结果随访3年,经彩色多普勒仪检查血管损伤段血流通畅,所有肢体血液供应良好,肢体外形及功能正常。结论应用健侧肢体血管桥式交叉供血营养患肢、神经修复、导管取栓等显微外科方法,可有效、快速恢复肢体主干动脉复合损伤的血液供应,适用于临床中不适宜进行血管直接吻合或游离血管移植,以及人工血管移植后感染、损伤后血栓形成等肢体主干动脉复合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周围动脉瘤的诊断、外科和介入治疗体会。方法:20例周围动脉瘤患者,2例行腔内修复治疗,1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后者中损伤动脉管壁裂口直接修补3例,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1例、人造血管移植3例,股深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及动静脉瘘结扎1例;1例合并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者同时行髂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合并下肢缺血患者行胭动脉切开取栓,1例并发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者行切开减压术。结果i2例腔内修复治疗者一期治愈出院。18例手术患者,16例一期治愈出院;1例出现远端肢体缺血行动脉切开取栓后痊愈出院,另1例小腿骨筋膜切开减压者行二期植皮,并遗留部分腓总神经缺血症状。随访17例,随访时间4个月~5年(平均15个月),均未发现肢体远端明显缺血症状和动脉瘤复发。结论:周围动脉瘤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腔内修复治疗周围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对16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0~72岁[(56.3±7.1)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5例,B型夹层(夹层起源于降主动脉)11例,病变均累及主动脉弓,不适宜单独行腔内隔绝治疗.11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或加颈部切口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5例单纯颈部切口行头臂动脉间旁路移植,然后行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升主动脉造影,术后3个月、1年及2年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旁路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例,随访时间3.0 ~ 48.0个月[(24.O±8.2)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并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未见脑部和肢体的缺血征象.结论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可根据受累的部位及程度采用不同的杂交手术方法,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该治疗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迸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背景:研究已证明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具有良好的疏水性表面、抗水渗透性及生物耐久性。目的:观察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的效果。方法:纳入38例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患者,其中男30例,女8例,年龄17-61岁,予以常规补液、抗休克治疗、抗炎、清创处理后,均实施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治疗。修复后随访12个月,了解患者修复后患肢恢复情况和血管通畅情况等。结果与结论:实施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后,患者血管均全部通畅,未出现死亡和截肢病例,患肢均恢复正常血运,未发生血管吻合口感染,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通畅率达到100%。修复后随访12个月,血管内超声检查显示人工血管内壁均处于光滑状态,未出现明显附壁血栓、吻合口位狭窄现象,血管通畅率达到92%(35/38),未发生与人工血管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表明利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移植修复创伤性四肢干动脉缺损具有良好的表面抗凝血性能及长期通畅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方法、难点、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介入方法治疗膝以下动脉硬化闭塞症72例(84条肢体)。采取股总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下肢动脉造影,以导丝配合导管通过动脉狭窄段,或开通动脉闭塞段;开通失败者,尝试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经导丝引入球囊进行扩张,扩张完毕后造影,如残余狭窄>30%,则再次扩张;出现动脉夹层者,行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结果:84条肢体行介入治疗,82条肢体获得影像学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6%。术后16例间歇性跛行患者跛行距离平均增加500 m(50~2500 m),43例静息痛者疼痛均减轻或消失,8例足趾溃疡者经换药3个月内溃疡全部愈合,1例足趾溃疡患者因介入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行股-腘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3例足趾坏疽者行截趾术,术后3个月内创口愈合。1例前半足坏疽者行膝下截肢。术后6个月、1年肢体通畅率分别为96.3%和95.0%,术后1年肢体保全率为95.0%。结论:对于膝以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者行腔内治疗,成功率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重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肾移植后并发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的诊断及随访是否可采用一种无创伤、特异性高、安全的检查方法。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11例临床怀疑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移植肾动脉期的增强扫描,扫描后所得到的数据经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处理成像。 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均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10例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54%~75%,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吻合口狭窄10例,其中合并移植肾动脉主干狭窄2例;移植肾动脉分支狭窄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9例,狭窄程度75%~95%,8例置入支架,1例球囊扩张;1例给予药物治疗随访,于2年后出现肾功能进一步恶化及难治性高血压,置入支架。1例无临床症状,经多层螺旋CT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随访4年肾功能、血压正常。支架置入治疗的患者中1例行球囊扩张者2年后彩色多普勒提示移植肾吻合口狭窄,行多层螺旋CT检查移植肾动脉狭窄程度< 50%,随访4年3个月,肾功能、血压正常。提示多层螺旋CT后成像技术可作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依据,对区分临床疑似病例,制定支架置入治疗方案,以及术后随访观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在局麻下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系狭窄5例。结果:本组12例均成功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患者清醒,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7.5%±9.5%下降至9.5%±2.8%(P〈0.01)。随访12~23个月,12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无卒中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将重要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颅内动脉痛觉神经并不敏感,完全可以承受介入支架置入操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清醒状态下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在局麻下应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狭窄7例,椎-基底动脉系狭窄5例.结果:本组12例均成功接受了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患者清醒,配合良好,无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复查DSA提示,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由原来的67.5%±9.5%下降至9.5%±2.8%(P<0.01).随访12~23个月,12例患者症状均改善,无卒中发生.结论:局麻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可将重要并发症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颅内动脉痛觉神经并不敏感,完全可以承受介入支架置入操作.  相似文献   

9.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汪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72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3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癫痫发作;3例血管痉挛;2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5例出现其它部位出血。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包括摘取栓塞或切除狭窄段后重新吻合血管,或者利用自身静脉进行肾动脉与髂动脉的搭桥手术,虽然手术技术逐渐改进,但仍有部分病例发生移植肾的丧失。 目的:分析移植肾动脉狭窄的病因、分类、诊治方案的选择及效果。 方法:对2002/2010 收治的10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36.9(22~55)岁。发病时间移植后5 d~7年半,其中8例患者为移植后半年内发病。常规超声筛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结果与结论:除1例患者拒绝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以及1例开放手术患者,最终有8例接受介入治疗,8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均确诊移植肾动脉狭窄,狭窄程度为60.3%(40%~80%)。4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4例支架置入,其中7例均取得显著的效果,5例肌酐降至正常,2例肌酐降至发病前水平,所有患者移植后早期即尿量显著增加、血压降至正常。在之后的长期随访中,也未发现再次狭窄或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其中1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中出现动脉出血,最终导致移植肾切除。提示对于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应结合发病时间、发病原因以及狭窄程度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的疗效,并将风险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1.
Knowledge of the arterial supply of the maxillary sinus region is essential for surgical treatment in this area (e.g., implantation of grafting materials, repair of injuries, sinus floor elevation).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arterial architecture of the maxillary sinus region in respect to sinus lift procedures. In 18 unfixed human cadavers, the arterial vessels of the head were injected with a mixture of latex and barium sulfate. Afterward, the arteries entering the maxilla were prepared. The number and calibers as well as anastomoses were carefully documented. In addition, we measure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lveolar ridge and the lower main branches. The arterial supply of the maxilla originated from the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 as well as from the infraorbital artery. In all specimens we found an intraosseous anastomosis between these two vessels. The oral mucosa in the area of interest is supplied by the posterior superior alveolar artery and the infraorbital artery, and an extraosseous anastomosis was found in 44% of our cases. The two anastomoses build up a double arterial arcade, supplying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antrum and parts of the alveolar process.  相似文献   

12.
背景: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是2005年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镍钛合金自膨胀式支架,2007年在中国获得批准正式应用。 目的:进一步验证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1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在Gateway球囊预扩下行Wingspan支架置入,狭窄病变18处,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4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11处,椎动脉末段狭窄2处,基底动脉下段狭窄1处。狭窄长度5~15 mm,平均狭窄(85.3±10.0)%。 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成功率100%,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在(30.5±12.0)%;随访12个月,未发生新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无再狭窄发生。13例均未出现与支架有关的动脉夹层、动脉内膜撕裂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均无支架的移位、断裂。支架置入后3 d内出现低血压 1例,皮下血肿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果显示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的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9月—2015年8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1例症状性I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36~73(57.00±9.87)岁。依据置入支架的类型将患者分为自膨式支架组16例和球扩式支架组15例。对患者进行5年以上随访,观察和记录终点事件:术后30 d内的终点事件包括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死亡,术后30 d~5年的终点事件包括同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血管性死亡。结果 31例患者获随访1~77(62.7±15.5)个月,5年内发生终点事件4例(死亡3例):术后30 d内发生终点事件(出血性卒中)2例,其中死亡1例;术后30 d~5年的终点事件2例。术后第1~5年每年累积发生终点事件分别为2、2、4、4、4例,其中第3年终点事件增加2例,分别为同侧缺血性卒中1例、出血性卒中1例(均死亡)。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患者各项终点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ICAS的围手术期及远期观察显示手术方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背景:尽管肾移植手术技术已相当成熟,但各移植中心难免会出现术中及术后的血管并发症。 目的:分析肾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血管并发症的诊断与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 11 例肾移植过程中、移植后血管并发症资料。移植过程中并发症:动脉吻合口狭窄2例,肾静脉横断1例,髂外动脉硬化斑块剥脱堵塞肾动脉3例,移植肾静脉扭曲1例;移植后并发症:肾外型假性动脉瘤2例,吻合口狭窄1例,移植肾动脉压迫梗阻1例。 结果与结论:肾移植中吻合口狭窄2例移植后恢复良好,分别于移植后6年及11年移植肾失功;肾静脉横断1例随访12年移植肾失功;髂外动脉硬化斑块剥脱堵塞肾动脉3例,1例移植肾当即失功,另2例分别随访6年及2年,现移植肾功能良好;移植肾静脉扭曲1例移植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1个月后因重症肺部感染死亡。移植后发生的血管并发症中肾外型假性动脉瘤2例移植肾均失功;吻合口狭窄1例经置入支架后肾功能恢复正常,已随访18个月;移植肾动脉压迫梗阻1例移植后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3周后因重症肺部感染死亡。结果说明肾移植过程中及移植后发生血管并发症,只要诊断准确、处理及时,可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5.
背景: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是脑血管病治疗的主要手段,特别对一些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显示出显著优越性,但置入后康复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制约了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目的:探讨针刺对可降解脑血管支架材料置入后康复效果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方法:纳入脑动脉狭窄患者70例,其中男41例,女29例,年龄43-79岁,均进行药物涂层可降解脑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其中颈动脉支架31例,椎动脉支架21例,锁骨下支架5例,大脑中动脉支架13例。支架置入后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头电针刺理疗,治疗3个月后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得分,以及支架处血管狭窄度和血栓素A2、前列环素、血栓素A2/前列环素水平。 结果与结论:治疗3个月后,针刺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FMA、Barthel指数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血栓素A2、血栓素A2/前列环素均低于治疗前(P < 0.05),前列环素高于治疗前(P < 0.05),两组间血栓素A2、血栓素A2/前列环素、前列环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针刺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参考血管直径、支架血管直径、血管直径减少指数、再介入率等血管狭窄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针刺能够促进可降解脑血管支架材料置入后的康复效果,降低再狭窄发生率,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专为小血管设计的低剖面、自膨式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基本信息、影像学资料、手术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5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用LEO+Baby支架51枚,1例患者支架导管到位困难,转开颅手术治疗,其余均操作成功,成功率为98%(51/52);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栓塞42例,瘤颈残留9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术中弹簧圈脱出1例。术后随访6~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4~5分2例,2~3分5例,随访无死亡病例。46例患者术后6个月DSA复查结果显示完全栓塞率89.1%(41/46),其余5例未行DSA复查;无支架相关并发症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头颅CT显示,无迟发性脑梗死、脑出血发生。结论应用LEO+Baby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前交通动脉瘤操作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围术期并发症少且短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有效方法。方法:3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对照组、下肢动脉切开组及下肢动脉穿刺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仅行高脂饲料喂养,另外2组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下肢动脉穿刺或切开行髂动脉内膜剥脱术,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下肢动脉穿刺组再次穿刺股动脉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下肢动脉切开组经颈动脉切开行髂动脉球囊成形术。3组均普通饲料喂养4周,计算每天进食饲料量,采血化验血脂,取病变段血管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图像工作站对血管造影结果行血管狭窄分析。结果:下肢动脉切开组进食饲料量减少,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对照组。3组动物均出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其中下肢动脉穿刺组及下肢动脉切开组内膜显著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穿刺组与动脉切开组血管面积狭窄率及直径狭窄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下肢动脉穿刺与球囊损伤、球囊血管成形术结合可成功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方法简单,可重复性强,较下肢动脉切开术更适合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