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疏肝调脂汤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86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服用疏肝调脂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肽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调脂汤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水平,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本单位体检人员130例,其中65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为NAFLD组,6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B超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糖,计算体质指数(BM 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两组间体重、腰围、体重指数、血压、ALT、AST、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IMT较对照组高。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方法对89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病例组)与60例无脂肪肝肥胖者(对照组)测定血清胰岛素等指标,比较两组差异。结果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三酰甘油(T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指数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医情志护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辅予中医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对疾病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结果干预2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情志护理能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对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等指标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治疗的酒精性肝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予以还原型谷胱甘肽+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肝纤维化指标与肝功能指标。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与Ⅲ型前胶原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酒精性肝病通过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指标,利于缓解肝功能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虚湿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应用自拟祛湿疗肝汤联合西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92例脾虚湿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4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自拟祛湿疗肝汤+常规西药治疗的4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脂水平(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48/49),高于对照组的83.72%(3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3.01±0.36) mmol/L、(1.97±0.39) mmol/L,低于对照组的(4.82±0.43) mmol/L、(2.64±0.52) mmol/L,且两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虚湿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用自拟祛湿疗肝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2018 年 2 月 ~2020 年 5 月收治的 71 例肝气郁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35 例和观察组 36 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 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 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4.44% ( 34/36 ),高于对照组的 74.29% ( 26/35 ), P <0.05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水平均较对照组低,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高( P <0.05 )。 结论:柴胡疏肝散治疗肝气郁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效 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骨钙素及多项生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64例NAFLD患者作为NAFLD组,另选择本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检查的64例体检者作为对照,采集空腹静脉血3mL,检测血清骨钙素、三酰甘油(TG)、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糖、胰岛素浓度。结果 NAFLD患者血清骨钙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而TG、胆固醇、ALT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受检者血糖、胰岛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钙素、TG、胆固醇、ALT检测有助于NAFLD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各期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12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依据病情分为单纯性脂肪肝组51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42例,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组33例,不嗜酒的体检健康者64名为对照组,检测4组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氨端肽、Ⅳ型胶原、层黏蛋白水平。结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组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1);单纯性脂肪肝组透明质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硬化组各指标水平高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和单纯性脂肪肝组(P〈0.05)。结论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有助于了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d isease,NAFI。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5rag/次,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胶丸,100mg/次,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5%,对照组总有效率5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通过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减轻肝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脾化浊颗粒治疗胃热脾困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胃热脾困型NAFLD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教育、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盐酸二甲双胍250 mg,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运脾化浊颗粒。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腰围、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均显著改善,TC、TG、ALT、AST、腰围、体质量、BMI显著降低,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胃热脾困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口服运脾化浊颗粒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TC、TG、ALT、AST、腰围、体质量、BMI等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四逆散加味合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采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8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逆散加味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李永琦  雷华 《临床医学》2011,31(2):23-2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阿托伐他汀和复方益肝灵片为治疗组;单独应用益肝灵片为对照组,治疗12周,观察肝功能、血脂方面的变化。结果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所升高,达到有效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功能也有明显改善。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确切、安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体检人群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单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222例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192例为对照组,检测2组血脂指标、体质量指数、血压、肝功能、空腹血糖、血尿酸等,并行肝脏B超检查,测定血清铁蛋白水平,分析其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男性舒张压、空腹血糖、血尿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转肽酶及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铁蛋白水平与谷氨酸转肽酶、舒张压、血尿酸、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选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的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50例,选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选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统计两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肝脾CT比值。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2.00%),P<0.05;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酰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白介素-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脾CT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中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提高肝脾CT比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加用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和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二甲双胍单药治疗(≥1500mg/d,1〉6月)血糖控制不佳[7%〈糖化血红蛋白(HbAlc)≤10.0%]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55例,分为加用西格列汀组(n=33,西格列汀100mgQD)和甘精胰岛素组(n=22,QD剂量滴定)。观察治疗3月后的体重指数(BMI)、HbAl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P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1月)、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患者的HbAlC、FPG,PPG、TG、LDL—C、AST、ALT、GGT均明显下降(P〈0.001),甘精胰岛素组BMI升高(P〈0.05),西格列汀组BMI下降(P〈0.05)。治疗后与西格列汀组相比较,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更明显(P〈0.05),降低FPG更显著(P〈0.05)。结论西格列汀和甘精胰岛素加用于单用Z-甲双胍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均能降低I-IbMC、FPG和2hi?-PG,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各期血清学指标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血清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研究47例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NAFLD的患者(单纯性脂肪肝19例、轻度肝纤维化18例、进展性肝纤维化10例),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胰岛素抵抗(I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3组均处于高脂状态,与单纯性脂肪肝患者相比,轻度肝纤维化患者和进展性纤维化患者各项血清学指标除HDL-C无明显差异外,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轻度肝纤维化患者比较,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除HDL-C无明显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脂和脂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密切相关,血清学指标升高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NAFL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盐酸吡格列酮15 mg/次,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胶丸,100mg/次,1次/d,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5%,对照组总有效率5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体质量指数、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吡格列酮通过改善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素抵抗,调节血脂,减轻肝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将19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A组)83例,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组(B组)60例及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组(C组)52例,分别测定身高、体质量,抽空腹血检查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等。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BMI、TG、TC、LDL-C、ALT、AST、GGT、FINS、HOMA-IR水平显示:B组均明显高于A组(P<0.05),C组均明显高于B组(P<0.05)。而HDL-C水平显示:B组均明显低于A组(P<0.05),C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3组间HbA1C、FBG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HOMA-IR与BMI、TG、TC、LDL-C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HDL-C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胰岛素抵抗是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与BMI、TG、TC、LDL-C、HDL-C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双环醇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10月收治的7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双环醇片治疗,两组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4周后的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谷氨酰转移酶(GGT)均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24周后,观察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对照组低,高密度脂蛋白(HDL-C)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双环醇片治疗,有助于改善肝功能,调节血脂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