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许多研究表明,高脂饮食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脂饮食可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紊乱的肠道菌群分泌细菌毒素,破坏肠道屏障和肠上皮细胞基因组,促进炎症反应,影响免疫系统、宿主代谢平衡,最终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的变化也能影响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效果。本文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各种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与结直肠癌的进展相关。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可促进结直肠癌发展, 益生菌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结直肠癌。肠道菌群的改变影响着化疗、手术等治疗的效果, 同时, 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治疗和诊断方面具有应用潜能。本文将对近年来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进展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结直肠癌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分别收集在四川地区长期生活的33例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癌组)和33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粪便,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粪便肠道菌群差异。结果 结直肠癌组患者Shannon指数较健康人低(P<0.05),而ACE指数、Chao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门水平上结直肠癌组患者厚壁菌门(P<0.001)、放线菌门(P<0.01)降低,梭杆菌门(P<0.01)、疣状菌门(P<0.01)升高。在属水平上结直肠癌组患者毛螺菌属、瘤胃球菌、粪球菌、霍氏真杆菌等相对丰度降低(P<0.01或0.05),UBA1819、毛螺菌科UCG.010、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等相对丰度升高(P<0.01或0.05)。属水平肠道菌群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结直肠癌组患者多尔菌属与血红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四川地区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减少,呈现有益菌较少、有害菌增多的特征,其发生可能与副拟杆菌属、另枝菌属、颤螺科UCG.002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微生态组和对照组各25例,术后对照组常规处理,微生态组给予三联活菌制剂口服治疗,采用细菌DNA PCR分析定量肠道细菌量,检测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对比手术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和肠道屏障功能.结果:术后10天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显著降低,而微生态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显著升高,微生态组显著低于对照组,B/E呈显著倒置,对照组倒置更为显著(P值<0.05);术后60天,微生态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量及B/E基本恢复术前水平,而对照组仍显著低于术前(P值<0.05).术后1天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显著升高(P值<0.05),术后10天两组血浆D-乳酸和尿L/M水平均回落,微生态组回落较对照组显著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结直肠癌术后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显著减少,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显著增加,肠道菌群严重失调,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微生态制剂治疗有助重建肠道菌群平衡,恢复肠道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我国普通人群的发病率承逐年增高的趋势.其远处转移是影响CRC预后的重要因素,肝脏转移在CRC远处转移中最为常见.且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资料表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因此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是医师面临的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7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几种治疗措施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粪菌移植(FMT)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产物代谢,改善临床症状,实现治疗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手段。FMT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慢性功能性便秘、肠道过敏性疾病和肠道免疫缺陷性疾病等肠道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本文将FMT在临床上应用于肠道疾病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肠道疾病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溧阳市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肠道菌群特征。方法 选取150例新确诊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组)及1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提取新鲜粪便中纯化基因DNA后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同时将粪便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中进行细菌培养,对菌群进行鉴定及计数。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中男性84例,女性6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8±8.74)岁。NM分期:Ⅰ期26例、Ⅱ期94例、Ⅲb期30例。对照组中男性79人、女性71人,年龄30~68岁,平均(56.73±8.28)岁。2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结直肠癌组Shannon指数及Chao指数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直肠癌组患者厚壁菌门丰度低于对照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患者肠道内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溧阳市新诊断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群比较多样性明显下降,患者厚壁菌门水平丰度下降,而拟杆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升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16S rD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方法 采集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和健康人粪便DNA标本,利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肠道菌群16S rDNA V4-V5可变区测序,对比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差异。结果 自发性腹膜炎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存在差异。自发性腹膜炎组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为主,健康组以拟杆菌门为主。且前者肠道菌群丰富度较后者降低。结论 自发性腹膜炎患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和丰富度与健康人不同,存在多种条件致病菌的增多和有益菌的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海南地区结直肠癌病人肠道微生物组特征进行注释鉴定,寻找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来自海南地区初次诊断为结直肠癌的病人6例,健康对照7例,通过宏基因组测序,揭示结直肠癌病人的肠道细菌组成结构和代谢通路,潜在代谢产物,抗生素抗性基因富集特征。结果:结直肠癌病人肠道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共有6个富集菌种,分别是:Parvimonasmicra,Flintibacter sp. KGMB00164,[Ruminococcus] gnavus,Fusobacteriumnucleatum,Porphyromonasasaccharolytica和Flavonifractorplautii。通过对代谢通路注释,发现在结直肠癌病人中共有4个通路富集,与有氧呼吸,3-苯丙酸和3-(3-羟基苯基)丙酸的降解和L-赖氨酸发酵生产乙酸和丁酸酯有关。通过代谢产物预测,显示结直肠癌病人肠道丁酸盐含量较低。通过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注释发现,所有差异性抗生素抗性基因均在结直肠癌病人肠道中富集,主要包括磺胺类,β-内酰胺酶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结论:海南地区结直肠癌病人的肠道细菌标志物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结直肠癌病人的生物标志物相似,但又有地区特征。细菌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生物标志物或可用于结直肠癌筛查、预后和治疗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0.
结直肠癌疾病负担沉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人群中开展筛查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结直肠癌相关的遗传学、表观遗传学和微生物组学研究成果层出不穷,随着基因测序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探索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以应用于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现有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平顶山市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流行特征及其肠道菌群分布特点。方法 以平顶山市某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在同期以1∶1选择年龄±0.5岁、性别相同的同医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并采集粪便用于肠道菌群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对2组人群的主要肠道菌群分布及菌量进行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141例和健康体检者141名,病例组男性83例,女性58例,男女性别比为1.4∶1,病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53.21±7.24)岁,以50~5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汉族病例占88.65%。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39.72%。病变部位多在直肠(占51.77%),临床分期Ⅱ期病例最多(63.83%)。对照组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4.01±7.68)岁,男性83人,女性58人,病例组和对照组平均年龄和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体检者相比,新确诊结直肠癌病例的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临床分期的新确诊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Ⅲ期患者乳酸杆菌、消化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更少,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更多。结论 平顶山市新确诊结直肠癌患者具有一定的流行特征,男性多于女性、50~59岁患者居多、病变多见于直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提示可根据流行特征及菌群分布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术后肠梗阻发生率,促进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腑汤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术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院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3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例给予常规肠道准备;研究组患者例给予通腑汤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改变状况.结果:经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计数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中计数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术后Ⅲ度肠道菌群失衡9例,Ⅱ肠道菌群失衡12例,Ⅰ肠道菌群失衡7例,而研究组分别为2例、7例、6例.在Ⅲ度肠道菌群失衡率方面,两组各自占比30%、6.67%,两组患者菌群失调状况对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1例,占比3.33%,常规组8例发生并发症,占比26.67%,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针对结肠癌患者予以通腑汤肠道准备,有助于减少术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起到平衡肠道菌群的作用,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可完成宿主生理所需的多种功能,如保护宿主免受病原体入侵,调节代谢、发育,维持免疫和神经系统的稳态。尽管肠道菌群受年龄、生活习惯、生理活动、激素水平、抗生素及放射治疗等因素的影响,但其在健康成人体内仍保持稳态。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肠道菌群组成改变与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炎性肠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肥胖、糖尿病、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生与PCOS、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雌激素水平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肠道菌群稳态的破坏会促进肥胖、高血压、PCOS及高雌激素水平的发生,提示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与子宫内膜癌风险因素的关联以及可能的肿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为日后继续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诊断、预后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生态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IgG、IgM和IgA均较同组术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同组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为23.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用微生态肠内营养有助于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有细菌存在,并且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母胎间菌群转移的具体作用机制迄今尚未阐明。胎儿肠道菌群的主要来源除了母体血液、胎盘和羊水外,母体肠道亦可能是胎儿肠道菌群的主要来源之一。母体肠道菌群通过血液等途径转移至子宫内,再经过胎盘血液循环和羊水等途径转移至胎儿肠道和免疫系统。母体孕期肠道菌群的结构与数量,可对孕妇及其子代肥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和血压调节产生影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更深入探讨母体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子宫内转移与母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胎源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笔者拟就母体肠道菌群失调及其子宫内转移对母胎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CRC)是我国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位列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3位。近20年来,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的方式不断改进,综合治疗的手段也不断完善,但患者总体预后水平未见明显改善。化疗作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手段,可有效地杀伤或抑制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8.
胆囊结石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类外科疾病,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症最有效的方法。结直肠癌(CRC)是胃肠道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类恶性肿瘤,目前研究发现,CRC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CRC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来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第3位及第4位,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平均可达40%~60%。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开展规范化的手术治疗仍是提高CRC疗效的关键。临床许多研究学者对胆囊切除术与CRC的关系做了很多探讨,已开始从分子生物学层面着手研究CRC与胆囊疾病间的相关性,发现在胆囊切除后的患者CRC发病的风险增加。本文综述了胆囊切除术与CRC相关性的研究现状,以期为CRC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佛冈地区的结直肠癌(CRC)患病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在佛冈县随机抽选48个村或社区作为调查点。先统一发放调查问卷以确定高危人群,然后以粪便隐血试验作为初筛。初筛阳性者以结肠镜检作为复筛以确诊,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C发生的因素。 结果 筛查目标为47 400人,回收有效问卷34 286份,顺应率为72.33%;接受初筛26 572人,阳性1 662人,阳性率6.25%;接受结肠镜检980例,发现结直肠癌35例(3.57%);高亚硝酸盐(OR=2.073)、高脂饮食(OR=2.462)和胆囊结石(OR=2.659)为CRC的危险因素,高膳食纤维(OR=0.637)为保护因素。 结论 结直肠癌筛查能够有效地从无症状人群中找到结直肠癌患者,利于早期治疗,提高预后。佛冈地区居民的CRC筛查依从性较低,应注意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类似于人自身的基因,每个人的肠道菌群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比作“人类的第二指纹”。肠道菌群在人出生后3年内进展最快,而这也正好是婴幼儿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肠道菌群或微生物组成也会发生变化。脑肠轴在大脑与肠道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脑肠轴进而对大脑功能产生影响。目前肠道菌群在成人的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较多,而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尚较少,主要疾病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及青春期抑郁症等。因此,本文主要对肠道菌群与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