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的表达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减轻脊髓损伤、保护神经功能的可能机制以及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36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治疗组(EPO组),每组12只。Sham组:不损伤脊髓,仅行椎板切除术;SCI组和EPO组:行椎板切除术后,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撞击法造成脊髓损伤。EPO组于术后1 h、1 d、3 d、7 d、14 d腹腔注射rhEPO;Sham组及SCI组,于术后1 h、1 d、3 d、7 d、14 d腹腔内注射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术后第3天,各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并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并用脊髓损伤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法评价大鼠术后第1、3、7、14天的运动功能情况。比较三组脊髓组织中各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及不同时间点BBB评分。结果术后第3天,Sham组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SCI组及EPO组,EPO组的TNF-α、IL-1β、IL-6水平均低于SCI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BB评分最高分21分,Sham组无脊髓损伤,术后大鼠运动功能正常,BBB评分接近正常值。术后第1、3、7、14天,EPO组和SCI组大鼠的BBB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14天,EPO组和SCI组大鼠的BBB评分均低于Sha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EPO组大鼠的BBB评分分别为(10.04±1.01)、(12.50±1.17)分,均高于SCI组(7.92±1.04)、(9.92±1.1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EPO可减少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保护神经的作用;且rhEPO可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杨文君  吕刚 《江苏医药》2013,39(3):272-274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损伤组织中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3b(Mst3b)和神经丝蛋白200(NF-200)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6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B组)、单纯损伤组(C组)、肌苷治疗组(D)组、6-硫代鸟嘌呤组(E组);另选4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A组).术后3、7、14、28 d,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st3b和NF-200表达,BBB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左后肢进行评分.结果 A组大鼠脊髓中Mst3b、NF-200无表达,其余各组术后7d的Mst3b阳性表达率最高,14d的NF-200阳性表达率最高(P<0.01).与C组相比,D组Mst3b、NF-200表达及BBB评分明显增加(P<0.01),而E组各指标显著减少(P<0.05).Mst3b与NF-200表达呈正相关(r=0.864,P<0.01).结论 Mst3b、NF-200可能在脊髓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来源miR-133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修复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和培养BMSCs,测定BMSCs细胞表面标记物(CD90,CD45)表达;提取BMSCs外泌体,观察外泌体形态及外泌体标记分子(Alix、CD63)表达;建立SCI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CI组、外泌体组、外泌体-抑制剂对照(NC)组、外泌体-miR-133a抑制剂组,28 d后,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程度;分离大鼠骨髓组织,检测该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凋亡状况;同时检测相关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抗原(NeuN)、炎性小体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1]及miR-133a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3a、NLRP3靶向关系。结果 BMSCs细胞中CD90、CD45表达率分别为98.07%、0.09%。外泌体呈球形,Alix、CD63呈阳性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BBB评分、NeuN、miR-133a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GFAP、NLRP3、caspase-1表达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米诺环素(MINO)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11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损伤组(SCI组)、米诺环素低剂量治疗组、米诺环素高剂量治疗组,每组28只,SHAM组仅作椎板切除术,SCI组及米诺环素低剂量组、米诺环素高剂量组用改良Allen’s法制作T10不完全脊髓损伤模型,MINO低剂量组在术后0.5,1 h及1~5 d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米诺环素40 mg·kg-1,MINO高剂量组以同样方法注射米诺环素80 mg·kg-1,SHAM、SCI组在同样的时间点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组大鼠随机抽出16只在术前及术后1,3,7,14,21,28 d进行BBB评分,其余大鼠在术后3,7,21 d分别处死取材,行病理形态学观察(HE染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测定。结果:术后7~28 d,MINO低剂量组、MINO高剂量组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HE染色显示在病理学形态上MI-NO低剂量组、MINO高剂量组脊髓损伤较SCI组轻;且GFAP表达明显受到抑制,与SCI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米诺环素可以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唐琳俊  陆晓诚  余万  朱荣岚  李帅  王希  李立新 《江苏医药》2015,(4):377-379,382,368
目的探讨重编程脂肪干细胞(AD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作用和修复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大鼠ADSCs,并利用慢病毒包装神经元生成素2(Ngn2)基因转染大鼠第3代ADSCs。建立大鼠SCI模型后,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A(SCI对照)、B(单纯ADSCs移植)和C(Ngn2-ADSCs移植)三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脊髓组织学情况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重编程ADSCs在神经分化诱导后,神经元标记物(NeuN)阳性表达率达到90%以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细胞移植后4周,在脊髓损伤中心区域可见大量移植的ADSCs细胞表达GFP阳性。C组的BBB评分高于其他组,并且HE染色显示脊髓空洞面积小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BDNF和VEGF蛋白含量也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重编程ADSCs移植后能有效地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减小脊髓损伤空洞,增加BDNF和VEGF表达,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ADSCs能更好地促进SCI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及TGF-β1抗体封闭组,每组32只,分别在术后6、12、24、48h后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检测TGF-β1、NGF、CD68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6hTGF-β1的表达开始增加(18.65±3.43),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39.18±0.34)。NGF蛋白表达与TGF-β1相似,6h开始增加(6.52±0.31),损伤后24h表达强度达高峰(20.08±4.34)。CD68蛋白的表达6h达到高峰(59.18±3.08),随后减低。TGF-β1抗体封闭后,TGF—β1蛋白的表达6h开始缓慢上调,NGF蛋白的表达12h开始增加以后表达平稳,CD68蛋白6h表达上调并持续高表达。结论上述结果提示脊髓缺血再灌注导致TGFβ1表达增多,可抑制炎性反应和促进NGF表达,从而有利于脊髓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对脊髓损伤后大鼠凋亡因子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於建鹏  唐菲 《医药导报》2010,29(10):1272-1275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脊髓损伤(SCI)后凋亡因子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 方法雌性SD大鼠64只,参照Allen’s WD法,制成中度SCI模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大鼠SCI后3和7 d BBB评分及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组织Bcl-2和Bax表达. 结果 乌司他丁组在术后3和7 d的BBB评分均比对照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免疫组化结果 乌司他丁组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 乌司他丁组Bax 阳性细胞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乌司他丁能促进Bcl-2蛋白表达增多,抑制Bax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咯利普兰对SD大鼠脊髓神经丝蛋白(NF)、突触素(SYP)表达变化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咯利普兰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SD成年雌性大鼠30只,体重220±20g,随机分成3组:即假损伤组;脊髓挫伤组(SCI组)及咯利普兰(ROL)组,用改良的Allen装置造成T12脊髓节段挫裂伤.在手术前及术后每天对大鼠进行BBB评分.手术后.脊髓挫伤后以0.4μmol-1·h-1计算24小时ROL总量,分4次腹腔注射(每次间隔6h),持续10天.所有动物在伤后4周处死.术后置于25.5℃的温窜内(以电暖气升温).以4%多聚甲醛同定液灌注同定大鼠,取损伤节段上、下长约0.5cm脊髓入4%多聚甲醛后同定、修块、沉底.连续冰冻切片,片厚25μm,间隔取片后分别以抗神经丝蛋白、突触素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NF、SYP在SD大鼠脊髓的表达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OL组轴突数目明显多于SCI组,但仍低于假损伤组,差异显著(P<0.05).相应损伤节段SYP灰度值比较中,ROL组SYP灰度值明显低于SCI组.差异显著(P<0.01).SCI组、ROL组所有动物在术后第1天BBB评分为O.SCI后4周ROL组较SCI组神经学功能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5).结论 咯利普兰在脊髓损伤巾后期明显促进其损伤后的再生,具有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CDNF对大鼠脊髓的修复作用。方法 Wista雌性大鼠45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组,15只)、单纯脊髓损伤组(A组,15只)及脊髓损伤+CDNF组(B组,15只),于大鼠T9-10节段用脊髓半横断法制作脊髓损伤模型,A组于脊髓损伤处施加生理盐水,B组于脊髓损伤处施加CDNF。术后应用行为学评分(BBB评分)、组织形态学观察损伤脊髓的修复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之间GFAP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BBB评分,B组显著高于A组,但与假手术组相比较,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B组与A组相比较,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降低。结论 CDNF可抑制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瘢痕形成,从而有利于突触连接重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梓醇(Catalpol)对于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的自噬、凋亡相关蛋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并研究梓醇对大鼠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20只成年SD雄性大鼠,通过SPSS随机数生成法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组)和SCI模型组和低、中、高剂量梓醇组共5组,大鼠通过Allen′s法模拟脊髓损伤建模。术后7 d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脊髓组织形态观察、Bax及LC3蛋白含量检测,p62、LC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与Sham组相比,SCI组观测到大量坏死神经元细胞,BBB评分明显降低(P<0.001),LC3-Ⅱ、Bax明显增加(P<0.001),与SCI组相比,梓醇三个剂量组空泡状坏死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BBB评分明显增加(P<0.05),LC3-Ⅱ明显增加(P<0.05),Bax明显减少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p62、LC3的表达增强。结论 梓醇能减少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机制可能与其增强细胞自噬来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