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内含有丰富的作为重要神经递质的兴奋性氨基酸,因此也广泛存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突触后膜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谷氨酸、天冬氨酸等)结合后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而实现其生理效应。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类,根据对不同激动剂的选择性和反应强度,离子型受体分为NMDA受体、使君子酸(AMPA)受体和海人藻酸(KA)受体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NMDA受体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及其生理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功  罗建红 《解剖学报》1998,29(4):446-448
在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在脑中的众多功能是由不同的受体所介导的。谷氨酸受体可分为离子型(ionotropic)和代谢型(metabotropic)两大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即为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ligand-g...  相似文献   

3.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脑缺血缺氧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在脑缺血缺氧损伤中的作用袁芳,王天佑(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100050)谷氨酸(Glu)是脑内存在的主要兴奋性递质,有关Glu受体的研究表明Glu受体可以分为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notropicgluta-materecepto...  相似文献   

4.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分子构造与转导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谷氨酸(Glu),作为中枢神经兴奋性突触的化学信使,除激动NMDA、AMPA和KA等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中介快速兴奋性突触反应外”‘,还类似GA-M,5-HT和ACh,激动与G一蛋白耦联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调节快速兴奋性突触传递,参与神经元发育、死亡、突触可塑性等许多功能D’。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特异性试剂的发现,已克隆出8种编码mGluR的基因(Schoepp,。tal.1993);表达研究还证实与PLC耦联和对L-AP。敏感的mGluR以及与AC负耦联的mGIuR的存在。首先克隆出来的是mGIuRI。[‘’,随即利用mGI…  相似文献   

5.
NMDA受体与癫痫及学习、记忆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氨酸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氨基酸,其离子型受体NMDA受体与癫痫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参与长时程增强(LTP)的产生.本文重点介绍近年对NMDA受体与癫痫关系的研究进展,及与学习、记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谷氨酸是脑内最重要的兴奋性递质 ,除参与快速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外 ,还与突触前递质释放、突触传递的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学习和记忆过程、突触发育的可塑性等正常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谷氨酸过量时还具有神经毒作用 ,可导致神经元死亡。谷氨酸受体分为两类 :(1)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ionotrop-ic glutam ate receptors,i Glu Rs) ,属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包括 NMDA、AMPA和 KA三种亚型 ,均以异源性蛋白的多聚体形式存在 [1 ] ;(2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m 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m Glu Rs) ,是一组新型的 G-蛋白偶联受体。m …  相似文献   

7.
NMDA受体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癫痫是慢性反复发作短暂脑功能失调综合征,是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有关癫痫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研究表明,癫痫的发生与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谷氨酸作为一种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机制在癫痫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谷氨酸受体可以分为促离子型和促代谢型2类。  相似文献   

8.
<正>NMDA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是一种离子通道型谷氨酸受体,这类受体还包括KA受体(kainic acid receptor,KAR)和AMPA受体(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p-propionate receptor,AMPAR)。绝大部分NMDA受体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兴奋性突触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对大鼠脑皮质离子型谷氨酸受体 (NMDA、AMPA、KA受体 )和 GABA受体的影响。 方法 将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神经细胞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 7-硝基吲唑 ,以氚标配体分别标记 NMDA、AMPA、KA和 GABAA 受体 ,用图像分析仪对大鼠额区、顶区、后肢区、梨状区、压部后区和味觉区皮质内标记受体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实验组大鼠额区、后肢区和梨状区内 NMDA、AMPA、KA受体和 GABAA 受体含量均显著增加 ;顶区皮质内 NMDA、KA受体和 GABAA 受体增加显著 ;味觉区皮质内 KA受体增加显著。 结论  NO可能参与大鼠脑皮质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和 GABA受体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NMDA受体是指对NMDA(N-甲基D-天冬氨酸)敏感的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在研究γ-氨基丁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作用同时,人们注意到中枢有兴奋性氨基酸。1960年Curtis及Watkins发现L-谷氨酸、L-天冬氨酸对脊髓细胞有明显兴奋作用,测定兴奋性氨基酸在脑中的含量,发现L-谷氨酸,L-天冬氨酸相当高。经20多年的研究,对中枢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有了进一步了解,认为谷氨酸、天冬氨酸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传递中可能起着递质作用。近年来由于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激动剂及拮抗剂、放射性专一的配基合成,应用药理、电  相似文献   

11.
铝暴露对海马NMDA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铝是一种慢性神经毒性物质,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多种功能,特别是对学习和记忆功能有抑制作用。铝可通过改变神经细胞的膜功能和NMDA受体等途径影响细胞内外的钙稳态,造成细胞结构和功能障碍,导致学习记忆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NMDA受体是中枢谷氨酸盐兴奋性受体的一种,参与突触可塑性及皮质和海马神经元长时程增强(LTP)效应。NMDA受体通道在学习记忆中开启和学习记忆、神经元可塑性及大脑发育等方面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兴奋性氨基酸抑制胎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兴奋性氨基酸对体外培养胎鼠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SD胚胎大鼠脑室下带(SVZ)神经干细胞,利用MTT比色法测定兴奋性氨基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和谷氨酸(Glu)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结果:成功分离出具有胚胎源性的神经干细胞,NMDA和Glu均能导致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活性下降。 结论:培养的SVZ区域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分化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干细胞,兴奋性氨基酸能有效地抑制神经干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3.
<正>NMDA受体是中枢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重要部分,它和突触可塑性,学习记忆等许多复杂的功能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一氧化氮(NO)可能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它能激活鸟嘌呤核苷酸环化酶,提高谷氨酸受体  相似文献   

14.
以成年大鼠脊髓片骶髓后连合核(DCN)为模型,应用盲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研究了DCN神经元对与伤害性信息传递和抑制有关的递质的反应。证明:谷氨酸在DCN神经元引起了由NMDA和非NMDA受体介导的内向电流;P物质激发的内向电流可被spantide或CP-99994阻断;GABA激发的外向电流由GABAA和GABAB受体介导;甘氨酸激发的外向电流可被士的宁完全阻断。本研究结果提示DCN神经元既表达兴奋性神经递质受体又表达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即谷氨酸和P物质介导的外用伤害性信息与GABA和甘氨酸介导的抑制性信息可能在DCN神经元水平进行整合,从而起到了抑制伤害性信息传入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DCN参与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和镇痛作用的机理提供了电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锌在中枢神经系统谷氨酸能神经末梢中含量丰富 ,而且在神经传导中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浓度可达30 0 μmol L。作为最重要的谷氨酸离子型受体 ,N 甲基 D 门冬氨酸 (NMDA)受体的反应与突触可塑性、心理应激反应以及多种神经病理改变密切相关。Zn2 能抑制由NMDA受体介导的电流 ,其抑制NMDAR的作用包括电压依赖和电压非依赖两种机制 ;同时 ,Zn2 对由不同亚基组成的NMDA受体反应的敏感性也不相同。此外 ,NMDAR上包括质子、多胺在内的多个结合位点也与Zn2 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正>谷氨酸是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对中枢神经系的可塑性及学习起很大作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是谷氨酸的受体之一.当NMDA受体活动增强时,可使钙离子间细胞内流量增加,是脑外伤后引起脑水肿及脑细胞坏死的原因之一.为观察NMDA受体在成年大鼠大脑皮层及嗅脑内的分布,我们用SD大鼠作实验.灌注取脑后,将脑作冰冻切片,用NMDA受体的信息核糖核酸为探针(NMDAmRNA),用碱性磷酸酶法染色,用olympus AH_3型显微镜进行观察.有NMDA受体分布的区域染成鲜蓝色.在镜下观察到NMDA受体为细粉末点状,分布在细胞的不同部位.观察结果表明NMDA受体在大鼠皮层及嗅脑内有广泛分布.嗅球的僧帽状细胞的胞浆内含大量NMDA受体,大脑前额叶及其基底前脑的各层细胞均含NMDA受体,而顶枕叶的皮层则主要在2~3层及第5层锥体细胞含NMDA受体.大脑及嗅球内NMDA受体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不均匀现象,可能表明大鼠的嗅脑、前额叶及基底前脑在其学习活动中起着较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抗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的单克隆抗体和抗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五种亚型(1,1α,2/3,5)的4种抗体,研究了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三叉神经半月节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终末以及五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分布,同时结合HRP逆标技术对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终末的来源进行了观察.发现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胞体和终末主要集中在三叉尾侧亚核的Ⅰ、Ⅱ层;半月节内仅有它的阳性胞体。半月节内HRP逆标神经元中呈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者占71.4%,这些双重反应阳性神经元占半月节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神经元的33.2%.五种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亚型中,只有5型密集地分布于三叉尾侧亚核的Ⅰ、Ⅱ层。以上结果说明:(1)三叉尾侧亚核内的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终末主要位于其浅层,它们主要来源于三叉神经的初级传入;(2)三叉尾侧亚核的代谢型谷氨酸受体五种亚型中,只有5型可能参与西口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传递;(3)三叉尾侧亚核内磷酸激活的谷氨酰胺酶样阳性终末的分布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型的分布互相匹配。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缺血神经元损伤的发生机制一直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经典的谷氨酸受体激活导致细胞内钙超载及其毒性学说被认为是脑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理论仅适用于短暂的缺血急性期,在缺血后期运用N-甲基-D-天冬氨酸 (N-methyl-D-aspartate,NMDA) 受体拮抗剂甚至不利于神经元的存活,NMDA受体途径只是介导脑缺血后钙毒性反应的环节之一,可能并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成年大鼠(5-8周龄)纵切脊髓片模型.此模型与传统的横切脊髓片的不同之处是可带有多条长达10mm的后根.在体视显微镜下骶髓后连合该(DCN)为一条透明的灰质带,极易与后角其它部位区分,因此最适合于对DCN神经元的研究.应用盲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在此模型上研究了DCN神经元自发的和后根刺激诱发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s).自发的和后根刺激诱发的快EPSPs主要由非NMDA谷氨酸受体介导;后根刺激诱发的促EPSPs由NMDA受体(或/和)P物质受体介导.此模型可用于初级传入信息在DCN内的突触传递机理以及相邻阶段间初级传入信息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16~18d胎龄的大鼠皮层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以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作为细胞损伤的指标,分别观察了缺氧和过量谷氨酸对皮层神经元的影响以及右美沙芬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外源性谷氨酸(10和50μmol/L)和缺氧(5h)均引起LDH释放增加,而这种作用皆被右美沙芬所抑制。提示右美沙芬对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谷氨酸兴奋毒性与NMDA受体在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