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邢俊静 《工企医刊》2010,23(1):13-15
目的:总结小儿烧伤发热的护理治疗经验,规范护理操作技术规程。方法:对26例烧伤小儿的伤情、面积、体温变化、护理措施及处理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除2例体温正常外,其余24例均有不同程度发热,12例接受了19次降温处理,降温幅度在0.5℃以上,无惊厥与呕吐等并发症;AD—Ag治疗组与MEBO治疗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儿烧伤发热达到391C可酌情处理,首选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对发热疾病诊断的认识,强调发热并非等于体温升高.发热是机体体温调节中枢正、负调节失控的结果,与一般机体体温升高有本质区别.方法复习相关文献,综述近年来对发热病因、发病机理研究的一些进展.结果不同的原始病因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发热,可能是内生性致热原(EP)引起发热介质释放改变调定点位置,从而使体温在比较高水平上进行调节的结果.结论发热并非是单一的体温升高,而是由致热性细胞因子介导机体一系列生理、内分泌、免疫功能激活的综合反应.  相似文献   

3.
正发热是人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几乎没有一个人没发热过。发热虽然如此常见,却又常引起人们对它的误解,由此而造成不良的后果。所以,人们应该对发热有正确的认识。什么是发热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体温超过37.3℃,称为发热。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临床上,通常以口腔温度的测量值为标准。若测量腋下体温,则需在测量值上加0.5℃。发热是常见临床症状,患者的症状表现通常与体温高低、导致发热的病因有关。低热时,患者不  相似文献   

4.
正常人的体温约37℃左右,昼夜的温差不会超过1℃。体温在性别和年龄上也略有不同,如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略高于儿童;年轻人略高于老年人。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机制来保持平衡,使体温在一日内保持恒定。发热是指人体的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当口腔温度超过37.3℃或直肠温度超过37.6℃,昼夜间波动超过1℃时即为发热(发烧)。 1.发热的原因发热是人体患病时所表现的一种症状,其原因可以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  相似文献   

5.
发热知多少     
人体正常体温为腋温36~37摄氏度.体温超过正常范围或24小时体温波动在1摄氏度以上者,即为发热.发热既是由于致病因素导致的生理变化,又是一种人体抵抗致病因子的保护性生理反应,体温上升至38摄氏度时,对大多数病毒和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非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热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温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体温没有超过38.5摄氏度时可尽量选择物理的方式控制体温.但如体温超过40摄氏度(小儿超过39摄氏度)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相似文献   

6.
孩子发热是许多父母遇到的最普遍又最头痛的问题.正常小儿的体温比成人略高,一日之间的体温也有波动,这是因为小儿正常体温可受气温、年龄、饮食、哭闹,活动及衣被过厚等因素影响,但波动范围不超过1℃.一般肛温超过37.8℃,舌下体温超过37.5℃,腋下体温超过37.4℃,则称为发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了发热患儿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本院100例发热患儿对其采取了一般护理、降温、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体温全部恢复正常.结论: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在患儿体温恢复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米索前列醇在产后出血应用中致发热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原阳县红十字医院妇产科2000-01/2009-01因子宫收缩乏力致产后出血145例,应用米索前列醇片600 μg舌下含化或在直肠给药促进子宫收缩,治疗产后出血.统计用药后发热患者体温上升开始的时间,所达到的最高体温,分析体温上升的原因.结果:25%的患者无明显发热反应;75%患者在用药后约30 min开始出现寒战、发热反应,经抗过敏、解热镇痛对症治疗后,其中97%患者3 h后寒颤、发热等症状消失,3%患者持续高温,最长者约需7 h下降至正常.结论:米索前列醇在产后出血应用后迅速出现寒颤、发热等不良反应,与患者出血后体质虚弱,在大剂量应用时对该药物可致发热的不良反应过于敏感有关.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患儿男,7个月,15 d前出现左小腿后侧皮肤红疹,家长未予注意.5 d后左小腿皮疹范围较前明显扩大且右小腿、颜面部、前躯干及右上肢出现同样性质皮疹,伴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8.5 ℃~39.0 ℃)、双下肢肿胀和少尿.就诊于本院儿科并入院治疗.入院后体温38.6 ℃,呼吸36次/分,患儿神志欠清,三凹征阳性,双下肢红肿明显,伴有发热,双下肢远端皮温低.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25.1×109 /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 %,淋巴细胞百分比20 %,单核细胞百分比18 %).肝功能检查:总蛋白42.6 g/L,白蛋白20.5 g/L.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血培养,3 d后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给予抗休克,抗感染,双下肢切开减张等处置.入院2 d后复查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3 d后结果: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入院经治疗10 d后患儿仍持续发热(体温波动于38.0 ℃~39.3 ℃),呼吸急促及少尿未见好转(具体尿量不详),且出现下腹部、双髂部、双下肢多处皮肤坏死以及进行性腹胀,遂转入本院烧伤外科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章琴 《中国校医》2010,24(4):274-274
发热是机体在致热源作用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发热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引起感染性发热的原因是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与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感染。我科收治的发热患者均为感染性发热。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或因疾病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发热分3期,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体温上升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有效地治疗和护理烧伤高热病人,探讨三种不同方法对烧伤高热病人的降温效果。方法:将60例烧伤高热病人,随机分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药物降温组,物理降温组,以三组病人60min内体温恢复率、体温反复率、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降温无效率等指标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三组比较60min内体温恢复率以药物降温为佳(P〈0.01);体温反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5天以内体温恢复率以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高(P〈0.05),降温无效率,静脉滴注低温液体组最低。结论: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是一项有效、安全的降温方法,适合烧伤高热病人应用。  相似文献   

12.
发热是显示身体异常状态的一种征候.在日常医疗中,主诉发热的患者为数甚多,而感染症又占日常门诊的最大比例.本文阐述感染症与发热的关系.一、感染症发热的病因健康者的体温,休息时在骨骼肌及肝脏产生,运动及发热时在骨骼肌产生.同时,  相似文献   

13.
张红香  徐毅 《职业与健康》2003,19(7):137-138
烧伤感染期发热多由于烧伤后皮肤屏障破坏,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大量地入侵机体所致。伴随烧伤发热,机体出现超高代谢,组织消耗增加并影响循环系统、消化及神经系统的功能,严重者可危机生命,急需给予有效的降温措施以缓解发热引起的并发症。本文对收治的93例感染期发热的病人分别实施物理降温,非甾酮和甾酮3种降温方法,并对其降温效果进行对比观察,试图寻找烧伤感染期发热可靠的降温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与诊断 患者周某,男、44岁,籍贯常熟.于2007年7月5-7日发热,体温38.0℃左右,当地医院补液后好转.当月18日始每日发热,体温39.0℃,高峰在午后.伴明显寒颤,间有酱色尿及伴腰痛.发病以来诉头痛,无恶心、呕吐现象,进食尚可.  相似文献   

15.
本发明论述一种烧伤敷料,它主要但不是唯一地适用于烧伤。在伤员到达医院接受治疗之前,可用它作急救包扎。在处理烧伤的过程中,通常认为它对降低烧伤者的体温,对于避免伤口表面形成粒状物及防止生物组织改变所引起的有害影响是有效的。冷却烧伤处的一种方法是在冷水中浸泡伤口.然而,当一个人整个被烧伤时,冷水则不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5岁.因发热4+月,水肿3+月于2009年3月8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10月29日出现发热,当时测体温最高达40多度,当地镇医院予以输液治疗(具体不详)后体温降至正常.11月中旬又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9~41℃,双下肢开始出现水肿.当地医生予以中药治疗后,发热和水肿无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DC-CIK细胞治疗恶性肿瘤后出现不良反应,发热症状,探究感染因素,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护理工作.方法 通过40例患者接受DC-CIK细胞,采集方法、皮下注射与输注治疗后,其中10例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的体温、外周血像、血培养的结果比较,从而探讨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结果 40例患者中体温正常30例,血像正常,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10例发热患者中体温<39℃ 8例,白细胞(2.8~5.27)×109/L,体温>39℃2例;白细胞(1.5~2.5)×109/L;细菌培养致病菌阳性4例,检出病原菌为酿脓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结论 接受DC-CIK细胞治疗的肿瘤患者中,有部分患者发热,发热虽然是人体的一种不良反应,也要时刻注意感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76岁.因寒战、发热、咽痛10d就诊.于2002年8月7日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寒战、发热、咽痛,体温在37.5℃~39.3℃之间,寒战、发热以夜间尤为明显,伴有头痛、胸闷、乏力、食欲减退.  相似文献   

19.
付亚鹏 《工企医刊》2010,23(3):96-96,F0003
临床上一类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许多品种兼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广泛而有效地用于解除一些疾病引起的发热、疼痛和炎性症状,故统称解热镇痛药。尽管这类药大多数有抗炎作用,但在化学结构上又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故也称非甾体抗炎药。本类药物尚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用于解热时,仅使发热患者的体温降低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如您有机会到儿科门诊的话,您会发现就诊患儿中十有七、八以发热为主诉,发热无疑是儿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发热、退热、解热止痛药的利弊,家长应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正确的使用解热药,避免不良反应。 一发热就用退热药好吗? 发热指的是体温的异常升高。一般指小儿腋下体温超过37℃。平时小儿的体温是恒定的,体内有管体温的中枢,还有一套化学,物理的调节装置。体温可以有正常的波动,如喂奶、饭后、运动、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都可使体温暂时升高,新生儿、小婴儿更易受影响。相反,饥饿、寒冷可使体温偏低。这种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发热分高、中、低三种。低热指37.5℃~38℃左右,高热指的是体温在39℃以上;38℃~39℃称中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