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鞍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2013年对鞍山市采集的11类食品进行10种致病菌监测。 结果 2013年共采集275份样品,检出致病菌50株,总检出率为18.18%。其中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最高,为42.22%;其次是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32.00%。检出率最高的食品是婴幼儿食品,检出率为23.00%;其次是水产品与乳及乳制品,检出率分别为12.50%和8.33%。 结论 鞍山市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四川省绵阳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4年在绵阳市采集14种食品,进行9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共抽检食品样品792件,56份样品中检出致病菌57株,总检出率为7.07%。2012-2014年不同年份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8.61%(31/360)、8.25%(17/206)、3.54%(8/226)。7类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其中婴幼儿食品检出率为23.07%,,乳与乳制品为13.33%,桶装饮用水及直饮水为12.50%;6种食源性致病菌检出,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最高(12.50%)、其次是蜡样芽孢杆菌(10.00%)和阪崎肠杆菌(6.15%),单增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3.23%、1.01%、和0.58%,大肠埃希菌O157、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结论绵阳市抽检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婴幼儿食品、乳与乳制品、桶装饮用水及饮水较突出;铜绿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为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确保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主动监测的方法,随机采集2014年该市有代表性的农贸市场、食品超市、餐饮店、学校及个体摊贩12类食品,对其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266份食品样品中,24份阳性,总检出率9.02%。共检出5种24株食源性致病菌,其中调理肉制品检出率最高(46.15%),其次为预制动物性水产品(13.33%),酱及酱制品、加工坚果与籽类、餐饮店和饮品店自制饮料及食用冰等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4株食源性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达12.50%(3/24);其后依次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5.33%(8/150)]、副溶血性弧菌[5.00%(2/40)],蜡样芽孢杆菌[4.69%(6/12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3.33%(5/150)]。结论主动监测有利于掌握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实现高危食品的预报和危险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南平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GB 4789系列标准和2020—2022年各年度《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下卷)》要求,进行增菌、分离培养、鉴定和菌种保存。结果 南平市2020—2022年共检测食品样本594份,合格534份,总合格率89.9%。共检出8种致病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蜡样芽孢杆菌23.8%(5/21),其次是溶藻弧菌13.8%(4/29)和河弧菌10.3%(3/29)。监测的17种食品中有7种食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是生畜肉(76.5%)。散装食品致病菌检出率12.5%(58/463)高于定型包装食品4.6%(6/131)。生禽肉致病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检测99份网店食品样品中共检出16株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16.2%。结论 2020—2022年南平市市售食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建议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生畜肉、外卖配送餐等食品的监管力度,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沈阳市食源性致病菌的主动监测,分析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方法据国家CDC《食源性致病菌工作手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4789系列,2011—2013年在沈阳市的大型超市、农贸市场、餐饮店和专卖店等采集食品检测致病菌。结果 2011年共检204份样品776项次,致病菌检出率5.4%;2012年共检240份样品830项次,致病菌检出率10.0%;2013年共检370份样品1010项次,致病菌检出率8.7%。3年共检814份样品,检出67株致病菌,总检出率8.2%,其中沙门菌3株、副溶血性弧菌1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蜡样芽胞杆菌13株、单增李斯特氏菌9株、志贺氏菌1株。结论通过对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掌握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株洲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制度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16年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对株洲市辖区内食品流通环节和餐饮环节的16类共计198份食品,进行弯曲菌、蜡样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结果 16类198份食品中,检出致病菌56株,检出致病菌的食品份数为52份,致病菌检出率为26.26%(52/198),其中有4份动物性水产品同时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动物性水产品检出率最高,为88.46%(23/26),其次为生禽肉48.00%(12/25)和街头流动快餐33.33%(2/6)。6类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88.46%(23/26),弯曲菌20.00%(5/25),蜡样芽孢杆菌11.70%(11/94),沙门氏菌6.06%(12/198),金黄色葡萄球菌2.29%(3/131),检出率最低的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1.27%(2/157)。结论 2016年株洲地区居民消费的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加强对食品各环节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河南省禹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按照“河南省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工作方案”,2019-2022年采集超市(门店)、集贸市场、餐饮单位、网店等流通和餐饮环节共16类313份食品样本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检测。结果 313份样本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26份(10种致病菌),检出率为8.31%。克罗诺杆菌属检出率最高(3/12,25.00%),其次是铜绿假单胞菌(1/12,8.33%)和蜡样芽孢杆菌(4/52,7.69%)。各类食品中,发酵乳及风味发酵中乳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30.00%),其次是冲调谷物制品(25.00%)和冷冻鱼糜制品(25.00%)。超市(门店)检出率最高(9.42%),其次是集贸市场(9.30%)和网店(4.17%)。结论 禹州市监测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持续开展发酵乳及风味发酵乳、冲调谷物制品、冷冻鱼糜制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加强监督管理,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安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本地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标准GB 4789—20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及《2014年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全市5个区县7类食品共352份样品进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检测。结果从352份样品中共检出36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10.23%,其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最高,为5.4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41%)、沙门菌(1.42%)。7类食品中病原菌检出率最高的是生肉制品,为31.67%,其次是凉拌菜(10.91%)、熟肉制品(10.00%)、糕点(8.00%)、皮蛋(3.33%)。结论 2014年广安市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其中生肉制品、熟肉制品、凉拌菜、糕点制品、皮蛋是主要污染食品品种。主要病原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宿迁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确定高危食品,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和江苏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开展监测检验工作,并对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4—2016年从648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样品中共检出19株致病菌,检出率2.9%,其中沙门菌1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其他致病菌未检出。在监测的8类食品中,蛋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5.7%,其次中式凉拌菜为5.4%。农贸市场和超市的致病菌检出率为4.6%(13/280),中小型餐馆、小吃店及街头摊点检出率为1.8%(5/272),零售加工店检出率为1.0%(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P<0.05)。结论宿迁地区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致病菌种类检出较少,检出率相对不高,应加强相关监测工作,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  相似文献   

10.
阜阳市2013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13年阜阳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了解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为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阜阳市7个县市区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进行随机抽样,共采集10类350份样品,按国标GB 4789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手册的方法进行监测,统计监测数据,并按照国家卫生标准和食品监测要求进行卫生学评价。结果食品中致病菌的检出率为10.57%(37/350)。10类食品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检出率最高,为30.3%(20/66);沙门菌的检出率最低,为0.91%(3/330)。不同包装和不同产地的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阜阳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率较高,婴幼儿食品、乳及乳制品、速冻米面食品、熟肉制品为主要受污染的食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售食品的监督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沈阳市各类食品中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及其变化趋势,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提供依据。方法依据2011-2014年《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随机抽取15类、970份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结果在监测的970份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株93株、总检出率为9.6%;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11.3%;熟肉制品类食品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21.8%。采自农贸市场食品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14%;散装食品检出率最高为14.9%。结论沈阳市市售的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主要致病菌为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熟肉制品、动物性水产及其制品是高风险食品;农贸市场及网店出售的食品致病菌污染较严重;散装食品安全风险高。应加强对重点致病菌、重点时段、重点食品、重点食品消费场所的监测与监管,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2011年河南省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了解河南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布,并确定高危食品的种类和高危场所。方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建立的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部分,2011年在全省9个监测点13种采样地点类型采样并检测了七大类(熟肉制品、蛋与蛋制品、速冻米面食品、焙烤及油炸类食品、餐饮食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婴幼儿食品)食品,共计1441份。结果:1441份样品中93份检出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6.45%。七大类食品中熟肉制品污染最严重,检出率17.47%,其次是餐饮食品,检出率8.06%。13种不同类型的采样场所,其中餐饮环节中的大型餐馆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最高,为40%。定型包装食品样品(439份)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1.82%,散装(包括自行简易包装)食品样品(1002份)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为8.48%。结论:河南省食品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广泛,七大类食品中均有食源性致病菌检出,主要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餐饮食品和熟肉制品污染最严重,是重要的危险食品,13种类型采样场所中大型餐馆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贵阳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为食品安全监管和科学评估食品安全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在贵阳市各区采集9类270份食品,按照国家风险监测手册进行7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9类270份食品样品中共检出4类20株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7.41%,检出致病菌的食品是肉与肉制品、流动早餐、焙烤食品、蛋与蛋制品,其中肉与肉制品检出率最高,为26%;检出的致病菌有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沙门氏菌,其中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最高,为20%。结论:2015年贵阳市食品中存在一定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肉与肉制品、流动早餐应作为重点监管食品,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应作为重点监测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惠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制订本市的食源性疾病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广东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选择覆盖面广,有代表性的消费场所和重点监管的场所进行采样,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2012-2013年共采集到457份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阪崎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共11株食源性致病菌,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2.41%,检出率最高的三种食品是凉拌食品6.25%,焙烤面包5.00%,烧烤肉2.86%。结论惠州市监测的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低;凉拌食品、夹馅焙烤面包是主要的受污染品种,其中污染凉拌食品主要是李斯特菌,污染焙烤面包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需要有针对地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株洲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及分布。方法在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控制体系下,2011年1~9月采集了株洲市5个监测点内的九大类食品共计159份,对这些样品进行了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沙门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菌、阪崎菌9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分析。结果 159份食品样中,分离出目的菌2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蜡样芽胞杆菌8株,沙门菌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株,总检出率13.20%。结论通过对株洲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主动监测,掌握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及流行情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确保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江山市2011年-2013年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江山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年-2013年采集江山市售食品663份,对沙门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阪崎肠杆菌、蜡样芽孢杆菌9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663份食品样品检出致病菌63株,总检出率为9.50%;3年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15.22%、8.37%和6.35%,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出的6种食源性致病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分别为2.71%和2.41%;阪崎杆菌、志贺菌、创伤弧菌未检出;动物性水产品、生肉和非发酵豆制品污染严重,检出率分别为20.00%、10.71%和10.61%。结论江山市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庆市永川区生肉及生食肉类产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和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按照GB4789-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分别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结果50份样品中有10份样品检出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0.00%。共检出致病菌11株,检出率22.00%。结论重庆市永川区生肉及生食肉类产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以保证肉类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了解株洲市各类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污染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掌握我市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方法 按照《湖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细则》要求收集2011-2014年间食品致病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监测的1121份样品中,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16株,总检出率为10.35%;其中定型包装、散装食品检出率分别为5.61%和13.08%;致病菌检出率最高的样品为第三季度采集的样品;在所监测的各类食品中,水产及其制品致病菌检出率最高,达30.4%,其次依次为饮用水16.8%、餐饮食品12.5%、婴幼儿食品10.2%、肉与肉制品9.8%等;样品来源于农贸市场的检出率最高,达3.7%,其次为饭店/酒店/小餐馆2.9%和商场/超市1.8%等;结论 株洲市市民主要消费食品中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应加强食品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监测和监管,以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黔西南州常见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染污情况,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和GB 4789《国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2012—2013年共检测13类409份食品,检出食源性致病菌12株,总检出率为2.93%(12/409)。其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9株,检出率为8.65%(9/104);阪崎肠杆菌1株,检出率为1.45%(1/69);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株,检出率为0.60%(1/166);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检出率为0.27%(1/366);其他食源性致病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均未检出。结论该州常见食品受到食源性致病菌不同程度的污染,应加大监管力度,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全国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监测。结果 2012-2013年间共监测945份食品,总检出率为4.97%。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阪崎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沙门菌。水产品污染较严重,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7.14%。结论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较严重,应加强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防止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