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实用性及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5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V、VI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3D打印骨折模型委托第三方公司制作。观察组术前根据模型模拟手术并制定手术方案,对照组根据影像结果制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基本一致。术后6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优良率观察组为89.28%,对照组为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有利于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经皮外固定与切开内固定治疗Essex-Lopresti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2011年6月-2013年10月,共对49例Essex-LoprestiⅡ型跟骨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内固定材料为锁定钢板。分为完全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内固定组)与闭合/有限切开复位经皮外固定组(外固定组)两组。随访6~9个月,平均7.8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手术前后Bohler’s角、Gissane’s角差异及Maryland评分差异。结果外固定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明显减少。手术前后Bohler’s角和Gissane’s角改善程度及术后Maryland评分差异不大。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外固定是治疗Essex-LoprestiⅡ型跟骨骨折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应用3D 打印骨折模型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肱骨远端C 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 年1 月—2017 年1 月收治的59 例肱骨远端C 型骨折治疗患者。 其中27 例患者自愿采用3D 打印技术,打印出实体模型,并在3D 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术中按照术前计划手 术。32 例进行常规X 射线,CT 三维重建扫描,常规传统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 中出血量,并根据Mayo 评分评价肘关节术后3 个月功能恢复情况,术后6 个月肘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 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D 打印组手术后3 个月Mayo 肘关节评分、术后6 个月肘关节活动度优于传统 手术组(P <0.05),3D 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等低于传统手术组(P <0.05);两组骨 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肱骨远端C 型疾病治疗应用3D 打 印骨折模型辅助手术治疗,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Essex-Lopresti Ⅱ型Ⅲ度骨折的疗效。方法:18例Essex-Lopresti Ⅱ型Ⅲ度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进行术后6周、12周、26周、52周的跟踪随访,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跟骨宽度,运动功能,以及应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18例患者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及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12~26周,平均16周。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无复位丢失。术后Bohler角25°~35°,平均28°,跟骨宽度正常,未发现明显的足内翻或外翻。踝关节及距下关节活动与健侧对比无异常。AOFAS踝-后足评分88~96分,平均93分。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跟骨Essex-Lopresti Ⅱ型Ⅲ度骨折疗效确切,能有效避免或减少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对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该院诊治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后路减压术治疗,按置钉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0)、研究组(n=42)。研究组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置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置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X线透视次数)水平、临床疗效、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平均X线透视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 d、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与术后1个月的ODI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后路减压应用于腰椎狭窄症患者效果好,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X线透视次数及术后并发症,减轻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 Orbic -3D 导航引导下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Anderson 和 D′AlonzofⅡ型枢椎齿状突骨折置钉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对符合筛选标准的36例患者均行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固定术治疗,21例在术中实时 Orbic -3D 导航引导下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导航组),15例在传统 C 形臂透视下采用切开空心螺钉内固定术(透视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JOA 评分、VAS 疼痛评分、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术后X 线片、CT 螺钉位置分级及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情况,分析两组手术特点、临床疗效及置钉的安全性与准确性。结果导航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较透视组减少,术后 CT 螺钉穿出率明显减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两组的 JOA 评分、VAS 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中实时 Orbic -3D 导航引导下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Anderson 和 D′Alonzof Ⅱ型枢椎齿状突骨折其手术操作简单、微创,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保证齿状突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1):1655-1660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均行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TLIF手术),观察组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制定手术方案,对照组应用传统三维CT制定手术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置钉准确率以及手术前后ODI和JOA评分、滑脱程度及并发症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脱复位程度及术后各时段ODI和JOA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有助于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术前计划的制定,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降低手术失血量、提高置钉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纳入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21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D打印组(11例)和传统组(10例),其中3D打印组进行3D打印辅助手术,传统组进行传统手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关节面复位后的最大阶梯高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短/少于传统组,复位后的关节面最大阶梯高度低于传统组,术后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传统组(均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组织坏死及感染发生。结论在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治疗中,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关节功能恢复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传统内固定术、3D打印辅助内固定术、3D打印辅助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C2、C3)的治疗效果,为后期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作者医院骨科2016-01/2021-09月60例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0)、3D打印组(n=20)和3D打印+外固定架组(n=20),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切口中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功能,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 MEPS)及并发症(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关节僵硬)的发生率。结果 3D打印组、3D打印+外固定架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外固定架组术后肘关节屈伸角度、旋后角度、MEPS、上肢功能评定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questionnaire, DASH)评分优于对照组和3D打印组,组间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提出新的确定跟骨骨折复位的参考标准。 方法 回顾性分析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撬拨闭合复位内固定。对比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切口并发症、Bhler角和Gissane角、胫距跟弧线、二次取出内固定手术时间等观察指标。 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住院费用、二次取出内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复位良好的跟骨骨折,胫骨后缘、距骨后缘、跟骨后缘最高点的连线是一条平顺的弧线,且与距骨后缘最高点相切的弧线的曲率同健侧相比较大致相同。 结论 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均有疗效,但微创闭合复位内固定能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住院费用及二次取出内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胫距跟弧线对跟骨骨折复位情况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