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脑白质损伤(WMD)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足月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70例足月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中,32例(18.82%)合并WMD(WMD组),其中男20例、女12例,平均胎龄(38.71±1.14)周,出生体质量(2.94±0.26)kg;另138例患儿未并发WMD(对照组),男80例、女58例,平均胎龄(38.62±1.04)周,出生体质量(2.97±0.25)kg。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70例患儿中60例(35.29%)明确细菌病原学诊断,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5例、革兰阳性球菌35例。WMD组的洋葱伯克霍菌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革兰阳性球菌及阴性杆菌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MD组同年龄组异常脑电图以及听力损害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OR=5.28,95%CI:1.80~15.56)、脑脊液白细胞升高(OR=4.22,95%CI:1.47~12.07)、脑脊液乳酸脱氢酶升高(OR=3.64,95%CI:1.11~11.99)、细菌培养阳性(OR=3.12,95%CI:1.13~8.62)为足月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并发WMD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脑脊液白细胞(AUC=0.707)、脑脊液乳酸脱氢酶(AUC=0.672)对于预测化脓性脑膜炎并发WMD有一定准确性。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惊厥表现,脑脊液白细胞、乳酸脱氢酶升高可能为并发WM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胎龄分为早产儿组(n=46)及足月儿组(n=56),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结果及临床转归。结果 早产儿组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应差和呼吸暂停/急促(P < 0.05),足月儿组则以发热及抽搐多见(P < 0.05)。足月儿组脑脊液糖高于早产儿组(P < 0.05),早产儿组C-反应蛋白、血培养阳性率及不良预后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组(P < 0.0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脑脊液白细胞、脑脊液蛋白及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早产儿及足月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早产儿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MRI形态学半定量评分对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出院结局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1年7月至2013年12月NICU收治的出院诊断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采用基于大脑损伤MRI形态学分析的半定量评分,对头颅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MRI形态学评价包括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脑白质囊性病灶、内囊后肢髓鞘化异常、皮质信号异常、颅内脑外间隙异常、基底节信号异常、脑白质非囊性信号异常、脑室内出血、脑室积脓、脑膜异常强化、室管膜异常强化和脑脓肿。将上述13项评分归纳为脑白质异常(WMA)、脑灰质异常(GMA)和非脑实质异常(NPA)。同时采集患儿出生孕周、发病时间、MRI检查时间、发病至MRI检查间隔时间和出院结局。按照出生孕周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再按照出院结局分为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亚组,在各组内比较亚组之间时间因素、MRI单项评分和综合评分的差异。结果 63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病例进入分析(早产儿组18例,足月儿组45例)。MRI单项评分构成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早产儿组中有脑室扩大(P=0.012)和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P=0.004);足月儿组有脑室扩大(P=0.002)、脑室旁容积丢失(P=0.040)、颅内脑外间隙异常(P=0.005)和脑室内出血(P=0.038)。MRI综合评分中,早产儿组WMA评分(P=0.001)和NPA评分(P=0.039)、足月儿组NPA评分(P=0.018)在预后不良和预后良好亚组之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内不同预后亚组的各时间因素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或临床意义。结论 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MRI脑室扩大和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预示早产儿出院不良结局;脑室扩大、脑室旁白质容积丢失、颅内脑外间隙异常和脑室内出血预示足月儿出院不良结局。WMA评分高预示早产儿出院不良结局,NPA评分高预示早产儿和足月儿出院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学、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特点。方法对收治的87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87例患儿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2500g组(53例)和<2500g组(34例),分析患儿临床特点、脑脊液及血培养结果、并发症等。分别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χ2检验、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神经系统症状在≥2500g组患儿更多见,低出生体质量儿表现以腹胀、呼吸暂停、黄疸以及血常规异常为主;脑脊液培养阳性30例(34.5%),其中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各16、14例,不同体质量患儿的致病菌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脑脊液培养细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肠道细菌(36.7%)、B型链球菌(20.0%)、非B型链球菌(16.7%)、金黄色葡萄球菌(13.3)、脑膜炎双球菌(10.0%);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患儿病死率为23.3%,阴性者为5.3%。统计学分析显示脑脊液细菌培养是否阳性与并发症发生率(P=0.008)及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低出生体质量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更高,病死率与出生体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细菌性脑膜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转归分为预后良好组(n=122)与预后不良组(n=30),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首发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极低出生体重、外周血WBC < 5×109/L或 > 20×109/L、C-反应蛋白 > 50 mg/L、脑脊液WBC > 500×106/L、脑脊液糖 < 1 mmol/L、脑脊液蛋白 > 2 g/L比例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血培养和/或脑脊液培养阳性率、革兰阳性菌及无乳链球菌培养阳性率高于预后良好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糖 < 1 mmol/L、脑脊液蛋白 > 2 g/L是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脑脊液糖 < 1 mmol/L、脑脊液蛋白 > 2 g/L是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以及不同体重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为判断凝血功能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中,纳入170例胎龄28~42周、出生8 h内入院的新生儿,其中男性87例,女性83例。按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按新生儿出生体重分为正常出生体重组、低出生体重组和极低出生体重组。按是否小于胎龄分为早产适于胎龄儿组、早产小于胎龄儿组、足月适于胎龄儿组、足月小于胎龄儿组。于生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凝血酶时间(thrombin,TT)及D-二聚体(D-dimer)。结果早期早产儿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晚期早产儿组及足月儿组(P值均<0.05);晚期早产儿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足月儿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极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FIB水平低于低出生体重组及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低出生体重组的APTT、PT水平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P值均<0.05),但两组间D-二聚体、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小于胎龄儿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早产适于胎龄儿组(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足月适于胎龄儿与足月小于胎龄儿组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早产儿出血发生率高于足月儿[26.6%(29/109)与8.2%(5/61),χ^2=9.019,P=0.003]。结论新生儿凝血指标有胎龄和体重差异,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新生儿凝血功能越不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脑脊液14-3-3蛋白在不同类型脑膜炎中的变化及在判断脑损伤程度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的22例病毒性脑膜炎、20例细菌性脑膜炎及15例单纯热性惊厥对照组脑脊液标本,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脑脊液14-3-3蛋白条带,并用ELISA定量检测14-3-3蛋白水平,同时与临床表现、预后、EEG、头颅CT或MR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中14-3-3蛋白阳性率为65.0%(13/22例),病毒性脑膜炎组阳性率为27.3%(6/2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定量检测中,与对照组[(0.9±0.1)μg/L]比较,细菌性脑膜炎组[(5.6±0.2) μg/L]及病毒性脑膜炎组[(3.2±0.3) μg/L]脑脊液14-3-3蛋白水平均升高,治疗后14-3-3蛋白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表现、影像学、EEG表现脑损伤严重的病例,脑脊液中14-3-3蛋白也明显升高;在预后方面,14-3-3蛋白明显升高的病例,预后差,表现为癫(痫)、死亡等.结论 脑脊液14-3-3蛋白可用于鉴别病毒性脑膜炎及细菌性脑膜炎,同时14-3-3蛋白升高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急症监护的呼吸评分(ACoRN评分)及新生儿紧急生理学评分围产期补充-Ⅱ(SNAPPE-Ⅱ)评分对近足月及足月新生儿呼吸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出生24小时内的近足月及足月患儿的临床资料,计算ACoRN和SNAPPE-Ⅱ评分。将患儿分为呼吸异常组及非呼吸异常组,呼吸异常组再分为暂时性呼吸增快(TTN)组和其他呼吸异常组,采用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共纳入患儿259例,其中晚期早产儿116例(44.79%)、足月儿143例(55.21%),男146例(56.37%)、女113例(43.63%),出生胎龄(37.02±2.16)周,出生体质量(2.72±0.61)kg。TTN组89例,其他呼吸异常组33例,非呼吸异常组137例。三组间1分钟及5分钟Apgar评分、肺表面活性物质、抗生素应用、无创辅助通气、有创辅助通气、ACoRN评分和SNAPPE-Ⅱ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分钟Apgar评分、住院天数、ACoRN评分及SNAPPE-Ⅱ评分与呼吸异常相关(P0.05);ROC分析显示,ACoRN联合SNAPPE-Ⅱ评分效能最高(0.991),其次为ACoRN评分(0.972),最低为SNAPPE-Ⅱ评分(0.550)。结论 ACoRN评分和SNAPPE-Ⅱ评分均为快速、简便的评估方法,两者联合对新生儿呼吸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新生儿气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二新生儿科住院并诊断气胸的新生儿临床资料,按照胎龄分为早产组和足月组,按照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气胸结局的因素。结果全部患儿150例,男101例,女49例(2.06:1),死亡14例(9.3%),院外出生103例(68.7%),单侧气胸123例(82.0%)。早产组60例,胎龄28~36周,出生体重624~4000 g,死亡5例(占早产组8.3%);足月组90例,胎龄37~42周,出生体重2650~4700 g,死亡9例(占足月组10.0%)。早产组胎膜早破≥24 h(26.7%)、出生时复苏(26.7%)、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30.0%)及诊断气胸前需机械通气(无创+有创)(56.7%)者比例明显高于足月组(12.2%、13.3%、3.3%及26.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24 h(OR=1.230,95%CI 3.800~3.940,P<0.05)、需要机械通气(OR=2.491,95%CI 1.322~4.694,P<0.05)及气胸后发生肺出血(OR=36.846,95%CI 5.840~232.462,P<0.05)增加死亡风险;1 min Apgar评分≥7分(OR=0.157,95%CI 0.032~0.761,P<0.05)降低气胸死亡风险。结论新生儿气胸多发生于出生48h内,单侧为主;早产儿气胸多与围生因素有关;多种因素增加气胸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早产儿1714例的临床资料。按7:3比率将1714例极早产儿随机分为训练队列(1179例)和验证队列(535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并由验证集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可行性。最后,分别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的鉴别能力、准确性和临床实用性进行评估。结果1714例极早产儿中,住院期间死亡260例,存活1454例。对训练集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筛选出胎龄<28周、出生体重<1000g、重度窒息、重度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Ⅲ~Ⅳ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败血症、剖宫产、孕母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等8个变量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队列中列线图模型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AUC为0.790(95%CI:0.751~0.828),验证队列中列线图模型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AUC为0.808(95%CI:0.754~0.86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出较好的拟合度(P>0.05)。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阈值概率分别为10%~60%和10%~70%时对极早产儿进行临床干预具有较高的净收益。结论构建并验证了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死亡风险的预测模型,可帮助临床医生预测极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死亡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高危因素、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入院的156例RDS新生儿,依据胎龄分为早期早产儿组(出生胎龄34周)42例,晚期早产儿组(出生胎龄34~36周)52例,足月儿组(出生胎龄≥37周)62例。回顾性分析RDS新生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高危因素、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156例RDS新生儿中,男女比例2.25:1;3组新生儿均以男性比例为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3);发病时间和入院年龄随胎龄增加均有递增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高危因素分析,出生窒息、胎盘异常、多胎妊娠、胎膜早破,均以早期早产儿最多,晚期早产儿次之;足月儿剖宫产率最高;早期早产儿不明原因早产概率高于晚期早产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中,足月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应用率最低;早期早产儿X线分级Ⅱ级以上的比例最高,吸氧和住院时间最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早产儿合并肺部感染、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概率均为最高,足月儿合并气胸的比例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新生儿中,早期早产儿治愈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胎龄RDS新生儿的发病特点、高危因素、并发症及治疗反应均存在差异,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的时候需考虑胎龄因素。对于足月儿要严格掌握择期剖宫产的指证,减少RDS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尿胱抑素C(Cys C)和尿白细胞介素-18 (IL-18)对危重新生儿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生后6h内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入院1周内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对照组).检测患儿入院当日尿Cys C、IL-18、微量白蛋白(MA)、α1微球蛋白(α1-MG)水平,并于入院24 h内进行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NAP).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尿Cys C、IL-18与AKI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尿Cys C、IL-18对新生儿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57例新生儿,11例(19.3%)在入院1周内发生AKI.AKI组出生体重、胎龄、Apagr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尿Cys C、IL-18、α1-MG、MA水平及SNA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胎龄、出生体重、尿MA、α1-MG水平及SNAP评分等因素后,尿Cys C、IL-18浓度与AKI显著相关.尿Cys C和IL-18预测新生儿AKI的AUC值分别为0.91 (95% CI0.82 ~0.99,P<0.001)和0.74(95% CI0.53~0.95,P=0.015).结论 尿Cys C、IL-18是新生儿AKI的独立预测指标,尿Cys C具有更好的早期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出生胎龄≥34周新生儿呼吸衰竭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选择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143例出生胎龄≥34周的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当次住院结局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呼吸衰竭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43例患儿中,预后良好组105例、预后不良组3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娩方式、小于胎龄儿、5分钟Apgar评分7分和原发疾病为感染性肺炎/脓毒症与不良预后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将上述因素引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显示,小于胎龄儿(OR=23.87,95%CI:3.149~180.9)、感染性肺炎/脓毒症(OR=2.996,95%CI:1.514~5.928)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小于胎龄儿、原发疾病为感染性肺炎/脓毒症是34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呼吸衰竭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关系.方法 检测生后2 h内胎龄28~34周(A组)、34~37周(B组)早产儿及足月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4+/CD8+、CDl9+、CD(16+56)+分布情况.结果 早产儿CD3+CI)4+明显高于足月儿,CD3+CD8+、CD19+、CD(16+56)+均明显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2,0.036,0.0001);A组CD3+明显高于B组,CD19+、CD(16+56)+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5,0.025,0.0006);新生儿CD4+/CD8+与胎龄、出生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5和0.48(P值均<0.01);CD(16+56)+百分比与胎龄、出生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58(P值均<0.01).结论 早产儿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低于足月儿;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其细胞免疫功能越不成熟;新生儿外周血CD4+/CD8+、CD(16+56)+百分比与胎龄、出生体质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尿胱抑素C(uCys C)对危重新生儿病死率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出生6h内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自入院在1周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对照组).检测患儿入院当日uCys C水平,并于入院24 h内进行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NA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在校正混杂因素后uCys C与死亡的关系,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uCys C对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期间共纳入155例新生儿,12例(7.1%)新生儿在入院1周内死亡.死亡组胎龄(t =2.810,P=0.006)、出生体质量(t=3.245,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uCys C(2=-3.426,P=0.001)、SNAP评分(z=-3.308,P=0.001)、机械通气(x2=23.877,P=0.000)的使用率均显著高与对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胎龄、出生体质量等因素后,uCys C水平仍与死亡显著相关.uCys C水平预测新生儿死亡的AUC值为0.81(95% CI:0.71 ~0.92,P=0.001);联合SNAP和机械通气后,其预测死亡的AUC为0.93(95% CI:0.86 ~1.00,P=0.000).结论 uCys C是新生儿死亡的独立预测指标,将其与SNAP、机械通气联合后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于胎龄儿(LGA)新生儿期死亡原因及死亡风险。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中国新生儿死亡原因多中心调查》数据库包括39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胎龄≥24周的所有死亡病例数据,以数据库中的LGA为病例组(单胎出生,晚期早产儿或足月儿),分别以数据库中全部适于胎龄儿(AGA)和配对的AGA(1∶1)为对照组(匹配条件:单胎、胎龄、性别、来源医院),比较LGA和AGA新生儿期死亡原因。通过整体人群中LGA和AGA活产婴儿比例,估计整体人群LGA死亡风险。采集母亲因素、围生期因素、新生儿因素和死亡原因。根据WHO ICD-PM分类标准分为11类新生儿期死亡原因。结果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数据库中新生儿期死亡的LGA和AGA分别为126和1 183例。LGA组新生儿除出生体重、母亲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外均与匹配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矫正出生体重和妊娠期糖尿病因素,LGA组早期新生儿死亡风险较匹配AGA组增加1.94倍(OR=2.938,95%CI: 1.346~6.416,P=0.007)。LGA的主要死亡原因排序为先天性疾病(29.4%)、围产期窒息(21.4%)、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14.3%)、重症感染(11.9%)。LGA组新生儿全因死亡风险与匹配AG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GA组死于重症感染(N6:细菌性败血症,细菌脑膜炎,肺炎,病毒感染等)的风险低于匹配AGA组(OR=0.541,95%CI:0.320~0.912,P=0.019)。结论国内三级医院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单胎LGA的主要死亡原因构成及其比例与AGA相比总体一致,LGA并不增加新生儿期的死亡风险,且死于重症感染风险低于AG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内皮素(ET)水平及其对缺氧因素预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174例.其中健康足月新生儿依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20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11例.77例无缺氧史新生儿依据孕期分为大于胎龄儿20例,小于胎龄儿加例,适于胎龄儿37例;依据胎龄分为早产儿31例,足月儿31例,过期儿15例.有缺氧高危因素的新生儿66例分为4组:重度窒息组15例,羊水混浊组25例,子癎组15例,母亲糖尿病组11例.采用放免法测定各组新生儿脐血EPO、ET水平.结果 自然分娩组EPO、ET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小于胎龄儿组EPO、ET较适于胎龄儿低;出生重度窒息组ET与健康足月新生儿比较增高;羊水Ⅲ度混浊组EPO较缝康足月新生儿显著增高.子癎组EPO较健康足月新生儿显著增高,母亲糖尿病组EPO较健康足月新生儿显著增高(Pa<0.01).结论 脐血EPO、ET水平受孕期、体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围生期缺氧因素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对象 :窒息组为足月重度窒息儿 2 0例 ,生后 1分钟Apgar评分均 <3分 ,其中男 15例 ,女 5例 ,出生体重(3189± 2 13)g ,胎龄 37~ 40周 ;2 0例中有颅内出血者 2例 ,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 15例 ,合并吸入性肺炎 12例。早产儿组 :18例 ,生后 1分钟Apgar评分 8~ 10分 ,男 13例 ,女 5例 ,出生体重 (2 0 2 9±36 6 )g ,胎龄 32~ 36周 ,经头颅CT证实无颅内病变。对照组 :足月健康新生儿2 2例 ,出生体重 (32 14± 30 2 ) g ,胎龄37~                   表 1 三组新生儿生后血浆CGRP的动态变化 (n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低出生体重儿及足月新生儿生后一周内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动态监测及对比研究。方法 将在我院分娩的无合并症的早产儿 10 4例及足月小于胎龄儿 4 2例作为监测对象。同时将足月新生儿 5 9例作为对照组。监测生后 2 4h内及生后 3~ 5d血小板计数。结果 生后 2 4h及 3~ 5d内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及足月小于胎龄儿血小板计数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值均 >0 0 5 )。仅生后3~ 5d与生后 2 4h内比较血小板计数均值稍有下降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2 4h内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 3 85 % ,足月儿为 7 2 % ,(P >0 0 5 ) ,无显著性差异。 3~ 5d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4 0 5 % ,足月儿 5 % (P >0 0 5 )。 2 0 5例被观察者中有 17例血小板低于 10 0× 10 9/L ,发生率 8 3% ,其中仅有 1例为 5 8× 10 9/L ,(0 4 9% ) ,其余均大于 70× 10 9/L。结论 正常低出生体重儿与足月儿比较 ,生后早期血小板计数值动态变化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而且血小板显著减少的发生率很低 ,因此血小板计数的异常降低可作为新生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危重症评分法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疾病状态下新生儿脑组织氧饱和度的测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测定有围产期脑损伤的足月新生儿、不同胎龄早产儿的脑组织氧饱和度。方法应用TSNIR蛳3无创组织氧监测仪,测定44例围产期脑损伤的足月新生儿、198例不同胎龄早产儿的脑组织氧饱和度,并与90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损伤的足月新生儿脑组织氧饱和度为(54.9±5.2)%,对照组为(61.3±3.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胎龄早产儿脑组织氧饱和度不同,随着胎龄的增长,脑组织氧饱和度呈上升趋势,32周以上的早产儿脑组织氧饱和度接近足月儿。结论脑损伤患儿的脑组织氧饱和度低于对照组;早产儿随着脑血管发育的不断成熟,32周以上的早产儿脑组织氧饱和度已接近足月儿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