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Hp) 感染相关疾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古今医案云平台医案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Hp 感染相关疾病的医案,建立标准化医案数据库,借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技术对其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功效、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医案64 则,诊次164 次,涉及处方42 首,中药197 味。高频药物有甘草、黄连、半夏、白术、茯苓等;性味以苦、甘、辛为主,主入脾、胃、肺经,功效类别以补虚药、清热药为主。关联规则提示半夏-甘草、白术-甘草、白芍-甘草为临床常用药对。聚类分析获得4 个组合,有缓急止痛、温中助运、益气健脾、消食和胃之效。复杂网络分析提取出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加减。结论:中医药治疗Hp 相关疾病的核心药物为甘草、黄连、半夏、白术,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多采用补虚、清热、理气药,临床可用芍药甘草汤、六君子汤等方加减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探究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筛选CNKI中运用中医药处方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文献,构建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近30余年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共筛选治疗萎缩性胃炎文献389篇,处方280个,中药223味,处方中药物出现频次前10位依次为白芍、白术、甘草、党参、茯苓、丹参、半夏、黄连、炙甘草、黄芪。常用药对前10位依次为白术—茯苓、白术—白芍、党参—白术、甘草—白芍、丹参—白术、白术—甘草、丹参—白芍、炙甘草—白芍、白芍—柴胡、半夏—黄连,演化得到核心组合32个,新处方16个。结论目前治疗萎缩性胃炎的药物以健脾益气、和胃降逆、化瘀解毒为主,且药性平和,并无峻猛攻邪之品。  相似文献   

3.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79-882
筛选吴深涛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病例(2012~2016)及方剂110个,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采用软件集成的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吴深涛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中药组方规律及经验。从软件分析得出,用药频次38次以上的药物为甘草(56)、茯苓(56)、当归(48)、白芍(44)、柴胡(44)、川芎(41)、黄芪(40)、白术(38)、黄芩(38)。设置支持度个数为20,置信度0.6时得出出现频次26次以上的药对为:当归-茯苓(30)、甘草-茯苓(28)、茯苓-柴胡(28)、白术-茯苓(28)、黄芩-柴胡(27)、甘草-柴胡(26)。认为吴深涛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主要以疏肝清热、养血健脾为主。并演变出核心组合8个,新处方4个。为运用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提供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分析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9月1日关于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处方,筛选后导入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录入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功效进行分析,采用关联规则、k-means聚类算法进行演算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91首有效方剂,涉及中药112味。单味药用药频次以黄连最高,半夏次之;药性以寒性、温性为主,平性次之;药味以苦味、辛味最多,辅以甘味;归经中以脾经、胃经为主、肺经次之。功效主要为清热类药、补虚类药、化湿类药、理气类药。常用药物组合频次排前6位的分别为“黄连、半夏”“黄连、陈皮”“半夏、厚朴”“半夏、黄芩”“黄连、黄芩”“半夏、陈皮”;通过k-means聚类得到3对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黄连、半夏、陈皮、黄芩、厚朴”“厚朴、半夏、黄连、黄芩、甘草”“黄连、半夏、生姜、厚朴、苍术”。结论:中医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以清热燥湿、理气调中为治疗原则,以辛开苦降为重要指导思想,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为主要目的,以半夏泻心汤及王氏连朴饮为治疗基础方。此方能通过降低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从建库至2019年12月收载的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相关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中医传承平台软件(V2.5),分析用药频次、常用药物组合、功效分布、配伍规律及新方。结果 收集并筛选出48首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方剂;使用频率较高的单味中药有白术、甘草、茯苓、黄连、党参等;高频次药对包括白术-茯苓,白术-甘草,党参-白术等;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为1的药对有茯苓→白术,甘草、茯苓→白术,党参、茯苓→白术;通过复杂系统聚类分析,演化出10个核心药物组合,获得新处方5首。结论 中医治疗艾滋病相关性腹泻以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为主;新方组方规律以温补脾肾、收敛止泻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系统探索中药专利复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用药规律。方法 使用中国专利数据库检索治疗UC的中药处方,建立Excel数据表对处方进行筛选处理,应用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UC的中药专利复方327个,用药以温性、寒性、平性,苦味、甘味、辛味药为主,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按照由高至低排序,使用频次位于前10位的中药为:黄连、甘草、木香、黄芪、白芍、白术、白及、白头翁、党参、茯苓;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药物以木香-黄连、白芍-黄连、党参-白芍、白及-黄连、白头翁-黄连配伍较多;聚类分析得到5类药物组合;复杂网络分析得到11味核心中药。结论 治疗UC的中药专利复方药物以温性、苦味药物为主,多归脾经,用药以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药物为主,治疗上常用芍药甘草汤、芍药汤、升阳益胃汤等方进行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中医药治疗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用药规律。方法 在中国知网检索2016年1月—2022年6月中医药治疗OHSS的文献,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分析。结果 筛选出22个处方和69味中药,其中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高频药物有陈皮、白术、茯苓、大腹皮、当归等;药性温平为主,药味甘、辛、苦居多,入脾经、肾经药物最多;常用药物组合为白术-茯苓、陈皮-白术、白术-大腹皮、陈皮-茯苓等,还有3个潜在新处方。结论 中医药治疗OHSS以健脾补肾为主,兼顾活血利水行气,可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85—2020年中国知网(CNKI)有关中医药治疗IBS-D的临床研究。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中药处方信息表,利用SPSS20与SPSS Modeler 18软件进行频数、性味归经、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以挖掘中医药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366篇,中药处方417首,涉及中药205味。药物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白芍、茯苓、陈皮、防风等。治疗药物以补虚药、理气药为主;药味多见甘味,药性以温、平性为主,多归于脾、胃、肺经。治疗常用药对组合有白术-白芍、白术-白芍-茯苓、防风-白术-茯苓等。聚类分析得出5类处方,主要功效为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补虚止泻等。结论:中医药治疗IBS-D主张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采用调和肝脾、健脾祛湿、温阳止泻等法治疗,临床常用痛泻要方、四神丸等加减方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住院期间中药汤剂使用情况,对中药的应用频次、频率、分类等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200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中药汤剂治疗数据,共使用中药汤剂482方,268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6 455次,其中使用频次前10味的药物有甘草、茯苓、黄芪、白术、川芎、山药、丹参、鸡血藤、黄连、鸡内金。在268味中药中,补虚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以补气药和补阴药为主,二者所占比例高达81.79%;清热药以清热燥湿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为主。结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以益气养阴为主,清热、活血化瘀为辅,兼顾其他,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国医论坛》2020,(1):26-2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筛选CNKI中以中医药治疗UC的方剂建立数据库,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方剂共235首,涉及中药191味,使用频次在20以上的中药共40味,频次排在前7位的分别是黄连、白芍、木香、白头翁、黄芩、地榆、茯苓;对用药四气五味分析发现,四气中以寒性和温性药物运用最多,分别占药物总频次的42.3%、32.7%;五味中以苦、甘为主,分别占38.2%、24.8%;对药物归经分析发现,归脾经药物所占比例最大,为20.26%,其次为归胃经、肝经、大肠经的药物;出现频次在35以上的药对及组合共13个,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黄连-木香、黄芩-黄连、黄连-白芍、白芍-木香、黄连-白头翁;演化得到3味药的核心组合18个,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木香-五倍子-白芍、陈皮-砂仁-白术、陈皮-黄柏-茯苓、败酱草-地榆-苦参、黄芩-白及-黄连;聚类得到新处方9首。结论:2018-2019年CNKI中收录的治疗UC的方剂功能以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为主,辅以补虚;组方具有寒温并用、甘苦共施的特点。符合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之病机:活动期以标实为主,多见湿热内蕴、气血不调;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见脾虚,或兼肾亏。此研究可为UC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挖掘肾性水肿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经验。方法:从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文献中收录标准处方104首,并对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使用Liquorice软件对肾性水肿的治疗方剂进行核心处方及主要配伍药物分析。结果:治疗肾性水肿的104首中药处方中共有196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数≥15次的药物有26味,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茯苓、白术、黄芪、泽泻、猪苓、车前子、酒萸肉、山药、桂枝、川芎。核心处方组成为黄芪、茯苓、猪苓、泽泻、白术、酒萸肉、山药、车前子,主要配伍药物为当归-川芎-丹参-大腹皮、党参-白茅根、生地黄-芡实-金樱子,次要配伍药物为陈皮-甘草、桂枝-附子-白芍-干姜、连翘-桑白皮。结论:临床治疗肾性水肿以健脾益气药为主,配伍活血化瘀、活血利水药,佐以收涩及温通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常用药物组方规律。方法以199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以中医药为主用于COPD稳定期的治疗,且经过临床疗效观察有效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的常用药物组方规律。结果关联规则显示,COPD稳定期组方中,置信度高的药对为黄芪、防风;三药组合为黄芪、防风、白术;四药组合为白术、陈皮、甘草、党参;五药组合为白术、陈皮、甘草、党参、茯苓;六药组合为白术、半夏、陈皮、甘草、茯苓、黄芪。结论 COPD稳定期的用药是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补益肺脾气虚为主,祛邪以清肺化痰、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中医药防治慢阻肺急性期提供临床组方用药参考。方法搜集近20年符合纳入标准的慢阻肺急性期中医类文献,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平台为工具,进行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并以关联度分析为基础,依据相关度和惩罚度约束,进行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药物核心组合分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治疗慢阻肺急性期新处方。结果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中药复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位中药为:杏仁、茯苓、甘草、黄芩、陈皮。相关分析显示:陈皮和茯苓的关联系数最高;并且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组合4组,新处方2个。结论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揭示出中医药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常用药物和药对,以清热化痰药为主,配伍止咳平喘药、健脾养阴药,对提高慢阻肺急性期不同证型的疗效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挖掘古籍方剂治疗抗流感病毒的药物组,指导临床用药组配。方法搜集古籍记载的方剂6950首,基于Excel2010对方药进行关联关系挖掘。结果抗流感病毒方药的单味药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10名分别是甘草、人参、茯苓、防风、黄芩、陈皮、川芎、当归、白术和麻黄;两味药药物组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前10名分别是人参-甘草、茯苓-甘草、黄芩-甘草、陈皮-甘草、防风-甘草、川芎-甘草、柴胡-甘草、桔梗-甘草、白术-甘草和麻黄-甘草。抗流感病毒古方用药多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和补益脾肺药物。结论抗流感用药以解表药物和清热药物为主,健脾益气,补血活血药物使用频次亦较高,说明治疗流感的古方多有气血亏虚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的用药规律。方法:查阅2006至2015年围手术期食管癌中医治疗的相关文献,建立相应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和Carma算法对药物及药物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围手术期食管癌的中药中,补虚药所在比例最大(28.5%),其次为理气药(12.6%),最常用的前6味药为甘草、厚朴、白术、茯苓、黄芪和木香。在药对及药组分析中,甘草-白术和甘草-茯苓是置信度最高的药对,甘草和白术-茯苓为置信度最高的药组。结论:中医药治疗围手术期食管癌患者以扶正为主,理气为辅,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理气通腑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中医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方法以"肾间质纤维化"、"中医"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三大数据库开始录入文献起至2017年10月的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文献。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应用SPSS20. 0统计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用复杂网络系统(Liquorice软件)对两两中药之间的关联性及药对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15篇文献中,涉及中药方剂91首,中药146味,高频中药(中药频率≥10次)依次为:大黄、黄芪、丹参、当归、川芎、水蛭、白术、桃仁、茯苓、赤芍、益母草、牛膝、黄芩、山茱萸、白花蛇舌草、人参、淫羊藿、甘草、黄连。运用复杂网络分析出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核心处方包括以下药物:大黄、黄芪、川芎、当归、丹参、水蛭、黄连、白术、桃仁、人参、益母草。结论通过分析得出中医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主要治则为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清热利湿,得出核心处方为大黄、黄芪、川芎、当归、丹参、水蛭、黄连、白术、桃仁、人参、益母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组方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的文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相关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获得文献125篇,方剂155首,药物142味。药物总使用频次为1506次,单味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分别为白术、茯苓、党参、陈皮、甘草;药物功效种类17类,频次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理气药、化湿药;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肾经为主。得到药对关联规则18条,置信度>90%的药对4条,分别是白术→诃子、茯苓→广藿香、白术→莲子、茯苓→砂仁;频率较高的药对8组,分别为白术-茯苓、白术-党参、茯苓-党参、白术-陈皮、茯苓-陈皮、白术-山药、茯苓-山药、茯苓-木香。对频次≥10次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4组。结论:中医药治疗儿童慢性腹泻以补脾抑肝温肾为主,对于疗效不佳、久治不愈者,可从理气、化瘀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脾胃湿热证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总结药物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21年10月―2022年3月名老中医刘德清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所有门诊处方,使用Excel 2019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归纳整理,通过SPSS 26.0及SPSS Modeler 18.0平台分析名老中医用药的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由此总结临床用药规律,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对药物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共收集有效处方331首,涉及药味110味,根据药物性味归经进行分类,得出中药以补虚药为主,其次为清热药、理气药、活血药。总结得出使用频次超过90次的高频中药共14味,为甘草、陈皮、黄连、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黄芩、白芍、佛手等。对使用频次超过50次的中药共20味进行中药聚类分析,共得到6个聚类群组,分析得出名老中医用方由经典方黄连温胆汤、二陈汤、芍药甘草汤等化裁。通过构建分类值共线频率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出常用药对10对。对高频用药进行文献检索,得出这些药物通过抗炎、镇痛、调节胃肠道运动、保护胃黏膜等作用机制发挥治疗作用。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对名老中医临...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临床数据分析,探索总结溃疡性结肠炎口服方药组方的常用有效药物和配伍规律.方法:对检索、筛选所得文献进行整理,获得溃疡性结肠炎口服治疗的处方,最终纳入143味中药,1400药次,对单味药的频数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用药以苦、甘、辛味,入脾胃经和补气类的药物为主;核心药物为白术、甘草、黄连、茯苓、白芍、木香、党参、黄芪、当归、薏苡仁和陈皮.结论:通过用药频数分析可知,本病以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治疗着重健脾温中、清热燥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岭南名医对于脾胃病湿热证的用药经验。方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找岭南名医治疗脾胃病湿热证的相关文献,阅读筛选文献后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用药经验分析。结果共收集99条处方,182味中药,常用药物性味归经分别是寒、温、平,苦、辛、甘,归脾、胃、肺经。最常使用的五味药物是:甘草、厚朴、茯苓、黄芩、半夏,常用药对“黄芩,甘草”“半夏,茯苓”“半夏,厚朴”“甘草,茯苓”“白术,茯苓”。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由“甘草、厚朴、半夏、柴胡、黄芩、枳壳、郁金、白术、茯苓、茵陈”十味核心药物组成的关联网络,聚类分析获12首新方。结论岭南名医在治疗脾胃病湿热证时,善用苦寒、辛温、甘平,入脾胃经的药物,祛湿清热并重,以清利湿热,理气健脾,因地制宜为法,分消湿热,调理脾胃,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