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背景:与传统正畸支抗比较,骨性种植支抗解决疑难病例的矫治优势已逐步显现。但仍存在一定失败率。所以在种植前对种植区的骨质骨量做细致精确的评估并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是使用微螺钉作为高效正畸支抗的前提。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各种重建影像在术前评估种植区骨量的精确性,并探求其影响因素,以辅助提高微种植支抗的稳定性。方法:采用多层螺旋CT原始轴位像及多种重建影像精确设计种植角度后,在成熟普通猪头颅骨种植32枚纯钛微螺钉,术后分别测量多种影像上的微螺钉角度,并沿微螺钉走向测量局部牙槽突宽度。解剖猪颌骨,测量组织块牙槽突宽度及微螺钉角度。将多层螺旋CT多种影像线段和角度测量值分别与实物测量值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多层螺旋CT二维平面及三维立体影像上的角度与线段测量值与实物相比较均一致性较好,但均略小于实测值。②原始轴位图像精确度最高,二维平面影像精确度高于三维立体影像。③角度测量值精确度高于线段。④无论二维平面或三维立体影像,轴位面影像精确度高于侧断面影像。提示多层螺旋CT图像可提供与实物大小基本接近1∶1的精确信息,能够准确指导微种植体支抗手术,以辅助提高其稳定性;原始轴位图像与多层面重建中的侧断面图像在角度及线距测量上临床应用价值最大;MSCT放射线基准面选择影响侧断面放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CT成像技术对牙列缺失的颌骨评价及测量参数对牙种植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牙列缺损或缺失行种植义齿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扫描层厚0.9 mm,后重建0.45 mm,将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对上、下颌骨行三维容积再现(VRT)、曲面重建(CPR)、多层面重组(MPR)等多种后重建技术,贮存图像并对图像进行分析、测量.结果 螺旋CT多种后重建技术能清楚显示骨质的细微变化、骨密度和有无病变及病变的范围,清晰分辨与精细测量缺牙区与邻牙、上颌窦底、鼻腭管、下齿槽神经管及颏孔的距离.结论 螺旋CT及多种后重组技术能对口腔种植术提供客观的评价及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准确测量和定位视神经管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以骨质鼻尖-前床突为扫描基线对20具尸头标本行薄层扫描和解剖观察,验证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视神经管立体定位实际符合率。结果:①骨质鼻尖-前床突扫描基线与视神经管走行基本一致;②影像学空间处理技术重建的视神经管定位标记线可全程显示在三维矢状位的鼻窦外侧壁上,与解剖观察情况一致;③眶口-鼻小柱距离、颅口-鼻小柱距离和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的解剖学和影像学测量值分别为(77.84±3.60)mm、(77.35±3.22)mm;(84.28±4.46)mm、(84.04±4.58)mm和(10.23±1.31)mm、(10.02±1.24)mm,两种测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骨质鼻尖-前床突扫描基线和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准确对视神经管进行观测和空间定位。  相似文献   

4.
背景:膝关节创伤患者在行X射线检查后进一步选择64层螺旋CT检查时,根据伤情及重建需要选择何种后处理技术在临床上存在一定分歧。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膝关节创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的普通X射线片及64排螺旋CT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显示和表面遮盖显示等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骨窗及软组织窗图像,由2名以上有经验的放射科和骨科医生对图像进行双盲分析并与临床及图像重建结果对照。 结果与结论:在79例膝关节创伤患者中,共计92处骨折。普通X射线片诊断68例82处骨折,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检出率约为89%;经64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后确诊79例共92处骨折,检出率100%。证实,和X射线检查相比,64层螺旋CT及多种图像重建是膝关节创伤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能进一步明确有无膝关节周围隐匿性骨折、微骨折及脱位及软组织损伤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不同骨龄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骨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为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青少年患者颅面部进行口腔锥形束CT(CBCT)扫描,测量双侧上颌第2前磨牙与第1磨牙区的骨质密度,依据改良颈椎分析法(Cvs)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Cvs3、Cvs4、Cvs5、Cvs6组),分析并比较不同骨龄青少年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骨质密度的差异。结果:密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不同骨龄相同测量平面(距离牙槽嵴4 mm处及6 mm处平面即P4平面与P6平面)间LSD两两比较结果,Cvs3组与Cvs4组、Cvs4组与Cvs5组、Cvs5组与Cvs6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骨龄增长P4及P6平面上青少年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密质骨及松质骨骨密度呈逐渐增大趋势;相同骨龄患者在P6平面中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密质骨(4组)和松质骨(Cvs3组、Cvs5组及Cvs6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P4平面。结论:随骨龄增长,青少年上颌后牙颊侧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植入区骨密度逐渐增大,距离牙槽嵴6 mm处骨密度显著高于4 mm处,这提示以一定角度倾斜植入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尽量由P4向P6平面去植入,增加植入位置骨密度,还可以有效避免上颌窦穿通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可行性。 方法 ⑴对10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进行螺旋CT扫描与多平面重组,在不同重组图像中依次测量左右侧S1螺钉的进针方向、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钉道的长度与安全角度等参数;⑵将10例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制成垂直不稳定贩折模型,然后左右侧骶髂关节分别根据对侧的CT测量结果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 结果 ⑴进针方向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为(25.95± 1.39)°与(19.61±2.97)°,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17±2.90)mm与(38.23±1.69)mm,冠、轴状面上的安全角度分别为(19.87±1.61)°与(23.84±2.08) °;⑵左侧骶髂关节所置10枚螺钉均安全、准确地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除1枚偏离突出骨质外,其余9枚均安全到达S1椎体预定位置。 结论 切开复位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前应用螺旋CT个体化测量健侧螺钉钉道参数,指导术中置钉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观察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手术剖面及解剖标志,利用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探讨面神经隐窝径路关键手术剖面主要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在尸体头颅标本上模拟面神经隐窝手术径路,观察手术中涉及到的关键手术剖面及解剖标志.利用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对80例患者进行面神经隐窝径路中关键手术剖面重建观察,其中成人55例(110耳),儿童25例(50耳),对4个不同方位图像(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及双斜矢状位)同层显示解剖标志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对重要解剖标志与周围重要结构的距离进行影像学测量,比较不同年龄组的测量值有无差异.结果 面神经隐窝入路手术中涉及到4层关键手术剖面,其方位均为双斜矢状位.4层关键手术剖面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图像中主要解剖标志同层显示程度均优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同层显示成功率均为100%.水平半规管上缘中点与中颅窝脑板的垂直距离、乙状窦最前缘与外耳道后壁前缘的垂直距离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小于成人.面神经水平段下缘与前庭窗下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及乳突段前缘与圆窗龛后外缘之间的垂直距离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斜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技术可清晰同层显示面神经隐窝径路手术剖面相关解剖标志,结合手术入路及手术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手术剖面双斜位多平面重建及测量,能为术者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8.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 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 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层螺旋CT的出现,成为骨肿瘤影像诊断的有效工具,其扫描速度非常快,得到的图像清晰,而且对患者的辐射量少,使大范围三维扫描成为了现实。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5/2011万方数据库中与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骨肿瘤有关的文献,检索关键词为“图像处理,骨肿瘤,体层摄影术,三维后处理,X射线计算机”,限定语言为中文。纳入标准:主题内容与骨肿瘤三维重建相关,针对性较强,相关度高的文献,最大密度投影及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和容积漫游技术在骨肿瘤诊断中应用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性研究,较为陈旧的文献,综述和Mete分析类的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最终入选20篇符合标准文献。 结果与结论: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骨肿瘤,其中多平面重建准确显示了肿瘤骨的骨破坏、骨膜的改变、骨破坏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最大密度投影及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和容积漫游技术能立体显示骨改变;表面遮盖三维重组图像和容积漫游技术在增强的基础上可以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静脉和肿瘤血管。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骨的骨破坏、骨膜反应类型、肿瘤的范围及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   相似文献   

10.
翼腭窝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翼腭窝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4层MSCT机对5个成人头颅标本进行螺旋扫描,由工作站(SG102),进行容积显示及多平面重建(MPR)。MPR图像上测量的数值与头颅标本解剖测量的数值进行配对检验。结果:翼腭窝各部分结构均能在不同三维重建图像中直观、清楚地显示。配对t检验得出MPR图像上测量值与头颅标本解剖所得的测量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三维CT能立体而直观地显示翼腭窝及其毗邻骨性结构,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螺旋CT及曲面断层片探讨下颌神经管与下颌骨的实际位置关系。 方法 利用螺旋CT扫描机对正常年青人进行下颌骨的横断面连续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后,测量并计算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的实际位置及其走行方向。对上述人群拍摄曲面断层片,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并计算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的位置并将两种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在颊舌方向,下颌神经管总体走行是由舌侧逐渐向颊侧倾斜达颏孔,在走行高度上,在第三磨牙区由上向下走行,自第二磨牙开始下颌神经管逐渐由下向上走行达颏孔。下颌神经管在下颌骨中位置的测量并计算的比值,在两种检测方法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本研究螺旋CT测量并计算出的比值校正曲面断层片测量并计算的结果,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指导牙槽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2.
During the past few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orthodontic miniscrews and dental implants has been expanded. However, failures have necessitated ongoing investigation of potential risk factors. The aim of this overview was to conduct an assessment of the immunological response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cortical temporary anchorage devices—titanium miniscrew implants—in orthodontic patients. A scrupulous search of the database revealed only two matching items; therefore studies evaluating the immune response subsequent to insertion of dental implants were reviewed. Thorough assessment revealed the following a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ntal implant rejection: (1) correlation of the volume of gingival and peri-implant crevicular fluid and the amount of interleukin (IL)-1β with mucosal inflammation, thus serving as a peri-implantitis evaluation index; (2)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marginal bone loss around implants in patients with IL-1B-511 2/2 genotype; (3) humoral response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 However, since there is almost no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 of the allergic/inflammatory reaction either to orthodontic titanium miniscrews themselves or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ho comprise the largest group of orthodontic patients, this issue requires further investigation. It is essential in order to achieve successful, sophisticated and modern treatment of malocclus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颞骨内部解剖结构的CT重建图像,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名健康志愿者应用Picker5000螺旋CT机,平行于听眦线扫描,应用VoxelQ工作站进行多层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遮盖重建(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及仿真内窥镜成像(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多角度旋转观察颞骨内部解剖结构。结果:MPR能在不同切面显示耳蜗、半规管、内耳道及面神经管垂直段等结构,显示率为100%;SSD能清晰显示颞骨重要的骨性结构,如内耳门、颈静脉孔等,冠状位切割后的SSD图像能生动地显示锤骨、砧骨的立体形态及空间关系;CTVE可模仿内窥镜从外耳向中耳移动,清晰显示骨性外耳道、鼓室内侧壁及听骨链等结构。结论:MPR可行多方位重建,有助于耳颞部病变的全面了解,是轴位CT良好的补充;SSD、CTVE可准确、立体的观察颞骨内部解剖结构,对临床诊断、手术方案的设计、医学教学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技术,为判断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45侧成人足踝标本(标本组)行足踝X线摄片、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3D重建,然后行解剖观测;收集2014年7月—2017年6月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成人足踝侧位X线影像资料225例(X线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32例、女93例,年龄18~72(42.6±11.7)岁。借助形态解剖和MSCT 3D图像观察标本载距突形态,分析载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研究内踝、距骨、舟骨对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标本的载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在临床X线图像上测量载距突前倾角,比较各组前倾角差异,分析载距突与轴向投照角之间关系,确定载距突轴向投照角。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标本组5例标本行实验置钉,2017年1—6月对我院10例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置钉,用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法分析置钉效果。结果 标本解剖和MSCT图像观察表明,载距突位于跟骨内侧,高出跟骨前部的上面并向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与内踝、距骨、舟骨之间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但在轴线方向,仅有距骨后突与载距突重叠,影响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效果。标本组载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标本组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1.21°、MSCT测量30.47°±1.54°和X线测量30.17°±1.44°,X线组男性与女性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30.09°±1.82°和30.52°±1.6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768, P>0.05),表明不同研究方法获得结果一致,确定载距突前倾角约为30°,此角度即为载距突轴向X线投照角。应用轴向X线投照法判断实验和临床载距突置钉情况,成像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载距突轴位X线成像能显示载距突长轴方向的前后位影像,及中距关节面,可用于跟骨骨折内固定术中透视和术后摄片分析螺钉置入效果,为载距突相关临床影像学检查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单纯CT三维重建数据难以完全保证手术过程安全,火棉胶包埋断层切片已广泛用于头颅、眼眶和膝等多部位解剖研究,国内外至今少有脊柱经改良火棉胶包埋后断层切片报道。 目的:探讨断层切片和CT扫描后三维重建对胸腰段脊髓及脊神经走行过程中各结构的诊断价值。 方法:40例胸腰段脊柱标本行螺旋CT薄扫后重建,用e-film软件观测相关解剖参数,同时经改良火棉胶包埋法行冠状、矢状和水平位薄层切片,用Amira4.1软件重建并测算对应指标。 结果与结论:断层切片较CT二维图像更能详细直观观测胸腰段椎管、椎间管内伴行结构关系;断层切片和CT薄扫后重建在测量椎间管高度、宽度、椎管斜径及硬膜囊直径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测算椎弓根纵径、横径及椎间管长度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①由于CT软组织窗或骨窗窗宽、窗位和分辨率的影响,其二维图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精确辨认软组织结构,而断层切片却可直观观察脊髓、脊神经根及伴行血管或椎间管韧带分布。②断层切片重建对骨性及非骨性结构皆可清晰识别,更利于观测实际上有软组织贴附的椎管及椎间管各结构参数,而CT薄扫重建一般仅能准确观测骨性结构指标,但两法在观测骨性结构数据时基本一致。③CT和断层切片重建在观测靶结构随脊椎序数变化的演变过程时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鼻内窥镜手术的参考价值。方法:对66例132侧健康志愿者鼻腔行CT轴位薄层扫描后矢状位重建,以鼻小柱下端外缘为参考点,鼻底为基线,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的重要结构与起点的距离及与基线的夹角。结果:所测鼻腔侧壁结构在矢状位重建图像上显示清晰,能准确区分额隐窝、钩突、蝶窦口、前筛顶及其相互关系。鼻小柱至额隐窝的角度和距离分别是(66.1±6.31)°和(52.2±4.55)mm;额隐窝前后径所测值为(5.1±2.72)mm;鼻小柱至前筛顶的角度和距离分别为(62.9±5.75)°和(60.3±5.48)mm;钩突长度为(12.7±3.92)mm;蝶窦口至鼻小柱的距离是(67.0±5.00)mm;准确获得了鼻小柱至鼻腔侧壁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各解剖结构的角度及长度数据。结论:CT鼻腔矢状位重建图像上能准确测量与鼻内窥镜手术相关解剖结构,对了解患者个体差异,减少术中并发症有较大帮助,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颅面骨畸形手术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外科手术,为了确保手术成功,通常需要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术前设计。然而,多数临床医生很难根据简单的二维CT、X光图片设计出令病人信服满意的手术方案。在本研究中,针对单侧眼眶畸形情况提出了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和眼眶容积测量方法的虚拟手术系统。此系统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实现了骨骼位置的重置,而双眼眶容积测量结果将用来指导骨骼位置的重置。文中所给出的一名患者应用该系统进行术前手术设计的关键过程以及该患者术前、术后的对比图片用以表明该系统在辅助外科医生进行术前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胸腰椎(T8~L5)椎体成形术减少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40例健康成人胸腰椎螺旋CT薄层扫描和重建,观察每节段正中矢状位和横断位图像上椎基静脉孔(basivertebral foramen, BF)和椎体静脉孔道(vertebral vein, VV)出现的频率;测量椎体正中矢状径(VD)和BF宽(BFW)、深(BFD)高(BFH);测量BF距椎体左右缘距离(VW1和VW2)和距上下终板的距离(VH1和VH2),应用Stata7.0统计学软件包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BF及VV出现的频率从T8到L5逐渐增大,BF和VV观察到的频率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FW、BFH、BFD从T8至L5随椎体增大相应增大。在不同椎体上BFD约为VD的1/3。VW1和VW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H1和VH2之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BF更接近椎体上终板。 结论 熟悉BF和VV在椎体内的分布有助于减少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观点是手术复位后植骨修复骨缺损,但在骨缺损的填充物选择方面仍有不同的意见。 目的:观察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内固定置入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9-01/2010-12采用注射硫酸钙人工骨植骨及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4例。全部病例均行X射线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移位方向。 结果与结论: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5年,X射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无骨不连发生;无感染情况发生;2例患者切口有渗出,渗出液细菌培养为阴性。Lysholm评分(88.3±5.1)分,优13例,良17例,一般4例。初步证实微创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结合钢板内固定重建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骨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可注射型硫酸钙人工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物。  相似文献   

20.
Gap regions between a bone and an implant, whether existing upon insertion or developing over time, can lead to implant failure. Currently, planar x-ray imaging and CT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gap region. An alternative to these available clinical imaging modalities could help to better evaluate bone resorption. Previous experiments with diffraction enhanced imaging (DEI) have shown significant contrast advantages over monochromatic synchrotron radiation (SR) imaging. DEI and planar SR radiography images of bone samples with drill holes and gap regions of known geometry were acquired at the NSLS beamline X15A (Upton, NY, USA). The images acquired with DEI show measurable contrast-to-noise gains when compared to the images acquired using SR radiogra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