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103例45岁以上斜视病例,其主要病因是麻痹性,知觉性,限制性,先天性和白内障术后斜视。中、老年斜视的病因及手术处理与儿童斜视不同,其外斜为54.4%,内斜为25.2%。手术目的是减轻复视和改善美容。术后三棱镜矫治有助于缓解复视。眼前节缺血的危险性的并发的内科疾患是本组斜视中应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有关手术技巧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分析2012-01/2013-06我科收治的178例知觉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知觉性斜视的类型,斜视眼视力障碍的病因,斜视度数分布,观察术后眼位及复视现象。结果:知觉性斜视178例中知觉性外斜视123例(69.1%),知觉性内斜视55例(30.9%),知觉性斜视中109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123例知觉性外斜视的平均斜视度为69.32△,其中78例合并垂直斜视,55例知觉性内斜视的平均斜视度为56.45△,其中26例合并垂直斜视。术毕6例患者出现复视,均于2wk内消失。手术设计按内斜欠矫10△左右,外斜过矫10△左右,术后眼位±10△内为正位,所有患者均行斜视眼手术,超过60△者按超常量一截一退手术设计,术后1a随访,178例斜视患者中138例术后眼位达到正位。结论:知觉性外斜视较知觉性内斜视更为常见,知觉性斜视最常见的病因为屈光参差性弱视,通常斜视度数较大,且常合并垂直斜视,知觉性斜视手术可以较好的改善斜视外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方法:对456例共同性斜视术后行复视检查,分析术后复视发生率及消失时间。结果: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为665,消失时间3天-60天,平均11.6天,术后复视及消失时间与斜视类型、术后眼位、视网膜对应及隔合范围有关,与手术年龄无关,但手术年龄大者术后复视较难耐受,且消退时间较长。结论:共同性斜视术后复视发生率较高,但持续不退者极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眶壁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眼外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对14例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6月后仍有斜视和复视的患者,采取二期眼外肌手术治疗。结果4例为限制性斜视,二期手术后徙受累肌或/和缩短拮抗肌后,功能视野内复视消除;10例为非限制性眼肌功能不足所致斜视,二期手术缩短受累肌或/和后徙拮抗肌后,  相似文献   

5.
斜视术后并发复视5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斜视矫正术后复视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5900例斜视矫正手术病例,对斜视术后并发复视的发生率、手术年龄、斜视类型进行分析,并总结手术原则和方案设计思路.结果 手术方案设计:①儿童内斜、外斜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②成人内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不要过矫;③成人外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外隐斜,不要过矫;④获得性麻痹性斜视手术量宁欠勿过;⑤垂直斜视均做到少量欠矫为宜;⑥成人超过40°以上的大角度外斜视,术后保留5°外斜视,外观较满意;⑦一条肌肉不要承担过大的手术量,以避免引起眼球运动受限,造成非共同性斜视,向肌肉运动方向出现复视.术后常规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5900例斜视手术病例中,术后仅有555例(9.41%)患者诉复视,其中短暂性复视患者552例(9.36%),复视症状分别于术后3 d、1周或1个月完全消失;持续性复视患者有3例(0.05%),术后复视症状持续半年或两年半不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发生率较高,达12.58%(433/3443),占总发生率的78.02%.年龄对复视的发生率影响不大.结论 斜视术后复视不可避免,一般以短暂性复视为主,只要手术设计合理,术后经 同视机训练后均能消失,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6.
眶壁骨折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眶壁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眼外肌手术矫正效果.方法 对14例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6月后仍有斜视和复视的患者,采取二期眼外肌手术治疗.结果 4例为限制性斜视,二期手术探查,松解肌肉、解除限制因素,后徙受累肌或/和缩短拮抗肌后,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复视消除;10例为非限制性眼肌功能不足所致斜视,二期手术缩短受累肌/和后徙拮抗肌后,9例复视明显好转,前方及前下方视野内垂直及水平斜视度分别小于10△和15△.1例仍有眼位偏斜,需佩戴三棱镜矫正复视.结论 正确分析爆裂性眼眶骨折修复术后斜视和复视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术式,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69例外斜视V征手术,观察手术前、后眼位的变化和双眼单视功能的情况。结果69例中有40例(76眼)行下斜肌减弱术。29例(58眼)行外直肌后退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其中12例(12眼)行内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下移位术。术后眼位恢复正位61例(88.41%),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42例(60.87%)。结论外斜视V征的手术方法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下斜肌减弱术或者水平肌止端移位术联合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手术修复眼眶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2005年经鼻内窥镜手术修复单纯爆裂性眶骨壁骨折所致复视7例的治疗效果。结果 7例复视中,4例复视消失,2例正前方复视消失,1例复视较术前改善。术后随访3-9月,平均4.4月,治愈好转率为85.7%。术前与术后斜视角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经鼻内窥镜修复较小的单纯爆裂性眶骨壁骨折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自从Rainin和Carlson (1985 )首次报道 6例白内障术后出现斜视、复视以来〔1〕,国内外已陆续有多篇相关文献报道〔2~ 2 5〕。虽然白内障术后诸多合并症中斜视、复视的发生并非最严重的和常见的 ,但是它所引起的视觉紊乱常令患者难以接受 ,并且对顺利完成的白内障手术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据一些资料显示 ,白内障术后斜视、复视的发生率为 2 %~ 11 6 7% 〔12 ,15~ 17〕。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术后第二天去除敷料遮盖后或术后早期 ,随着视力改善提高的同时患者感到复视的困扰。绝大多数患者是双眼复视 ,单眼复视较少见。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24例28眼视网膜手术后和7例9眼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简称TRIO)所致的限制性斜视病人,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ky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1.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最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最大方位则相反。2.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1.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2.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相似文献   

11.
在眼科临床工作中 ,我们注意到一些白内障患者于术后出现复视现象 ,其受累肌几乎全是垂直肌 ,有资料表明其斜视的发生可能与手术性创伤和麻醉肌毒有关 〔1~ 9〕,为此我们对 2 0例白内障术后所发生的永久性垂直性复视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白内障术后所发生的顽固性垂直性复视患者 ,斜视度均在 5△以上 ,以往无斜视、复视史 ,也无神经性疾病、甲状腺疾病和重症肌无力病史。根据斜视性质将之分为眼球运动过强型、眼球运动受限型和眼肌不全麻痹型三类。分析白内障手术时所应用的麻醉手术方法与术后斜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直肌1/2转位术在斜视手术中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对10例共同性斜视,20例麻痹性斜视应用直肌1/2转位术的矫正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同性斜视10例,术后正位者6例,4例±15△,眼球运动正常,无复视者,术后满意率100%。完全麻痹性斜视20例,术后正位者16例,4例低矫。水平肌麻痹术后运动恢复转动平均10°。垂直肌麻痹术后运动恢复均为5°。术前12例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有复视,术后在正前方有限视野内复视消除。先天性者手术前后均无复视。术后满意率80%。结论直肌1/2转位术应用于残余性共同性斜视与完全麻痹性斜视能够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限制性斜视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它可使患者产生难以忍受的复视。由于引发限制性斜视的病因是眼外肌机械性限制[1],不同于常见的麻痹性斜视,故手术治疗中的手术设计、手术方式也有所不同。本文报道4例患者行矫正治疗后的疗效,探讨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限制性斜视的合理矫正方法。临床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限制性斜视病人4例均为本院收住院病人,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0~50岁,平均36岁。4例均为行单眼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视网膜脱离复位的术式中均有巩膜外垫压+环扎术,手术次数2~4次,平均3次。以往均无斜视…  相似文献   

14.
131例老年人复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夏群  关航 《中华眼科杂志》1996,32(3):212-215
目的探讨老年人复视的病因特点,以利于提高临床的诊治效果。方法采用三棱镜、同视机、Hes屏及红玻片等方法对131例≥60岁复视的老年人进行眼位、眼肌运动和复视像检查,辅以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诊断。结果131例中,双眼复视120例(91.6%),单眼复视11例(8.4%),双眼复视中绝大多数是眼肌运动障碍性复视,主要原因是颅内血管性疾病,单眼复视中大部分是由于内眼手术并发症所致。结论老年人复视以双眼复视多见,其主要病因是血管性疾病所致眼肌运动障碍,单眼复视多为内眼手术并发症,提示对老年人复视要做全面细致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斜视显微手术治疗的优点。方法 15例水平性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部分患者行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斜度均在土10^Δ以内,6例出现一过性的复视,一周后复视消失。随访期1~5个月。在15例患者中。有3例因睫状前血管太细放弃分离血管,最后成功保留血管者4例,其余8例未能成功地分离或保留睫状前血管,有的在分离过程中血管破裂,有的在肌肉缝合过程中断裂。结论 斜视的显微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从传统的斜视手术向显微斜视手术过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单视功能差,术后功能恢复困难,术后欠矫易导致外斜视复发;术后过矫由于融合功能差,可能出现难以克服的复视,给手术设计带来困难。总结130例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微小角度斜视与弱视、屈光参差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微小度斜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分析其与弱视、屈光参差的相关性。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6年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和斜视术后视力下降的患儿,采用4。底向外试验和Bagolini线状镜检查,确诊为微小角斜视后采用传统遮盖、红光闪烁、Corn后像仪等综合治疗。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52例,其中治愈19例(36.5%),进步22例(42.3%),无效11例(21.I%);斜视术后微小角斜视22例(内斜视术后18例,外斜视术后4例),其中,治愈11例(50.O%),进步9例(40.9%),无效2例(9.1%),总有效率84.8%。结论屈光参差、斜视术后欠矫、过矫是引起微小度斜视性弱视的常见原因。针对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是有效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和内斜视术后微小度斜视性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王广玲  曾丽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2):2539-2540
目的:探讨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对42例(56眼)限制性斜视患者,根据不同病因分为3组,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或三棱镜映光法(Krims法)测定斜视角,进行眼球运动及复视像检查,并观察该斜视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限制性斜视的主要临床特征是斜视的方向均与主要牵制肌肉相一致,而与复视像分离最大方位和眼球运动受限最大方位则相反;限制性斜视手术后可以消除或改善复视,尤其是有效解决了第一眼位和阅读位的斜视。结论:限制性斜视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对限制的肌肉做出准确判断和定位并进行斜视手术;斜视手术可改善复视症状、矫正眼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的斜视矫正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因TAO行眼眶减压术后继发内斜视伴复视行斜视矫正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资料。斜视矫正手术前、后检查患者斜视度数、眼球运动,观察复视情况。手术均在监护下麻醉联合局部麻醉下进行,术中采用被动牵拉试验结合调整缝线方法,调整至第一眼位复视消失。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10例;年龄26~42岁;均为单纯内斜视伴复视;内斜视度数10~98三棱镜度;眼眶CT提示患者内直肌不同程度增厚,外直肌增厚程度较内直肌轻。2例患者行单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2例行单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另外5例行双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外直肌缩短术。11例患者术中内直肌后徙量为3.5~7.5 mm,7例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患者外直肌缩短量为2.0~6.0 mm。全部患者术后复视消除,第一眼位正位,均达到治愈标准。眼球运动术前外转受限分级为(-1.91±1.04)级,术后外转受限分级为(-0.64±0.81)级。11例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稳定,未发现远期过矫患者。结论应用术中调整缝线技术,斜视矫正手术可以有效治疗TAO眼眶减压术后继发的内斜视伴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了使斜视患者得到功能治愈和美容。方法 对300例不同类型的斜视进行了手术矫正。术后随访半年 ̄3年。结果 成功率达94%,共同性斜视中大部分经矫正视力达1.0,存在弱视者,采用遮盖加弱视训练。结论 影响斜视矫正效果及术后功能恢复的因素;手术年龄、术前检查、手术设计、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