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湿热病为温病常见类型,由外感湿热邪气所致。因湿土之气,同类相求,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所以,湿热病易造成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症状而以脾胃为中心。因此,对本病的治疗,明以前医家多从脾胃论治,至叶天士始开分消湿热之法,将宣肺法引入湿热证治,后经薛生白、吴鞠通等温病大家的临证总结发挥而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君 《河北医学》2002,8(4):289-292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补中益气汤对危难症在出现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证时采用异病同治。结果:治疗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尿毒症,功能性子宫出血,顽固性自汗.顽固性慢性湿疹、冷性荨麻疹,心源性水肿皆取得可靠疗效。结论:补中益气汤为治脾胃虚弱,气虚下陷的方剂,一些慢性病中见该证,一些危重症,难治症在其发展中也可出现该证,是以补中益气汤亦可参与危难症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3.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中医之发病机理复杂、症状繁多,证型与证型之间互为兼杂或出现转换,故临床各家辨证分型不一,为此,我院肝病专科对有关中医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梁文珍认为子宫腺肌病的核心病机为瘀,其治疗应以通经畅络、化瘀消癥为主。临证喜用生蒲黄、延胡索化瘀止痛,以透骨草、皂角刺化瘀消癥,以王不留行、急性子治疗乳房胀痛,以牡丹皮、桂枝治疗瘀热内阻或寒热夹杂之痛证,主张癥瘕未成即用攻法,以防患于未然,临证用药兼顾中州,以防久攻损伤脾胃之气。其所创立的验方化癥汤用于临床多获效验。  相似文献   

5.
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多属于阴虚之证。本篇所论述的盗汗属湿热所致,自1997年来,笔者运用三仁汤治疗湿热盗汗30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中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心力衰竭、中医、喘证、心悸、水肿”作为检索词检索2002~2007年文献,筛选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心力衰竭的有关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分为临床研究、理论研究、综述三类。从证型出现频率、病例数两个方面进行归类整理,按出现频率统计,分析其证候情况。结果临床与理论研究共15篇文献中出现证候名称11个,其中虚证7个,实证2个,虚实夹杂2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前5个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阳虚水停、气虚血瘀、心肾阳虚、痰饮阻肺。基本方治疗的文献共24篇,心力衰竭的专方主要是真武汤、生脉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等。以方测证,心力衰竭临床常见证型是以心肾阳虚、心脉瘀阻、水湿停留为主,气阴两虚者次之。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味药物依次为:黄芪、丹参、附子、葶苈子、人参、茯苓、红花、桂枝、白术、川芎。显示治疗心力衰竭时常用具有益气温阳活血作用的药物,主要针对气虚血瘀、阳虚之证。结论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阳虚水停、气虚血瘀、心肾阳虚为多,但文献资料的临床研究方法存在欠规范之处,心力衰竭中医辨证的规范化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消渴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内科慢性疾病,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中医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的特点基本一致。门九章教授在多年临床诊疗中发现,消渴病开始可以出现阴虚燥热,但消渴病的病程漫长,久病必伤阳气,故阴虚诸证可以演变为阳虚之证,阴损及阳,加之"五脏之伤,穷必及肾",故消渴病后期以肾阳虚证最为多见。门九章教授将历代医家对于消渴治疗的心得体会与自身临床经验相结合,逐渐形成以温补肾阳、顾护胃气、联合方组以及中西医结合等为治疗特色的针对消渴肾阳虚证行之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8.
盗汗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多属于阴虚之证。本篇所论述的盗汗属湿热所致,笔者实习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三仁汤治疗湿热盗汗30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马文辉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273-3275
在开始谈具体的脉、证、方之前,我们先谈几个概念。根据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能发生对立性的反应,也可能发生统一性的反应。当发生矛盾对立性的反应时,机体会出现阳性或者阴性的两种变化,三部就会表现出六类不同的症候群,我们将之称为六病,即表阳病、里阳病、表阴病、里阴病、枢阳病、枢阴病。当机体发生统一性的反应时,机体病变所在部位会出现非寒、非热、非虚、非实的证候群,我们将之称为部证。表部出现的叫表部证,里部出现的叫里部证,枢部出现的叫枢部证。六病对应六种证候群,每一种证候群都有独特的证候,将之称为纲领证,在《伤寒论》中称为主证。纲领证中的某一特定证候是疾病主要矛盾的暴露,对诊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将这个证候称为核心证。在纲领证之外,往往还有许多其他的证候,将之称为一般证候。诸多证候中,核心证是主导,我们将之称必要条件,即如果没有这个必要条件,这个病的诊断就不能成立。纲领证是疾病诸多证候中的重要代表,是伴随核心证而存在的,我们将之称为充分条件,即如果有这样的证候群存在,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来作出诊断。因此,临床辨证中只要有核心证存在,我们就将它视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核心证存在,就不能确诊。若纲领证同时存在,这个辨证诊断就具备了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腹水,多因七情内伤,六淫外袭,疫毒水邪所害,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转输之官失职,气血不和,清浊相混,隧道里塞,形成气滞,血淤、水停的复杂征候.该病本虚而标实,腹水一旦大量出现,其病根深固,已属晚期.腹水作为突出之主证,虽系标证,但其障碍气血运行,危害脏腑功能,是重要的病理因素,然邪气久羁,战贼脏器,正虚邪实,攻补两难,治疗十分棘手。吾师李昌源校授科五十余年临证经验,明辨虚实,缓急分明,切合病机,攻补适时,治疗多有良效.兹介绍近年跟师学习所见两例,供同道参考.例一王某,男…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及生命的存亡。因此,脾胃病在临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脾胃病以脾病为代表,脾病又以虚证为多,故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脾虚病反映了人体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失调,可为各种疾病在一定阶段出现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病证。故临床中无论何种疾病,只要见有脾虚之证,均可用补脾法治疗。现就笔者在临床中补脾法的运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参苓白术散方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功能,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挟湿的各种疾病。笔者临证抓住脾虚挟湿之病机,以该方治疗多种病证,疗效颇佳,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升麻,辛甘微寒,归肿、肿、胃、大肠经。具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之功效,临床多川来治疗风热头痛、麻疹不透、多种热毒证及气虚下陷证。笔者在临床上除了用升麻治疗上述病证外,还常常于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的方剂中配伍炙升麻米治疗心源性水肿,收效甚佳,短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现代文献探讨治疗眩晕的辨证和用药规律,整理辨证用药经验,规范当代眩晕的临床诊疗方案。方法统计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治疗眩晕的病案,分别整理出其证候分布和用药的性、味、及功效,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选用3857例病案,176首治疗眩晕病症的方剂,涉及证型28种、中药235味病例中出现频次高于100的证型为痰瘀阻窍证、风痰上扰证、肝火上扰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痰浊中阻证、阳虚血瘀证。病例中出现频数≥25次的药物有半夏、天麻、赤芍、桃仁、川芎、钩藤等33味多为活血化瘀、化痰药,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苦辛甘。结论治疗眩晕多以"化痰通窍"为治则用药多以活血化瘀、化痰药为主,组方思路以活血化瘀、化痰、利水渗湿、清热滋阴、温阳化饮为主。  相似文献   

15.
麻杏薏甘汤用以治疗机体卫阳不充,失于防御,风湿之邪乘虚而入之证。在皮肤病治疗上,多用于风湿在表,微有化热之证,以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扁平疣、荨麻疹、脂溢性皮炎、湿疹等多种皮肤病均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许涛 《中外健康文摘》2007,4(3):156-156
外感咳嗽,其临床分型证治多分为风寒、风热、风燥三大类,各有其要,精于辨证施治者,可应手而痊。然而受当今医界浮躁之风影响,临床中医生多有随波逐流之势,见热则清热,见咳则止咳,加之受现代医学炎症理论影响,治外感发热而咳者多不分证型,动辄大清其热,滥用苦寒之品比比皆是,如白虎汤、双黄连、清开灵等。其为热者或可幸中,若为它证则多因误治而成变证。  相似文献   

17.
通下法为主治疗顽固泄泻举隅谷凌云关键词顽固泄泻;通下法;祖国医学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56.34泄泻一证,临床常见。其顽固久泻者,一般多投以健脾、温肾、固涩、升提之剂。笔者在临床中,遵循古人“有是证用是药”之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采用通下法治...  相似文献   

18.
当归芍药散加味临证治验李燕梅(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当归芍药散/治疗应用,结肠炎/中医药疗法,医案当归芍药散出自张仲景的《金匾要略》,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六昧药物组成,为调肝养血,补脾利湿之剂。余常临证加味治疗多种病证,疗...  相似文献   

19.
病毒感染,中医多属于温热证和湿热证,其病理变化体现为热、痰、风,三者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热是产生风痰之根本,表现为热盛生风、风盛动痰,痰郁热炽。故治疗上重在解热,疗惊必先豁痰,豁痰必先祛风、祛风必先解热之大法。清热解毒为其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MG中医证型与西医分型的相关性。探讨重症肌无力(MG)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辨证论治方案的优选。方法 对1995年5月-2005年5月辨证论治的49例MG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同时比较中医证治扣西医分型间的关系。结果 MG中气不足证最多见常见于改良OssermanⅠ型和Ⅱa型;气阴两虚多见于Ⅱa型和Ⅱb型;气血两虚证多见于MG久病者;脾肾两虚证多见于Ⅲ型。肌无力危象者多见于脾肾两虚证之阳虚证。中气不足证预后较其他证型好,有效率为93.33%,气阴两虚型的治疗用药相对较难。结论 中气不足证病情相对较轻。如临床表现出现脾肾两虚之阳虚证表现,需高度警惕出现肌无力危象。中西医结合治疗MG疗效肯定,加强MG危象的中医发病机制和有效方药规律的研究对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