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志坚  陈晓  洪玲  曾苗 《眼科新进展》2019,(12):1174-1177
目的 对比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手术前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41例41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分为2组,组1为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8例8眼,组2为没有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者33例33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情况,同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组1、组2 BCVA分别为(0.65±0.24)logMAR、(0.54±0.2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组1、组2 CMT分别为(288.38±64.64)μm、(299.85±37.19)μm,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两组间术前、术后6个月CM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见黄斑前膜复发。结论 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可稳定提高患者的BCVA,促进黄斑结构的恢复,有无黄斑中心凹下沉积物对术后BCVA、CMT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比较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不同分型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经25G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力及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经眼底检查、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确诊为IMEM的患者68例(7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25G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PV)联合黄斑前膜剥除及内界膜剥除术(ILM)。根据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OCT形态的不同,经过定量测量后将所有IMEM患者分为3型:分别为凹陷型、平坦型及隆起型。每型为1组,检查3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对比患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BCVA、CMT的变化情况,分析各分型IMEM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与黄斑厚度的变化趋势,比较各分型IMEM术后视力和黄斑厚度的改善程度。结果组内比较:除凹陷组术后第3个月平均logMAR BCVA外,余各组患者在手术后3次随访的平均logMAR BCVA与术前比较均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组患者在手术后3次随访的平均CMT与术前比较均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术后第6个月与术前平均logMAR BCVA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6个月与术前平均CMT变化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型IEME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CMT均降低。不同分型患者术后视力提高程度和厚度改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PPV)联合改良倒置内界膜(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M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并行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的难治性MH患者14例14眼纳入研究。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经睫状体扁平部三通道23G 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MH闭合情况,计算裂孔闭合率,对比分析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结果(黄斑10°平均视网膜光敏感度、固视稳定性)等,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4例14眼难治性MH患者中,术前最小裂孔直径为264~785 μm,基底径为451~1630 μm。术后MH闭合率为100.0%,且随访期间均未见复发。患者术前BCVA为(1.25±0.30) logMAR,术后6个月随访时BCVA为(0.86±0.35) 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BCVA 提高12眼,2眼无提高,无视力下降者。患者黄斑10°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为(17.64±4.40)dB和(21.87±5.86) 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0)。术前固视不稳定14眼,术后6个月固视稳定11眼(78.6%),相对稳定2眼(14.3%),不稳定1眼(7.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PV联合改良倒置ILM瓣覆盖及自体血封闭术治疗难治性MH安全有效,可提高难治性MH的手术成功率及裂孔闭合率,促进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后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分析,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就诊且经OCT确诊的黄斑前膜患者26例26眼,所有患者均行常规23 G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术后检测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OCTA检测患眼CMT、黄斑FAZ面积及黄斑中心凹与旁中心凹浅层、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患眼BCVA(logMAR)为0.69±0.28,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 BCVA(logMAR)分别为0.51±0.40、0.48±0.37、0.42±0.89、0.43±0.38、0.37±0.37,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患眼CMT分别为(401.04±63.53)μm、(408.49±58.94)μm、(406.67±63.75)μm、(378.80±38.93)μm和(384.72±37.11)μm,均显著低于术前的(458.14±82.13)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患眼术前与术后各时间黄斑FAZ面积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在术后3 d,黄斑中心凹深层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从术前的(37.52±8.34)%升至(44.7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结论 应用OCTA可以对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及内界膜剥除术治疗黄斑前膜的疗效进行客观评价,术后患眼视网膜形觉功能恢复较快而黄斑区结构及血流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5.
李斌  孔宁 《眼科新进展》2018,(7):680-683
目的 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黄斑裂孔闭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诊断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行25 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的43例43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术前测量黄斑裂孔最小直径、裂孔最大基底直径、裂孔高度,并计算裂孔牵拉指数(tractional hole index,THI)及黄斑裂孔指数(macular hole index,MHI)等参数。术后随访3~36个月,观察患眼术后BCVA、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分析该术式下影响术后黄斑裂孔闭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43例43眼中黄斑裂孔闭合者37眼(86.05%),其中完全闭合29眼,暴露性闭合8眼,未闭合6眼。手术前患眼BCVA为(1.15±0.35)logMAR,术后为(1.04±0.40)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7,P=0.003)。术前黄斑裂孔最小直径、最大基底直径与术后BCVA(logMAR)呈正相关,THI及MHI与术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术后BCVA与术前黄斑裂孔高度无相关性(P=0.339)。当THI>1.0或MHI>0.5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包括完全闭合和暴露性闭合)为100%,当THI>0.5或MHI>0.3时,黄斑裂孔闭合率(包括完全闭合和暴露性闭合)分别为94.74%和97.14%。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及消毒空气注入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疗效较好,THI、 MHI是影响黄斑裂孔闭合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张聪  许贺  徐丽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2):2159-2162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术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并行PPV联合ILM剥除术患者56例56眼,根据有无后极部玻璃体后脱离分为A组(无玻璃体后脱离,35例35眼)和B组(有玻璃体后脱离,21例21眼)。对比分析手术前及手术后1、3、6mo时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变化情况。

结果:A组手术后1、3、6mo平均CMT和BCVA与手术前比较均有差异(P<0.05)。B组手术后1、3、6mo平均BCVA与手术前比较均无差异(P>0.05); 手术后1mo平均CMT与手术前比较有差异(P<0.05),术后3、6mo平均CMT与手术前比较均无差异(P>0.05)。术后1、3、6mo,两组CMT、BCVA比较均有差异(P<0.05)。

结论:PPV联合ILM剥除术能有效治疗无玻璃体后脱离的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提高患者视力; 但当患者玻璃体已经后脱离且没有牵拉时,PPV联合ILM剥除术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范围  袁容娣 《眼科新进展》2019,(10):961-964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判断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4眼)RP合并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结果。观察患者术前合并黄斑病变和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情况,分析白内障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的变化和相关性。根据OCT的椭圆体带(ellipsoidal zone,EZ)结构完整性将RP患者分为EZ结构完全缺失组(Grade1组)、EZ结构异常或部分缺失组(Grade2组)和EZ结构基本正常组(Grade3组),观察各组术后BVCA。结果 术前有11眼RP患者合并有黄斑病变,其中黄斑囊样水肿2眼、黄斑前膜5眼、玻璃体黄斑牵拉4眼;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5眼。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分别为(1.529±0.535)logMAR、(1.232±0.656)logMAR、(1.056±0.498)logMAR、(1.013±0.565)logMAR,术后最终BCVA较术前BCVA显著提高(t=3.252,P=0.002),其中19眼术后视力得到提高。术前BCVA与术后最终BCVA显著相关(r=0.683,P<0.01)。Grade1组、Grade2组、Grade3组术后最终BCVA分别为(1.331±0.545)logMAR、(0.617±0.256)logMAR、(0.660±0.378)logMAR,Grade2组和Grade3组术后最终视力均好于Grade1组(F=6.764,P=0.005),Grade2组和Grade3组术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8)。结论 大部分RP合并白内障患者在白内障手术后视力可得到改善,OCT可以判断RP患者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尤其是EZ结构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术联合空气填充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的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为Ⅳ期IMH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测量裂孔最小直径为250~400 μm的患者45例45眼,随机分为常规内界膜剥除组(常规组)22眼及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组(保留组)23眼。所有患者均行23G玻璃体切割术,常规组剥除后极部包括黄斑区内界膜至血管弓,保留组则保留以黄斑中心凹为圆心300~400 μm直径的内界膜,全气-液交换后无菌空气填充。手术后随访时间为(21.52±5.68)个月,观察术后两组黄斑裂孔闭合及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情况。结果 常规组与保留组患者术前黄斑裂孔直径分别为(337.77±34.54)μm和(324.87±31.95)μm;黄斑裂孔指数分别为0.53±0.09和0.51±0.08,BCVA LogMAR分别为0.95±0.20、1.30±0.26,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末次随访时,常规组与保留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分别为95.45%和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9)。常规组、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分别为0.72±0.15、0.49±0.11,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保留组患眼BCVA LogMAR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49,P<0.001)。结论 常规内界膜剥除术与保留黄斑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联合空气填充对于治疗直径为250~400 μm Ⅳ期IMH成功率较高,行保留黄斑中心凹内界膜的剥除术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要好于常规内界膜剥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黄斑前膜(ERM)剥除术联合地塞米松缓释剂(Ozurdex)玻璃体内注射治疗4期ERM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诊断为4期ERM并于ERM剥除术中联合应用Ozurdex玻璃体内注射的患者26例(26眼),分析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厚度(CMT)、眼压及术后黄斑区视网膜结构变化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BCVA(logMAR)分别为0.70(0.52,1.08)、0.52(0.37,1.00)、0.46(0.28,0.70)和0.40(0.28,0.70),术后各时间点的BCVA较术前均有好转(均为P<0.05);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MT分别为651.50 μm(538.30 μm,790.80 μm)、387.00 μm(342.80 μm,423.30 μm)、363.50 μm(321.80 μm,419.30 μm)和339.50 μm(305.80 μm,374.80 μm),术后各时间点的CMT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均为P<0.001);手术前后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其中6例患者眼压升高,且≥25 mmHg(1 kPa=7.5 mmHg);术后6个月,ERM由4期改善为1期者2眼(7.7%),改善至3期者9眼(34.6%),仍为4期者有15眼(57.7%),但其黄斑区视网膜结构紊乱程度较术前减轻;术前BCVA与术后6个月的BCVA呈正相关(r=0.713,P<0.001);7例(26.9%)患者在随访期内出现黄斑水肿,未发生眼部或全身严重并发症。结论 ERM剥除术联合Ozurdex玻璃体内注射可改善4期ERM患者视力,并促进黄斑区视网膜解剖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变化及其与视物变形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38例42只眼纳入研究。均行BCVA、视物变形评分表、扫频光源OCT及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61±0.21;平均视物变形度(M)值为0.66±0.38;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37.71±57.63)μm;平均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13±0.037)、(0.202±0.03)mm^2。所有患眼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25G PPV,同时剥除视网膜前膜(ERM)及内界膜(ILM)。观察手术后12个月FAZ面积、M值及BCVA变化情况;同时分析FAZ面积与M值之间的相关性。手术前后BCVA、M值、CMT、FAZ面积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与CMT、FAZ面积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后12个月时,浅层、深层FAZ面积分别为(0.146±0.021)、(0.240±0.019)mm^2,较手术前明显扩大(F=8.484、14.346,P<0.001、<0.001);平均M值为0.12±0.22,较手术前明显降低(F=17.763,P<0.001);平均logMAR BCVA为0.47±0.19,较手术前明显改善(F=5.044,P=0.001);平均CMT为(270.60±33.27)μm,较手术前明显下降(F=13.545,P<0.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浅层FAZ面积与M值呈负相关(r=-0.816,P<0.001),与BCVA无相关(r=-0.198,P=0.216);深层FAZ面积与BCVA、M值呈负相关(r=-0.422、-0.882,P=0.005、<0.001)。手术后浅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M值呈负相关(r=-0.791、-0.716,P<0.001、<0.001),与手术前后BCVA无相关(r=-0.290、-0.296,P=0.063、0.057);深层FAZ面积与手术前后BCVA、M值呈负相关(r=-0.343、-0.330、-0.732、-0.694,P=0.026、0.033、<0.001、<0.001)。结论PPV联合ERM及ILM剥除能有效恢复IMEM患眼浅层、深层FAZ面积,提高患眼视力、降低视物变形程度;浅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呈负相关,深层FAZ面积与视物变形度、BCV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在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临床研究。24例24眼特发性大黄斑裂孔患者均行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25G玻璃体切割术,术中使用内界膜反折填塞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填塞组,使用内界膜反折覆盖于黄斑裂孔中者12例12眼为内界膜翻转组。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裂孔闭合率、OCT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12眼黄斑裂孔全部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100%;内界膜翻转组12眼中11眼黄斑裂孔闭合,黄斑裂孔闭合率为91.67%,两组黄斑裂孔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0,P=0.32)。术后6个月,内界膜填塞组BCVA为(1.13±0.40)logMAR,内界膜翻转组为(1.03±0.36)logMA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术后6个月内界膜翻转组BCVA优于内界膜填塞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P=0.56)。OCT检查示,内界膜翻转组有3眼(25.00%)视网膜外层结构部分恢复,内界膜填塞组均未见视网膜外层结构恢复患者。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填塞或内界膜翻转治疗特发性大黄斑裂孔,均能提高黄斑裂孔的闭合率,稳定及改善BCVA。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18眼特发性黄斑裂孔的临床资料,黄斑裂孔最小孔径>400 μm,均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翻转填塞+自体血封闭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最佳矫正视力、黄斑裂孔闭合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8眼中,17眼黄斑裂孔闭合,闭合率94.4%。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16眼,不变者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5±0.42)logMAR,术后为(0.53±0.23)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1,P=0.000)。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界膜翻转填塞联合自体血封闭术治疗大孔径特发性黄斑裂孔是安全有效的,但仍需要大样本、长期观察对该术式进行更完善评估。  相似文献   

13.
董洁  张含  孙鹏  谷峰  王欢  傅博  刘哲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6):1112-1115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术不同眼内填充物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44例44眼。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其中A组20例;B组24例,两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A组玻璃体腔内行平衡盐溶液(BSS)填充,B组行气体填充(13眼填充滤过空气,11眼填充100mL/LC3F8),术后随访12~16(平均13)mo。术前、术后1,3,6,12mo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FT),术后1,7d;1,3mo行眼压(IOP)检查,对比观察手术前后视力,间接检眼镜,CFT,IOP检查结果。结果:末次随访时两组患眼BCVA较术前显著提高,提高0.2logMAR及以上者29眼(66%)。两组间logMARBCVA的差异手术前(0.53±0.18vs0.52±0.14)及末次随访时(0.31±0.14vs0.28±0.09)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组患眼CFT较术前明显降低,从407.82±97.00μm下降到285.25±70.07μm(Z=4.29,P<0.05)。两组间CFT的差异术前(409.45±108.40μmvs406.46±88.76μm)及末次随访时(287.60±66.94μmvs283.29±73.95μm)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组眼压(14.25±3.06mmHg)低于B组(17.71±3.2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2,P<0.05),但两组眼压均值均未超过正常范围(10~21mmHg)。术前、术后7d;1,3mo两组间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无需俯卧位,B组患者填充滤过空气者术后俯卧位1~3d,填充100mL/LC3F8者俯卧位至少7d。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末填充BSS或气体均能显著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厚度,两者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但填充BSS可避免术后俯卧位,减轻患者术后身体及精神负担,同时手术更加快捷、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内界膜剥离和全氟丙烷(c,F。)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的效果。方法25例(28只眼)高度近视黄斑劈裂23G玻璃体切除和C,F。填充术,分为A组13例(15只眼)剥离内界膜组,B组12例(13只眼)未剥离内界膜组。术后随访6~11个月。观察术前及术后1、3、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结果术后1、3、6个月两组13CVA均较术前提高(A组t=-6.167,-10.724,-9.510,B组t=-7.426,-7.754,-9.38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3、6个月两组间BCVA比较(t=0.239,P=0.813;t=-0.408,P=0.686;t=-759,P=0.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CT显示术后1、3、6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均较术前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两组间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A组下降较B组明显,(t=-2.998,P=0.006,t=-3.80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A组1眼术后1个月发现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结论23G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或不联合剥离内界膜全氟丙烷填充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劈裂都是安全、有效的,剥离内界膜有助于劈裂的复位,同时也增加了黄斑孔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雷珠单抗联合激光光凝术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继发黄斑水肿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BRVO继发黄斑水肿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B组(30例)及C组(30例),分别采用雷珠单抗单纯玻璃体内注射、单纯激光光凝术及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激光光凝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眼压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80±0.12、0.72±0.08、0.67±0.06;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63±0.09、0.60±0.06、0.47±0.04;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分别为0.59±0.06、0.54±0.05、0.43±0.04;B、C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BCVA均显著低于A组(F=2.51、2.68、2.91,P=0.03、0.02、0.02)。A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359.15±77.95)μm、(365.27±53.38)μm、(300.25±39.01)μm;B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304.32±59.20)μm、(327.68±40.91)μm、(246.23±30.04)μm;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分别为(209.30±54.39)μm、(264.33±37.80)μm、(208.17±29.34)μm;B、C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CMT均显著小于A组(F=3.78、4.66、5.14,均为P=0.00)。3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P=0.64);C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眼压均显著低于A、B组(F=2.45、2.60,P=0.03、0.02)。3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4,P=0.38)。结论 相较于单纯应用激光光凝术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术,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激光光凝术治疗BRVO继发黄斑水肿可有效改善视力,降低CMT,且未加重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