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大陆沿海海鱼感染异尖线虫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廷清 《中国热带医学》2007,7(7):1223-1225
目的 了解我国海鱼异尖线虫调查情况及该类线虫感染海鱼的情况。方法 收集已公开发表的国内所有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报告,建立EXCEL数据库,整理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结果 发现20多年来共有14次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调查剖检200余种4000余尾海鱼类,其中鱼种名称及剖检数据明确者177种3951尾;鱼种感染率为85.31%(151/177),海鱼类总的感染率为47.10%(1861/3951);海鲈鱼等常作鱼生食用的鱼种也感染异尖线虫;总计调查解剖量≥50尾的仅19种鱼,11~49尾者54种,≤10尾者达104种;发现异尖线虫9属,其中4属(异尖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占线虫属及鲔蛔线虫属)为国外证实的人体致病虫种。结论 结我国海鱼普遍感染异尖线虫,国人异尖线虫人体感染难以避免,应进一步加大海鱼异尖线虫调查研究力度,并尽早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辽宁省阜新市售海洋鱼类异尖线虫感染情况,并对异尖线虫第Ⅲ期幼虫进行分子鉴定及进化溯源,确定感染异尖线虫虫种。方法 于2018—2021年随机采集市售海鱼,采用直接剖检法从市售海鱼中检出异尖线虫Ⅲ期幼虫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进行初步鉴定;提取虫体总DNA,扩增异尖线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结果 采集289份市售海鱼样品进行剖检,共检出84份异尖线虫幼虫,检出率为29.1%,其中带鱼和小黄花鱼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41.4%和41.2%。28条序列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检出的异尖线虫幼虫分别为异尖线虫属和宫脂线虫属的8种异尖线虫,包括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简单异尖线虫(Anisakis simplex)、典型异尖线虫(Anisakis typical)、带鱼针蛔线虫(Raphidascaris trichiuri)、灰海鳗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muraenesox)、舟山宫脂线虫(Hysterothylcaium zhoushanensis)、厦门宫脂线虫(Hysterothylaciu...  相似文献   

3.
图们江夏型大麻哈鱼异尖线虫蚴感染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报道图们江溯河鱼夏型大麻哈鱼异尖线虫蚴感染情况。剖检9尾中,4尾感染异尖线虫Ⅰ型三期幼虫,1尾感染半尾科吸虫。对异尖线虫蚴进行了测量。推测许多与海相通的河流可能存在异尖线虫病的次生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丹东市部分市售海鱼异尖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感染情况,分析不同海鱼品种感染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采样方法,在丹东市各大农贸市场随机采集海鱼样本,参照《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异尖线虫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规定,运用直接解剖法检测异尖线虫。解剖镜检,按顺序查找鱼体内脏以及腹腔内壁、肌肉内部异尖线虫第Ⅲ期幼虫,分离鉴别。结果采集海鱼样本14种50份193尾,样本检出率为26.00%,鱼种检出率为50.00%,总检出率为18.13%;感染最严重的是鲅鱼,其次为梭鱼;平均感染强度为3.20条/尾。小黄花鱼、带鱼、鲅鱼、梭鱼、偏口鱼、雅片鱼以及鲭鱼7类鱼存在异尖线虫感染,其感染强度由大到小为:梭鱼小黄花鱼带鱼=鲅鱼鲭鱼雅片鱼偏口鱼,感染强度分别为:8.00、3.20、2.00、2.00、1.80、1.33、1.25条/尾。其余7类海鱼均未检出异尖线虫。结论丹东市部分市售海鱼存在异尖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感染,鱼种感染多样化,应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宣传,杜绝异尖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丹东市部分市售海鱼异尖线虫第Ⅲ期幼虫的感染情况,分析不同海鱼品种感染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采样方法,在丹东市各大农贸市场随机采集海鱼样本,参照《2018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异尖线虫检验标准操作程序规定,运用直接解剖法检测异尖线虫。解剖镜检,按顺序查找鱼体内脏以及腹腔内壁、肌肉内部异尖线虫第Ⅲ 期幼虫,分离鉴别。结果 采集海鱼样本14种50份193尾,样本检出率为26.00%,鱼种检出率为50.00%,总检出率为18.13%;感染最严重的是鲅鱼,其次为梭鱼;平均感染强度为3.20 条/ 尾。小黄花鱼、带鱼、鲅鱼、梭鱼、偏口鱼、雅片鱼以及鲭鱼7 类鱼存在异尖线虫感染,其感染强度由大到小为:梭鱼>小黄花鱼>带鱼=鲅鱼>鲭鱼>雅片鱼>偏口鱼,感染强度分别为:8.00 、3.20、2.00、2.00、1.80、1.33、1.25条/ 尾。其余7类海鱼均未检出异尖线虫。结论 丹东市部分市售海鱼存在异尖线虫第Ⅲ 期幼虫的感染,鱼种感染多样化,应加强饮食健康教育宣传,杜绝异尖线虫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调查自海洋回游于图们江的日本七鳃鳗感染异尖线虫蚴情况,结果本次剖检的210尾中感染异尖线虫蚴者35尾(16.67%),感染强度1~4条。雌性47尾中22尾感染(46.81%),雄性163尾中58尾(35.58%)感染,雌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可能与雌性溯河回游及入江产卵需频繁索饵积累营养有关,寄生部位以肌肉最多(54.17%),再依次为生殖腺、腹腔、肠壁、肝脏等。对日本七鳃鳗异尖线虫蚴调查在国内外为首次。图们江为异尖线虫的新分布区,日本七鳃鳗为异尖线虫的一种新中间宿主。提出了北太平洋为异尖线虫病自然疫源地,异尖线虫病为海洋自然疫源疾病。  相似文献   

7.
东海鱼类异尖线虫感染调查及其幼虫对青芥辣的耐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国东海各种鱼类自然感染异尖线虫情况,并评价青芥辣杀伤异尖线虫幼虫的效果。方法对东海辅获的海鱼进行解剖,并检查异尖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同时将调味品青芥辣配制成1g、2g、3g/ml的浓度,分别采用自然浸杀法和加盖浸杀法杀异尖线虫幼虫。结果共解剖海鱼和软体动物23种311尾,发现135尾有异尖线虫幼虫感染,总感染率为43.41%,有些鱼种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高达100%。经用不同浓度青芥辣液不同的方法杀异尖线虫幼虫,结果自然浸杀法在不同的浓度下作用55min,幼虫死亡率均达100%,以异尖线虫幼虫死亡率和作用时间作Pearsoh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浓度组青芥辣液杀异尖线虫幼虫与作用时间之间均有相关关系存在;加盖浸杀法在不同的浓度下作用45min,幼虫死亡率达100%。结论东海鱼类有较高的异尖线虫幼虫感染率;调味品青芥辣液在一定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下对异尖线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杀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青岛市市售海鱼异尖线虫感染情况。方法随机采集青岛市市售海鱼,当日解剖鱼体,解剖镜下查找、分离海鱼内脏及肌肉内异尖线虫幼虫。结果 169尾鱼中,28尾检出异尖线虫科幼虫,总检出率为16.57%;72份样本中,20份检出异尖线虫科幼虫,样本检出率为27.78%;鱼种检出率为50.00%。结论青岛市市售海鱼有较高的感染率,应加强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相似文献   

9.
异尖线虫幼虫在大鼠体内移行及病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异尖线虫幼虫在大鼠体内移行径路 ,并进行病理学研究 .[方法 ]禁食 12h后 ,每只大鼠经口感染 10条虫体 ,感染后分别剖检 1,2只 ,后记录虫体状态、移行部位 ,病灶组织用 10 0 g/L福尔马林固定 ,苏木素和伊红染色 .[结果 ]异尖线虫幼虫在两组大鼠体内移行过程很类似 ,感染 1~ 5h虫体主要钻入胃壁 ,随食糜达肠腔 ,6h后开始侵入肠壁 ,继之进入腹腔 ,4 8h后侵入数减少 .两组大鼠末梢血象在感染 1d后嗜酸性粒细胞数稍增高 ,而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稍下降 ,7d后嗜酸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明显升高 .初次感染 2h后虫体周围出现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17h后浸润显著 ,在虫体头及食道周围出现放射状均质性嗜伊红物 ,72h后形成局灶性小脓肿 ,虫体脱皮 ,中肠细胞开始变性 .再感染 7h后虫体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 ,虫体头及食道周围出现放射状均质性嗜伊红物 ,4 8h后形成蜂窝织炎 ,虫体开始脱皮及中肠细胞变性 .[结论 ]再感染组较初感染组宿主炎症反应剧烈 ,时间早 .  相似文献   

10.
医学生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研究医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情况 .[方法 ]应用透明胶粘贴法 .[结果 ]①总感染率为 41 85 % (2 31/ 5 5 2 ) ;②感染率在男女之间、朝鲜族与汉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③鼻部检出率显著高于额部 ;④单纯毛囊蠕形螨、皮脂蠕形螨和两者混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 42 92 % (98/ 2 31) ,16 88% (39/2 31) ,40 6 9% (94/ 2 31) ;⑤感染强度为每份标本 1~ 2条 ,3~ 4条 ,5~ 6条者分别为 71 43 % (16 5 /2 31) ,7 35 % (17/ 2 31) ,2 1 2 1% (4 9/ 2 31) .[结论 ]蠕形螨检查取材时鼻部为最佳取材部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对其病因诊断的意义 .[方法 ]用IgE过敏原体外检测试剂盒 ( 70 2 )检测 92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清特异性IgE水平 .[结果 ]实验组 92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清总IgE阳性率为 94 % ,过敏原总IgE阳性率为 6 8% ,其中对 2种以上食物过敏者为 2 0例( 2 2 % ) ,对 3种以上食物过敏者为 8例 ( 9% ) .常见的引起过敏的食物依次为牛奶、鱼、蟹和虾、大豆和花生、鸡蛋清和鸡蛋黄及猪肉、牛肉和羊肉 .[结论 ]血清特异性IgE水平检测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诊断有参考意义 .  相似文献   

12.
女性生殖器支原体感染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解尿支原体对 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方法 ]对门诊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的宫颈分泌物进行解尿支原体和人性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及 9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 ]4 0例非淋菌性宫颈炎患者中对 9种抗生素均敏感者为 5例 ( 13% ) ,对 1种抗生素有耐药性者为 3例 ( 8% ) ,对 2种抗生素有耐药性者为 2 0例 ( 5 0 % ) ,对 3种抗生素有耐药性者为 4例 ( 10 % ) ,对 4种抗生素有耐药性者为 5例 ( 13% ) ,对 5种抗生素有耐药性者为 3例 ( 8% ) .[结论 ]9种抗生素中耐药性最高的是环丙沙星 ,敏感性最高的是原始霉素和交沙霉素 .  相似文献   

13.
c-erbB-2和PCNA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erbB-2、PCNA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ungcancer,NSCLC)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NSCLC患者病理标本52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癌细胞中c-erbB-2、PCNA蛋白表达;通过回顾性随访,观察其病理、生存期、复发转移的情况.结果c-erbB-2、PCNA蛋白表达与NSCLC患者的病理相关,并影响生存期、复发及转移,其双阳性表达结果与其一致.结论检测c-erbB-2、PCNA蛋白表达有助于判断NSCLC患者的预后,并对综合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经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CTAP)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三维结构 ,观察生理状态下的尾状叶门静脉的分支形式 .[方法 ]使用regiongrowing法重建门静脉及肝静脉的三维结构 ,把门静脉0 1次分支分出 ,分布于Spigel叶以及下腔静脉周围肝实质的门静脉支为尾状叶的门静脉 ,以左、中、右肝静脉为界 ,将下腔静脉周围分成左肝静脉的左侧部分、左肝静脉的右侧部分、右肝静脉的左侧部分及右肝静脉的右侧部分 ,观察尾状叶的门静脉在下腔静脉周围肝实质内的分支形式 .[结果 ]下腔静脉周边的尾状叶门静脉支为每例 2~ 5支 ,平均 4支 ;下腔静脉周围尾状叶门静脉支的出现率为左肝静脉的左侧部分为 10 0 % ,左肝静脉的右侧部分为 32 % ,右肝静脉的左侧部分为 80 % ,右肝静脉的右侧部分为2 7% .[结论 ]下腔静脉周围存在尾状叶 ,其门静脉支围绕着下腔静脉分布  相似文献   

15.
咽部肿瘤的病理学统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咽部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的特点 .[方法 ]将咽部分成鼻咽部、口咽部、下咽部 ,并将本应属于口咽部的扁桃体另列为一个部分 ,调查发生在每个部分的肿瘤的病理类型 .[结果 ]①在咽部肿瘤的病理调查中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比例最高 ,为 6 2 2 %,鼻咽部、口咽部、下咽部的肿瘤的发病类型中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比例仍最高 ,分别为 80 3%,4 7 6 %,76 2 %,而在扁桃体组织中恶性淋巴瘤的发病比例较鳞状细胞癌高 ,为 6 4 8%,鳞状细胞癌居次位 ,为 33 8%.②咽部肿瘤的病理类型中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瘤、纤维血管瘤和多形性腺瘤等为主要的肿瘤类型 ,合计占 92 3%,并且咽部肿瘤的大部分发生在鼻咽部 .③恶性淋巴瘤主要集中在扁桃体 ,为 95 5 %.[结论 ]①在延边医院的咽部肿瘤病理诊断中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比例最高 .②在扁桃体中发生的肿瘤主要以恶性淋巴瘤为主 .③在咽部肿瘤中 ,鳞状细胞癌、恶性淋巴瘤、纤维血管瘤和多形性腺瘤等少数的肿瘤类型为主要的肿瘤类型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helminth parasites of Anas crecca (A. crecca) in one of proper refuges of Iran, Fereydunkenar.MethodsA total number of one hundred thirty-six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of green-winged teal (A. crecca) were collected from Fereydunkenar, Mazandaran province during September and October 2011.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were examined for helminth infection.ResultsThe total infection rate was 70.50% (96) that 68.96% (40) of males and 71.79% (56) of females shown helminthes infection. The examined A. crecca harbored one species of Nematoda, Cestoda and two species of Digenea which were as following: Contracaecum larvae (from stomach wall), Diorchis stefanskii (D. stefanskii) (from small intestine), Hypoderaeum conoideum (from small intestine) and Notocotylus attenuatus (N. attenuatus) (from caecum),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between examined males and females ducks in Hypoderaeum conoideum, D. stefanskii and N. attenuatus (P>0.05) wherea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in Contracaecum larvae (P<0.05).Conclusions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 conclude that A. crecca plays a prominent role in transmission of mentioned parasites. In addition,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Contracaecum larvae, D. stefanskii and N. attenuatus from A. crecca in Ir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