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探讨哈孝贤教授辨治痛经经验。认为肝气郁滞、血瘀内阻、寒湿凝滞、湿热下注、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等为其病因,主要由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所致;治疗以“寒者温而通之,热者清而通之,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攻而通之”为法。  相似文献   

2.
不射精症乃是男科疑难杂症之一,其因有标实、有本虚、或标本兼病,而治疗之目的在于精泄畅"通",其治当究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而辨证论冶等.  相似文献   

3.
气滞血瘀型痛经多因情志、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跌扑损伤及饮食失常等多种因素引发。临床根据辨证论治,以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平和为主要治则,经期止痛治标为要务;非经期结合寒热虚实,寒者温而通之,热者清而通之,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经净痛止后应审病求因以固本,以防再发。  相似文献   

4.
产后头痛属于妇科常见的病症,因其处于产后这一特殊生理期,总有清窍失养、邪害清窍之病机特点。气血虚则易致清窍失养而出现头痛,或内生之邪扰及清空;体虚则易受到外邪侵袭而导致头痛。临证治疗此病应当随病体之虚实,分清表里之程度,运用补阴阳气血之虚或兼以散邪之法。散表者有散太阳、少阳、阳明,与助虚散表之治法;养护气血有补养阴血与养阴清热之分。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戒,不可妄补妄攻,使虚体更虚或邪气更旺。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痛与不痛有个概念,就是说:通则不痛,气血调和也;痛则不通,气血壅滞也。因此,治疗痛症要着重调理气血,畅通经脉为主。清高士宗对通法的运用较为详备,值得我们临床参考。他说:“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这是说明中医治疗痛症是有极其丰富内容的。我们根据前人的经验论述,并在通则不痛的理论启示下,在用药上加以探讨。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6.
腰痛一证,治头纷繁,余每以虚实括之.虚者生于渐,其痛也缓;实者起于暴,其痛必剧.凡痛起陡然,难以转侧者,实也,或为气滞,或为血凝,或为积滞、伏饮,治之者但通阳明,则其痛立减.盖以"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其气一通则诸气皆顺.不仅经通痛减,郁去热消,即痰浊瘀血,亦可假道阳明而去.况"阳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八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容青 《中医杂志》2005,46(10):737-738
笔者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着眼气机升降,以通立法,认为人体阴阳平衡赖气机之正常升降,尤其是脾胃为一身气血之枢纽,人身之阴阳气血,脏腑之斡旋升降,全赖脾胃滋养与运化.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其要旨正如<医学传真>所说:"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故依不同证情,具体按八法施治.  相似文献   

8.
基于慢性心衰本虚标实的病理性质,心气亏虚为本,瘀血、水饮、痰浊为标的基本病机,提出应用"通"法治疗本病。血瘀者,活血化瘀使之通;水停者,利水消肿使之通;痰阻者,化痰利湿使之通;虚者,助之使通。最终达到"上下无碍,气血宣通,并无壅滞"的目的,从而为慢性心衰的治疗提供良好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顾耘 《河南中医》2012,32(11):1471-1472
虚衰夹瘀为老年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因此,补益脏腑之虚,兼以活血为治疗老年病的主要方法.膏方用药讲究以平为期,以脾胃接受为度.应注意补而不腻,讲究补中有泻,通补兼施,寓治于补.在把握膏方以补虚扶弱为重点的同时,讲究气血的流畅万万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0.
张景岳和法应用四宜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盛斯  喻德福 《中医杂志》2002,43(12):948-948
张景岳在“古方八阵”之“附古方条序”中说:“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又在“新方八略”之“和略”卷首强调:“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  相似文献   

11.
侯玉芬教授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玉芬教授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为"湿"、"热"、"瘀"、"虚"相互影响,瘀血贯穿始终。脉络血凝湿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应谨守病机,抓重点,辨兼症,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内治外治皆以"通"为要,急性期攻之使通,后遗症期攻补兼施或补之使通。  相似文献   

12.
<正> 薯蓣丸系《金匮要略》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方剂。方中重用薯蓣、甘草、大枣为君药,补脾胃,助后天生化之源。以生气血;臣以人参补气,当归补血,地黄养阴,桂枝温阳,共益阴阳气血之不足;又以神曲、豆黄卷之宜通运化,则补而不滞,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芍、川芎调营和血。阿胶、麦冬滋阴润燥,干姜温阳暖中,以上诸药。皆为补虚疗损,扶正固本而设。另有柴胡、防风、白蔹、杏仁、桔梗宣肺祛风,疏利气机,于大队补益药中少佐疏利之品,以收补中寓散,扶正祛邪之功。为补虚祛风之良方。作者用治某些老年疾病,证属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兼有外邪者,常收良效。兹简介如下。一、老年性白内障本病属于祖国医学“园翳内障”的范围。多因年老体弱,肝肾两亏及气血不足,目失濡养,或兼脾胃虚损,中土失运,精气不  相似文献   

13.
国家级名老中医,浙江省中医院裘笑梅主任医师,擅治妇科杂病,对痛经之辨治,尤其独到.他认为,痛经有原发性、继发性之分及虚实之辨,原发性痛经多数是由精神创伤而致,继发性痛经多数是由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经行腹痛有虚实之分,实者有寒凝、气滞血瘀或热滞;虚者有血虚、气虚、气血两虚及肝肾亏损.实者多痛于行经之前,经通而痛减,虚痛于经行之后,血去痛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但实中有虚,虚中亦有实,往往与引起禀质有关.兹根据其临证经验,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4.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气血皆上注于脑。脑外伤则气血受损,轻者可瘀去络通,重者则瘀阻脑络。“不通则痛”,其痛经久难愈,痛如针刺,固定不移,且因气候变化,情绪波动及劳累过度而诱发或加剧。 脑外伤后失治或治疗不当,头痛迁延而成痼疾者,非一般药物所能胜任。笔者参阅古今医者之心得,借鉴活血化瘀学说,以化瘀通络法为主施治,基本方为:川芎、白芷、红花、蒲黄、五灵脂、炙全蝎、地鳖虫、炙甘草。并据其多见的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二类兼夹症,分别配以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俾祛瘀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滞。本方用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不通则痛     
《素问·举痛论》曰:‘痛而闭不通矣。’《证治要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察色候脉也可悉痛,如青黑为痛,痛在经者脉多弦大,痛在脏者脉多沉微。治则以通法,然而不可只理解为泄下一法,还有调气以和血、中结者傍达、寒者温之、虚者助之等等。有时以通下能治上,如肺炎的实热阶段肺气不宣,笔者以凉膈散治获良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朝百脉能通调水道,当肺炎时能使全身各脏器,包括胃肠  相似文献   

16.
##正##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张景岳释义:"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戴北山则具体解释为"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和法包括和解表里、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寒热等多个方面,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  相似文献   

17.
"通补"理论追溯于内经"六腑以通为用",经后世医家发挥,通补理论思想可见于各朝代。通补之法义在寓通于补,以通为补,以补为通,其根本在于气血之流通。人之生理与病理状态皆与气血之盛衰和运行息息相关,气血之流通与脏腑和经络相辅相成,亦是治病之关键,通过内外之治,使气血调和,畅流于经络,恢复脏腑之司,可达阴平阳秘之效。从气血生理功能和病理机要探析通补理论和气血流通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玉帆  董康 《光明中医》2004,19(2):35-37
虚疾宜扶正 ,实证宜祛邪 ,尽人而知。唯医之所最难者 ,有虚实混淆间杂者而已。若单纯扶正 ,则恐助其实 ,使病邪益固 ,若一味祛邪 ,则虑其虚证 ,结果致此病未愈 ,彼病更深。应运而生之扶正祛邪之治法。1 攻补兼施体虚之人 ,而患里实之证 ,正虚邪盛。在此虚实夹杂之情况上 ,唯有攻补兼施之法。将下剂与补剂并用组方 ,攻补兼施,使其泻不伤正 ,补不助邪。如津枯便结证。就选用润下与寒下配合 ,润其燥 ,泻其热 ,常用药如麻仁、杏仁等 ,与泻下药如大黄等组成方剂 ,代表方如麻子仁丸。春温病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损者 ,治宜滋阴攻下 ,方选增液承气汤…  相似文献   

19.
陈媛妮  苏慧森 《河南中医》2012,32(5):653-653
闭经不外乎虚、寒、气三因,应以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泻而通之,虚实夹杂者当补中有通,攻中有养为治疗大法.笔者以八珍益母汤治疗气血虚弱型闭经1例,气血双补,活血调经,收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阐述"通补兼施"法之机理、"通补兼施"法之具体应用以介绍吴承艳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经验。认为"虚"与"不通"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原因,"虚"者包括脾与肾的亏虚,"不通"者包括痰湿、湿热、寒湿、瘀血、肝郁阻滞不通,故在治疗时虚者补之、不通者通之,"通补兼施"具体应用抓住辨证、分期、兼症三点,"辨证"重在辨证候之虚实,"分期"重在明各生理分期之特点,"兼症"重在察主兼症之联系,参考三者灵活运用"通""补"。文末举验案一则,以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