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6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效果良好,目前被广泛应用,但由于部分地区对于RA的临床管理尚不够规范,我国RA治疗的现状仍不容乐观。由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发起,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病科牵头,以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为依托,采用德尔菲法制定了《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医疗质量控制指标》专家共识(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专家共识备案号:2021Z031A1),共10个条目,包括RA患者住院期间需评估的内容及治疗达标率、随访等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本共识的制定为我国RA中西医结合医疗质量控制提供参考,将有助于改善RA诊治现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早期鉴别诊断和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疗效分析。方法:观察组在西药组用甲氨蝶呤与来氟米特治疗RA的基础上,加用改良独活寄生汤。从生化指标、体征等方面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疗效。结果:临床缓解91例(占92.86%),无效7例(占7.14%),副作用减小,疗效显著。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RA既可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又能减少或降低西药的副作用,是一种值得尝试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西医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方面均取得较大成就。西医治疗RA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二线药物、三线药物和生物制剂四类,常用治疗方案为金字塔方案、下台阶方案、上台阶方案、锯齿方案和联合方案;中医三大名家朱良春、娄多峰和焦树德治疗RA疗效肯定,但各有千秋。综合现代中西医治疗RA现状,欲在RA治疗上有新的突破,需从以下两点着手:①中西医关于RA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认识的结合点;②中西医治疗RA的临床结合点。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滋肾通痹颗粒联合小剂量西药“采氟米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方法:应用中药补肾滋阴类药物生地,女贞子、杜仲、鸡血藤等,联合西药“来氟米特”提高免疫功能,应用中药藤类药物宣痹通络。活血舒筋治疗“顽痹”。中西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共70例。治疗前后进行总疗效、主要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对比观察。结果:70例中临床治愈率24.3%;有效率25.7%;总有效率为94.3%。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指数、晨僵时间、双手握力和15米步行速度等观察指标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RA能明显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过敏、改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中西医结合治疗RA能取长补短,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可使RA患者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骨盆骨折患者57例,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 本组57例患者中,55例恢复正常工作,2例轻度跛行,可从事轻体力劳动。结论 中西医结合在骨盆骨折的治疗上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功能下降。目前治疗方法很多,本文分别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对近几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情况综述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冯辉  臧涛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32-32,4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赳R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2009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垂且(P〈0.05)。实验室检查ESE、CRP、RF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60例住院病例,应用西药+中医辨证选方用药.结果 临床控制25例,显效31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结论 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RA,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良东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29-12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肝硬化患者采用中西医治疗的效果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肝硬化的发展,减轻了其症状。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具有良好的疗效,无不良反应,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在临床上的发病率呈明显增长的趋势。为了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的临床疗效,2003年2月~2006年12月期间,我们在门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痛风76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冯振伟 《广西医学》1998,20(3):404-406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38例疗效分析广西民族医院冯振伟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采用了各种治疗措施,但疗效不满意。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床上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显著。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RA)是一利,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药物治疗虽多利,多样,但均不能完全控制关节破坏,只能缓解疼痛,减轻或延缓炎症的发展。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三联法治疗RA阴虚热络证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长群 《广西医学》1997,19(3):487-488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116例临床分析广西邕宁县卫生局马长群自1993~1996年,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116例,并与维脑路通、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45例(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具有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儿鼻窦炎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鼻窦炎的1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行西医和中西结合综合治疗。结果经1~2疗程,西医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分别为70.51%和92.3%,中西医结合组优于西医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鼻窦炎,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爱英 《中外医疗》2016,(9):175-176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56例R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57%)与对照组(7.1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RA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胃炎的疗效;以便临床更好地选择用药。方法病例选择55例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运用中西药结合进行治疗。结果55例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46例,5例症状减轻,4例无改变。总有效率92.7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胃炎疗效较好,且副作用较少,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11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49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10例,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与西医治疗组(39例,单用西医方法治疗)。观察两组病例治疗临床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81.7%,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20.5%,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有良好作用,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40例,西医组40例,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结果,有显著差异,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医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绞痛,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纠正心衰,抗炎化痰的明显作用,充分发挥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也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独特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附睾炎(附20例报告)王如岭,乜新普(临沂地区中医医院)(临沂医专外科学教研室)关键词急性附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我院自1993~1994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附睾炎2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年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