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收集1997年至2010年颈椎前路手术702例,早期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67例次,发生率为9.5%.手术方式包括前路减压加自体髂骨融合、前路减压加椎间融合器融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前路减压钛网植入钢板内固定.结果:喉返、喉上神经损伤20例,上呼吸道阻塞14例,内固定并发症8例,切口及椎管、颅内感染7例,脊髓神经根损伤6例,脑脊液漏4例,髂骨取骨区并发症4例,食管瘘2例,植骨块移动2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解剖,提高手术技能,术后密切观察,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要点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方法:结合临床9例颈椎骨折脱位的颈前路减压、植骨和带锁钢板内固定的体会并复习文献资料,提出手术要点7条,对这些关键条目和并发症,逐一进行了剖析,指出了防范措施.结果:本组由于重视手术要点和仔细认真的操作,除1例高位截瘫未恢复外,余8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诊(6~12)个月,植骨块愈合,钢板位置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前路手术为一高风险、高难度手术,术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掌握手术要点,反复推敲,无创操作,高度重视术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绍华  徐月琴 《河北医学》2009,15(4):474-476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总结25例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体会并详细介绍术前、术后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等。结果:术后随访0.5-2年,根据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骨折脱位、颈椎体肿瘤、炎症和畸形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易发生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其处理往往都比较困难,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发生的并发症包括颈脊髓损伤、术后颈部血肿、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食道漏、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等。我院自2005年至今施行了244例颈椎前路手术,有9例出现了并发症。现将颈椎前路手术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椎骨折前路手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及护理对策,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方法:分析总结96例颈椎骨折行前路手术病人术前术后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总结护理经验。结果: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并发症。结论:对颈椎骨折行前路手术病人,加强围术期护理,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创伤前路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对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颈椎创伤前路手术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在这62例患者中,我们将没有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的3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出现术后早期并发症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观察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创伤前路手术术后早期并发症对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医护人员应对颈椎创伤前路手术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以减少其发生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启远  罗小丽  冯敬  梁文杰  范斌  陈良  冯志  赖显金 《四川医学》2009,30(10):1572-1574
目的总结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2007年8月颈椎前路手术236例。其中颈椎病110例,颈椎间盘突出症56例,颈椎外伤67例,颈椎结核3例。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178例,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术56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年2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10.6%。其中喉上神经损伤2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脊髓损伤加重1例,脑脊液瘘3例,颈部血肿2例,植骨融合、内固定相关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8例,应激性溃疡1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解剖,严格规范化操作以及良好的术后管理,是预防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总结25例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体会并详细介绍术前、术后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及术后康复训练等。结果:术后随访0.5~2年,根据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经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颈椎前路手术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颈椎病、颈椎骨折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钢板内固定术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1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行围手术期护理并指导康复训练。结果术后患者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未发生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复杂,积极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原因并总结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98例颈椎前路手术病例,包括颈椎病49例、颈椎椎间盘突出症12例、颈椎骨折脱位34例、颈椎结核3例。结果 12位患者术后并发了呼吸系统疾病(12.24%),包括肺部感染7例(7.14%)、颈部切口血肿2例(2.04%)、喉头水肿2例(2.04%)、呼吸骤停1例(1.02%)。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呼吸系统并发症,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相关的颈前路解剖,严格规范操作以及良好的术后处理,是防治颈椎前路手术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胡峰 《中外医疗》2012,31(13):5-6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交锁钢板对颈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颈椎骨折患者实施颈椎前路交锁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并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20例颈椎骨折患者经过颈椎前路交锁钢板治疗后1个月患者运动、触觉、针刺感评分分别为(66.9±22.4)分、(76.7±19.2)分、(69.7±18.8)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患者运动、触觉、针刺感评分分别为(74.8±23.3)分、(88.5±22.4)分、(83.2±21.1)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后颈椎复位良好,均实现骨性融合。患者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螺钉或钢板松动、滑脱等现象。结论应用颈椎前路交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结合激素治疗可以实现彻底减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理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探讨其防治策略。方法收集1998年7月~2005年6月颈椎前路手术252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7例次,发生率为10.7%。减压方式包括间盘切除、环锯减压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方式包括自体髂骨植骨、Cage植骨和钛网植骨。部分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结果喉返或喉上神经损伤7例,除1例喉返神经损伤症状未恢复外,其余均在1~4周内恢复。脑脊液漏2例,2周后切口愈合。内植物并发症5例,包括螺钉位置不良、松动和脱出等。植骨块部分滑出3例,均发生在单纯髂骨植骨患者,经严格制动后未继续滑出并融合满意。颈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各1例,经脱水和激素等治疗后恢复满意。颈部切口血肿、感染4例,经清创和抗感染后愈合。髂骨供骨区并发症4例,主要为血肿感染和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等。迟发性食管瘘1例。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可发生多种并发症。充分的术前准备,熟悉颈前路解剖,提高手术技能,术后密切随访,可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原因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6月~2006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22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5例,发生率为10.9%,其中颈部切口血肿、感染3例,喉返神经损伤3例,喉上神经损伤2例,迟发性食管瘘1例,脊髓神经根损伤损害5例,脑脊液漏3例,植骨块部分滑脱3例,钢板移位2例,螺钉误入椎间隙2例,呼吸衰竭肺部感染致死亡1例。结论:熟悉颈部解剖结构、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和详尽的术前准备可降低颈椎前路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带锁钛钢板在颈前路应用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前路带锁钛钢板内固定的疗效及其并发症,分析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并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随访使用CSLP、ORION及CODMAN三种颈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病、结核和肿瘤共150例.结果:随访3~6个月,除死亡3例外,其余病人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核和肿瘤病灶无复发,植骨块也在术后3个月获骨性愈合,但150例病例中出现了6种共19例次与使用钢板有关的并发症.包括固定螺钉进入椎间隙,钢板偏斜,单一螺钉部份退出,钢板螺钉部分拔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结论:颈前路带锁钛钢板内固定能使固定的节段达到内在的稳定,有利于植骨块的愈合;但应根据情况正确的选择钢板,并熟悉颈椎的解剖特点、术中暴露清楚、熟练操作技术是预防其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1992年1月~2003年12月间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25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生并发症19例(20例次),发生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瘫痪情况和手术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瘫痪情况是决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瘫痪情况对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有显著影响,做好患者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1992年1月~2003年12月间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258例,选取性别、年龄、术式等指标进行统计,对其进行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发生并发症19例(20例次),发生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颈椎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相关的主要因素有瘫痪情况和手术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瘫痪情况是决定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 瘫痪情况对颈椎病前路手术早期并发症有显影响,做好患围手术期处理可以降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陈哲  吴建民  曹根洪  王临 《浙江医学》2010,32(6):804-806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对56例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其中1个节段20例、2个节段19例、3个节段17例),分别采用经前路椎间隙扩大式潜行减压术或椎体次全切除加扩大式开槽减压术,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标准为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80%以上),直视下彻底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和两侧钩椎关节后外缘骨赘、椎体上下缘骨赘等,同时松解颈髓和两侧神经根袖部。37例取自体髂骨植骨,12例采用椎间融合器,7例采用钛网植骨。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钛板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得到平均18个月随访,植骨在13~17周内融合,无骨不连、假关节发生;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等内固定物松动或损坏。神经功能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42±2.64)分上升到术后1个月时平均(1387±242)分(P〈0.01)。结论脊髓神经根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两侧潜行减压的宽度达到20mm(或该椎弓根间距的80%以上),同时松解硬膜囊和两侧神经根袖部,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择期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76例,ASA为Ⅰ~Ⅱ级,随机分为全身麻醉组(A组,n=38)和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CA组,n=38).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咪唑安定0.05 mg/kg和盐酸戊乙奎醚0.02 mg/kg.C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以0.5%罗哌卡因加1%利多卡因进行右侧颈深浅丛神经阻滞及左侧颈浅丛神经阻滞.两组患者给予3 μg/kg芬太尼、1.5 mg/kg异丙酚和0.15 mg/kg维库溴铵静脉诱导,加固型螺纹气管导管经鼻行气管插管,并以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分别记录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1~5 min、手术切皮、分离颈椎骨膜及术毕清醒时患者无创血压、心率以及心电图ST段变化;并观察记录芬太尼用量、异丙酚用量、手术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结果 CA组在插管后1 min、手术切皮、分离骨膜及术毕清醒时,血压、心率及心电图ST段变化均明显低于A组.CA组异丙酚及芬太尼用量均低于A组,CA组麻醉苏醒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结论 颈丛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是颈椎前路手术较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