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食管癌术后病人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52例食管癌术后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80.8%的食管癌术后病人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睡眠满意度6分以下者占78.8%.睡眠问题主要为睡眠不稳,入睡困难、早醒、恶梦夜惊.疼痛、安置多种管道、咳痰、心理因素是导致食管癌术后病人睡眠差的主要因素.结论:食管癌术后病人睡眠影响因素具有其特殊性,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护理应针对这些因素做好疼痛护理、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使睡眠影响因素降低到最低点,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射治疗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行根治术食管癌192例,其中44例合并术后辅助性放射治疗。192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5年总的生存率为29.5%。1、3和5年总的生存率单手术组(72.0%、39.5%和29.1%)与术后放射治疗组(77.4%、40.8%和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993。Ⅰ ⅡA期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5%、50.8%和41.0%,ⅡB期分别为63.5%、26.8%和13.4%,Ⅲ期分别为56%、19.6%和9.8%,有统计学意义,X^2=17.28,P=0.0002。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食管癌根治术后辅助放射治疗对生存率的作用不太明显,应慎重实施;分期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217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其对预后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An FS  Huang JQ  Chen SH 《癌症》2003,22(9):974-977
背景与目的:目前,食管癌术中对淋巴结清扫范围尚有争议。本研究通过了解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对217例经“三野”淋巴结清除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9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特征性临床病理因素,通过计算机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清除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59.8%、和48.8%。淋巴结转移率62.6%,转移度11.38%,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率为5.5%。胸上、中、下段食管癌颈部、胸部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达到31.7%、21.9%、9.75%,21.2%、30.5%、12.7%和12.1%、15.6%、34.5%。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管浸润;肿瘤长度则影响不大。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区域数和肿瘤部位对预后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随着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区域数的增加,患者生存率逐渐下降(P=0.0284)。结论: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淋巴结转移区域数是胸段食管癌预后的主要因素。胸段食管癌表现出上下“双向性”转移和跳跃性转移的特点,应常规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食管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收治265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病人,均为鳞癌。72.8%(193例)的病人始于术后8周以内。照射野包括双锁骨上区、纵膈、吻合口及胃左动脉淋巴结区。放疗剂量45-55Gy。94%的病人放疗剂量为50Gy,放疗采用常规分割照射。结果:265例病人总的1、2、3、4、5年生存率为81.5%、63.0%、50.9%、46.1%、39.5%。肿瘤外侵阳性病人预后较外侵阴性病人差(P<0.01),但肿瘤外侵阳性病人5年生存率仍达35.3%。淋巴结阳性病人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仅9%,与淋巴结阴性的病人相比有显差异(P<0.005)。本组死亡139例,其中血行转移52例(肺转移18例、肝转移14例、骨转移8例、其它12例)占37.4%,纵隔食管瘤床复发+纵隔淋巴结转移29例占20.9%,腹腔淋巴结转移16例占11.5%。结论:(1)除淋巴结阳性病人外,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可降低局部区域复发,提高远期生存。(2)对淋巴结阳性病人,术后放疗疗效差.(3)无论肿瘤外侵情况如何,食管癌术后放射治疗均有价值,但肿瘤外侵阳性病人预后相对较差。(4)放疗区域应包括肿瘤瘤床和淋巴引流区。(5)术后放疗剂量Dt50Gy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胸外科肿瘤病人睡眠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胸外科肿瘤病人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此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对93例开胸手术病人手术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胸外科肿瘤病人手术前的睡眠情况较好,而77%的手术后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显著高于手术前及全国常模。手术切口疼痛是影响术后病人睡眠的主要因素。结论:开胸手术后病人的睡眠质量明显下降,医护人员应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纠正病人的睡眠障碍,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971例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Cox回归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对1992-2000年接受手术治疗的971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预后进行研究。选择14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产生影响的研究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术后患者预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并估计预后指数,以及用寿命表法计算累计生存率。结果全组3年生存率78.3%,5年生存率68.8%,中位生存期为97.5月。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部位、侵及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个数。结论全组患者3年、5年生存率较高,食管癌的临床分期是食管癌切除术后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病人,在临床分期的较早期实施手术,对患者预后及提高术后生存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胸外科肿瘤病人的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此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对93例开胸手术病人手术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胸外科肿瘤病人手术前的睡眠情况较好,而77%的手术后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显著高于手术前及全国常模.手术切口疼痛是影响术后病人睡眠的主要因素.结论:开胸手术后病人的睡眠质量明显下降,医护人员应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纠正病人的睡眠障碍,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中晚期食管癌术后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综合治疗疗效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280例食管癌,随机分为单纯手术组100例和综合组(即术后化疗加放疗组)180例。结果:根治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单纯手术术组18.6%(8/43),术后综合组35%(35/100),P<0.05;而姑息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单纯手术组为0,综合组为20%(16/80),P<0.001。综合组局部复发率为12%(12/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12/43)P<0.05。结论,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可以提高病人的5年生存率,而且可以减少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长段食管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影响生存率的主要因素。方法 对本科1990年1月至2003年6月手术治疗病变长段超过10cm的128例食管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切除率97.6%(125/12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13/128),死亡率0.8%(1/128)。1、3、5a生存率分别为79.8%(95/119)、34.3%(37/108)、25.6%(23/86)。结论 只要适应证掌握得好,长段食管癌手术治疗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324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福有  韩孝存 《中国肿瘤》2003,12(5):256-257
[目的]总结食管癌和贲门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市肿瘤医院胸外科1976年~2001年1324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治疗资料。[结果]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4.8%和93.1%,总切除率94.3%。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死亡率分别为1.7%和1.0%,总手术死亡率1.5%、食管癌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31.6%和10.3%,贲门癌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18.5%和5.0%,总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26.9%和8.4%。[结沦](1)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手术切除率不断提高,术后死亡率明显降低。(2)对食管癌应扩大切除范围,对胸上、中段食管癌应采用右侧剖胸切除,以提高长期生存率。(3)提高食管癌和贲门癌的早期诊断率是食管癌临床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镇痛的护理。方法依据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运用不同药物结合活动护理、心理护理减轻食管癌患者术后的疼痛。结果术后镇痛效果满意者占55%,一般占41%,不满意占4%。结论食管癌术后疼痛不可避免,在镇痛治疗中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及其相关的防治与护理措施,以提高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愈率。方法:分析362例食管癌术后9例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总结7例采取保守治疗,2例行二次手术的经验教训。结果:9例吻合口瘘患者治愈8例,死亡1例,治愈率88.9%,结论: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同时,尽早发现吻合口瘘症状,为治疗赢得时间,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正确采用保守或再次手术治疗,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提高吻合口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病例资料。32例行单纯局部放射治疗,37例行局部放疗后辅助化疗。中位肿瘤剂量为6063cGy,30次,44天。中位化疗周期为2个。结果:所有患者的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66.4%,31.1%和11.1%。死亡54例,其中远处转移者38例,占70.4%。单纯放疗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45.2%、15.1%和3.8%;行局部放疗后加化疗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5.7%,40.4%和17.6%,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锁骨上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疗效差,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处转移,综合治疗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以手术为主的N1期食管癌综合治疗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手术为主的N1期食管癌术后的最优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我院1990-1997年食管癌术后确诊为N1期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ⅡB期3,5年生存率单纯手术组为35%,25%;手术+放疗组为51.6%,35.3%;手术+化疗组为50%,25%;手术+化疗+放疗组为65.5%,41.4%。Ⅲ期3.5年生存率单纯手术组为20.0%,6.7%;手术+化疗组为35.7%,7、1%;手术+放疗组为35.7%、14.3%,手术+化疗+放疗组为41.6%,29.1%。结论:术后辅助性化疗或放疗或化放疗能提高N1期病人3、5年生存率,而最理想的治疗模式是手术后+全身化疗+局部化疗。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97年1月到2001年12月五年问施行1861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生胸胃排空障碍27例,发生率1.45%,其中机械性胸胃排空障碍6例,功能性胸胃排空障碍21例,均发生于术后3天~12天,再次手术治疗8例;治愈26例,死亡1例。结论:鉴别胃排空障碍是由机械性还是功能性引起的尤为重要,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检查是鉴别两者的重要方法。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应采取保守治疗,而由机械性原因所致,一旦确诊应立即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安宁病区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疼痛及镇痛基本情况,为晚期恶性肿瘤病人规范镇痛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3月收治的恶性肿瘤晚期病人100例的疼痛和止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64.0%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在临终阶段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性质主要为钝痛,控制疼痛的药物以长效的阿片类镇痛药为主,其中美施康啶片占68.8%,其他药物(弱阿片类)占21.8%。64例晚期恶性肿瘤临终病人发生疼痛而未服药者6例,占9.4%。疼痛强度分级情况:0级占3.1%,1-3级占25.0%,4-6级占70.3%,7级以上占1.6%。1d中疼痛最剧烈时间:发生在夜晚占90.0%,发生在进食后占7.0%,不确定占3.0%。结论晚期恶性肿瘤临终阶段病人发生疼痛的机率大,且疼痛强度较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安宁病区是临终关怀的良好环境,镇痛是主要的工作,但其受到当前医疗体制的制约,在镇痛理念、镇痛药物剂型、镇痛药物选择、药物管理、收费等方面有待探索。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食管癌的手术与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老年人食管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和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至2001年8月经外科治疗的60岁以上食管癌98例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的合并症53.1%,以心血管,呼吸系统为主,手术切除订91.8%,术后并发症40.8%,大多数与术前合并症有关(P<0.05),手术死亡率1.0%,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52.0%,16.2%,未切除肿瘤1年生存率为0。结论:老年人食管癌症状较轻,肿瘤发展相对缓慢,应争取外科治疗,但处理好围手术期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病因、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8例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病历,其中穿孔破入胸膜腔4例,穿入心包1例,穿入气管2例,穿入主动脉1例。结果:抢救成功2例,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25%。结论: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应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生应早期诊断,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65例高龄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岗  王远东  邵中夫  周明 《中国肿瘤》2006,15(7):470-472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2年1月~2005年6月期间的高龄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调查,并对术后肺部并发症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不:FEV1/FVC〈70%、贫血、吸烟史、术前放疗、手术时间超过4h、吻合口平面在主动脉弓上是食管癌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镇痛是保护因素。[结论]对于高龄食管癌患者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术式,术后常规镇痛。  相似文献   

20.
改进三切口方法手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改进的三切口方法手术治疗食管癌,探讨食管癌的切除率、根治彻底性、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复发及临床疗效和长期生存率之问题。方法:对连续收治的食管癌560例均采用改进的手术方法(右上腹直肌/右胸后外侧/右颈部)三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该手术方法治疗的560例病人中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9.3%,手术切除率99.6%,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6.1%、71.4%、63.6%和44.7%。结论:改进的三切口手术方法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尤其是吻合口瘘等重要并发症,可明显提高手术切除率、淋巴清扫的彻底性及减少术后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该三切口治疗食管癌是目前食管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